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2022-05-0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三种社会保障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具体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保障模式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解决起到应尽的责任。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篇1:

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农民工群体日渐扩大,这一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扩大,加剧城市社会保障资源的紧缺,由此引起了非正规就业群体与社会保障资源的不对等性。同时由于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在意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我國在开展社会保障制度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文章研究基于现有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农民工的特点,分析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提出完善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的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全国农民工的数量为24223万人,而在2017年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到了28652万人,占同年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6%。农民工等非正规就业群体虽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但在社会中却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保障,仍然是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针对于这部分弱势群体,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这部分群体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更加造成了这部分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二、概念解释

目前学界对于非正规就业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劳工组织将具有“低收入、无报酬、无组织、无机构”等特点的群体归为非正规就业群体。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具有复杂性,再加上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显然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并不能涵盖我国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对于中国来说,非正规就业人员有其特殊的含义,由于中国二元市场的长期存在,所以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解释必须包括两部分:一是农村进入城市的非正规就业者;二是工作在非正规部门的城镇职工。在这里本文仅对第一类非正规就业人员进行界定。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群体可以理解为由农村进入城市从事临时性且安全无保障的工作的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共有的特点是,工资收入较低且工作地点变动性大,无安全收入保障且工作方式灵活。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看法大致集中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建立起统一的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陈春丽(2017)认为:“户籍制度是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障碍,而户籍制度的打破,则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获得感和归属感得到增强,因此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起覆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针对其特殊性建立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此类观点的学者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是分阶段建立社会保险,贾亚萍(2007)认为:“应该根据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发展迫切需要保障的项目,首先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然后逐步建立起关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刘小毛(2013)主张:“加快非正规就业相关法律的制定,明确非正规就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和适用范围,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使非正规就业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再次是设置不同的缴费水平”。姚虹(2011)主张:“缴费基数的确定应该参照中低层灵活就业人员在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而不能仅仅参照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此外提高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意识有助于提高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参保积极性”。乔雅亚、包茹婷(2015)提出:“要让非正规就业者明白养老保险的意义,了解养老保险的制度、政策,引导非正规就业群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养老保险”。

建立起统一的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有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民工有其特殊性,贸然将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统一到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利于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主张建立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大多数学者提出的建议只是针对非正规就业这个大群体说的,本文针对的对象是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他们属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一部分。本文将从农民工的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四、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

(一) 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不强

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和系统的培训,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社会保障的看法存在偏驳。第一、很多时候,并不是非正规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而是因为他们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参加社会保障能给他们带来收益,而对于农村的偏远地区务工人员,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障。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社会保障,往往等到事故发生后,才会去了解。第二、非正规就业人群中青壮年占比很大,他们往往年轻力强。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去参加社会保障,参加社会保障就意味着财产损失。第三、由于他们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因此容易被企业所骗,导致企业为了利益而不愿意给他们参保。于是,他们对于社会保障的概念很陌生,正是有着这样三种想法的人,所以造成了社会保障的政策不能得到顺利实施,社会保障活动得不到顺利开展。

(二)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

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缴费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天津市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缴费比为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的20%,这大大超出了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支付能力。大部分非正规就业者收入大都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上,微薄的工资对于他们的日常开销都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如果再加上这么高的社会保障缴费,则使得农民工这类低收入非正规就业群体无力参保。与正规就业者相比,非正规就业者承担了更重的缴费能力,正规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障,只需缴纳8%进入自己的个人账户,而企业缴纳12%进入社会统筹。这就是说,非正规就业者替企业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缴费,这就会使得原来缺乏公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偏离公平。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影响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使得大部分非正规就业人员没有能力参保。

(三)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同

由于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人数日渐增多,他们的社会保障利益急切得到保护,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保护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利益。天津市结合非正规就业人員的情况对社会保险的各个险种之间做了一定比例的调整,以此来使得非正规就业人员加入社会保障的体系内。上海市则根据非正规就业者的需求,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或者是独立于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的社会保险体系,而政府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浙江省则为非正规就业者设立综合的商业保险。而北京则把医疗保险的全部重担压在企业身上,规定非正规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承担全部费用,而个人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可以从各地制定的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中看出,我国关于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高,因此各地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并不能满足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任何一个地方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都难以应用到全国。

