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职业发展路径

2022-08-17

第一篇:专业职业发展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教学研究

有幸参加连云港市青蓝课程的培训,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南师大的陆建隆教授对中学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陆教授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为教师的课题选择分析了现状、选择的原则和研究策略,对课题研究的环节还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样几点:

一、教师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以本人为例,从教近二十年,在初中教了十二三年,近年来到高中任教,确实感觉到压力,整天做试卷,研究教材,还是觉得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专业化素质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要从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学校要足够重视教师的成长,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并且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并且珍惜培训的机会,象这次的培训中,有好多老师在培训中睡觉、或者直接签了名就去逛街了等现象,这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二、教学研究的机会要均等。在刚刚结束的市课题申报中,我们学校有八十多个老师申报了相关课题,可是结果只有五位通过初审,最终通过的只有一位,我想这样的比例是不是也对我们老师的积极性打击太大了呢!为了申报这次课题,学校专门举行了有关培训,并且多次对老师上报的课题进行修改,如此结果是太伤人心啊!

三、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确定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对于真正搞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去校正、修改研究方向,更新研究方法,但是对于只是从取得证书,为了晋级等目的为出发点的研究,其实也就不谈成果了,更没有过程,所以这样的课题事实上也没有单方。

从事教学,就得注重研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总结方法,才能让教学为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为教学提供方法,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第二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路径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但是,目前各地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急需快速发展、急需各种教育资源支持的,恰恰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如何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们须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步入常态化。

[关键词]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但是,目前各地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成为 “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急需快速发展、急需各种教育资源支持的,恰恰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也要看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1]

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有利于提升整个农村人口素质。如何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们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 寻求合作伙伴学校,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条件,大学与农村中小学要在调查研究、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在“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原则下选择合作伙伴。伙伴学校的选择条件包括学校的大小、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学生的潜能、个性、年龄等特征。不管什么样的标准或条件,最基本的要求是农村中小学愿意与高校合作,成为伙伴学校的一方。建立了合作伙伴后,双方要有权利与义务的约定。这些约定要体现合作互补、互惠双赢。大学一方面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提供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物质资源的支持;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大学不仅能够不断验证自身教育科研成果的科学性,而且能够获得新的研究课题。农村中小学在为教师职前培养提供教育实践的基本条件与技术指导的同时,一方面促进了自身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学校变革的新理论、新技术和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物质资源的支持。建设农村教师发展学校,能够较好地发挥了大学为农村中小学服务的功能,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促进了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古德莱德生动地描述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知识。” [2] 大学与农村中小学互补性较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

二、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不论教师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脱离农村教育特点的倾向较为严重。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教育实习平台

1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但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直存在实习形式单一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实习时间短导致真实课堂教学体验不足等问题。近年来,为了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一些师范院校积极开展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习新模式,其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和农村支教模式,“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顶岗实习”使师范生能够较长时间、“零距离”接触农村教育,能够培养对农村教师这一岗位的认同和热爱。能使师范生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从师技能有所发展。这些效果在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也得到证明。美国国家教育协会的教研教育创制权(NEA-TEI)所收录的资料表明:向533个专家型教师调查,其中超过75%的人认为PDS的职前教师相较于非PDS的职前教师拥有更显著的专业能力。此观点也得到美国62所大学94%教员的广泛认同。PDS与非FDS的职前教师相比显示出如下优势:(1)能够更多地利用不同的教育学方法和教学法实践;(2)在现实课堂教学场景中更具反思能力;(3)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他们显得更为自信,并很少烦恼多元文化的“冲击”;(4)面对多种族、多语种使用的差异性学生群体更有可能及时适应并展现出相适切的教学艺术;(5)PDS所培养的职前教师在结束实习受雇正式教师后,在教学工作开始的前几年表现出更低的“损耗率”(attrition rates)。这种更低的“损耗率”源自他们更好的专业准备。总之,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接受过相关训练和教育的教师,当他们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基础较其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和教育的教师要扎实得多,这种训练和教育真正为他们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为大学教师实现教育理想提供新天地

大学教师进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三条途径。一是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通过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大学教师能够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二是青年教师岗前锻炼,大学新上岗教师,须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锻炼一年,在中学锻炼的青年教师,应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小学锻炼的青年教师,应在一年内完成语文、数学及其它课程的教学,同时应担任班主任,锻炼胜任小学全科教学的能力。三是送培下乡,大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帮助他们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把握前沿,了解新动态,从而更好的认识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

