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乌托邦理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方法论设计,这一设计是为了协调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张力。乌托邦将最终实现哲学与政治的完满结合。但在乌托邦被建构起来之前,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持续存在。柏拉图建议哲学家学会运用意见来设定标准和建立规范,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最高的人类活动是哲学而非政治。

第一篇: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

比较视阈下的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

摘 要 中国哲人、文人的"理想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着很多区别与联系。在柏拉图看来 ,个人的正义就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孔孟强调一个有德性的人之行为应如君子之举。二者的正义观起初有着一定的共性 ,但他们在发展中却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孟子

1 柏拉图政治哲学与中国先贤

对理想世界的设想与勾画,其实在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很早就有,古代的老子、陶渊明等也在文章中提出"理想国"的设想。中国哲人、文人的"理想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着很多区别与联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是集权制政体。他把人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王统治者、第二等级是辅助者武士、第三等级是农民、工匠、商人、佣工。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在国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只有他们才能拥有智慧和理性。他们是从辅助者第二等级中挑选出来进行精心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柏拉图认为第三等级的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做粗鄙的体力劳动是神的安排,是命中注定的。柏拉图还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的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互相告密、恐怖统治。柏拉图的这些主张都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独裁集权统治服务的,其组织形式是专制集权制。而老子与陶渊明设想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无政府、无压迫、无剥削的原始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专制集权制组织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在《道德经》中设想的“理想国”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渴望,也是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的梦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国”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显示出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对社会(或者说是政治环境)的不同设想。

我们再来看看柏拉图的正义论与孔子、孟子正义论的区别、联系之处。在柏拉图看来 ,个人的正义就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而孔孟从“仁、义、礼、智、信 ”角度强调一个有德性的人之行为应如君子之举 ,义乃君子之本 ,也是做君子的条件和基础 ,执政者要遵循正道 ,以“正身、正名 ”,做人应有正直感 ,人应维持一种至中之和的本体状态。可见 ,他们都从人性的角度看到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 ,作为社会正义的实行者和承担者应从最根本上建立正义的观念 ,将自身诉诸正义。但在这之后就迅速出现了不同,柏拉图及西方哲人普遍认为,“正义的实在性和真理性之表现在国家里”,而孔子、孟子则认为只有正义在个体身上得以彰显 ,我们才能期望整个社会的正义。

其次 ,我们认识到 ,从宏观角度讲 ,二者的正义观起初有着一定的共性 ,但他们在发展中却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柏拉图的正义与法走到了一起 ,而孔孟的正义则一直与道德为伴。

在柏拉图的哲学王侧重“智慧”(哲学)而不强调“人伦”,这与中国传统的“重人伦”思想不同。究其原因,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啊才能参透城邦中的弊病,带有贵族倾向,而荀子就认为圣人与凡人都是人,都具有共同的人性,凡人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进德修业而成为圣人。其内在根据就是圣人与凡人都有相同的人性,其间并没有任何的等级或质的不同。

2 柏拉图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和谐思想贯穿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和现实关怀,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人类面临的生存的基本问题从未改变,柏拉图的智慧之光穿越千年从遥远的雅典投射过来,带给我们其实的光芒,如星辰闪烁夜空。

柏拉图的和谐思想立意高远,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由具备完美道德性的哲学王治理的理想王国,认为哲学王不仅具备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而且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秩序”、“正义”等永恒不变的事物上,竭力模仿这些“按照理性的要求有秩序的活动着的”事物,倾向于依靠人治的手段和人的主体德性来维护城邦的良好秩序,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人治、法治还是德治,都是由人和人的交往构成的。看看人类的历史:人治,有君主专制下的盛世;法治,有过法制盛世;德治,有过礼乐盛世!所以,社会和谐与否,关键看矛盾是否尖锐,千规律万规律,矛盾的尖锐与否最终还是由人的行为体现出来,而人是有意识支配的动物。所以,我们要看到,柏拉图和谐的理想王国,关键不在于他的人治。柏拉图之所以倾向于人治,是因为只有人才能作为智慧的载体,只有人,才能被教育知识被训练道德。归根到底,柏拉图之所以在理想国中构建一个哲学王,构建一个倾向于人治的政治体系,不是为了使哲学家掌握统治权,而是要让理性、智慧、善统治一切。

