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论文

2022-04-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以柳州市技工学校结对帮扶的“两后生”生源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为调查切入点,为了详细、全面、深入了解“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两后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了解程度、培训目的、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培训专业及方式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农村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论文 篇1: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策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本文总结了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借鉴。但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需要持续下去,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精准扶贫阶段只是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一个起点,需要以此为契机,切实注重这一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避免返贫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期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成效得到持续性提升,避免由于技术壁垒而出现致贫和返贫的问题。针对目前在精准扶贫下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现状,为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笔者结合自身的浅见,总结出几点对策,具体需要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技能培训覆盖面

由于缺技术是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管是外出转移就业,还是在家种植养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在基层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切实加强对其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全覆盖。但是在农村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存在诸多苦难,这就需要切实精心组织和实施。1)做好台账工作,实施逐年培训。因为传统的培训,主要是县级政府安排培训机构与村镇联系招生和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采取按人数的方式到扶贫部门进行保障,采取这一方式难以动员农村贫困劳动力,使得其参与培训的力度较为缺乏,效果也不好。为达到贫困劳动力培训一个也不能少的效果,需要县级、乡镇和农村的扶贫部门,切实掌握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劳动力情况,掌握其数量、现有技能与就业现状,尤其是技能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建立精准培训台账,紧密结合台账,做好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动员与组织工作,保障培训对象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接受过培训并掌握了1至2門技能后,可以不再接受培训,只要是没有接受过培训或者接受过培训没有掌握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需要切实加强对其的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的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当年培训与逐年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当年培训主要是整村走出脱贫村行列的当年,组织所有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但是在人员组织较为困难和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时,需要采取逐年培训的方式进行补充,也就是分年度将培训项目下发,再由乡镇和村工作队,根据培训台账,做好对贫困劳动力的动员,组织其参与技能培训,且参与技能培训的项目需要结合贫困劳动力的实践来进行,组织参与难度小和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需要想方设法持续下去。2)加大补助力度,强化培训项目的吸引力。主要是在现有补助的基础上,实施三包、两免、一补的政策,其中三包,就是包吃住和包就业,而两免则是免除学杂费和教材用品费,一补则是针对每项技能培训的合格情况,设置不同的等级进行补助,要消除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经济成本,才能更好地将其参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同时引导其参与到就业创业的行列之中,以着力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着力实现艺人培训、一人就业、一户致富、带动一片,形成良好的推广效应,才能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成效的提升。

二、切实加大两后生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其专业水平

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扶贫过程中,由于很多农村贫困劳动人口都外出打工,难以在培训时间上予以保障,实际参与培训的学员往往是不能外出的非主要劳动力,因此解决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切实加大两后生的培训力度,尤其是两后生家长与学生中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更多的只是要求学生赶紧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很多两后生是在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就外出打工,所以对当年毕业的两后生实施全覆盖和全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时间2~6个月。而对于常年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的贫困劳动力,需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其就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进行掌握,可以采取线上培训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在外面打工主要从事的是服装制作,那么就可以在线上培训中,传输一些服装制作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以尽可能地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采取短期培训为主的方式,致力于特色项目的实施

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技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训,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培训的质量。因此,在培训时间上,需要采取短期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为确保培训效果,需要确保培训师资力量足够,培训项目科学,针对需求实施精准培训,且技能培训不得低于一周,并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培训项目的培训天数。比如修脚技能的培训,一般为10天,烹饪技能的培训,一般为12天,建筑劳务培训、月嫂培训为11天,电商培训为20天等。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办学条件要与就业实际需求相结合,避免由于开设项目较多而导致难以实现高效就业、稳定生产和稳定脱贫的技能培训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特色培训项目的实施,以结合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技能培训,开展3至5项重点项目进行培训,以彰显培训的特色和实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稳定脱贫和脱贫不返贫的根本目标,提出几点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精准扶贫任务的精准实施、高效完成,并为农民持续增收增产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邢志勤.基于精准扶贫视域下河北省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20(16):259.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劳动就业局培训中心 魏国林

作者:魏国林

农村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论文 篇2:

“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以柳州市技工学校结对帮扶的“两后生”生源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为调查切入点,为了详细、全面、深入了解“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两后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了解程度、培训目的、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培训专业及方式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关键词】“两后生” 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需求

为贯彻广西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精神,落实广西技工院校结對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从2016年开始,广西有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脱贫职业培训工作。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培训的主体,对结对帮扶的贫困县“两后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两后生”经过培训后,基本上能掌握一项及以上技能。技工院校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帮助合格的学员实现技能就业,并对学员就业跟踪服务一年,实现贫困家庭就业脱贫。