大学教师走进农村中小学,了解农村中小学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摒除过去一味地躲在大学里叙述空洞的教育理论的状态。能够扩大教育研究视野,赋予理论以丰富的实践根基。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对教师的培训,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本培训应注重实效,在培训取向突出“学科性”,在培训内容突出“问题性”,在培训方式突出“参与性”。二是置换培训,对置换出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学进行免费培训,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回炉”深造、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途径。

三、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步入常态化 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基本保证。要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旨在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终身化的机制。

[3] 2 只有理念和行动而无相应的制度安排,理念会流于空想,行动就成为泡影。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这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应当也不可能是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行为。所以,应该建立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农村中小学三方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首先,中小学必须获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大学教育者应该得到大学各院系的支持。其次,三方密切配合,共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教师的管理者,农村中小学是教师的使用者,而师范学院是未来教师的培养者,三方的利益密切相关。“三位一体”模式将行政职能部门加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过程中,使得在政策、资金投入、时间分配、人员调度、建设质量等方面都有了保障。总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需要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进而进入常态化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8-28] .http:///ldhd/2011-09/09/content_1943988.htm [2]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A].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42 [3]Flynn Pritchard: The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A literature Review [EB/OL].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6)1999.

第三篇: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径

摘要:由于我国英语在早期教育中并不重视发音,造成上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一辈教师发音不是十分标准,尽管他们能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将知识更好的理解消化,却不能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而新一代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新手”,尽管语音发音标准,有着对于教育改革的机动灵活性,却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将知识很好的整合、消化、理解,教授的知识表面化的东西,不利高中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因此,如何让高中英语教师走上专业化之路,一直是值得我们教育界思考的问题。我在几年的教育教学中也进行了摸索和思考,从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方面提出了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师 专业化

高中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在小学初中进行了铺垫式的基础学习之后,高中是知识整合与升级的一步,只有走好这一步,才能将英语真正学好学精,为以后英语大学专业的学生做好铺路石,非英语专业学生铺好垫脚砖。但是,如今高中英语教师存在的不够专业的诸多问题,始终使高中英语不能发挥其本来作用,因此我们要对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进行探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一、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方面,我觉得针对新老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年长教师,要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而新一代教师则需要老一辈教师对于知识的严谨性、透彻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想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几十年前,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学生对于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不需要太多的其他技巧。而今,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 获取过于容易,那么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填鸭是方法进行教学,既得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收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作为老一辈有资格的英语教师,应该时刻把握时代脉搏,针对新时代学生个性特点,对现有的教育思想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学。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曾经单纯地教授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的好朋友,我们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知识而不是直接交给他们。例如,在学习turn这个单词时,我会问同学们,turn都有可以和哪几种借此搭配组成新的短语呢?同学们就会很踊跃地猜,up/in/on/of/off/out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把以前接触过的短语复习了一下,纠正了学生才想出来的不正确的猜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所有正确的短语放到一起,达到了知识整合的目的。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可能直接把turn up 出现、turn down调低、关小 turn off 关掉turn out结果是 turn on打开 等短语

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知识性人才已经不是时代的唯一要求,综合性人才才是时代需求。尽管这样教学时间上没有以前节约,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知识自我整合的能力。从这一实例中,我也清晰的认识到,我们要做学习的引导着,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第一主体。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要改变其对于知识的表面化解读,要深挖课本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仅仅讲授表面知识,同时要对知识采取严谨的态度,叫准每一个知识点。这两点上,新一代教师要不断向老一辈学习、请教。

二、专业知识

1、语音语调。由于年代大背景的限制,有经验的老一辈教师在语音语调上始终是一大难题,作为始终优秀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纠正,将自己的语音语调调整到标准的水准,老师可以不断听听国际新闻,听一听广播,看一看电影,既掌握了时事,娱乐了自己,又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音语调,何乐而不为呢?其实高中老师的语音语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记得高中以前,我在读英语单词时,始终找不到重音,经过高中英语老师的不断纠正、训练,我的读音才得到改善并且渐渐爱上了英语。

