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学科,实践教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新闻采编等业务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新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为解决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毕业单一考核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进行了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变写论文的单一模式为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考核模式,以突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考核;教学改革

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鉴于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特点,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近两年开始着手改革,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变写论文的单一模式为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模式,制定考核规范,对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广播电视人才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1. 选题盲目,自主选择性不高。毕业论文的选题并没有确立审核这一环节,不少选题缺乏创新;题目过大或过小,学生不好操作。学生选题时没有太多自主性,大多是由指导教师提出建议,学生从中选择相对容易操作的选题。在选题过程中,学生并不了解所选题目基本的过程和要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被调动。

2. 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易于获得,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入的理论指导,导致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内容脱离实际,实际价值不大;有的论文内容浮夸,缺乏理论分析,仅凭个人喜好分析电视作品。这样一来,论文从内容到研究价值都较为空洞,很难说有什么指导意义。

3. 学生依赖性强,论文原创性差。学生在选题和进行论文写作时过分依赖导师和相关资料,自主性差。个别学生只是把寻找到的资料堆在一起就发给导师,完全依赖导师来选择合适的思路和内容。同时,大多学生依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复制、粘贴、修改,使原创性很难保证。

4. 就业对毕业论文的冲击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寻找工作,或是准备研究生和公务员的考试,认为毕业论文好坏对其找工作影响不大而忙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持应付的态度,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实例

1. 提早做好论文、作品和调查报告的选择工作。指导老师要提前布置选择工作,使学生在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模式中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选题要求。同时学生也要根据教师建议作出慎重选择。

2. 制定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规范。2010年6月人文学院决定开始实行多种毕业模式考核,之后广播电视教研室的有关老师对规范和考核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经过学院领导的完善和校领导的审订形成了最终的规范,其中对选题范围和质量、指导职责、过程指导、修改、评阅、答辩、评分、总结等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建立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涉及主题构思、文案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等五大板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形式,毕业作品的文案工作并未受到轻视,仅文案部分就包括“导演阐述”“文字稿本”“分镜头脚本”“教师意见”等四部分,工作量不亚于毕业论文。此外,毕业作品的创作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都需要毕业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3. 指导教师全程跟进,严格把关作品的选题及制作流程。指导毕业作品对于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构思策划阶段,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的创作意图是指导老师的第一要务,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行准确的指导,对执行的可行性提前做好预期。第二,在分镜头脚本撰写阶段,教师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文字格式和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学生写出一份成熟规范的脚本,以便于拍摄、剪辑时有规可循。第三,在拍摄阶段主要由学生自行操作,指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对拍摄的素材从拍摄手法、素材内容、构图角度、景别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点评,去粗取精,为后期剪辑保留有效素材,减轻剪辑负担。第四,在剪辑阶段,教师要通过粗剪、精编并多次向学生反馈:内容上,指导学生理顺逻辑关系,合理配置叙事结构;画面上,要求学生对多角度拍摄的镜头有机组合,镜头成组;特技上,点拨学生适当运用剪辑特技,增加画面美感,转场流畅,从而使节目更具整体性。

4. 借助业界力量帮助学生完成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集中在校园内进行,导致现有实践作品选题集中在大学生生活、感情等狭窄的范围内,人物形象和文字语言雷同,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1]通过学生实习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电视台等业界的工作流程,拓宽思路,跳出校园的单一环境,制作出有一定社会责任和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与业界相关传媒机构的联系,还可使学生在制作毕业作品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 实验室实行全时制,在工作时间对毕业班学生全面开放。人文学院的实验室从开始建设至今一直秉承着为学生服务、加强学生实践锻炼这一宗旨,除了上课时间,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都免费为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非线性编辑室、演播厅里进行自己的创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作能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方便。2011年和2012年毕业班学生制作节目的考核方式出台后,院实验室对其拍摄和剪辑提供方便,优先满足毕业班学生的制作需要,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总的来说,该毕业考核模式改革还是相当成功的。在现场答辩时,当毕业作品《格桑花开》开始播放,采访同期声和后期配乐以及拍摄者的解说都撼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效果,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将此类毕业考核模式进行下去的决心。不过,由于是初步尝试,缺乏经验,再加上时间仓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

1. 确立评价标准,使学生有的放矢,早作准备。由于该毕业考核模式申请于2010年6月才确定通过,而真正的评价标准也是2010年9月份左右才完成,学生选择节目制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仅剩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学生出于安全可操作的考虑,选择节目制作的比例较小(毕业生45人中仅7人选择)。同时,由于时间紧张,评价标准中有一部分不够妥当,通过此次考核、答辩,指导教师已经很清晰地感觉到需要修正的地方并进行了调整。以后,这种毕业考核模式要在学生上大学二年级分专业时就讲述清楚,同时在专业教学时不断重申评价标准,给学生提出建议,使其有的放矢,早作准备。

