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而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也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交易费用的出现使一些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新的性质,对费用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结合会计学计量方法对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进行比较,以更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

第一篇:交易成本论文范文

交易成本:从概念到范式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被奉为显学,却尚未成熟。这一现象在作为其内核的交易成本理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早在1937年,交易成本便由科斯提出,但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可言说却难于计量的概念。从源流、概念和范式的角度回顾交易成本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尝试指出,新制度经济学若想保持长久的影响力,需要扩充其关键概念的内涵,使之在可测度性与可操作性方面经得起反对者的批判,这正是威廉姆森已开启却未完成的事业。

关键词:交易成本;合同;资产专用性;范式

一、制度与人性分析如何可能

在新古典经济学声闻日隆的年代,现代公司内部结构长期保持“黑箱”状态。企业理论几乎是消费理论的翻版,新古典学派利用生产可能性集合,将最优性归结为边际转换率和相对应的投入品价格比率的相等。此类抽象范式会遮蔽一些问题的细节,并且不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旧制度学派之贡献于兹显现,它挑战了经济学忽视制度的传统,并且将交易置于整个经济分析核心。康芒斯认为,经济活动最终单位应该包含冲突、相互性和秩序三个原则,交易包含了这三个原则,遂成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然而,旧制度学派虽强调制度重要,却认为制度不可分析,尤其不能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旧制度学派的综合,它避开了方法论上的争论,支持可操作性。不仅坚持制度重要,而且进一步坚持制度可被分析,正是后者将新旧制度经济学区分开来。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的个人心理,并关注这些心理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但杰文斯和帕累托等人使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经济学越来越倚重抽象的偏好公理,人性也愈发单一和不可分析。行为经济学家显然反对这种不现实的人性假定,他们认为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在这一点上,新制度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旨趣相同,它们都试图还原人性本来的样貌,拒斥“黑板经济学”。经济行为分析的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完全理性是严重脱离现实的,并提出有限理性假说,他对威廉姆森有着重要影响。

二、作为概念的交易成本

尽管科斯对旧制度学派的批判多于肯定,但他不能完全隔绝康芒斯等人的影响。交易成本在其作品中的核心地位,与康芒斯以交易为基本单位的分析方法如出一辙。科斯之高康氏一筹在于,他将交易成本贯彻研究始终,使其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范式。

交易成本起因于所有权的转移,或更一般地说,起因于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它们是分散的所有权、私人财产和交易的产物。在一个完全集中决策的集体经济中,将不存在交易成本,它将为管理成本所代替。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利用交易成本的概念阐释了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这种成本之高,有时会让人放弃市场交换,转而组建企业进行内部交易。科斯进而指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1]。可见,科斯之宏愿是建立一种能够对生产制度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他成功地找到了那种决定性因素,即交易成本,也初步澄清了企业边界问题,但却没能说明企业所担当的功能是如何在他们中间分割的。

与如今学界言必称科斯的局面迥异,交易成本在产生之初并未被得到足够重视,许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无从量化,更难以验证,费舍尔甚至认为交易成本显得累赘多余,因此在1937年之后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交易成本概念一直处于“引而不用”的尴尬境地。转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高斯和阿罗等人的研究使主流经济学家不能继续对交易成本视而不见,他们素来坚持的零交易成本理论遂告破产。这使交易成本有望成为从概念发展为一种新的组织研究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交易成本

范式是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究其本质,范式是一种理论体系,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因此,“交易成本”若想完成从概念到范式的进阶,需要进一步理清其基本假设、核心概念与理论方法,以形成更为谨严、一致和公认的理论体系。毫无疑问,这项工作的主要进展与威廉姆森有关,他继承了康芒斯的学术遗产,以交易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用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个维度来描述交易,并度量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范式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初步建立。