2、知识整合。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总结。例如在学习了dress/wear/in 三个单词之后,要及时对这三个单词进行辨析,说出这三个单词的不同之处,并举几个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学习过被动语态之后,要将被动语态与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等多种时态进行结合、举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网。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在脑海中有一个更大的知识网,所以对于老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也就要求更高,因此老师要时刻将现有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一起“织网”。

3、知识更新。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断有新的知识出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要时刻吸取新的知识,比北方教授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不会落伍,才更有竞争力。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句极具中国特色的外语,乍看之下总觉得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好久不见已经“转正”,在中国人强大的力量下,这句long time no see已经成为英语正规军中的一员。因此,作为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英语知识不断传达、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与时俱进。

四、教育技能

1、课前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细致、谨慎,把握好课堂时间和课堂氛围,让一节课的节奏紧张而不紧迫,知识量充实而有趣,课堂氛围要活跃而有序,本着这样的原则来设计整个课堂。

2、课堂讲授。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可以让新老教师结成“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年轻教师学习老一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方面的经验之谈。而老一辈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年轻人先进

的思想与活泼的授课方式,两者互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学校的新招的老师 会先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两个月,然后再正式上岗。我记得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英语老师,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的英语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也有很多易于理解的关于语法方面的生动例子,这些东西有些是老师的自创,有些则是代代相传的经典。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在专业知识上不仅有飞跃的进步,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学生心理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以“一帮一”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提高和进步,以尽快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结束语:我们要不断探索发现,找到一条更为适合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之路。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并强调:“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日益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中国农村合作事业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成为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一个新亮点。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其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合作社自身实力弱、运行不规范, 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异质性、多样性的特点, 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水平看, 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实力弱、承担风险能力差, 停留在微型企业行列。带动农户入社的能力弱、农民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购买的农资等的市场份额很低。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走的是“先发展, 后规范, 在发展中规范”的路子, 现在看来是发展有余, 规范不足。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 一部分仍是松散型的, 虽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 但没有办公场所, 有的连牌子也没有挂;有一部分合作社只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流通服务活动的中介性组织, 没有经济实力来从事经营性活动;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合作社, 有的是由涉农公司领办, 有的是由专业大户或大股东领办, 其中一些合作社甚至很少具有合作性质。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 学术界和社会各部门的争鸣日益激烈, 争论的焦点在于:在这些已经注册登记的合法合作社中, 有多少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条款运作的?又有多少是为了套取国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的“假合作社”、“贴牌合作社”或“空壳合作社”?有学者认为, 大约80%以上的合作社徒有虚名, 或出于政绩需要, 或为从中牟利而设 (《八成农合社被指“空壳”农业部设槛推示范社》,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刊》2010年第6期) 。也有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 那些认为虚假合作社泛滥的言论言过其实。合作社只要依法注册, 就没真假之分, 只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框定合作社的实践, 农民受益是关键。[1]但是不管怎样, 在经营实力相对较强的合作社中, 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民主机制不健全, 领办人控制合作社, 成员账户没有建立或形同虚设, 财务管理不规范, 普通农民社员的参与度低, 普通成员与组织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不过是“公司+农户”的翻牌。

究竟什么样的合作社是规范的合作社?规范的合作社在中国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有没有生命力?如何促进规范的合作社的发展?令人深思。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样化、异质性的必然性第一, 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在现实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我们在各地看到的往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混合型、多样化的新模式, 走的是一条兼容性较强的道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形态一是出现对家庭经营的扩展和延伸, 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专业种植、养殖和营销大户开展规模经营;二是当地的公司或合伙企业, 或本地的外出创业的企业家回到地方上承包经营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工商外来资本或大企业进入农业, 连片开发, 反租倒包。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必然影响到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方向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 同时也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现阶段的特点。如果多样化、混合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营形态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 而对公司等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缺乏制度规范和政策指导, 那么, 作为政府倡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第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条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法理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四条规定, “……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 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 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 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 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按照这项规定, 涉农企业也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团体会员。与遵循国际合作社联盟七项基本原则的经典合作社理论相比,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一大区别是成员构成不再局限于具有相同市场地位、从事相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同业生产者的联合, 而是在此基础上允许那些处在同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具有上游、下游业务关联的相关利益群体也能组成或进入合作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使用者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益交换的两方, 如果提供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的是龙头企业, 利用服务的是农产品的生产者 (农户) , 农户社员希望初级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并能分享加工、销售的增值利润;而公司社员则希望农产品的价格越低越好, 公司的利润越大越好。这部法令本身已经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两方共生在一个组织内提供了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同质性的组织, 也有可能成为服务利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共同组成的异质性的组织。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难点是龙头企业与农民社员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工商及金融资本以龙头企业的形式进入农业, 是剥夺小农呢?还是实现双赢, 龙头企业和小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中。龙头企业内部化于合作社中, 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 开展初加工、深加工和营销服务的合作社多数是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农民自主创办的合作社基本以技术信息服务和对产品进行简单包装为主。在合作社内部, 龙头企业与农民社员如何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它能否建立就要看合作社内部的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农户社员与龙头企业之间怎么划分。

