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2022-04-27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之后,其毒性很容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动物及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大威胁。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肥、农药等的大范围应用,这就更加剧了重金属对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本文总结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一些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篇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型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型农业。本文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近年来探索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型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型农业。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同样要切实遵循并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尤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成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农业发展领域也存在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紧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解之题和重要方向。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补上农村这块“短板”,抓好农民增收这个关键。促进农民增收途径很多,既要在农业外做好促进农民转移,扩大就业创业增收,更要在农业内部做好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益增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减少投入,实现降本增益;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做到提质增益;可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达到综合增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生态循环农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二、盐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几种模式

(一)种养业内部有机组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在种植业或养殖业内部,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实行立体混套种养,构建有机循环生产系统,推进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

在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由台企康森集团投资建设的330亩有机水稻种植,提倡“与自然共存、与土地共存”的生态循环理念,在稻米种植上,不用化肥和农药,采用自然方式种植,运用微生物菌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专门的净化池水灌溉,施用与台湾中兴大学合作研发的农业废弃物快速发酵设备,将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快速转化的有机肥料。 2017年,虽然亩产稻谷只有约800斤,但因稻米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口感良好,且绿色无公害,收获之前便预售一空,亩均收益5000元,是当地种植普通水稻的3倍,每年可转化近3000亩秸秆还田。

(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大力发展农牧、农渔结合互利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牧草、玉米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

位于亭湖区盐东镇的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占地1060亩,首期投资4亿元,建设标准化羊舍150幢,年产精饲料3万吨,年出栏肉羊30万头,年产有机肥20万吨,目前已建成“秸秆饲料—湖羊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综合园区。每年帮助周边农民消化5万余亩玉米及其他农作物废弃秸秆20余万吨,用羊粪、尿生产有机肥20余万吨。

阜宁县益林镇的江苏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以“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还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利用秸秆生产蘑菇,基料有机肥还田,年生产食用菌基料6万余吨,消耗麦秸秆5万吨,沼渣沼液1万余吨,年产蘑菇5万吨,产值5亿元。

(三)清洁能源与种养业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发展风力发电、秸秆发电、光能发电、秸秆气化、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用新能源产生的热能,发展温室种养业,形成新能源与农业种养业相结合的循环模式。

东台市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在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建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的养殖场,年加工450万头的生猪屠宰线,装机容量达1.8MW的金东台沼气发电厂和年产沼气420万立方米的梁南沼气站。公司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一部分自用,大部分用于发电,产生的电量一部分自用于职工生产生活、猪舍供暖排风,大部分并网输出。沼液通过提水泵、输送管道和灌溉水渠,为周边30000亩农田以及东台林场提供有机肥。沼渣为200多亩的鱼塘提供饲料,并生产有机肥还田。该公司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实现了热电肥联产,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积极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業、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产+加+销+游”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经济大循环。