3 小结

基于对安定局势的向往,也基于对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维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是集权制政体。他将智慧局限与统治阶层、贵族,而这些人又是通过某种方法选出后再加以教育的。十分明显,实际上是并不会由任何一种法定选择的公民能够比全体人民更有智慧的。罗素说过,“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个问题乃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上只是一些对于柏拉政治哲学中中具体内容的不解,并非我困惑的主要部分,也不应该是当代哲学专业的本科生最该困惑的地方。真正让我大为不解的是,柏拉图的《国家篇》并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一个由各种哲学思想加上对政治的幻想从而构建起来的理想国。政治哲学归根到底是哲学,他可以为政治服务,但绝不是哲学思潮加上政治妄想,柏拉图一定在追寻什么,这个东西一定对政治有着某种作用。必须进一步指出,柏拉图在“国家”一篇里,于导言部分指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国家篇里以简单的方式说道:“这个研究的情况很有点像要一个人从远距离去读小字,如果有人指出,说同样的字也在较近的地方以较大的字体写着,则他无疑地将宁愿先读那些写的较大的字,然后就可以更容易去读较小的字。我们现在将用同样的办法去研究正义。正义不仅是在个人里,而且也在国家里,而国家大于个人。因此正义使用较大的字体写在国家上面,而且更容易辨认。”

作者:杜道琛

第二篇:哲学与政治:对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解释

摘 要: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乌托邦理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方法论设计,这一设计是为了协调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张力。乌托邦将最终实现哲学与政治的完满结合。但在乌托邦被建构起来之前,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持续存在。柏拉图建议哲学家学会运用意见来设定标准和建立规范,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最高的人类活动是哲学而非政治。

关键词:柏拉图;政治哲学;乌托邦;真理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曾裕华

第三篇:柏拉图的人生哲学探析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态,其探讨的主题涉及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方式、人生幸福等。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的生活怎样以及应当如何生活,它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古希腊人生哲学对整个西方人生哲学影响深远,而在古希腊人生哲学中,柏拉图的人生哲学颇具代表性。因此,本文拟对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做初步探讨,并由此指出他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的人生价值建构的指导意义。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在各领域都做过深入探讨,其人生哲学对西方人生哲学有重大影响。柏拉图当时目击了雅典政制的反复与人们价值观的混乱,立意要寻找一种理想国,认为个人即使再有智慧、正直、善良,只要是在一个不义的国家中,就无法获得幸福,甚至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他意识到现存的城邦已处于极端不义之中,道德败坏,法律对人们毫无约束力。他认为,要挽救城邦,实现社会正义,就要有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使人们能够辨清是非善恶,懂得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从这一信念出发,柏拉图一直努力寻求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在他精心设计的理想国中,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哲学关怀。他在立足理念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人生方式、人生德性、人生理想等方面阐发了他的人生哲学。

一、柏拉图人生哲学构建的哲学基础——理念论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事物本质和人生目的的终极关怀。何为理念?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分层次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理念”构成一个整体的“理念世界”。在所有理念中,善的理念是具有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的理念。善理念是所有事物和所有行动的最高原则,更是人生行动的终极目的,它引导着人类生活总体走向和谐。个别事物是通过分有和摹仿理念而存在。由此,柏拉图把世界一分为二:真实的可知世界和虚幻的可见世界。前者由绝对永恒的理念构成,后者由变幻不定的现象构成,前者是后者的原型,后者为前者之摹本。理念由神灵创设,神灵创设的终极理念是善理念。如何理解善理念?柏拉图说:“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善的理念是知识与真理的源泉。在其著名的“日喻”故事中,柏拉图尝试用太阳、光、视觉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善理念与具体世界的关系。他说人的灵魂犹如眼睛,当他注视被阳光照耀的对象时,他的理性就能看清它们,“善的理念”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的灵魂以能力。正因为有了“善的理念”,人的灵魂才有了最终的归宿和最高的追求,国家和个人才有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所以,对人来说,“每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这种最高的善理念在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人生哲学既然探讨人应该如何做才能过上一种“好(善)生活”或“有意义的生活”,这就必须探索一种本身就“好(善)”的价值理念,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体现出一种价值关怀,意义追求,其价值关怀和意义追求应该与善理念相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常生活的善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善理念是“整一”,是最普遍的善,只有理性才能探索它。具体的真理和知识在善理念的光线照耀之下才能为人所知,并使人的认知能力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以,善理念的设定意味着要让人们行善,而人们要行善就应该实现灵魂的转向,即从生灭事物转向永恒事物,而这种转向必须由教育来完成,它是一个艰难提升的历程,不可一蹴而就。善理念是可知世界的最高主宰,它把人引向神圣的静观世界。在知识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也是最难看到的,即是善的理念。善理念是可知世界的太阳,人的正义、勇敢、节制、智慧等德性都从它而来。这些德性正因为与善理念相关,所以才有用和有益。

