城乡统筹论文提纲

2022-08-22

论文题目:城乡统筹模式研究 ——以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和广东新会地区为例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围绕缩小城乡差异、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做出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十七大提出城乡一体化,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其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根本目的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然而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程度差异大,采取的统筹模式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是受地区发展的历史条件、自然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形势、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促使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具备的条件不一,选择统筹模式相应调整。因此,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结合作者在广西地区与广东地区城乡统筹规划实践,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城乡统筹模式的系统研究,选取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和广东江门市新会两个地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各自发展阶段普遍共性、原因及内在动力机制,提出城乡统筹模式选择差异化对策,为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论文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解析城乡统筹和城乡统筹动力机制的概念,对现状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拟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结合国内外研究城乡发展的研究基础及理论体系,构建城乡统筹模式分析框架,进而分析我国城乡发展阶段划分和特征,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和统筹模式。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右江河谷地区和新会地区现状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指标评价。第三、第四部分分别对右江河谷地区和新会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其城乡阶段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发展动力机制及城乡统筹模式。第五部分,通过比较两个案例,提出不同发展阶段差异及存在问题,分析城乡统筹模式差异及启示,提出现阶段城乡统筹优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期望。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统筹模式;动力机制

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及创新性

1.2.2 研究方法

1.3 概念辨析

1.3.1 城乡统筹内涵

1.3.2 城乡统筹动力机制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城乡发展研究概述

1.4.2 国外经典理论研究概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城乡发展阶段与统筹模式

2.1 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内容

2.1.1 阶段特征

2.1.2 城乡发展水平

2.1.3 城乡发展动力机制

2.1.4 城乡统筹总体模式

2.2 我国城乡发展阶段的划分及阶段发展特征

2.2.1 城乡分离发展阶段特征

2.2.2 城乡互动发展阶段特征

2.2.3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特征

2.2.4 城乡一体发展阶段特征

2.2.5 小结

2.3 我国不同城乡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

2.3.1 城乡分离发展阶段动力机制特点

2.3.2 城乡互动发展阶段动力机制特点

2.3.3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动力机制特点

2.3.4 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动力机制特点

2.4 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

2.4.1 城乡互动发展阶段城乡统筹模式

2.4.2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城乡统筹模式

2.4.3 城乡一体化阶段城乡统筹模式

2.5 城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5.1 城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5.2 城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5.3 数据来源及处理

2.5.4 城乡统筹阶段与城乡统筹度

2.5.5 百色右江河谷地区与新会地区城乡模型分析

第三章 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城乡统筹实证分析

3.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0年):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导,进入初级工业化阶段

3.1.2 快速工业化时期(2001年至今):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比重快速增加

3.2 城乡发展水平评价

3.2.1 发展条件

3.2.2 经济发展水平

3.2.3 社会生活水平

3.2.4 基础设施水平

3.2.5 小结

3.3 地区发展动力分析

3.3.1 由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推动

3.3.2 由中心城区的发展带动

3.3.3 由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推动

3.3.4 由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推动

3.3.5 由“互联网+”新技术应用推广推动

3.4 寻求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3.4.1 以发展促统筹,建设中心区-中心城镇-中心村城乡发展体系

3.4.2 以发展促统筹,重在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

第四章 江门市新会地区城乡统筹实证分析

4.1 发展历程与特征

4.1.1 1978—1994年快速起步

4.1.2 1994—2002年稳步增长

4.1.3 2002—2011年快速增长

4.1.4 2011年至今增速放缓

4.2 现状城乡发展水平评价

4.2.1 发展条件

4.2.2 经济发展水平

4.2.3 社会生活水平

4.2.4 基础设施水平

4.2.5 小结

4.3 地区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3.1 由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下的扩散效应

4.3.2 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4.3.3 由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发展

4.3.4 由港澳台侨胞投资、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下的“自下而上”工业化

4.4 寻求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4.4.1 以统筹促发展,推动区域、城乡、园镇协调融合发展

4.4.2 以统筹促发展,以经济创新升级为重点,促进经济转型、结构优化

4.4.3 以统筹促发展,强化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五章 两地城乡统筹模式比较

5.1 城乡发展阶段比较

5.2 现状城乡发展水平比较

5.2.1 城乡发展条件对比

5.2.2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5.2.3 城乡社会生活水平对比

5.2.4 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对比

5.3 动力机制比较

5.3.1 促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机制的合理结合

5.3.2 加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建设,避免由单一性质的经济模式

5.3.3 注重乡镇发展带动作用

5.3.4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5.3.5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5.3.6 “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推广,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力量

5.4 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模式比较

5.4.1 城乡统筹模式比较

5.4.2 城乡统筹总体框架内容比较

5.5 两地城乡统筹模式比较对城乡统筹模式启示及优化建议

5.5.1 启示

5.5.2 优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实际小学数学论文提纲下一篇:会计学大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