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当前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应试思维背景下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保守,教学内容程式化;考评机制下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发展滞后,倦怠心理突出;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职业特征的针对性不够;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

试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实践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在继续追求体育锻炼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方法,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符合“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和健康教育的贯彻执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改革 掌握技术 终身受益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选项课与选修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活跃了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一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同看法

1.对教学目标的不同看法

第一,继续打基础。观点一:许多入学新生在中学时期体育技术没有学好,需要补课。观点二:为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打好基础。持异议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入学时的体育基础各不相同,“补课论”对大学的必修课程来说,在理论上站不住脚;“打基础”的目标含糊不清,缺乏客观标准。

第二,增强学生体质。观点一:增强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体育科学的本质特征。观点二: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持异议的观点认为:学生每周只上一次体育课,每次90分钟,课的练习密度即使按40%计算,一个学生一星期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根本不可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第三,掌握一两项可用于终身锻炼的方法。观点一:这是终生体育的需要。观点二: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持异议的观点认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可用于终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运动项目。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2.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同做法与不同认识

第一,只在高职院校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三年级不再开设体育课,二年级只开设体育选项课。

第二,在高职院校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及部分选项课,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

第三,有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意识、锻炼习惯、体育意志等现实情况,准备从1~2年级就开设体育必修课,学生在校两年期间必须获得一定体育学分才能毕业。

第四,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可以改为选项课。其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同高中没有多大区别;二是锻炼身体和发展体育特长的目标应在课外活动中解决;三是现行的教材内容跟不上大学生课程的标准。

3.个人认识

笔者认为,上述的不同认识和做法都有其合理性,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问题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与高中到底有什么不同没有区分开来;二是对中国大学生的体育现状研究不够,联系实际不足。笔者的看法是:

第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二是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三是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四是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五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第二,体育课的开设。一是从我国大学生的体育现状与学习实际出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二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项课,这是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的。如果取消体育必修课,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就难以得到必要的保证。尽管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但也是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教育过程。二是一﹑二年级的体育必修课,应尽可能地有多种教学内容与教学类型,以供学生选择。在高职院校全面开设体育基础课是与体育教学实践不相适应的。三是高职院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1~2项终身锻炼的项目,而是把项目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掌握运动的一般规律,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

二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变化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与学生主体的体育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学生主体需要的学校体育,才是有生命力的。为此,了解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变化,是探讨高校体育发展走向和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

1.健身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前,“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广泛推行,更加强化了健身的国家需要。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高新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毕业后的择业需要,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课余时间的增多以及健康教育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健身的主体意识也必将大大加强,使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得到内在的统一。

2.健美的需要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左”的影响,学校体育目标单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健美意识极为薄弱,体育锻炼就是为增强体质,非此莫属。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也几乎没有任何有关健美知识的教育。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及学校体育观念的更新,健美锻炼很快就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形式的肌肉练习,受到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我们相信,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的加强,健美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自觉追求的重要体育目标之一。

3.娱乐的需要

娱乐原本是体育的本质属性,如果体育失去了娱乐的功能,那么体育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原因,学生如果为了“玩”,为了娱乐参加体育锻炼,那将被视为动机不纯的表现。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学校体育思想的更新,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成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又由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体育发展的驱动下,为了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娱乐体育的知识与技能。

4.终身体育的需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在继续追求体育锻炼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体育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

三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实践

1.高职院校体育重心的转移

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和体育意识的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心逐渐地由课内转移到课外。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课外群体竞赛、体育讲座、体育欣赏等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2.高职院校体育内容的更新

第一,增加健美体育、娱乐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内容。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变化,在未来的高职院校体育中,健美体育和娱乐体育将大大加强,特别是在课外体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高职院校体育实践内容的三大支柱。与此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还将不断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丰富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内容。

第二,竞技体育的内容将得到继承和更新。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将得到继承;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旱冰、轮滑、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项目将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反映地区和学校的体育特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纲要》制定适合本地区高校使用的指导性教学大纲。”这样,各地区、各学校就可以根据《纲要》规定的选编体育课程教程的原则要求,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独立自主地选择确定学校体育的内容,从而反映出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的特色。这种特色在课外体育中将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3.高职院校体育形式的改革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高校体育特别是高校课外体育的形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一,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职院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需要,高职院校将根据自身的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发展学生体育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竞技体育俱乐部;另一类是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的群众性的体育俱乐部。

第二,体育社团将在高职院校得到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团体。一般由学生会、团委发起、组织,得到学校体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以单项体育协会的形式出现,如篮球协会、游泳协会、网球协会、健美协会等,学生根据协会章程,自愿报名参加,缴纳一定会费,民主选举会长,民主选举管理人员。这種形式在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高职院校体育将呈现出多样化和小型化。随着高职院校体育重心的逐步转移,高职院校课外体育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锻炼的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将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小型化。但一些传统的学校体育组织与活动形式也将得到继承,如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运动会,或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的群体竞赛等。