柏拉图认为,要实现从现象世界(可见世界)到理念世界(可知世界)的提升,必须实现灵魂的转向。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人的灵魂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转向?柏拉图认为,人在可见世界中得到的只是知识的影子和尘世之善,只有把握真正的善理念,才能把握真正的知识和达到至善(精神之善),而这则需要实现灵魂的转向与升华。在《理想国》卷七继洞穴之喻的描述性对话后,有一场关于“灵魂转向的技巧”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具有理性能力。但灵魂本身如果只专注于变幻世界,那它就不可能瞥见实在世界,不可能洞见善本身。因此,需要灵魂实现转向。而灵魂转向,就是让灵魂的每部分协调一致,让灵魂的理性部分整体协调,让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的指挥,这样灵魂才能在转向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方向,从变幻世界转向善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设想灵魂是居于“九天之上”的,是不死的。在人投胎之前就已瞥见了理念世界,只是投胎俗世之后,人的灵魂为肉体和私欲所累,遗忘了原有的理念世界,这时需要通过回忆重拾前世所见的理念世界。而学习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在“灵魂回忆”过程中,灵魂必须从肉体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使我们从一种可见的变动不居的世界达到不可见的永恒不变的世界,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认为灵魂转向与灵魂回忆的过程就是一个道德净化和升华的过程,而善是这一活动中的目的论原则。综上可知,柏拉图的思维逻辑为:在理念论的基础上,他指出人应该追求至善的理想,而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是实现“灵魂转向”,从而使人从尘世之善升华到精神至善。尘世之善只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模本,是模糊不清且不完善的,它可分为肉体之善和财产之善,此外还有精神之善和理性之善,四者构成了一个善的等级:财产之善要服从肉体之善,肉体之善要服从精神之善,精神之善要服从理性之善。在這个“金字塔”结构中,理性高踞塔峰。在善的等级序列中,灵魂逐步从较低一级的善上升到较高一级的善。在这样的跃升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把人置于两个世界中,灵魂的一系列转向与道德善的逐步跃升联系紧密,人生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至善”。

二、人的德性与幸福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队“灵魂转向”的分析中,柏拉图界定了各种德性之间的关系,且依据灵魂结构、灵魂转向与灵魂回忆的基本思路建构起一个德性体系。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爱智部分、激情部分—爱名部分、欲望部分—爱利部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这三者关系做了一个说明:“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反之,如果整体的灵魂受激情或欲望的引导,那就会使灵魂陷入纷争之中,灵魂各部分所追求的快乐就只是一种虚假的快乐。由此,柏拉图分析了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认为个人正义在于灵魂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的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谐统一,而城邦正义在于三个阶级(统治者、护国者、劳动者)的和谐有序。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组成的。理智是用于思考推理的部分,能形成智慧,智慧依赖知识,拥有智慧的人能获得整体性知识,这是作为治国者的哲学王才具有的。激情是产生勇敢,勇敢是面对战争及其他危险境况时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的自信和无所畏惧的品格,为卫国者所具有。欲望是用于感受物欲骚动的部分,体现为对财富的需求。如果放纵欲望,会引发人们对财产的争夺,因此,对欲望应加以节制。劳动者阶层大多易受欲望的控制。对于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应以理智统帅激情,控制欲望,使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都各自保持他其适当的边界,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使三者和谐相处,从而使灵魂内部秩序井然,和谐有序,使人成为正义之人。

