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论文

2022-04-2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在探讨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及其定位依据的基础上,构建了该专业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三大融合”为特色,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论文 篇1:

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摘 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国际经贸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工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结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外贸企业招人难。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较高。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等。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泛而不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等问题。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求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国际经济往来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美国,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类似的专业有“国际商务”或“国际经济”,这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3.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4.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领域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及热情,美国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每年都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这是美国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际,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独立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

4.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创建与真正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模拟企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涵盖面较广,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学科,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偏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差甚远的局面。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尤其是为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建设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工科院校想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办学思想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技能”的原则。基于我校修订的 “08版培养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突出外语能力的专业特点和国际贸易与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去6年的改革和实践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英语能力培养

根据我校定位和生源特点,我们以“夯实英语读、写、听、说基础”为突破口,通过“基础英语+全英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模式达到“适应英语环境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英语听说课程,删除了大学英语五、大学英语六,并调整了专业英语课程,加强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修订后的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增加了有关英语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特点,新增或者加大了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一方面,我们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修订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为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习软件,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新开设了金融方向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业务实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们新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建立天津新港校外认识实习基地,积极开拓首都国际机场航空空港等见习基地。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直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6周,实习基地可以吸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学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效果

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6.55%;2013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其次,出国留学学生增多。随着学生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并且出国学生呈现出从优秀生扩展到普通学生的趋势。最后,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签约机会,安排学生暑假期间进入公司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教师在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

2.进一步建设课群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研讨,分享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3.引进外教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水平。

4.加强专业业务模拟实习,建立培养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的长效机制。利用教师、校友、兄弟院校的资源,开拓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就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9):45-46.

[2] 胡彩梅.基于整体知识观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226-231.

[3] 王捷,马静.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对外经贸,2014(3):141-143.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王风云

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论文 篇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

[摘 要] 本文在探讨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及其定位依据的基础上 ,构建了该专业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三大融合”为特色,使受教育 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市场跌宕起伏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专 业培养方案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科学定位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 标、规格与模式,优化其培养方案,是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

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以学科体 系为中心来定位,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二是过分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 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两种倾向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忽略了 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选择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根据多年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正确定位国际经 贸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1 400多名国际经 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 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 位 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 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 岗 位。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的知识技能要求, 而且要关注将来择业、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当前就业必 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学习、边创业,或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 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就业竞争力,又具有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专业人才。

第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所谓外贸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 要,实际上就是国际经贸人才市场的需要。我们考察了327家进出口企业(其中,跨国公司9 3家)的外贸岗位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 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的实际应用对接,培养出专业实践能力较强,外语水平较高 ,熟悉外贸政策法规、能独立胜任外贸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 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 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所需要的 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复合知识、关联知识和职业道德的 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

第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 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 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 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 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 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 使得外贸岗位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日益成为需要。与此同时,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 业社会。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 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 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 迅速变化。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跨国人才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外语能力培养成为国 际经贸专业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复合知识与实践 能力并重。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 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 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其中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在外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外贸行 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 。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各类企业的综合性与专门化等多重需要。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将国际经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 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 的驾驭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当说,这一培养目标, 既 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共性(高等性、基础性、延展性),又体现了国际经贸专业教育的个性(国 际性、行业性、专门性),同时还体现了本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复合性、创新性、应用性 )。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设置与优化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我们把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素质、三基 、四能、五证。

“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职业 道 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经贸专业来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从事 国际商务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具有国际商务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操、道德修 养与道德品质,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很好地遵守国际经贸行业的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 ,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与职业责任,守信重诺践约。

“二素质”,即具有国际商务活动所必需的良好的从业素质与创业素质。无论是从业, 还是创业,都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国际经贸专业 素质。所不同的是,创业素质对学生风险承受心理、抗击风险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市场驾 驭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当兼顾上述两个方面的 要求,以便该专业培养方案既能适应学生从业于国际商务领域的需要,又能适应学生创业于 国际商务领域的需要。

“三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务知识与基本政策 法 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贸易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基础性理论及 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与外国语等知识与工具;基本实务知识主要包括国际商务谈判、订约 、报检、通关、托运、保险、结汇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贸易实务知识与技能;基本政策法规包 括主要国别政策法规、WTO规则、国际公约与惯例等。