实践证明, 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中, 龙头企业与普通农户社员对合作社行使的权利差异很大。鉴于龙头企业拥有了合作社经营成功所需的资本、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核心稀缺资源, 并承担了经营风险, 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了龙头企业成为合作社资产的主要所有者, 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主要掌握者。这也将造成普通农户社员在合作社的决策以及剩余分配中更加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从而与龙头企业的经营实力、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没有合作社的企业家, 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社。目前, 发展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是大户主导, 设立门槛, 排斥小农, 另一种是龙头企业领办, 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发展的初期, 专业大户领办或资本所有者领办合作社有其现实的合理性。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应当顺应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在继续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精英带领农民发展合作社的同时, 强化对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的用途和收益分配的监督力度, 以保障扶持资金最大可能地让广大普通农户受益, 而非被个别领办人或企业占有。

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特点是合作社办企业。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的特点是企业进入并领办合作社。要想改变资本对普通农户社员处于支配地位的现状, 让农户社员逐渐获取更多的合作社资产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 唯一的途径是社员通过入股和扩股向农产品销售、加工和流通环节发展, 使农户社员逐渐掌控资本, 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大股东。持有股份应成为合作社成员的重要标志, 因为成员以其出资额在合作社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出资也是合作社成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基础。由股东社员为主组成的合作社自身成为龙头企业, 将经济活动向农产品流通和加工领域拓展, 使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社员能分享初级农产品进入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最终实现服务利用者和服务提供者身份的同一。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是应该鼓励和倡导的发展方向。通过这条途径可使合作社成为社员具有同质性的组织, 也就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

第五篇:关于教学学术视野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路径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是特殊的学术活動,教学学术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促使大学教师发展回归大学本真,平衡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以及批判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教学学术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注重以完善教师内在素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完善大学内部教师教学评价和奖惩制度,建立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等。[论文关键词]教学学术 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呼声不断高涨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但是,我国大学教育的现实却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内涵和本质精神大相径庭。由于人们对大学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认识和行動发生了分裂,从而导致对大学“原生功能”的遮蔽,大学内部学术职务评审与晋升、学术奖励和学术资源分配等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社会和大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衡量往往倾向于“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大学教师唯论文是真”、“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学”等现象较为普遍,大学教师把教学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副业”甚至是“累赘”,致使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明显下降。基于大学教学问题的凸显,本文借鉴美国学者厄内斯特博耶教学学术的思想,从教学学术视角阐述教学在大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路径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一、教学学术的基本思想

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有着密切联系。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针对美国大学教学的性质、特点,本科教学质量下降的现实以及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越来越狭窄等情况,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他在《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专题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理念,从而掀起了美国大学的教学学术运動。博耶首次提出“教学学术”概念,他说:“我们相信古老的对教学与研究关系的讨论已经过时,给予我们所熟悉的和崇高的术语‘学术,一个更加广泛、更有内涵的解释的时候已经到来,它将能够为大学教师的全部工作给以合理性。”他认为,大学对学术的探究乃是学术生命的心脏。“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在此基础上,博耶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探究的学术”是指传统的专业研究。它是人类传统思维中学术的核心;“整合的学术”就是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应用的学术”是为了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通过对高深知识的应用,以便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搭建更好的桥梁;“教学的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传授知识的学术,也就是传播知识的学术。博耶明确提出教学学术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事业,需要教师能迅速掌握新的信息,并能够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教学是一个能動的过程,它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好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学习知识,使个体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发展。博耶指出教学如果没有学术性功能,知识传承的连续性将会中断,人类积累的知识也将面临老化甚至被削弱的危险。