参考文献

[1]刘瑞文.职高体育教学特点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8

[2]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09

[3]王慧丽.以大学生健康为目标点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运动,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蔺忠玉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2:

职业导向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困境及保障机制构建

摘 要 当前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应试思维背景下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保守,教学内容程式化;考评机制下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发展滞后,倦怠心理突出;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职业特征的针对性不够;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职业导向视角下建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可以从制度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保障机制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保障机制;职业导向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处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各方面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知识,也对其体能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和能力的核心阶段,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生活习惯的重要手段,并且对提高其职业生涯的工作和生命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以职业导向来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职业导向的历史必然

随着20世纪末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扶持与推进,原有许多中职学校得以成功升级为高职院校,从而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快速转型过程中,这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及时跟上高职教育转型的內在要求,所投入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精力和资源有限,在认识水平上没有新的突破,造成该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成为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延伸。2002年,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强调高职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做出了指导性意见,高职院校则很快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之中,形成了与普通高校形似的体育课程结构。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的差异性,课程培养群体的特殊性,普通高校的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2006年,教育部及财政部共同颁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一轮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要求公共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职业导向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也需要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1]。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望和政策扶持,同时,职业导向下的教学改革趋势也更为明朗,这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以职业为导向明确了方向。

二、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应试思维背景下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保守,教学内容程式化

受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3],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考核指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由于体育考核成绩将成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实际利益颇有影响,并且教师对学生考核成绩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此对考试内容的教学,教师也不敢懈怠,造成了较为浓厚的应试教学的色彩和观念,“考什么练什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主旋律。另外,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测试内容也占据了重要的课程教学时间,体育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练习测试内容,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获得理想的体质测试数据。总之,课程教学中充斥着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内容,而真正能够实施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极其缺乏。

(二)考评机制下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发展滞后,倦怠心理突出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质量和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质量。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技能水平以及教科研方面的专业性将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面前,高职体育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的纵深发展上来,而是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各项工作量以及应付职称考核和利用业余时间在外进行有偿的体育培训服务工作。面对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高职体育教师也往往表现出工作倦怠的状态。这种状况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师资队伍的壮大跟不上学生扩招的规模,导致当前学校布置教学工作量逐渐加大,教师疲于应付;二是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缺乏理论学习和科研探索,往往被动地参与学历发展和业务进修,以应付职称评定机制,自身的素质提升和思维创新很难有所改观。

(三)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职业特征的针对性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基本能够实现三自主的选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要,但是在对不同职业特征学生所需要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结构上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高职不同专业间学生所受到的体育教学仍然体现不出职业导向下的差异化特征。另外,在体育课程的供给结构上,传统体育类项目占据主导,新兴体育项目的设置相对不足,由于场地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高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力度不足。此外,长期以来校级领导层面对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和认识程度不足,对教学改革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课程,体育课程改革被边缘化和被动化。体育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在形式上进行变换,而在内容和理念上发展迟缓,甚至毫无突破,远未能形成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案,更未能构建职业导向性的体育课程供给体系。

(四)工学结合教育背景下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价值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持续100多年,1961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下所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有助于学生就业[4]。为了改变当前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现状以及满足社会岗位对学生的需要,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实践实习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而对于公共基础课,尤其是体育课程则置若罔闻,这成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尴尬。事实上,高职学生一旦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以及形成良好的體育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对特定岗位身心素质的特殊要求,有助于岗位间同事之间通过体育进行稳固社交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与意识的培养,对提升团队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无形价值,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

三、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构建

(一)制度保障机制是前提

制度保障机制是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和实施的重要软环境,没有良好的制度规范和激励,体育教学改革也将失去运行的方向和效率。首先,在校级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新型高职人才的重要性,从校级制度上明确体育教学改革要“以职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可行性,给予体育教学部门推进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方案。其次,体育教学部门要重点研制适应性强、可行性高的体育教学大纲及更新制度,要紧扣高职学生职业的一般特征,进一步研制适应职业导向的体育教学目标,包括具体的参与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例如,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结合各个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施教,并且要定期反馈教学信息,为进一步更新大纲做准备。最后,体育教学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设计,明确职业导向下的体育课程新任务,据此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日常上课制度、考核制度等,并给予完善的配套制度。如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研讨制度,外出教学考察交流制度等,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和教学经验。