东台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富安茧丝绸公司,建有千亩蚕桑生产示范区、百亩茧丝绸加工产业园和2000平方米茧丝绸文化馆,每年消化10万亩稻草产生的热能缫丝,拥有16个现代化蚕茧收烘站、40台先进的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48000多平方米现代化生产厂房,拥有20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缫丝生产线、4条进口捻线丝生产线、28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大型剑杆织机、20台德国电子提花机。该公司年产优质高等级白厂丝700多吨,捻线丝100吨,高档真丝绸面料100万米。“FUAN”牌白厂丝年平均等级达5A70以上,其中6A级高等级生丝的比例占80%,是国内唯一常年批量生产6A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出口企业,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公司已发展成为集栽桑、制种、养蚕、蚕茧收购、烘制、缫丝、织绸、服装和文化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从盐城市的实践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有可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重大任务,各地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明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要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着力围绕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安全优质、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四大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减量、清洁、循环”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主线,以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创建为抓手。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示范带动,实行点、线、面统筹布局,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清洁化、产业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努力形成“项目内部小循环、产业链接中循环、片区经济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节约、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二)把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着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绿色植保,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实行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各异的循环农业主体,以点带面,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四是坚持效益优先。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在追求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按照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集成应用农业“三新”技术,探索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导入高新科技,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推广多类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盐城的发展经验,应着力推广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种养业内部有机组合模式。在种植业或养殖业内部,实行立体混套种养,发展有机种植和健康养殖模式。着力发展有机肥生产、绿色植保、净水灌溉式的生态有机种植业,生产有机大米、有机蔬菜等。着力发展生态畜禽、生态渔业等健康养殖业,推广多种组合的农作物间套种和轮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菜”、“林菌”、“林药”等立体套种模式。发展水产立体混养和套养。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农业废弃物等,大力推广食用菌循环生产。二是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互利模式,构建“青饲料—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粮(菜、果)”、“畜禽粪便—有机肥—粮(菜、果)”产业链,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水稻+绿肥+鹅(羊)”、林下养殖等农渔林结合模式。三是清潔能源与种养业复合模式。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用新能源产生的热能,发展温室种养业。着力发展风光渔循环产业、光伏大棚与鳗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结合模式,“风能+海水净化+液培(气培)”生产有机蔬菜等模式。四是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产+加+销+游”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示范园区创建。要把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镇村和农业园区,以镇村和园区为重点区域和责任主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园区创建。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新模式。借力“互联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推进畜禽清洁养殖。推广节油、节电等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鼓励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治理工程、发酵床养殖,积极发展生物有机肥生产加工、堆沤直接还田,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加大秸秆深翻还田、引导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快地膜标准修订,鼓励使用加厚地膜,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四是推进耕地质量护养长效化。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采用间套轮作、保护性耕作、粮草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式,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建立预警机制,推进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示范。

(五)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重点摆上重要位置,实行重点重抓。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综合部门、农业产业部门、环保、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引领,认真制订和组织实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十三五”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支持发展。强化典型示范,引导国有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主体,率先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强化考核督查,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列入对县(市、区)的专项考核,并加大权重。建立专项督查考核机制,实行按月统计和公布发展进度、按季督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扶持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园区)创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开展银农对接活动,推进金融产品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延伸,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

作者:杨群义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篇2:

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要: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之后,其毒性很容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动物及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大威胁。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肥、农药等的大范围应用,这就更加剧了重金属对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本文总结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一些修复技术。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化肥及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使得重金属可通过很多方式残留到农田中,导致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点,因此极易在人体、动物、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创新,努力研发出科学、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问题

农业管理部门对我国多个城市的农田土壤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的农田土壤中As、Hg、Cd、Ni、Zn、Ph、Cu、Cr的单位含量都大大超过了土壤原来的背景值。防治农产品污染的农业部实验室对我国24个省市的农田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30个重度的重金属污染区,总面积大概57824平方米,农产品被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在被污染的农产品中占比高达80%。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郊区的农田均受到或轻或重的重金属污染,比如江苏南京的农田土壤受到了Hg、Cd、Pb污染,尤其Hg污染最为严重;2010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农田土壤中Pb、Hg、Cd、Cr的含量依次超出土壤背景值的45%、68%、60%、67%;连续5年北京近郊农田土壤中的Pb、Cd、Hg含量都远远超过远郊;2010年深圳农田土壤采样点中有37%的Hg单位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采样点中6%的污染程度在中度以上。此外,香港、重庆、海南、江西、广西、河北、福建、贵州等省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Ni、Zn、As、Cr、Pb、Cd、Hg污染。

2 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

当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的农田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而这些污染源都具有难以降解、毒性大、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能高效、科学、环保的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或降低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性。