我区开展“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以来,效果显著,很多学员经过培训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或到技工院校继续就读,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柳州市技工学校结对帮扶的“两后生”生源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为调查切入点,详细、全面、深入了解“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两县的“两后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需求、培训费用、时间、培训专业、方式需求等,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帮扶技工院校“两后生”技能培训提供借鉴。

一、调查过程、方法和被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根据2016年广西印发的《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先对“两后生”的家长和当地的扶贫部门进行了实地访谈,收集了“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相关信息,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两后生”职业培训问卷的调研内容。问卷共设19个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18个,开放式问题1个。问卷内容包含“两后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掌握程度、培训目的、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培训专业及方式等。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的部分“两后生”。经过对两地调研走访,共回收16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2%。

在参与调查的164名“两后生”中,来自三江的共有119人,来自融安的共有45人。被调查对象的年龄:18岁以上的占比为30.7%,16—18岁的占比为61.6%,16岁以下的占比为7.7%。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的占比为72.5%,初中肄业的占比为27.5%。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了解情况

从调研结果来看,在被问及“你以前是否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时,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两后生”的比例是23.2%,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是76.8%;调研“你对身边的职业技能培训了解情况如何”,一点也不了解的“两后生”的比例是50%,了解的比例是38.4%的,了解一些的比例是11.6%,了解较多的仅占3.9%;在被问及“你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培训信息”时,通过镇、村委会组织宣传了解到培训信息的“两后生”占46.1%,通过亲戚和朋友告知了解到培训信息的占23%。由此可见,“两后生”基本没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对身边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太了解,且了解渠道单一,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从身边亲朋好友处获得培训信息。作为主要的宣传媒介,报纸、互联网的报道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职业院校的招生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

(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在被问及“你认为参加职业培训有什么好处”时,认为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两后生”占83.8%;在被问及“你参加技能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的“两后生”占73.8%,选择实现自身价值和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仅占26.2%。由此可见,“两后生”更希望培训能够立刻让他们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而较少关注自己能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被问及“你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增加收入是否有帮助”时,认为有很大帮助的“两后生”占43.4%,认为有一些帮助的占35.7%,认为帮助很少的占13.3%,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7.6%。由此可见,“两后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还是相当认可的,这就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技工院校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继续提升培训质量,帮助“两后生”实现技能就业,以真正实现技能脱贫。

(三)培训费用

在被问及“你认为影响你接受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选择资金问题的“两后生”占63.7%;在被问及“如果不能享受政府培训补助,你是否还愿意到学校来参加培训”时,不愿意的“两后生”占67.4%;在被问及“如果政府因资金有限不能承担全部的培训补助,你个人愿意承担多少培训费用”时,选择个人承担500元以下的“两后生”占72.7%,选择可以考虑承担2000元以上的费用的占6%。由此可见,由于“两后生”家庭经济收入低,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对他们而言是较大的负担,是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的最大障碍。我区“两后生”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资金来源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自治区切块下达各县的扶贫专项资金等。

(四)培训时间

在被问及“如果参加培训班,什么时间上课你更能接受”,有49%的“两后生”选择工作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在被问及“参加培训的时间多长最合适”时,67.1%的“两后生”选择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两后生”希望参加培训,但又不愿意付出太多时间,希望速成。这是违背自然规律、揠苗助长的。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充分反映出了工学矛盾,也是阻碍培训时间为1年的“两后生”中期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培训专业和方式

在被问及“你选择培训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时,表示是自己感兴趣的“两后生”占37.6%,表示是家人推荐的占43.9%,表示可选专业少、随意选择的占10.4%;在被问及“你认为参加汽车驾驶专业培训,除获得驾驶技能外,还应具备哪方面的技能”时,“两后生”选择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种植和其他专业的比例较均衡。由此可见,“两后生”对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被问及“你希望参加什么部门组织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時,选择企业的“两后生”占39.7%,选择学校的占31.6%,选择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占比不到30%;在被问及“你认为哪种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更有效”时,希望“企业老师授课”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操作学习”的“两后生”占59.1%。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和培训学校在制定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和培训方式的时候,应当与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真正适合“两后生”的培训专业和方式。

三、结论

本次调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第二,绝大多数“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较为强烈,他们愿意参加能够提高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培训,但是多数人有速成心理,希望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快速上岗,不重视个人的职业发展。

第三,由于“两后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对他们来说负担较重,绝大多数“两后生”只愿意参加培训费用较低或者是完全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两后生”对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培训方式上希望能够贴近企业生产实践。