三、正义者必定幸福,不义者必将不幸

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是各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的和谐状态。智慧是指理智不仅懂得灵魂三部分各自的利益,也懂得它们的共同利益,并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要起领导作用,并给予行动以信条。智慧只为少数的统治者(即受过很好的辩证法教育的人)所拥有,它对国家非常重要,能使国家处于健全的状态,故智慧是统治者应拥有的一种德性。统治者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培养,理智在他灵魂中占据主要地位,以追求善的理念为快乐和幸福。由此,柏拉图认为贤王的人生最幸福,贤王比贵族型人生幸福9倍,比平民型人生幸福81倍,比暴君型人生幸福729倍。柏拉图还指出,我们要过贤王型的人生,则必须注重对知识和德性的追求,而轻视对荣誉和财富的追求,要做爱智者,不做好名者,更不要做逐利者,要做正义的人,不做不义的人。认为贤王型的人生是将德性与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人生。柏拉图的这种人生理想观受苏格拉底的“过有德有智的生活”观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勇敢,就是指“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他们都保持着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相信他们应当害怕的事情乃是立法者在教育中告诫他们的那些事情以及那一类的事情”。勇敢应为护国者所拥有,护国者的灵魂以激情为主导,必须听从理智的指挥与安排,如果任由欲望摆布便会走向邪恶。节制是指理智起着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同由理智领导而不反叛,从而使心灵三部分都和谐相处,它应为所有阶级所拥有。柏拉图认为,当个人身上的三种因素(理性、激情、欲望)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也即理性把激情、欲望管理好,而激情不忘理性的指导,欲望遵循理性的制约,就能实现个人正义。故正义对个人来讲,就是“心灵的各个部分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被领导的被领导着”。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各个部分相互干涉,应当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首先做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而非正义则是三部分之间争斗不和,相互干涉。当个人以理性严格控制欲望、约束激情时,则能使整个心灵平和安宁,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反之则为奴隶。在这种意义上讲,个人正义实为个人自主,即做到自我节制、自我主宰。正义对城邦而言,就是能让各个等级的人最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即“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因此,人们应该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这样,“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涉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城邦正义要求治国者凭明智把国治好,卫国者凭借勇敢将疆土保卫好,生产者凭借节制将劳动搞好,这三个阶层互不干涉,更不能相互介入。柏拉图的城邦正义观既有合理之处(有助于社会分工合作,维持社会稳定),又有不合理之处(它剥夺了某些阶层的人从事其他职业的权利)。

柏拉图认为,正义必将带来幸福,不义必将导致不幸。柏拉图强调,正义的人是幸福的,最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不义的人是不幸的,而最不义的人是最不幸的,他以赛跑作类比阐发了这一观点。狡猾而不正义的人很像那种在前一半跑道上跑得很快,但在后一半就不行了的赛跑运动员。而正义者则是能跑到终点并能拿到奖品夺得花冠得人。正义者在活着的时候从神和人那里得到奖品、薪俸和馈赠以及正义本身赐予的福利,而死后也能得到奖赏。而不义者死后得到的则是惩罚。柏拉图指出,人死后灵魂来到天地交际处,等在那的神将正义者与不义者分别贴上标签,指挥他们走上不同的路,正义者从右边走上天堂之路,不义者从左边走上地狱之路,善人将遭到10倍报偿,恶人将遭10倍惩罚。柏拉图的这一论证是用心良苦的,但其论据是虚妄的。最后,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这样写道:“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旅程中。”

柏拉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诸多人生观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思考的人,其人生哲学思想初步形成了体系,他的人生哲学具有以下特征:人生方式论中的严格节制主义(要求理性严格控制激情和欲望);人生理想论中的精神至上主义(追求智慧与德性,并将二者统一);人生幸福论中的德性正义(强调幸福与德性一致,主张人们通过修养德性来获取幸福,有德的人比缺德的人幸福得多);人生德性论中的神秘主义与贵族精英意识(少数人可以成为自我的主人)。他的有些观念可为我们借鉴,如自我主人说、贤王生活最幸福、四主德说、正义与幸福终将契合。他继承了前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的学说,又对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和后亚里士多德有重大影响,是整个西方人生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后人影响很大,如自我主人说对笛卡尔、斯宾诺莎产生影响;爱智者生活最幸福影响了亚里士多德至善说中的思辨人生最幸福;四主德说为斯多亚、伊壁鸠鲁、奥古斯丁、阿奎那所继承和改造;正义与幸福终将契合说影响了康德对德福关系的思考。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方英群 程双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下一篇: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