(一)基本假设: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

与现实对照,新古典经济学秉持的行为假设有些苛刻,那种自利、理性、具有无限最大化能力的个人会使治理结构变得无足轻重,威廉姆森显然不认同主流经济学对行为的草率假设,他要解析的是奈特说的“我们所知道的人性”,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威廉姆森关注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

认识能力由三种理性构成:收益最大化的理性、有限理性和有机理性。威廉姆森师承西蒙,服膺有限理性假说,他之对理性作如是观与组织研究的合同视角关切甚密,因为人们只有在主观上渴望最大化,而有限的认识能力却限制了这种追求,才会有兴趣研究组织制度。威廉姆森将自利行为分解为投机、只求私利与服从。投机,或谓机会主义是指“欺骗性地追求私利”[2],往往包含许多主动或被动的形式。在保险学文献中,事前投机被称为逆选择,事后投机则被冠以败德之名(道德风险)。前者指称的情况是,身体羸弱的人更倾向于积极投保,而保险商很难将这部分投保人分辨出来,因此面临巨大风险。更一般地讲,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阿卡洛夫在《柠檬市场》一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释。道德风险则是指投保人由于不承担风险责任,因此不采取缓解风险的行动,最终导致事后执行问题。鉴此,投机从本质上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它是“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特别是指那些精心策划的误导、歪曲、颠倒或其他种种能混淆视听的行为”[3]。投机的直接后果是,第三者,如法庭、仲裁人,在事后介入时,会面对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况。可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恪守承诺,讲求诚信,我们便无须大费周章地设计契约结构,因为即使遇到不测,契约各方也会本着维护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协商处理。在君子的世界里,我们只需要一般性合同条款便可相交甚洽。不幸的是,投机行为真实存在,因此,在事前设计防范措施以避免投机对交易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补充一点,威廉姆森在分析机会主义时忽略了“要挟”,而这种投机行为很常见。比如,当交易一方发现另一方的投资极难转移,他会堂而皇之地攫取准租金。

概况而言,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一旦结合,交易活动便令人沮丧地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

(二)核心概念:交易三维度

威廉姆森认为,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指标是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其中,资产专用性最为重要,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它使董事会面临一项重大权衡:从技术上讲,专项投资能够节约成本,但也同时带来了巨大风险(资产无法改变用途,一旦发生危机,企业很难脱身),那么企业是否应当进行专项投资?

1.资产专用性。它指“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2],一旦交易宣告破裂(合同不能如约履行或不得不提前终止),专用资产很难低成本地转作他用。与专用投资相对的是一般性投资,它涉及在整个交易领域都能普遍使用的通用技术,不会产生专用资产闲置问题,因而一旦有违约现象,投资能够很容易地转向次优用途。鉴此,那些涉及巨额专用资产的交易最适宜采取专用治理结构,以保护专用资产的安全,事前抑制投机行为。威廉姆森也特别强调交易双方的身份,他认为,如果参与者珍视交易关系,那么为了支持这类交易,各种合同和组织保护措施就会出现。需要特别指出,签约中的专用资产和非专用资产不能与会计上的固定资产和可变资产相对应。因为有很多资产,在会计记账上属于固定资产,但就用途而言是非专用资产。

2.不确定性。威廉姆森强调,人的行为导致不确定性。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虽重要,但对经济组织的影响是有限的:若交易不涉及专用资产,则不确定性的增大也不会促使保护机制的出现。惟有交易涉及巨额专用资产,不确定性的加剧才会迫使人们设计专用治理结构。

3.交易频率。其意义在于,对于反复发生的大额交易,为建立这种专用治理结构所花费的成本是很容易补偿的。

(三)理论框架

1.合同框架。新古典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它秉持一种非合同的组织研究框架。但经济学若想揭开公司黑箱的幕布,就必须建立新框架。为此,新制度经济学采纳了合同科学的思想,从合同角度重新审视经济组织。并且,新制度经济学内部也演化出不同的研究分支——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前者是一系列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它们确立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后者是经济单位间的安排,它治理这些单位合作或竞争的方式。它能为其成员提供一个可以合作的结构或一个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制度环境分支关注博弈规则的建立,而另一分支——制度安排——则更加重视对组织细节的研究。制度安排分支内部又可分为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前者认为合同是完全,而后者则将交易视为不完全契约(合同),并试图在事前认识到潜在冲突并设计适宜的治理结构来阻止或弱化冲突。威廉姆森的组织经济学可被划归于此研究进路。