2. 从理论评价转变为实践评价。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涉及主题构思、文案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五大板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文案部分包括“导演阐述”“文字稿本”“分镜脚本”“教师意见”等四部分,保证了学生创作的独立性,避免了抄袭现象。作品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考核检验,更是锻炼提高。对于作品的评价打分则要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论文模式,要进行评价角度的转变,变单一的理论学术评价为拍摄、剪辑、制作、写作等综合实际能力的评价。

3. 加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此次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的作品选题不合适,缺乏思想性,有些则有模仿的痕迹,缺乏个性色彩。这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太完善所导致的。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采取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如《电视摄像报道》《非线性编辑》和《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均以2∶1的比例设置理论和实验课程,使学生有了一些实践的经验。但是,有些实验课程仅仅停留在完成理论的补充这一基础任务上,缺乏启发、开拓的作用,创新性更是很难培养。所以,要加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多带领学生拍摄规范的、有水平的电视节目,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解决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现阶段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科师资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经验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业界的联系,适当地引进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媒体从业人员,由他们协助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可以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2]另外,学院应多给在校教师提供学习业界专业知识和媒体经验的机会,扩大学院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为专业建设积累必要的资金和宝贵经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指导实例——《格桑花开》

1. 学生报《格桑花开》选题,感觉很不错,故事性很强。

2. 主题思想和叙事手法,在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该选题主题思想上略显稚嫩,不是很平实很客观地去反映这群玉树孩子们的生活常态。而往往正是这种最寻常的生活场景,才是他们生活的最真实体现,也是最感人的。学生在前期策划时,补充了政府领导和汉藏情怀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政治性,但由于选题较大,内容欠丰富和集中,因此,难以达到实际的播出效果。

第二,在选择主旨人物时没有主线,范围很宽泛,没有一个核心人物。这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做起来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让人有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这位学生只关注一个核心人物——玉树女孩,其他人物只是她的衬托,这样一来,人物会比较有血有肉。如果像学生刚开始定位的那样,采访很多学生,又因为纪录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最后易导致各个角色都有描写,但各个角色均不多的境况,整个纪录片就会很无力。

第三,在拍摄技巧上面对这么多要素,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很多情况下,学生把握起来会很难。这就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去捕捉那些细节性的画面,真正地用心灵去和孩子们沟通,着力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的片子看起来才会非常有质感,有力度。

3. 后期剪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这个片子的播出质量。镜头语言的把握、叙述逻辑的运用和节奏的把握,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学生在剪辑时,叙事逻辑性不强,镜头的潜在语言和舆论导向不明确,往往剪辑出来的片子让大家看后没有一个总体上的主旨接收感,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到底想传达什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节奏的控制,画面的长度,景别、镜头长度的选择,包括一些必要的特技处理,甚至再加上现场音响、解说词和音乐的配合所塑造的抒情环境,往往不能和观众自然的情感抒发节奏相配合,要么太长,让人觉得节奏太慢,有些腻烦,要么就太短,没有足够的感情抒发空间去宣泄,这两种都会让人很不舒服。

4. 配音和音乐的运用。一个好的纪录片都有一种统一的风格和情感暗含在里面,纪录片里传出来的各种声音都会影响这种情愫的表达。如果配音和整个纪录片的基调很不搭的话,就像一朵典雅的兰花上叮着的那只苍蝇,让人无心去欣赏,打破了整个画面的美感。音乐更是这样,配乐的感觉不对,整个片子所想抒发的那种情感就会被破坏。因此,在节奏上就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播音乐,播什么样的音乐,播多长时间,都应按照片子的叙事节奏来定,在给学生指导时,应进行重点讲解。

参考文献:

[1]雷晓艳.《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改革的“551”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岳筱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The Exploration on Graduation Inspection Pattern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Journalism Specialty

Yang Lei, Cao Lin

Key words: broadcast television journalism; graduation examin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杨磊 曹林

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2: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折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学科,实践教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新闻采编等业务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新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新闻人才,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不少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但是从总体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在广电新闻专业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个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对实践教学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⒈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