四、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对“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典型示范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培训氛围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如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广泛宣传“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技工院校的招生人员应该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宣传专栏、进村入户进行广泛宣传;县、乡、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就业、资金等方面应给予全程支持和帮助,逐步形成由政府部门牵头、技工院校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工作体系,使“两后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能够人尽皆知、家喻户晓。同时还要重视示范效应,让那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自身技能进而提高了自身收入的“两后生”,用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的“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氛围。

(二)“两后生”培训要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两后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相衔接,政府相关部门及院校应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等,并适时依托技工院校的创业培训机构,进行创业培训的学习,指导“两后生”创业。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安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农产品丰富,但是缺乏相关技能型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应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使“两后生”在毕业后既可以到当地企业工作,也可以回到家乡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城乡运输、汽车维修等自主创业,从而提高“两后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能够真正实现技能就业。

(三)增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

政府相关部门及院校应科学、合理地制订“两后生”培训方案,设计符合其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的培训内容,力求做到易懂、简洁、实用,能更好地满足用工需求,增强“两后生”的就业竞争力。技工院校在培训内容选择上,应根据“两后生”的个性需求,适当增加灵活性,做到“宽基础,活模块”,开设适合他们的选修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创造一个“愿意参加培训、培训就能提高技能、培训就有稳定工作”的职业技能培训环境。

(四)加大对“两后生”培训组织和参与部门的考核力度

“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具有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及院校应高度重视。要加大对“两后生”培训组织和参与部门的考核力度,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真正把“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1).

[2]任丽娟,王永颜,刘永涛.河北省农村“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向调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罗万纯.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2).

[4]王丽娜.吉林省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4).

注:本文系广西技工教育“十三五”期间第二批立项科研课题“‘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以柳州市技工学校汽车驾驶专业为例”(编号:2019JGY11)研究成果。

(责编 田 青)

作者:陈敏

农村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论文 篇3:

国外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提 要] 劳动力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已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国外劳动力培训的经验出发,结合江西省实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培训;经验

[作者简介]马保新(1954—),男,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院长。(江西樟树 331200)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村增收渠道,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富裕,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向、转移途径、转移条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基础。只有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够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培训作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一大举措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为我们

进行劳动力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国外劳动力培训概况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他们接受农业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作用,都很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这种方式大大保证了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己达11年,美、法、德、英、日等发达国家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 年、14.09年和11.87年。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人口教育从6年延长到9年。随后,日本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农村40%的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整套职业训练制度。与此相适应,国家也鼓励各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应能力。法国政府为确保农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体农庄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及各种学习要求。纵观国外劳动力培训,其普遍存在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一)系统完善 措施到位

农业无论是机械化、良种化,还是实现化学化、专业化都离不开较高素质的生产者、经营者、农业专门人才及以此为基础的农业科研的发展,为此,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教育培训的体系建设,如日本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实验网络,全国有农业大学60多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00多所,并有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进修和培训组织,培养了大批农业优秀人才和其他经营人才。法国19世纪中叶就建起了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农业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功能。目前,有925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4万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对推动法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农业教育分为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三个部分,农业教育所包含的学历和资格证书主要有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农业技术高中会考证书、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农业技术员证书、工程师文凭、学士文凭和博士文凭等层次。为保证培训任务的落实,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首先,农业教育归农业部管理,中高等农业学校校长的任命、教育经费的拨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员管理均由农业部管理,教育部只负责农业教育文凭和国家基本文凭的对等协调工作和宏观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强化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要求。

其次,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培训。国家、私人一同办农业教育,农民培训有固定的来源,充分调动了各种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农民培训经费来源有三:政府提供、农业发展协会征收税和未建筑面积税。由于经费到位,农业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分工明确,从农业工人、技术员到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培养都有相应的教育机构承担。

(二)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及整个工业化的要求。各国在农民培训上都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实施培训措施。人才目标分门别类,受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学校和学习内容、级别。如法国,国家规定农业职业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农业技术员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为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教育组织突出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的农场或生产车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生产劳动,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使学生较早接触生产和经济领域,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也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基本思路

我院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农业职业学校,虽然2004年升格为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并面向全国招生,但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任务一直未变。近年来,江西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培训转移后人均年净增收入有了明显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多年从事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一)责任到位,齐抓共管是关键

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学技术、学经营、学管理“三学战略”,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2004年以来,我院根据江西省委和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承担了大量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组织保障。江西省政府成立了由各分管行政首长任组长,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做到了目标、责任、措施、效果四到位。