2.交易与契约。(1)从交易到契约。交易包含交换和契约两项内容。交换意指产权的转换,不牵扯承诺或潜在的未来责任。“契约则是对未来履行作出承诺”,投资“价值依赖于其他合作方对承诺的履行”[4]。威廉姆森显然关注后者,在他的语境中,交易可基本等同于契约。故此,契约特征主要是由交易的三个维度塑造的。(2)根本性的转变。按照契约的时间顺序,威廉姆森将契约成本分为事前成本与事后成本,事前成本指为签订契约而付出的成本,事后成本则指那些相继发生的管理、沟通、监督和执行契约中承诺的任务成本。威廉姆森所谓“根本性转变”指的正是前契约向后契约的转变。在前一阶段中,交易各方掌握着选择权,而在后契约阶段,他们丧失了这种权利。可以说,双方事前的承诺,“约束了选择权,也限制了未来重新谈判的可能性”。契约之要点在兹,它“保护依靠的、信赖的资源免受不当履行的损害,并担保他们有一个预先规定的赔付”。

3.基本模型。以K作为交易专用资产的衡量尺度,使用通用技的交易不涉及专用资产,K=0,与之相对,应用专用技术的交易体现了资产的专用性,因此K>0。这样,威廉姆森搭建了有关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当K=0时,交易使用的是通用技术,一旦遇到风险,资产可以轻易地转作别用,因此,仅靠古典契约(市场交易)便可满足交易之需。当K>0时,专用资产被“锁定”于特殊交易之中,很难转向次优用途,因此,古典契约已无法降低专用性资产的风险。

S表示契约的安全程度,S=0表示契约无安全保障,S>0反映契约得到安全保障的情况。若p代表S=0时企业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p’是S>0时获得同样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p’[5]。

现在我们来考察图1所示的三种情况。节点A是K=0的情形,表示资产是非专用性,投资计划并不肇端于双边交易,只是偶然的市场交换,因此无须信息披露。节点B是K>0,且S=0的情形,此类交易涉及专用资产,但没有采取保障性治理结构。这解释了节点B处价格较高的原因:对买卖双方而言,他们需要分别承担安全成本和交易不稳定的成本。B点的高风险使信息披露对资产所有者变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利用信息预测契约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机而动的计划。节点C同时符合K>0,S>0的条件,它表明交易既涉及专用资产,又有双边治理结构的安全保障。

值得说明的是,A、C为均衡点,而B是非均衡点,B总有向节点A或B过渡的倾向。当资产专用性较弱时,交易双方自然会选择古典契约(节点A的情形),当资产专用性较强,人们会愿意负担治理成本,以减少专用资产的风险。

四、结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足以成为一种新的组织研究范式,但它在一些核心概念的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方面仍有缺陷。威廉姆森通过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来度量交易成本,但这未从根本上解决交易成本难以量化的弊端。究其原因,对于简单交易,只用一个其形成类似于一个生产函数的交易函数,就能提供交易技术的充分描述。许多契约,尤其是较重要的契约要复杂得多,通常假设一种令人费解的复杂性。其结果是,用数量表示交易成本变得困难,并且大概是不可能的。这样,较为复杂的契约、制度及经济安排的分析就不得不更依赖于一些定性分析方法而不是定量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G]//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8.

[2] 埃瑞克·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1-245.

[3] 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2.

[4] 阿尔钦,伍德沃德.企业死了,企业万岁[G]//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8.