(四)部分企业不重视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利益

非正规就业人员大部分工作在非正规的企业里,企业出于多盈利的目的,而不愿意或者少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障费。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对于繁重的社会保障费常常不愿意缴纳,即使前期为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障费,中间断保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对于非正规就业者本身来说,他们为了拿得高工资,而对于企业不给缴纳社会保障费的行为通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利益由于企业的不作为和员工的不在意就失去了应有的保障。

五、推进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建议

(一)提高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

增加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可以使非正规就业人员意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使他们自愿参保、要求企业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有效的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可以各地各城市设立一个社会保障的宣传机构,负责向市民宣传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提高非正规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的认识。要求企业设置一个社会保障咨询部门,以备员工咨询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得员工不出企业就可以得知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村地区,政府可要求乡村支委会定期宣传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同时乡镇政府派出宣传车宣传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做到人人都知道社会保障,人人都心甘情愿的参加社会保障。

(二)降低社会保障的缴费门槛,分步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

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限制了非正规就业人员进入到现有的保障体系中,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政府应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收入状况,制定适合他们的社会保障政策,放低社会保障的缴费门槛。对于特别贫穷的,政府应该加大对他们的社会保障缴费补贴,使他们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到社会保障利益。对于有些积蓄的,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商业保险,使他们可以享受到更高水平的生活。政府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事他们的参保率,并作为他们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参考标准,而不是一味的以保障水平作为参考标准。另外,政府可以对非正规就业人员迫切需求的社会保障项目先做出保障,比如说医疗保险的问题,政府可以先对他们的医疗保险问题做出规定,打破连带的社会保障缴费问题。然后再解决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由此一步一步的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各省市制定统一的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

目前,我国面临的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混乱,各地方政府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由此,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利益的不到维护。政府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着眼点应该是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加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统一的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省级统筹,结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的混乱局面。在省内,政府不应该制定多重标准,从而丧失谁会保障的公平性。

(四)结合补贴的方式强制企业为非正规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障费用

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要想得到彻底解决,企业的作用非常关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全部的社会保障缴费责任。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要盈利,规模较小的企业盈利有限,如果再强迫他们缴纳高额的社会保障费用,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国家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强制企业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这里的补贴并不是直接补贴企业现金,而是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迅速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做到企业有钱为非正规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以此来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六、总结

农民工作为一类社会上弱势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国家在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时,应该建立一条主线。首先从增强他们的社会保障意识着手,普及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知识的了解。其次,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殊性,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着手,逐步建立起覆盖各个险种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鼓励家境良好的农民工参加商业保险,以此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政策,迫使企业满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此外,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关于农民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可以在所在城市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双元,欧福永.国际民商事诉讼程序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陈春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及出路探究[J].经贸实践,2017(01).

[3]贾丽萍.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7(01).

[4]刘小毛.国外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对中国的启示[J].市场论坛,2013(10).

[5]姚虹.中低层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6]乔雅亚,包茹婷.非正规就业群体养老保险问题探析[J].河南农业,2015(10).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课题成果“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编号:E3-0903-17-01168)。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王月坤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篇2:

浅析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三种社会保障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具体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保障模式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解决起到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经济效应;相互影响;比较分析

1研究背景及问题

近年来,如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老龄化问题不断恶化、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不仅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国家急需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来逐一分析各种社会保障模式与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进行改进提出建议。

2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选取四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即人均GDP、老年人口比例、失业率、消费水平来阐述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这些经济指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三个典型的国家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即德国代表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代表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新加坡代表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双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更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数据来源

德国数据来自据OECD网站http:/www.oecd.org/survey有關数据收集整理而得,英国数据来自于由世界银行数据库与国际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新加坡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新浪网-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其中社会保障水平、失业率、老年人口比例、消费水平的计算单位是百分比,人均GDP的计算单位是美元。