“四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驾驭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 外 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尤其是外语)表达、 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信息处理等基础技能,经济、金融、管理、财务等关联技能和国际 商贸实务各环节、各方面的专门技能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 能,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整合性的 特点,它不是某种技能或知识的单独运用,而是该专业各种技能、知识的整合运用。这种能 力是国际贸易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一种综 合性经营活动。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的创新,主要包括国 际商务的运作方式、操作方法、谈判技巧、营销方案、经营策略和拓展外贸业务等方面的创 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贸易实践技能创新的重要性并不次于贸易理论研 究的创新,从一定角度讲,贸易实践的创新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甚至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和 更直接的利益关系。国际市场驾驭能力是指收集、处理、利用各种有效信息,独立观察、预 测国际市场的变动趋势,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出奇制胜、驾驭国际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 是对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整合运用。作为外贸人员如果缺失这一能力,就会像 一个人只有四肢而无大脑一样,他在职业岗位上虽然也能够做事,但是,他却无法把事情做 好,确切地说,他将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无法驾驭国际商务的运作,无法对 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处理和科学的决策,难以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应变自如,稳操胜券。这种能力与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都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 的教学而直接获得,而只能通过全程素质教育中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 成,且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如果说各种实践技能的教学使受教 育者能够基本适应外贸业务岗位群实际工作的需要,那么,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驾驭 能力的培养则决定了受教育者在国际商务职业中的成就与发展。因此,这四种能力既相互区 别,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国际经贸专业的能力体系 。

“五证”,即指国家英语水平等级(6级)证、国家计算机水平等级(2级)证、国际 商务职业资格证、本科学历证和学士学位证。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创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程度取决于其培养模式的选择。所谓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培 养目标和规格妥善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或者说其侧重 与结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是否优化,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知识、 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关系,以便实现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从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学科中心型”的 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专业知识传授,注重专业素 质培养。按照该模式进行教育,从国际经贸专业的情况来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 处理中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强调该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偏重对学科知识体系做系统完 整的讲解与分析,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的方向发展;二是忽视专业应用知 识技能和贸易实践发展动态的教学,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 职业道德和态度的培养。另一种模式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 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 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强调岗位操作技能和劳动 态度的培养。按照该方案进行教育,从国际经贸专业的情况来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 关系处理中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外贸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国际贸易基础理 论知识对业务处理的支撑和潜在的作用,由此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分析国际市场环境和 驾驭国际商务运作的能力一般较差,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受到局限;二是过分强调专门 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关联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而易于导致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过于狭窄 ,职业升迁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欠缺;三是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综 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由于上述两种培养模式的偏颇不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为地把本应联系在一起的知 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实践 能力培养与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分割了。这虽然给教学过程带来了 某种便利,但却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造成了严重缺陷。

为了克服上述两种模式的弊端与局限性,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我们构想 了适应国际经贸专业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基本特点和要求可概括为:以培 养合格的国际经贸专业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三大融合”为特色,促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发展。

所谓“三大融合”,其内容可以简要归纳如下:一是把国际经贸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务 、关联理论与实务和专门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将国际经贸专业的知识传授与技 能训练及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寓技能训练、态度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又在技能训 练中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强化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彼此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从而 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该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加强自身职业态度的锤炼;二是 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驾驭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实践能力是诸 能力发挥作用的基础,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驾驭能力则是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积 累的结果和能力升华的体现。只有把四种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 为国际经贸专业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使四种能力相互作用,协同提高;三是把素质教育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可通过横向融合,渗透 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纵向融合,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程培养之中,使学生不仅学会 做事,而且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发展,促使该专业 培养的人才由“仓库型”向“智能型”转化,由“工具型”向“创新型”转化。

同以往的模式比较,新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突破了“学科中心型”重 理论轻实践能力的局限,提出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市场驾驭能 力协同发展的能力体系观。其次,突破了 “岗位技能型” 重实践轻理论的局限,提出了“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协调教育观,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关联知识与能力和专门知 识与能力的协同培养。再次,新模式突破了以往模式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实践能力与综 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截然隔离开来的传统教育观,精心构建 了“三大融合” 的教育观,把被分割或被忽略的内容通过相关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 以此作为培养国际经贸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涛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复合创新型国际经 贸应用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3).

[2]龚新.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6).

[3]Finch, C. R. & Crunkiltion,J.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 ti 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M]. Boston : Allyn and Bacon,1999.