我国的新闻教育历来强调新闻专业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和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但是,最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偏向,新闻业界普遍反映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工作以后“上手快,后劲不足”。“上手快”是指新闻专业的学生对采访编辑等业务比较熟悉,很快能进入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可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后劲不足”,因为要写出一篇有分量的稿件,仅仅依靠熟练的采编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业务能力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所以,很多新闻媒体如果需要经济记者,就招聘经济专业毕业的学生,需要考古类的记者,就招聘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这些专业的学生开始不熟悉新闻采编业务,但是他们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随着他们新闻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脱颖而出不足为奇。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新闻媒体角色的转换,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做出解释,帮助受众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这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最近几年,新闻教育飞速发展,各高校纷纷设立新闻专业。截至2007年,我国现有新闻学类专业点已经达到661个。[2]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人数剧增。而各地新闻媒体的数量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么多学生不可能都去新闻媒体实习。重点院校可以凭借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新闻媒体建立实习基地,而地方院校的学生很难找到去媒体实习的机会,有些高校甚至把给学生找实习单位的任务压给老师。

另一方面,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百万元的投入,地方高校因为财力所限,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实验教学基地,硬件设备投入的不足也制约了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地方高校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灌输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我们构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⒈加强通识教育实训

①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向实践倾斜

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中,主要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在通用技能上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以学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学生在掌握一定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新闻实践中较典型、较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新闻素质。

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组织一系列活动,督促学生多读书打好理论功底,关注新闻界热点问题

一是通过编制新闻专业本科生读书指南,倡导学生多读书,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我系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由各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学、广告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100本著作,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为督促学生将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我系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

二是“走出去,请进来”。通过邀请新闻界知名人士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 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前沿。通过“走出去”, 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

⒉专业单项技能实训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广播电视新闻的采、写、摄、录、编、播的基本技能。如《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要从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注重理論联系实际,强化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为例,为了配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学,提高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与速度,我系尽力创造条件,安排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现场指导学生训练如何把握新闻眼、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在现场打腹稿等,并要求学生随后迅速制作成稿件,与教师采写的稿件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优劣所在,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加工,让学生在新闻现场中学习观察、思考和写作方法,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取得进步。

⒊专业综合技能实训

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等操作性课程之后,对学生进行电视摄编实训,将电视节目策划、摄像、采访、编辑等新闻技能集于一身,这是理论、实践课程之后的总结与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思维与实际操作技能为最终目标。结合新闻专业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与捕捉新闻的能力,电视摄编的实训内容一般设定为校园新闻,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小组,每组五至七人,按照学生自愿、教师协调的方式做以下分工负责。该小组主要以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为报道对象,模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完整的电视节目。[3]学生的电视节目作品会在课堂播放,学生可以在讲评课上畅所欲言,从采访、摄像、编辑、节目编排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专业课教师也会给予讲评指导。

⒋构建以毕业实习为主的多层次实习体系

坚持新闻实习以增强和检验学生的采编能力、全面锻炼和考察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为目的,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新闻实习分为小、中、大三个不同档次。

①小实习

小实习主要是指低年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零散的社会调查和实践。为了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系每年都会组织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到本地新闻单位参观学习,主要是了解新闻的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

②中期实习

中期实习是在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集中实践教学,我系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暑假进行。中期实习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期实习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实践的了解。同时,适当参与新闻业务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新闻工作的感性经验。

③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毕业班同学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改革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必要的材料准备,为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队伍方面,按照“双师型”要求建设高素质的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并使这支队伍密切关注新闻改革实践。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新闻这门课的。抓紧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还是教师的水平如何。

⒉加强学校与新闻单位的合作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走出校园,寻求与更多的新闻单位在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是新闻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聘请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记者、编辑担任系里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是目前很多高校通行的做法。但是如何提升与新闻单位合作的层次,如何在学生人数剧增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种实践教学资源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⒊加强案例教材的编写

现在新闻学案例教材版本不多,有许多案例教材缺乏科学性,本系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加努力。案例的编写,不要只注意案件的重大,而更要注意其中新闻问题的重大,能从中抽象出新闻传播原则,而不能只以案例说明一个理论或概念。

⒋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看,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有先进齊全的硬件设施。

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评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以往的专业实习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制度化程度和有效性不高。除对每一次专业实习进行效果评估外,必须建立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9月

[2]童 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7)》,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7页

[3]郭薇薇:《从电视摄编实训看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新闻传播系)

作者:李忠昌 周宏刚

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专业实验教学创新初探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在音视频节目生产、传播上都发生着急速的变革,作为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的实验教学,如何回应现实的需求与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广电专业;实验教学

