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

2022-05-1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阅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

第一篇: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摘要:新课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编演历史剧,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召开辩论会,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实地考察(或调查),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在不断发展;办手抄报,培养综合素质;听专家讲座,传承中华文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标准;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素质

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实现以上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必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因此正确地使用电教媒体,可以有效地辅助课堂语言教学,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

比如,讲《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课,为使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农民、农村、农业及新中国政权巩固产生的影响,播放记录片《土地改革》,感受农民分到土地时的喜悦心情。通过播放记录片《上甘岭》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到他们不愧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编演历史剧

历史剧形象生动,可以把复杂、纷乱、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鲜活的再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了解历史。学生更大的收获则主要体现在编导历史剧的过程中。为了全方位、客观辩证的再现历史,学生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查找资料、编导、演出,整个过程既是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又是同学之间互助合作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培养了协作精神;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也体会到了“责任”二字的分量。

例如,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内容时,仅凭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很难体会到改革的艰难,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也不能客观的认识。为此,笔者就鼓励和指导学生编演了历史剧——“孝文帝改革”。人物有孝文帝、反对迁都与汉化的大臣、太子等。满朝文武云集朝堂之上,改革者与保守派各自引经据典陈述利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学生如亲临其境,疑惑自然而解。

再如,在学习“合同为一家”这一课中,笔者鼓励学生们自己编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通过“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情境的形象再现,加深学生对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召开辩论会

常言道“理越辩越明”。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还很肤浅、评价也很简单。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会产生影响。通过召开辩论会,不仅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同时,通过小组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储备资料、两军对垒唇枪舌战,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同伴间的协同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群情激昂,仿佛自己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代风流人物,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感洋溢在脸上。例如,对于颇具争议的秦始皇,如何看待他的是非功过,笔者组织学生召开一场“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辩论会,同学们通过辩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暴政等方面对秦始皇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有的同学甚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一家之言。再比如:对曹操该如何评价。绝大多数同学对曹操的了解,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学作品获得的,在他们眼里,曹操就是一个老奸巨滑、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一代奸雄。如何改变学生已有的片面认识,正确评价曹操,笔者就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辩论。有的同学引用《三国志》中的相关史料,甚至搜集到曹操所作的大量诗歌作品,为曹操平反。通过辩论,学生对曹操有了较客观公正的地认识,特别是懂得了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的不同。

四、实地考察(或调查)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对现时没多大意义。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存在和作用,笔者建议学生和家人一起参观历史遗迹,寻访历史,探究历史,发现历史,切身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例如,建议学生随家长参观当地历史古迹,如司马故里、韩愈墓、朱载堉墓、李商隐故居等,寻访当地待王、修武、清化、山阳等地名的由来和相关历史遗存,写一份本市发展建议书。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历史、运用历史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服务。

对于政治性较强的会议、政策等,学生往往感到乏味、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影响,笔者采取了分组调查的方法。例如,在学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单元后,安排学生调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从居住条件、交通设施、文化教育、商业服务、体育卫生、家庭收入、饮食服饰、旅游业等方面进行专项调查,要求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召开汇报会,展示调查成果。学生经过调查了解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具体变化,了解了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看法;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真正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含义。

五、办手抄报

手抄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选择主体、搜集材料、删选材料、设计版面、书写、绘画等,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方面的锻炼。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学完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科技之光”手抄报大赛,学生在搜集资料、涂涂画画的过程中轻松自然的掌握了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科技成就,并且丰富了相关知识,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听专家讲座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它的形成、发展,懂得如何欣赏它的美。为了使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主动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我们请本市著名书法家为全体学生做了“书法艺术欣赏”专题报告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中形成了学习书法的热潮,学生的作业、书写明显工整、整洁了许多。

另外,还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7).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作者:赵红霞

第二篇: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阅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语文是实践 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下面,我就语文阅读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 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各个 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要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 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中“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我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溪水很清/ 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武夷山水的美。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 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武夷山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 了课文当中。

二、营造“质疑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置 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激发学生 ,自主投入探索的意愿,发挥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学会大胆发问,提出 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 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 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 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 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教学 《狮子和兔子》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就文中的狮子和兔子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兔子在笑什么?”这一突出的问题马上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是啊,狮子被红蚂蚁咬得又疼又痒,又是吼,又是蹦,累得是筋疲力尽,兔子为什么还要笑?他想让狮子明白什么?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再一次深入课文进行探讨研究。所以平时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大胆质疑,不 但可以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 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它正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个性化是阅读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以上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我经常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能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本事,才能逐步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作者:何杨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创新

美术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陈旧的美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学除了画画以外,似乎没有别的教学内容了,学生根据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新时期的美术教学应当更积极地创设情境,运用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使学生感受美、内化美,让美走进课堂并融入学生的心灵——这既是美术新课标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又是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因此,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美术教学处处充满灵动的光芒。

一、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所以教育者必须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教学内容。只有组织开放型的课堂结构,选择和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提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作业完成为最终目的,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更不利于素质的提高。而创造性、开放型的美术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前者以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作业优秀与否为评价尺度,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预料的;而后者则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为前提,课堂中有不可预料的因素,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思路,适时地改变教法和学法,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动态的、变化的。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相互讨论、比较和分析作品,让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尽管他们的一些看法还比较幼稚,但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都值得珍惜和呵护。

当教学工艺型作业制作时,如树叶拼贴、剪贴等,教师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上座次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上课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完成的作品内容丰富、创意新颖,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如在树叶贴画完成的作业中,会出现很多有独特风格的创作形式,也会出现很多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因此,美术教师要坚信:只要给学生机会,学生就一定会展示出让人惊叹的、意想不到的一面。所以,美术教师要在开发学生的潜能上下功夫,以开放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作画兴趣,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思维,这不仅可以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的启迪,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以创造性的思维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挑战。

二、更新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内动力

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的影音形式放一段精选的录像或优美的音乐,展示大量的图片;可以用美术老师的范画或往届学生的優秀作品;还可以直接用实物,让学生亲手摸一摸,亲自体验和感受一下。为使课堂气氛活泼有趣,美术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导语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用诗歌、文学典故、笑话导入,也可以用知名画家的逸闻趣事导入,还可以用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效果导入。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用音乐美为课堂背景,以文学美为听觉载体,以运动美为画面形象,以科技美为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各种美的交汇融合中更深地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让学生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多进行鼓励性的口头和书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比如,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为任教班级准备一个小本子,交给课代表保管,随着美术作业本一起收发,专门记载优秀的学生名单。我们还可以定期举行学生优秀作品展,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理论技法,难以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而机械地练习又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美术课在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就是可有可无的“副课”,听不听无关紧要。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更应利用各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比着学、争着学,学得充实,学得愉快。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发挥智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使美术教学创新有源头活水

要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首先美术教师要有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要全面掌握美术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掌握其精髓,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育的“传道者”,要在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上进一步提高,试想,当“传道者”尚处在“匠人”的水准上,能指望他们去培养有文化的美术人才吗?弗洛姆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够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来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多么重要。

作者:刘启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车安全问题的小论文下一篇:交通安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