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语文论文

2022-05-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教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多年来,语文界曾有一种观点被一部分老师认可,并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到学生的语文程度时,我们大都用写作水平如何来衡量,好像教会学生写作文,语文教学就算完成了任务。

写作教学语文论文 篇1:

阅读: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

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阅读;写作;积累;情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基础、是根本,是写作前的知识储备;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语文教学就在阅读和写作中穿梭,完成自己的美丽行程。学生正是通过如饥似渴地、广泛地阅读,来增加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精神的。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了阅读,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写作时必然无话可说、不知言何,身心俱是痛苦,如去战场赴难一般。相反,如果学生学识广博,必然胸中滔滔,笔下千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阅读。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阅读积累,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素材。这些米从哪来?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但中学生每天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太现实;也可以从人生阅历中来,但三点一线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少得可怜;最现实的,是从我们天天相伴的课文中来。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二、深化阅读,让情感成为至胜的法宝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但是目前学生对亲情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出的作文很平实,深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如《甜甜的泥土》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作者打破这一旧观点,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人间的至情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三、阅读欣赏,让兴趣成为写作的动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篇章的感染和诱导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重要功能,从而激发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大帮助。

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吸取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还指导学生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不断吸取语言营养。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拿出“脚步近了”、“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等一系列拟人句,指导学生欣赏;特别指导赏析能表现出动态的“近”、“醒”、“张”等词,使学生感悟出作者用传神的妙笔把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从孔乙己的掏钱动作“排”、“摸”两个字来理解人物性格及境遇。一个“排”字活脱的再现出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而站着喝酒,却偏偏要摆读书人架子的穷酸的老书生像;“摸”字则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贫病交加、频于死亡的境遇。通过这些语言推敲,一方面促进学生理解和喜爱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则更多的培养了学生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去表现事物、再现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动力。

四、勤于练笔,让写作成为持久的习惯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文采缺乏,见识阅历不足,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不够这些都可以弥补,而弥补这些不足的捷径就是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来丰富自己。当然,这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厚积薄发。为此,我们每周进行一节阅读课,给足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一周交学生一次读书札记,全班共同讨论,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新课程规定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参加网络征文活动。

好习惯坚持三个月就可以养成。半年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自己再也不怕写作文,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诉、不吐不快。每天都有想写些东西的欲望,甚至个别程度好的学生每天不写些东西就觉得若有所失。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作者:邢磊

写作教学语文论文 篇2:

写作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多年来,语文界曾有一种观点被一部分老师认可,并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到学生的语文程度时,我们大都用写作水平如何来衡量,好像教会学生写作文,语文教学就算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主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教育者都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指导写作上,甚至有人把写作水平的提高认为是纯技术方面的提高。所以,就出现了所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快捷方式方法。还“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多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没有数理化等学科,学子上学读《三字经》《千字文》,稍后读“四书”、“五经”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参加科考,考取功名,这样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定乾坤的局面。因此,背书、作文和考试是那个时代教育的主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4页)”。于是,受教育者便千方百计地研究考官的心理,分析他从哪个角度出题,出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就把做好文当成了人晋升的阶梯,出发点不在于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素养,而在于追求作文的品级。1904年以后,语文开始独立设科。语文学科虽然扩大了它的内涵,将“听、说”纳入进来,但由于传统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把作文放在了重要位置。

那么,为什么写作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呢?

首先,从诸多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述看语文教学的任务。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5页)“学习语文,目的何在呢?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学得更好。”(《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52~253页)洪镇涛先生也旗帜鲜明地强调:“儿童进学校学语文的目的就是‘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会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第217页)所谓“理解”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包括教材和课外读物)的阅读和听,从而达到由外到内的“吸收”;所谓“运用”,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说、写达到从内到外的表达。所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会“说话”、会“表达”。

其次,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来看,其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意、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内的一些基本素质和涵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和训练。那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标语)”。

最后,就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实际来看,除去专业的作家等文字工作者,对普通人来说,“听”“说”“读”的运用和能力要求要远远多于“写”的运用和能力要求,如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多数是通过听、读和说来完成的。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写”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听说读写并重,同步发展。对此,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有过多次切中肯綮的论述。他在《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一文中指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有人看语文课的成绩光看作文,这不免有点儿片面性;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做全面的考查。”在《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见》一文中他进一步指出:“从前语文教学只有两件事,一个叫读,一个叫写。实际上读还不大注重,只注重写,注重怎么样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常想,读和写到底哪一样重要?我看都重要,要并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往往只注重写,这是传统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们善于听。读和写呢?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诚然,阅读(听和读)与写作(说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它们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叶老强调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写作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一个人的语言整体素养也不是全部由写作能力来反映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听说读写兼顾,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重。

作者:张绍明

写作教学语文论文 篇3:

将微写作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   要]当前,微写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可将微写作融入语文教学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文章围绕创设微写作情境、丰富微写作形式、重视微写作指导以及培养微写作思维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将微写作融入语文教学,以期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微写作;融入;策略

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并运用合理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将微写作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应用微写作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创设微写作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想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写作活动中,教师便需要为其创设良好的微写作情境。良好的微写作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更加顺利地进行写作。

例如,教师围绕话题“学生追星该不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的内容为某初中生在直播网站上给自己喜欢的明星刷了价值五万元的礼物,该初中生的父母知道后,要求明星退还钱款,但目前尚未得到回应。第二段视频的内容为某初中生用自己存了很多年的零花钱买了一张周杰伦演唱会的门票,在观看完演唱会后,回家写了一篇名为《我永远的偶像》的作文,该篇作文被校刊选中发表。观看完这两段视频后,要求学生先口头描述一下自己对学生追星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在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当众朗读写得优秀的作品,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微写作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兴趣的支撑。学生只有对写作的主题产生足够的兴趣,才会在写作过程中主动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写出高质量的好作文。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刺激,让学生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进而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

二、丰富微写作形式

微写作相对于传统的写作而言,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微写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微写作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微写作的训练重点可以是如何有效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可以是如何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等,也可以是如何有效观察、思维、记忆、联想、想象等。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教学了《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先让学生给这一童话故事改写一个结局。有学生写道:“皇帝穿上了‘新装’后在街上游行,大家都夸赞他的‘新装’漂亮、华丽。一个小男孩发现了真相,大声地说:‘可是您什么……’话还没说完,就被他的母亲捂住了嘴巴。皇帝问小男孩想说什么,小男孩的母亲抢先替他回答:‘我的孩子说您的衣服真是太美了!这世界上再没有衣服比这一身更华丽的了!’皇帝听后很满意。这场游行继续进行着。”接着让学生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局,可以写谎言被拆穿后,皇帝、大臣以及那两个骗子裁缝的反应是怎样的,小男孩是否受到惩罚等。最后让学生将这篇童话故事用200字左右概括出来。由上述内容可知,仿写、改写、概述都是微写作的重要形式,值得被教师在教学中实践。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微写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当看到相关的题材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微写作,以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便可以在脱离教师的指导下对文章进行仿写和改写等,逐渐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微写作指导

学生在进行微写作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学生在写作时很容易犯一些格式错误或者细节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指点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写作水平。教师不仅要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在写作完成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出有效的修改意见,以督促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父爱”进行微写作。要求学生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父爱如山,高大巍峨;父爱如天,宽广无边;父爱如河,源源不绝。父爱是深邃、伟大、纯洁的,又是难懂的。”在看到学生的作品之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点评指导:“你连用三个比喻句,将父爱比作山、天、河,表面看来语言功底深厚,但不足的是你形容了父爱如……之后,却没有以具体的事例去解释父爱为什么如……,所以难以打动读者。不妨这样写:‘父爱像夏季的风,夏风总是那样恬人,在酷热难耐之时送来一丝清凉。当我在人生路口徘徊时,爸爸轻轻拍拍我的肩膀,用眼神给我指路,用笑容抚平我内心的浮躁。’你看看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加亲切自然?”听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是重要的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初中生在写作方面容易产生许多问题,而教师的指导对他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作文当中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便能够结合自己的写作情况进行及时的自我评价。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写作成果,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培养微写作思维

有效进行微写作的前提是拥有创新思维。微写作最初起源于微博且写作内容不限,既可以写随笔,又可以写诗歌,还可以写对某篇文章、某些事物的评论等。在进行微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以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后,教师让学生以“孔乙己”的口吻写一写他临终前的想法。这道微写作题目十分新颖,相对于以往的续写文章、改写结局来说,这种基于假设的身份去写作的方式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微写作方式,教师给学生出示这样的微写作范文,如下:

我作为一个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一直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最终却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我这一生没有考取功名利禄,生活也过得十分穷酸,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为什么到头来却成了众人口中的笑话?如今我即将告别这个让我失望透顶的尘世,可心中仍有万般无奈。如果可以重获新生,我希望可以在一个新社会里存活,在那里,我想做一名教书先生,每天教小孩子识字作诗,直到老去,死去……

学生看完后,产生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该如何去创作了。

在日常的微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寻不同的写作方向,以使学生写出不一样的作品。必要时,教师须创新微写作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示范文,以有效解决费时费力地为学生讲解写作主题、写作要求的难题,顺利将学生带入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微写作目标明确,篇幅短小。教师可以将微写作融入语文教学,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在日后的工作中,教师需要对微写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贺佳.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对策[J].新课程(下),2018(12):151.

[2]  张成月.关于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J].课外语文,2020(16):125+127.

[3]  冯大舟.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训练实践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2):62-63.

(責任编辑    农越华)

作者:徐建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施工研究论文下一篇:两种储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