“教学何以成为学术?”此后,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第八任主席李舒尔曼(LeeS.Shulman)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凡是能被视为学术的活動,都应该至少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具有公开的,能面对批判性的评论和评价,并能与所在学术圈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使用。”依据该特点,舒尔曼认为大学教学也是一种学术。原因在于:第一,大学教学既是一个活動更是一个探索过程。教学不能仅仅被界定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動,它像其他学术一样,其成果也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来显露。舒尔曼认为教学过程至少包括“设想、设计、互動、结果和分析”等五个要素。教学就是对所在学科存在问题和方法的广泛看法,实施教学理念以及提升行为能力,需要特殊技能的互動以及能够预期或无法预期的结果,对探索复杂实践所带来的特定结果进行某种分析。这样,教学就成为一种长期探究知识的学术活動。第二,教学符合“公开、能面对评论和评价、采用一种能够让他人进行建构的形式,并且能够对结果进行反思”。当教师将工作公开、接受同行评价和批评,并与所在专业社团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时,该行为也反过来调节和加强了自身的工作,这时,教学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术。第三,教学是大学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性的活動。教师应打破“教学的隔离”,在对教学进行创新性试验时,将自己的研究经验进行总结,采用多种形式或载体记录下教学活動或教学结果,让同行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交流,成为大学教师发展的“共同财富”。

二、教学学术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一)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回归大学本真目的

中世纪近现代大学产生以来,教学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中心工作。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明确提出,高深知识的传授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学专业”。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動,而以知识素养提升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活動,最终是靠教师的教学活動来实现的。大学教师教学活動的本质属性不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培养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与现代化以及大学职能的变迁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大学仍是以高深知识传授、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本质,这也是大学的根本目标。当今,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大学本科生质量的下降、“钱学森之问”等等,从本质上说是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批判和对教学改革的呼吁,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大学教师的教学上来。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艺术家;不仅是个知识发现和方法整合的研究者,更是一个教学实践改进和教育理论生成的研究者,即教学学术者。因此,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主导方面就是教学学术的发展。“我们还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大学教师通过对教学的探索和反思,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一种高深学问的探索,这体现了大学教师发展过程中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尊重,更是回归了大学的真实本质。

(二)平衡了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知识探究的科研与知识传播的教学两者间的内在关系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点。现有探讨主要集中于外延上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作用,有人认为两者关系密切,有人却认为两者没有直接联系。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且关系密切;费尔德曼(Feldman,K.A.)发现对教师科研产出或学术成就的各种测量与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之间都是正相关,并多呈微弱相关;韦伯斯特(Webster,D.S.)的研究却认为科研产出和教学效果之间都关系极小或者没有正相关。以上对科研与教学关系内涵与外延判断的不客观与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师对教学与科研重要性的区分和判断,也割裂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传授高深知识与探索高深学问的相互联系,致使大学教师陷入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危险境地,也违背了现代大学发展的应有之意。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教学活动本身的重视,更是对教学研究的凸显。按照博耶的观点,教学是学术,其本质也是研究,只是与其他学术相比,它更强调自我反思性,即教师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与研究,以生成教学成果;与强调高深的专业学术相比,教学学术更强调教学实践改进过程中的理论生成,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高度互动;与不同的学科专业学术相比,教学学术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多样化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对真实教学产生的深刻洞见。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大学教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对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品质、教学理论道德等进行不断反思和探索的过程中,体现了舒尔曼所说的教学学术“设想、设计、互动、结果和分析”等五个要素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与科研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教学学术是对学术研究范畴的扩展,突破了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和研究的二元划分,使大学学术活动更具包容性和相互渗透性。 (三)教学学术批判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评价制度