4研究内容

4.1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GDP

4.1.1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均GDP的影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GDP都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德国与英国正相关更显著。英国大于德国的回归系数,说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更有利于福利国家型人均GDP的增加;对于新加坡而言,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之间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与其实行的中央公积金制有关,所有的缴费全由雇员承担,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虽然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但这种社会保障模式会激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人均GDP的增加。

4.1.2人均GDP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

对英国和德国而言,人均GDP的增长利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其中德国的回归系数大于英国的回归系数,且回归系数较小,说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说明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抑制经济的发展,给国家财政带来危机。对于新加坡,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不显著,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也会相应地增加,因为人均GDP增加会使得公民更有能力去缴纳公积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4.2社会保障水平与老年人口比例

4.2.1英国与德国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出,德国与英国的相关系数都接近0.8,说明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来看,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高额的社会保障支出,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完善,使英國的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得到更为有效预防与治疗,又由于较低的出生率与居民平均寿命的提高,逐渐恶化英国的人口结构比例,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1]从回归方程的系数里看,德国出现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来看,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养老保障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很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是个普遍的趋势。[2]英国的回归系数更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大幅度的增加了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整个社保支出中,养老金支出约占50%,其中1950年占比41.7%,1980年上升到了48.3%,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必然导致养老金支出增加。

4.2.2新加坡

根据《2010年新加坡及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显示,新加坡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呈现老龄化进程时间短且速度快的特点。[3]新加坡政府借以1955年实施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来解决养老问题,虽然之后发展较好,但是这一制度自身的缺陷也凸显出来,在现在45~50岁的人中,有27%的人还没有存够退休后能赖以生活的钱。[4]所以人口老龄化对强制储蓄型国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社会矛盾日益显著。

4.3社会保障水平与失业率

4.3.1从社会保障水平对失业率的影响来看

德国相关系数较大,说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多,会对就业产生消极作用,[5]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德国的失业率是欧盟各国中最低的,这与德国的就业政策的成功实施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关。而对于英国来说,相关系数为负且较小,表示这种影响非常微弱,不能说明问题,甚至存在系数反向的可能,英国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失业者收到的失业救助差不多跟在职者的工资相同,因此助长了劳动者自愿失业的心理,丧失了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新加坡而言,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不强,但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即人们缴纳公积金的能力增强时,说明人们没有处于失业状态,因此,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民的就业情况愈发乐观。

4.3.2从失业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来看

德国的相关系数较大,表明失业率是影响德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德国的就业政策理念所致,认为就业是一种的社会目标[6]。虽然德国身处欧盟,但比其他欧盟国家更加注重就业目标的实现,例如进行失业救助、分析研究失业成因、制定符合国情的就业计划、实施就业培训、并据此估计就业前景,但因此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于英国来说,相关系数较小不能说明问题,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模式来说,失业人数越多,社会保障支出越多,因此这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而对于新加坡,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不强,当失业人员是退休或者已经存够公积金时,此时的失业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于那些中途失业或是没有存够公积金的失业人员来说,这会造成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家的平稳发展。

4.4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

4.4.1从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来看

德国和英国的相关系数较大,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对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统计结果进一步说明德国的私人消费更加依赖于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自身的劳动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权限,已经足以刺激或抑制消费,这就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所一贯提倡的公平与效率、权力与义务的对等原则相悖。对于英国而言,社会保障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得人们不用担心基本的生活,从而促进消费;另外这实质是一种收入再分配,从根本上增加穷人的收入,促进全民消费。对于新加坡来说,相关系数较小,不能准确地反映,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也与新加坡的社会保障模式相关。

4.4.2从消费水平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来看

相关系数都为正,说明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对于新加坡而言,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消费增加,则可支配收入减少,则可以缴纳的公积金将会减少;但反过来说,消费水平的提高说明人们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人们极有可能增加公积金的缴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研究结果