2012 年10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正式将 “广播电视新闻学”调整为 “广播电视学”,这一调整,显示出当前对广播电视学科的认识突破了新闻学的传统框架,逐渐与广播电视业界的发展相契合。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在音视频节目生产、传播上都发生着急速的变革,作为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的实验教学,如何回应现实的需求与挑战,值得深入思考。

一、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传统广电灭亡的唱衰格调,而将是互联网+广电的新生。未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革新及助推。广电行业将会出现以下几点趋势。

趋势一:电视业的互联网化。随着固网带宽的不断提升和普及,还有4G乃至5G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电视最主要的传收渠道。传统的电视收看渠道,比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地面电视等将会出现边缘化现象。

趋势二:电视的社交化。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交网络和视频的结合,用户边看边评、边看边转、看后在社交圈讨论的情景将成为常态。

趋势三:电视业的开放化。传统广电的生产传播属于资源集中型,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电视台、人人广播台的景象已经出现,UGC和PGC已经成为互联网音视频的重要产出方。开放云计算平台下的移动视频将是未来视频业务的重中之重。

二、面向未来的广电人才标准

传媒市场的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未来,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树立“大传播”意识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大传播”意识要求从事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才站在传媒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在传媒产品开发、传播手段使用、传播渠道利用等方面,善于创新思维,实现传播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新媒体时代,传媒市场对广播电视节目产品需求加大,营销渠道和平台多样,媒介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大,只有具备优秀视听节目生产能力的机构或个人才有机会胜出。因此,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将成为广电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广播电视人才参与传媒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在业务界限被打破后,各媒体之前独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都不复存在,谁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节目内容,创造全新的传播方式、运营模式将更能赢得受众获得市场。

(四)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

融媒时代各媒体平台均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性,受众的主体性增强,产品生产、业务开发和传播模式选择主要围绕受众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广播电视人才参与融媒时代的市场竞争,创作创新广播电视产品及业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即充分了解受众和市场,能够对市场进行分析研判,能够对媒体战略进行策划和决策。

(五)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目前成功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团队或项目组的方式是高效的。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保证项目实施并取得预想成果的保证。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视听内容生研发、生产、推广等环节中,需要一支支高效运转的团队。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

实验教学在广电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知识和实践相互转化,相互提升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广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广电专业技术类实验课程主要涉及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

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不仅要完成知识信息的传授,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依据“三步走”的实验教学计划,分基础实验、进阶实验和综合实验三个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第一步,开展基础性实验,主要有摄影、摄像、广电节目制作三门课程,培养和规范学生对于本专业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第二步,开展专业技能的进阶实验。这一阶段,主要开展摄影、摄像、调色等高级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当然,这部分的课程,需要有更专业、更齐全的影视设备的支撑。前期拍摄设备需要有专业摄影机、移动硬盘录音机、指向性麦克风、录音挑杆、滑轨、摇臂、斯坦尼康稳定器/三轴手持稳定器、聚光灯、柔光灯、旗板等,后期剪辑和调色设备需要有高配置的影视工作站,能运行达芬奇、AE、PR等专业软件。

第三步,开展综合型实验,主要有广播电视节目編辑、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该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以“前两步”基础性实验和进阶实验为依托,进一步升华,鼓励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要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行业需求,二是面向影视类赛事。通过教学内容、形式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的专业素质。这一步对于学生能否在日后取得更高、更远的发展尤为重要,是学生进入专业实习和工作岗位前,积累影视创作经验,积累优秀作品,赢得成绩荣誉的关键期。

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以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广电专业为例,我们已经开展了初具成效的实践,广播电视节目编辑课程,教师围绕公益广告这一方向,引入项目制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根据中央电视台以及重庆市举办的公益广告大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分组策划完成专业标准要求的公益广告影视作品并参赛。实现了项目制、实战式的教学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最后,面向未来的广电传媒发展,网络化、移动化、社交化三大特征突显,从近一两年以《罗辑思维》、《一千零一夜》、《偶的歌神啊》、《奇葩说》、《一条》等众多优秀网络视频节目涌现可以看出,网络视频PGC已经成为风口,网络大电影、网络剧正成为影视传媒机构加紧布局的阵地。高校广电专业人才培养,应敏锐捕捉这一关键信息,找准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视频节目的生产研发,将教学与实战紧密集合,不断碰撞火花,不断创作佳品,必将能为优秀广电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蔡月亮,陈长松.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学教学中的项目制方法探析.新闻知识[J].2013,12.

[2]姚劲松,黄蒙水,吴大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广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教论坛[J].2012,5.

[3]施小萍.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广电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对接研究.新闻研究导刊[J],2014,1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工商大学校级教改课题《传媒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陈绍富 丁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群体性突发事件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