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公共关系论文提纲

2022-10-07

论文题目:流动家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抗逆力研究

摘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国集中暴发,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受疫情迅速蔓延的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角色分工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家庭是社会系统的一环,与其他系统之间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外部资源系统为家庭的发展提供养料,家庭系统又推动学校、社区、社会系统走向成熟。疫情作为压力事件出现在家庭系统之间,对系统内外造成负面影响,家庭抗逆力的培育和提升可以有效调整系统内部秩序和系统间平衡以减少危险性因素的影响,维护家庭系统的稳定。在疫情大背景下,湖北籍流动人员被迫待在老家,作息和习惯的不同,使流动成员内部“融不进”当地生活,外部又“回不去”包头市,家庭内部关系、信念模式和沟通方式发生变化,因此,促进流动家庭内部的健康发展值得关注。本文围绕流动家庭抗逆力的提升开展实务研究,将沃尔什(Walsh)的家庭抗逆力作为分析框架,以包头市河东市区五户湖北籍流动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收集家庭基本资料,依托小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增强流动家庭积极信念、调整流动家庭内部沟通方式和重塑流动家庭组织模式。通过前期调研评估发现,五户湖北籍流动存在增强家庭系统内联结、扩大非正式支持系统、改善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相处模式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河湖一家亲”家庭抗逆力提升项目以“强化正面展望的力量、增强联结感与建立共商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和正面表达”三维度来优化家庭系统内、系统间的抗逆力效能。通过分析修改版家庭复原力量表前后测数据以及小组成员访谈记录,观察流动家庭抗逆力的变化轨迹和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五户湖北籍流动家庭希望家庭内部关系稳定,家庭外部连接紧密。第二,五户家庭拥有完整家庭结构和积极信念等多种优势,笔者可以发掘家庭的优势和资源,提升家庭抗逆力。第三,小组工作中正面的积极展望和公开的情绪表达,可以增进家庭内部联结感和促进家庭良性沟通。研究最后从“情境的非常态化”、“资源提供的非系统化”和“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对本次服务过程进行讨论,并总结不足之处,以丰富家庭抗逆力的实务模式和理论框架。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家庭;家庭关系;家庭抗逆力

学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2.1.1 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范式

2.1.2 家庭抗逆力的研究模式

2.1.3 家庭抗逆力的概念研究

2.1.4 家庭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2.2 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抗逆力的实务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研究理论和研究设计

3.1 理论依据

3.1.1 生态系统理论

3.1.2 家庭抗逆力理论

3.2 核心概念

3.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2 城乡流动家庭

3.2.3 家庭抗逆力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思路

3.3.2 研究内容

3.3.3 研究目标

3.3.4 研究方法

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5 可行性分析

3.5.1 群体认同支持

3.5.2 服务经验

第4章 流动家庭困境分析与需求评估

4.1 流动家庭基本信息

4.2 流动家庭面临的困境分析

4.2.1 家庭子系统连接强度低,成员之间关系不稳定

4.2.2 家庭系统间流动受阻,重塑系统平衡能力弱

4.2.3 社区系统过度防控,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增大

4.3 流动家庭的共性需求

4.3.1 调节家庭内部系统,增强家庭内部联系

4.3.2 连接各家庭间系统,扩大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

4.3.3 优化家庭外部系统,改善家庭与外部系统的相处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湖一家亲”:家庭抗逆力的培育与提升

5.1 “河湖一家亲”项目基本设计

5.2 “河湖一家亲”项目活动计划

5.3 “河湖一家亲”项目:家庭抗逆力的培育与提升

5.3.1 流动成员:复原意识的建立

5.3.2 信念系统:强化正面展望的力量

5.3.3 组织模式:增强联结感与建立共商意识

5.3.4 沟通过程:促进相互理解和情感表达

5.3.5 流动家庭:抗逆力共同体的形成

5.3.6 流动群体:感知充满爱的生活

5.4 “河湖一家亲”项目小结

第6章 家庭抗逆力三维度研究分析

6.1 信念系统:发现坚毅性

6.2 组织模式:培育联结性

6.3 沟通过程:提升有效性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讨论

7.2.1 “情境的非常态化”的过程

7.2.2 “正式资源提供的非系统化”的讨论

7.2.3 “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7.3 研究不足

7.3.1 理论分析和应用的局限性

7.3.2 实务介入和跟进的有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逆反心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效益审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