5.1人均GDP与社会保障水平

无论哪种社会保障模式,随着人均GDP的上升,社会保障水平随之提高,即社会保障支出也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且支出增长的速度比GDP增长的速度快,就必然使得经济的增长被抵消掉甚至下滑;德国人均GDP与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系数高于英国,主要是因为德国是投保资助型,相比于英国,随着GDP的增加,自己、公司和国家缴纳的钱加起来就相应增加得多,但是福利国家型,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国家承担,对国家财政产生较大压力,因此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将有较大的风险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吞噬;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人均GDP都有上升的趋势,这也显示了社会保障在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5.2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

无论是哪种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结构与社会保障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保障水平就应越高[7],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加老年人的寿命,进一步恶化老年人口比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给社会保障制度出了一个难题,此外虽然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影响似乎不那么严重,但目前养老保障基金不够养老也必定会产生社会矛盾。

5.3失业率与社会保障水平

失业率的增加必然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例如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德国的就业理念,以及英国的失业救助都会导致产生“养懒人”现象,而强制储蓄型比较特殊,它的社会保障水平大多部分依赖于自己的收入,当失业率很高时,没有工作,这时候社会保障的缴费来源就断了,此时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下降,但同时,这种社会保障模式对居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居民好好工作,增加收入,为未来的生活保障做铺垫而缴费。

5.4消费率与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显著正相关,同时消费水平的提高也能明显促进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两者具有互相加强的作用[8]投保资助型的相关系数低于国家福利型模式,这也说明国家福利型模式下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影响重大,而强制储蓄型的比较特殊,因为它的公积金都来自自己的缴费,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自己繳费的多少,对低收入人群来说,随着缴费的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必然降低,然而对高收入人群来说,缴费的多少并不影响本人的消费水平。

6 研究结语

6.1政策启示:

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下经济增长成果被吞噬的风险较大,而投保资助型风险较小;养老保险作为当今社会保障的一大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然带来社会保障支出的急剧增加,国家应该及时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以免对财政造成影响;对所有的社会保障模式都一样,社会保障支出随着失业率的上升而上升,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失业扶持方案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为根本,一方面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一方面促进人们的就业激情,不给国家养懒人,在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控制其增长速度,使其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坚持的一项原则;消费作为经济的推动力,消费的增加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回归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会促进消费的增长。所以我国应该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的增加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6.2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研究不足

(1)没有对中国的社会保障进更深一步的研究,制定出更具价值的经济建议;

(2)回归模型分析并不是很到位,用的还不够成熟;

(3)新加坡国家的社会保障经济水平指标查找的数据不是很全,可能导致样本存在很大的误差。

6.2.2研究展望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三种社会保障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具体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保障模式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解决起到应尽的责任,希望未来能进一步能对这三种社会保障模式进更深一步的研究,并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探究并找出有经济价值的合理性建议,为国家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雷利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

[2]陈程,李正龙.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负担:中日比较及其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1,(05).

[3]王铮.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浅析[J].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5,(08).

[4]曹云華.试析亚洲“四小龙”的老人问题[J].东南亚研究,1999,(5):66.67.71.

[5]常金奎.我国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分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6,(05).

[6]王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8.

[7]徐红芬.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水平的统计研究[J].湖南:湖南大学,2005.

[8]刘茯苓,徐蕾.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05).

作者简介:

郭惠萍(1995-05-0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辽宁大学商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郭惠萍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篇3: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问题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是保证民生的最根本的制度安排,而财政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转的基础,财政既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资金来源,又承担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责任。本文根据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字: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财政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既调节社会公平,保障民生,又緩和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经济的“稳定器”,但是该制度在实施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直接反应了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间接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与否对国家财政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国家统一的制度安排下,各省政府具体安排本省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更多人的生存安危。虽然山东省的经济不断发展,但是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而社会的调节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发挥应有作用,这其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制度的不合理占很大比例。虽然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地区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变化不大,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保障水平偏低;财政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结构安排不合理;城乡二元化格局仍未被打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不明显等。对于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完善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和社会保障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对于保持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避免财政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理论

(一)、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结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四部分,所以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和优抚安置支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其支出属于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转移支付的部分财政对其承担全部责任,而社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覆盖对象是劳动者,劳动者和企业共同负担其基金来源,政府对社会保险支出只负担其收支缺口。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理论