洪堡精神使科研在大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相比之下,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却随着纽曼的逝去而成为大学里一个无人问津的“要塞”,专业研究(探索的学术)成果和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最根本的标准,并成为现代大学教师考评的“唯一”标准,“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美国的“要么发表要么出局”(Publish-or-Perish)”,我国的职务晋升考评“科研化”等等,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激励制度造成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唯科研”、“唯课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致使教学逐步走向大学的边缘。当教师考虑到教学对其自身能力提高、职务晋升的无关性时,便产生对教学的“感冒”和忽视,从而导致大学教师专业的狭隘发展。其实,这不是大学教师自身的问题,而是大学教师评价体制和理念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发生,“受害的不仅仅是本科生,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家”。“教学学术”命题的提出,不仅要对现有大学发展取向和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更要对现有大学教师评价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正如博耶所说,“不错,学术意味着从事基础研究,但一个学者的工作还意味着走出单纯的问题研究,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并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把对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和思考纳入大学教师学术研究范畴,强调大学对教师教学学术的考评,这不仅是使教学能通过“公开、能面对评论和评价、采用一种能够让他人进行建构的形式,并且能够对结果进行反思”,成为真正的学术,更是完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的现实需要。

三、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现代大学特有职能、大学教师职业性质以及学术活动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决定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科研的发展,也包括教学的发展,既包括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包括教学专业的发展。基于教学学术的思想,突出教学学术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积极探索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注重以完善教师教学素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专业反思等多种要素共同发展的结果。而这些要素的发展不仅仅靠探索和创新知识的“学科专业”学术,更要靠传播知识的“教学专业”学术。大学教师要得到全面发展,必须改变“教学为附属”、“专业研究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树立“教学也是研究”的理念,把教学看作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生命源”,注重自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研究,即教学学术。大学教师要在重塑“教学是传播和探索高深知识”价值观的前提下,改变“教学即知识传授”的传统认知,把教学研究看作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发展专业情意与专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师注重教学学术,要把教学专业的成熟建立在教师高深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以“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等教育性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不断探究和反思为目标,通过教研活动、教改论文撰写、教学小结、教学项目研究等教学学术形式,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建构,提升教学组织和监控能力,锻造教师专业的高度自主和自治,培育教师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最终改进教学活动,达到完善教师内在素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从而回归大学高深知识传授的本真目的。

(二)完善大学内部教师教学评价和奖惩制度

教师教学内在素养的成熟与变化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同时,也需要制度作保障。一是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突出大学教师教学的学术性内涵与特点。在新的教学学术观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样是衡量大学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改革传统意义上“走过场式的”、“重量不重质”和“科研可以替代教学”的传统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质量教学为目标的全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训练水平、教师教学理论掌握程度、教师教学学术成果(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成果)等纳入到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并不断细化和完善。还要通过学生、同行、领导和社会人员评价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对教师教学的科学而合理的评价,重塑教学形象,提升教学整体质量。二是构建新的教师奖惩与职务晋升制度,彰显教学和教学学术的意义与价值。对教师的奖励与晋升,不能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研究成果,应从教学与科研彼此结合的角度全面地加以评判,将教师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等同于学科专业学术成果,并作为奖惩、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考核的依据。此外,大学教师的岗位类型要根据大学教师工作岗位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来设置,例如“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或者“教授教学岗”和“副教授教学岗”等等,以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和教师的岗位性特点。

(三)建立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

现代社会,学术成果的认可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术共同体内的同行评议来实现的。同行评议是学术系统中最为盛行也最为核心的审查和评价制度,诸如项目资助、职务晋升、学术奖励、论文和专著出版等等。而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仅仅存在于专业学术领域,大学教师不管是知识传授还是教学探索,其过程没有形成得到学术规则认可的氛围,更没有形成学术共同体。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传统上,大学将教学看作私人性的活动,并没有将教学视为“共同财富”的习惯,而是往往保持着一种“教学的隔离”,而正是这种“教学的隔离”让教学在大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不是研究的固有价值比教学的高,而是我们更喜欢那些能够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共有财富’的事物。如果我们希望教学能够获得更大的承认和奖励,那么我们就必须将教学从私人性转变为共同的财富~。学术共同体并非专业学术研究的专利。大学教师的专业要得到全面发展,应建立学术共同体,打破传统教学的隔离,使教学的“私人性的活动”转变为教师的“共同财富”,制定符合教学学术特征的成果评价指标,使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而形成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获得认可。正如加斯顿(JerryGaston)所言:“在共同体内部的奖励体制中,收入和金钱对个体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体基于个体对知识的贡献所给予的认可和荣誉。”此外,将教学学术成果公开,并接受同行评价和批评,与所在团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反过来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下一篇:执业药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