(责任编辑 李震声)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of training scheme for specialty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WANG Tao-sheng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

of which the guidelines are quality education, and of which the emp hasis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Key words:specialty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traini ng objectives; training standards; training models

作者:王涛生

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论文 篇3:

海南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海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评价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国务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确定了六大战略:即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仔细分析,这六大战略的实现哪一项都离不开现代实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海南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海南一跃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热点地区。可以预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海南开放型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与贸易变得异常活跃。海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广泛开展。并且,在未来十年之内,海南有望建成我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都将预示着海南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海南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所需条件的为数很少,国际贸易人才成了稀缺资源。随着海南国际贸易形势的深刻变化,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已经形成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各种涉外单位的国际经贸合作业务也从简单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到对外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关系。海南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即不同层次的涉外单位、不同的涉外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明显的差异。

就海南经济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现实情况而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有三方面需求:

(一)国际经济理论研究人才。侧重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对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对于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国际贸易相关政策是必要的。

(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掌握国际商品贸易综合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具备国际贸易实务技能专长,直接从事针对工(农)业产品、国际金融、旅游、教育、物流配送中转服务和技术服务的外经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倾向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主要负责对外贸易项目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海南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现状

从海南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各高校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趋向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即“理论学术型”人才。其特点是侧重于培养某一领域内对理论本身进行探索、研究。因此,本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的状态。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掌握,而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而且海南高校普遍存在国贸专业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造成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表现在教学产品上则远远不能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具体而言,海南高校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能力不够全面。尽管近年来海南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国际贸易的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当前海南高校国际贸易的教学,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培养不够;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培养不够;较为重视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培养不够。

(二)忽视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国际贸易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的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和地区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培养出能够处变不惊,足智多谋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国际贸易急需的人才。

(三)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领先一步,就赢得先机。政府和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特别是涉及国际经济合作的部门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三、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鉴于以上对国际贸易人才三方面需求的分析,结合海南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海南高等教育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具体如下:

(一)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贸易实务、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学与报关报检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的人才。

(二)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贸企业与政府涉外职能部门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充满竞争的世界。外贸企业推广新产品,寻找或挖掘新客户,开拓国外市场,参加商品展览会、商品交易会,举办新产品发布会,参加政府举办的博览会等,国际贸易人才不但要熟悉國际交易规则或潜规则,更要有一定的国际活动筹划与组织能力。因此,传统的只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外语知识的国际贸易的人才已很难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周旋的能力与经验,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好的道德修养及一定的人格魅力。 “外事无小事”,在处理国际商务的过程中,外贸人才不仅仅只代表某企业,还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注意处处维护国家利益,表现较好的道德修养及一定的人格魅力,还必须具备更专业的外语沟通能力。在从事对外贸易时,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进行产品技术性能等交流中会出现许多困难,因此,商务英语函电所用的语言必须地道与准确,企业要顺利完成交易,必须有既熟悉国际贸易操作又能自由运用外贸英语能力的外经贸人才。

(四)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 新产品、新技术、新行业、新规则一直在不断涌现,外贸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那么所用的外经贸人才必须是顺应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外贸人员只有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等教育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直接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建构对培养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贸易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海南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现状和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特点的研究标明,海南高校应顺应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走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道路,以满足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的需要。

实施應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强调采取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既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的掌握,又要保证学生毕业离校后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识与自学能力.为其日后向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发展打基础。

(一)厚基础,指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注重《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商品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地理》《WTO法规》等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实践,指课程体系朝实用化方向调整,定位于重点培养面向实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目前国内的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教育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课程的延展.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中心,将《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商务英语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开设国家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三)宽口径,指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结论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海南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中英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一个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应该能流利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能进行面对面的商务磋商与谈判,能用英文理解国际惯例、公约和法律的内容程度,便于将来参与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此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培养既懂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又懂得电子商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国际贸易人才已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中英文应用文写作,国际商务函电与国际公务写作,采用英文发布产品广告,外贸单证准确制作如发票、正本提单、保险单、汇票和信用证制作等能力也是实务形外贸人员必须具备的。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2]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76-77.

[3]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 2010(2):33-34.

[4]向秀英.地方商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125-126.

[5]白玲.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44-45.

[6]汪琳,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2008(5):124-125.

作者简介:胡勇,男,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财经分院教学副院长兼国贸系主任。

作者:胡 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行政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异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