经济学从产品消费的角度把社会产品与服务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由于具有公共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而私人产品由于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需由市场来提供。自由经济理论要求政府只介入市场失灵的部分,而社会保障制度便是因市场经济失灵造成的社会不公的相生物,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提供。

(三)、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界定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但由于对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及研究意义,采用的财政性统计口径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

(一)、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

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地方财政收入大体上是呈递增趋势增长的,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数值也呈递增趋势,同时其增长幅度与山东省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体一致,例如2005年和2006年的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073.1亿元和1356.3亿元,增长比例为26.39%,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分别为216.3亿元和263.1亿元,增长比例为21.63%。与我国整体的财政收入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趋势是相一致的,2007-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322亿元、61330亿元和68518亿元,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呈相应的递增趋势。

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规模的比例来看,2005年所占的比例为20.16%,2006-2011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40%、17.26%、19.25%、25.44%、24.27%、24.96%。从上述比例可以看出,2005-2007年山东省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的相对力度逐年降低,而在2008年开始财政投入比例逐年增长,并稳定在24%左右。

(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分析

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山东省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重点和方向。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因此,如何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成为提高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为了更直观的研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选取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中的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等项目进行研究。

表1. 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 (单位:万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社保总支出 1456251 1702809 2163025 2630958 3525219

社会福利 9824 10026 13781 22591 25881

社会救助 52201 61569 88990 109341 178290

财政补助 47510 101567 133752 255862 306144

资料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在整个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中,用于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的比例最高,社会救助次之,社会福利最低。既反映了山东省政府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根据各项目的功能和公平性程度又可以反映政府对公平的偏好程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覆盖面最广的项目。虽然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成员的供给,在社会保障项目之中公平性最差。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数据显示山东省的社会救助近几年稳中有升。理论上我国的社会福利是高于社会救助的,但实践中经常与救助混为一谈,并且社会福利是在社会救助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救助大于社会福利部分在我国现阶段是有必要的。

三、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不合理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国家计划要求比例。在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情况下,整个国家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而且仍然在向擴大的方向发展,而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相对变化不明显,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调节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山东省还需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支出的支持比例,并且增加幅度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大力发展山东省的经济总量是关键。

(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不合理

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将资金合理分配在社会保障各项目之中是提高效益的有力工具。而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力度最大,社会保障中最能体现社会公平性的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而社会救助是最基础的保障项目。山东省支出结构不均衡过于集中于社会保险,这不仅造成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调节功能不能得以有效发挥,而且使得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的效益下降。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地方财力

经济的发展是各项政策实施的物质基础,同样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完善山西省财政社会保障的支出从根本上是要把“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此,充分发展山东省的教育事业,培养精英人才,借当地人力优势提高生产力,把山东省的“经济蛋糕”做大。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环保指数,重点开发新型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中央和地方的社会保障财权事权一致化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后地方的财政权力减小,而地方责任却没有变化。目前中央与地方在社会保障领域缺乏明晰的职责分工,支出责任的划分弹性大。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中央政府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总指挥,负责重点是社会保障品项目,却一直处于“半缺位”或“缺位”状态。而地方政府更了解当地居民的社会保障需要,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调节社会保障各项目的支出,但地方政府负责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项目,中央政府却承担了大量的财政投入,造成中央政府的“越位”和地方政府的“缺位”。权力的分配是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力大小应该和责任大小相一致。

(三)、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在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是提高效益的有力工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可以考虑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采取措施促使省财政进一步加大调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的力度。山东省财政杜会保障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存在于财政社会保障项目支出,城乡分配也不尽完善。在农村贫困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山东省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却不如城市,区域支出上也有明显差距,均衡发展各地经济的同时,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上有所偏重和扶持,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到因地制宜,维持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静.不同财政支出理论下的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经视线.2013.

[2]朱圣坤.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问题研究[D].2012.

[3]胡小菊.湖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理论与实证研究[D].2011.

[4]姜旸炜.社会保障支出中的政府财政责任研究[J].2011.

[5]李亚玲.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的问题和调整优化[J].财税金融.2013.

作者:王凌云 尹玉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