(二)资源保障机制是基础

资源保障机制是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的必要基础,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将陷入尴尬境地。首先,人力资源保障。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对体育教学改革深度起到决定性作用,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机制,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质量。其次,物力资源保障。场馆和器材是物力资源保障的核心,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未来职业特色针对性地开发体育场地场馆资源,同时进一步提高场馆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在器材方面,除了保障日常的教学和训练等需要外,应充分调动教师对器材研发的积极性,加大对研发器材的专利保护和推广使用,不仅能提升相关项目的教学特色,也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最后,财力保障。学校层面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行政拨款、项目拨款、科研拨款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支持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三)质量保障机制是关键

质量保障机制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评价体育课程实施效应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第一,是要建立符合改革要求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涉及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比如课堂常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更应将体育教学对职业活动的辅助性、促进性等具体职业导向性的指标列入考核之中,这不仅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保障,也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第二,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范围应做到向社会、企业延伸,让用人单位参与到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督促高职教师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不同岗位对人才身心素质发展性的要求。第三,建立完善而丰富的教材内容体系。如对交通运输类、建筑专业类、冶金专业类、机电专业类、食品专业类、农业类、艺术类、旅游服务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上肢、下肢、躯干等活动特点与要求,针对性地给予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人际交往要求,重点给予有利于锻炼其心理韧性和团队协作力的对抗性和集体球类项目的教学关照[5]。总之,跟踪式的有效性评价和针对性、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是质量保证机制的核心要素。

(四)创新保障机制是动力

创新保障机制是支持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改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树立创新工作的发展氛围。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探究式教学研究氛围,鼓励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实验性教学,搜集整理实验数据和结论,通过教师间交流和外出考察,整理、分析、对比横向和纵向的体育教学信息和数据,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二,要鼓励和扶持体育教师的科研团队建设,加大各个级别的体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力度,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第三,要创新体育课程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机APP技术,为高职学生开辟网络课程教育模式,丰富高职学生课程学习模式,尤其是要注重视频资源的剪辑、刷选和更新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四,要创新课程设置,针对性地面向高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尽可能丰富的体育选修课以及俱乐部课外活动,保证高职学生从入学至毕业长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的习惯,固化其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

当前,由于应试思维惯性未能根本扭转、考评机制不健全以及课程改革滞后于学校转型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等理念的提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已成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大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构建力度,从制度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保障机制等入手,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软硬件支持,唯有此,高职体育教学才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转型期体现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和生命活力。

作者:李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重视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改造、重视课程教学评价的同步发展、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构建等四个方面入手,针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多种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 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应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应积极顺应职业教育的需求,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却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述的多重教育功能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只关注到了体育教学在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却忽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问题,以至于无法凸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出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应用的积极作用。鉴于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多种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本文就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以一般体育教学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契合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以及技能等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外在综合表现。而具体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则可以理解为学生在一定的职业态度下,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一方面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成功就业,并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学生职业能力构成体系中的非专业技能能力,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竞争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等,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所以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契合性。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视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在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针对高职院校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步就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而要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不但应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同时还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综合类的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较多,所以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的性质相应的也就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职业需求,在进行不同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就应从不同职业的职业特点出发,对学校所设置的每个专业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充分了解和掌握该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进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时,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注意抓住特色化的核心。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需求,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需要“做什么”的问题;而设置教学目标时的特色化,解决的则是如何与众不同,如何更好的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好的赢得竞争优势的问题。通过将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极具指向性和针对性的设置,能够将学生的发展更好的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就业领域,不但突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在该就业领域的竞争能力。

(二)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改造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要针对高职院校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还要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改造。而在进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改造时,应注意,一方面要注意及时获得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并根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不断的整合与完善,积极吸收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内容和新成果。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强化对学生未来职业有益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例如: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改造时,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有助于学生手脑灵活性和协调性发展的教学内容,如,定向越野、排球双手上手传球训练等等,并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穿插有关视力保护、肩周炎和颈椎病的相关知识;根据导游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改造时,由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是从事服务类的工作,所以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有意识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形体塑造和气质培养的体育教学内容,将健美操、形体舞蹈或者是韵律操等作为这类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重视课程教学评价的同步发展

教学评价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面对高职院校,开展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时,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注意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同步发展。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情况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很少有学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纳入了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然而,在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时,为了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要注意构建面向学生职业能力、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能力的“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既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要注意考察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在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将结果性的评价与过程性的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同步发展。

(四)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构建

体育任课教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体育教育中的主导性因素,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满足改革的需要,就必须要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构建。具体来说,要满足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在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时,一方面要注意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尽可能的实现师资队伍的跨领域组合;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双师型”的体育师资,通过“双师型”的体育师资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15.

[2] 孙增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契合机制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8.25.

[3] 刘宏,魏亮.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究[J].运动.2015.12.05.

作者:李小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主学习模式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职工考试系统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