2.人员经费到位,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会议,并多次专题研究农村劳动力和“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人员)的培训转移问题,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应财政支持,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抢抓机遇,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004年以来,采取引导性培训等措施,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通过典型带动、现身说教的办法,形成了辖区内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浓厚氛围。

(二)构筑网络 搭建平台是保证

培训工作刚刚起步时,面对农村劳动力对培训认识不到位、市场需求不了解和不愿离开家乡等不利因素,劳动保障部门因地因人因事定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努力创出我院特色的培训品牌。

1.拓宽领域,构建对接平台。把拓宽培训转移领域、开辟就业空间,作为抓好培训转移工作的切入点,辟市场、建基地、搞对接,构筑了农民工通向市场的广阔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我院长期从事农业教育的优势,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培训与劳务关系,培训过的农村劳动力有70%走上了非农工作岗位,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新突破。

二是充分发挥一些企业安置能力强的特点,把培训后表现好、技术过硬的学员安置在这些企业就业。

三是根据各地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需要,提供对口培训。我院抓住各地工业园区、商贸园区、经济园区建设的大好时机,根据所需专业工种对有意愿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全部安置就业。

四是实施“北上南下”和国外劳务输出战略。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后转移到大城市。同时,积极开展境外劳务输出业务,促进就业安置规模。

2.阳光操作,构建培训平台。本着“阳光工程”阳光操作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竞选培训单位,按照相关程序,整合培训资源,对就业训练中心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选定了一批劳务培训基地。训练中心和各培训基地之间,实行责任目标承包制,形成了链条式规模培训格局,就业培训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3.畅通渠道,构建信息平台。在各镇(街道)、社区居委会设立了培训网站和职业介绍所,聘请劳务信息员,建立了区、镇(街道)、社区(村委会)三级培训转移网络,建立了农村劳动力档案,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服务于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体系。

4.强化保障,构建服务平台。一是强化中介搞服务。鼓励和支持合法的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搭台,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唱戏,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转移的崭新局面。二是强化领导搞服务。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扶持搞服务。对农民工在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承办职业技能培训的学校,在资金上优先予以扶持。四是强化维权服务。严禁对农民工进行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严禁雇用童工,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切实维护和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服务 创新机制是手段

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参与培训人员的实际,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采取合理分类、区别对待、分别培训的原则。

一是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无技能的进行一技之长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对高中文化程度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提供深造机会。近年来,对省内具备一定条件、有培训前途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或学历培训,经培训后有的成了村居两委成员,有的成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能手,还有的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二是结合培训转移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对农村劳动培训转移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培训转移对象的学习和就业情况。真正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中年龄结构、愿望要求、阳光操作、跟踪服务“四落实”。

三是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创新模式,实现“先培训后交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问题。培训对象学习技能后以劳务派遣的形式输送到用人单位,按协议从培训对象的工资或用人单位的劳务协作费中偿还前期的培训费。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培训机构、学员本人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签订“联保协议”,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勇于实践 全力推动是动力

在认真借鉴外地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培训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我院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实际,在政府推动资金支持的前提下,组织实施“先培训、后就业、再交费”的培训工作思路,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和城区居民迫切要求学技术,但又没有钱学习技能的现实,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引导培训。出口畅则进口旺,只有做到就业顺畅,才能吸引农民参加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信息收集、传递和发布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劳务协作网络和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机制,“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使培训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2.在培训内容上,采用多种方式,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是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形式。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以师资力量雄厚的知名院校为依托,以厨师、电工、焊工、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技术培训为重点,同时,进行择业观念、劳动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明确对象,着力打造我院培训品牌。在培训对象上,把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且有就业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作为重点。在培训时间上,对“两后生”主要采取中长期培训,也就是劳动预备制和学历培训。培训采取全日制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行“统一方案、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实习、统一考核、统一发证”的六统一,让培训对象在学习专业上有自主性,在就业上有实用性,在增加收入上有实效性。学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并向市外、省外及国外进行就业转移。对其他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劳动力实行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短期内就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快速就业的愿望。

3.在培训经费上,推行政府出钱购买培训成果,用部分补贴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做法。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政府投资培训的政策十分拥护,要求政府继续扶持农民培训的愿望十分强烈。实践证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财政补贴一部分钱,农民自己掏一部分,既体现了政府支持,又能促使劳动者积极自愿地接受培训。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先培训、后就业、再交费”的培训工作模式,彻底解决制约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问题,让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接受培训学到技术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陈茂忠,王伟峰.大力实施培训转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J].中国劳动保障 ,2007,(1).

[责任编辑:王建平]

作者:马保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