2.1 植物稳定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借助特定的生物技术降解、清除、转化、吸收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以达到恢复生态效应、净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植物稳定修复就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形式,其具有修复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操作性强、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植物稳定修复技术,是借助很强的耐重金属的植物有效降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能力,从而减少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富集的机会。植物稳定一般借助根部转化、沉积、积累重金属的方式,或者借助根部表面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固定下来,从而大大减小了重金属扩散到周围环境及下渗到地下水中的风险系数。植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变周围的环境,可改变As、Cr、Hg的形态与价态,减弱这些重金属的毒性与移动性。有研究表明,黑麦草对土壤中的Cd、Mo、Zn、Cu等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这些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黑麦草的根部,很少向叶与茎转移;东方香蒲对农田土壤中的Pb、Cd、As的吸附位置也主要在根部,并且累积量高达87.12mg.kg-1、35.12mg.kg-1、31.69mg.kg-1,而叶与茎中只有20.18mg.kg-1、2.83mg.kg-1、2.06mg.kg-1。所以,可用东方香蒲修复被Pb、Cd、As污染的土壤。当前,用红麻、荠菜、纤维大麻、五节芒、荻、芦竹、芦苇等经济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

2.2 热脱附修复技术

热脱附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加热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把具有挥发性能的重金属从土壤内吸出来的一种修复技术,比如Se、As、Hg等都具有较大的挥发性。有人通过太阳能对被Hg污染过农田土壤进行修复。在实际操作中,热脱销设备是由中温及低温的太阳能炉两部分组成的。实验结果显示,低温与中温状态下,对Hg的处理率依次为5.1%~77%、41.5%~88%。温度过高的话很可能使土壤的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并且还可能改变其他重金属的形态。有研究人员对Hg污染物进行加热时,当温度升到550度时,其在土壤中的浓度快速从1320mg.kg-1减少到了6rag.kg-1,并且还发现在高温情况下土壤内的铁锰氧化物从结合状态变成了残渣态、酸溶解态等,这都会对土壤性质产生严重影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缺点是费用高、能耗大。因此,主要用于修复被易挥发性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作者:黄新武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篇3: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着手,提出了宝鸡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 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赤字来衡量,故降低生态赤字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降低生态赤字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

农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会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过度的对地球承载能力和繁荣能力的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朗克和哈尼,1992)。

可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就是降低生态赤字,扩大生态承载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1.2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出現了生态赤字,就表明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业发展就会失掉后劲和依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赤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来说,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贷,只能靠自身系统内部的修复与养殖。所以我们应当像重视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从保护环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能流物流通畅,保证高效运转,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产生了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非理性行为。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4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降低生态赤字,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2 实现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宝鸡市本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3—2004年宝鸡市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426hm2表明宝鸡市生态发展不可持续。那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并良心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生态农业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渔相结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生物、工程和农业这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宝鸡应当依托我国唯一农科城—杨凌农科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致力与孵化和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发展生态无害化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第二,发挥政府在发展生态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利润产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生态农业的核算机制,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并将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 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進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社会化;在加工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场信息网络;在服务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的改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后,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法人转变。一旦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经营,农业就会获得综合性开发效益,农林牧、产加销更加紧密配合,形成一条龙。合理的农业结构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程度,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5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中国农村居民平均教育年限只有7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技术能力整体地下,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使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束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农业市场信息和农业经营的知识十分匾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首先,培养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增加农民急需的“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迅速获得增加收入和就业基本技能,并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村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外的就业机会,使他们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成为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农民。

其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和非政府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如各类技校、乡镇农技站及非政府类农民培训结构等,充分发挥各乡镇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

第三,加快农村信息工程建设,通过教育、宣传、示范、引导农民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改变保守的思想、观念与习俗,把他们塑造成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作式农民。

第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领导能力,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用统揽全局的眼光来认识农民增收问题,寻找农民增收途径,切实以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利益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五、加强对农民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庆文:《我国生态农业正在顺利发展》,《生态农业研究》1998年第六期.

[2]高振宁:《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第五期.

[3]伍世良、邹桂昌:《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四期.

[4]刘飞:《欧盟重视发展有机农业》,《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年第八期.

作者:魏少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论文下一篇:技术产业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