[5] 威廉姆森.公司治理[G]//埃瑞克·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45.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安超

第二篇:交易费用与生产成本辨析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而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也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交易费用的出现使一些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新的性质,对费用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结合会计学计量方法对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进行比较,以更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交易费用;生产成本;会计计量

一、交易费用

(一)交易费用的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最先使用“交易”一词。他将交易生产分离开来,并把交易分成了商业交易、信贷交易、劳动力交易三类。为交易和交易费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康芒斯将交易的概念一般化为所有权的转移,将交易分为个人之间的买卖交易、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交易和有法律上的上级指定、分派财富创造的负担和利益的限额交易三种类型。他将交易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并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马克思认为商业专门化节约了商品买卖的资本,却产生了流通费用。马克思所讲的交易费用也依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交易费用。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思想,指出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交易费用包括了发现并通知交易者的费用、签约和谈判的费用、督促旅行契约条款的费用,揭示了交易费用的内涵。阿罗在研究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时首先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并定义为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

(二)交易费用的内涵。科斯提出,运用价格机制客观上存在一种损失,产生一笔费用,即“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是围绕契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而产生的,包括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条款得以按要求履行等多种费用①。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比作摩擦力,将其分为事前和事后两部分,其中事前的交易费用包括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的交易费用包括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时从改变条款到推出契约花费的成本。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定义为“所有那些在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具体包括识别、考核与额度费用,以及讨价还价与使用仲裁机构的费用等。②巴泽尔认为交易费用是“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③。樊纲认为“人与物打交道支付的是‘生产成本’,人与物打交道时支付的成本是‘交易成本’”④。虽然不同学者对交易费用具体内涵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交易时发生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是搜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进行交易谈判、实现交割等环节上的耗费。

(三)交易费用的计量。依据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以及康芒斯对市场交易的类型划分,现代会计学对交易费用的计量有如下模型:交易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

其中,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及相关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⑤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维修费、技术转让费等。⑥销售费用指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展览费、包装费、广告费等。所得税费用指的是企业所得税。⑦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销售环节所发生的税金,如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税等。⑧

会计学的计量是从微观层面的一种计量方式,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交易费用的大小。交易费用还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计量。诺斯将整个经济部门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交易费用来自于两部门的交易之和。学者们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交易费用在GNP中所占比重成递增趋势,这是因为交易费用与分工成正向变化,分工的细化和协调难度的增大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

二、生产成本

生产和交易是经济活动的最高范畴,经济活动中的成本除去交易费用,就是生产成本。

(一)生产成本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从耗费角度来说生产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计量的实际上是C+V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即资本家的耗费,与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按照全部的劳动耗费计量的,它包括物化劳动耗费C和活劳动的耗费V+M。它同商品的价值是完全一致的,即等于C+V+M。成本价格与实际生产费用的差额是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成本价格不包括利润,利润是商品的销售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剔除资本的私有性质,生产成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也是适用的,也是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C+V。

(二)生产成本的计量。会计学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耗费、直接人工工资、福利和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是指制造费用,即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各生产部门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其他各项制造费用。

三、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辨析

分辨一笔花费应当属于交易费用还是生产成本可以从它是否财富创造来判断。马克思将商品价值运动分作商品使用价值运用和单纯的价值运动两种。与商品使用价值运用有关的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发生的费用与价值创造有关,是“生产性”的,属于生产成本;与单纯的价值运动有关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是“非生产性”的,是财富的耗费。

经济活动的总费用是生产成本、生产性流通费用、交易费用和交易性流通费用的总和。可见,流通费用中用于具有“生产性”的一部分应计入生产成本,具有“非生产性”的一部分应计入交易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原材料的运费、产品的包装费、贮藏费、保管费等,交易性流通费用则是广告费等为了销售和促销而发生的费用。

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可以对费用进行有效划分。例如,管理费用中车间生产部门的主任的工资和福利、水电费、办公用品等可以视为生产成本,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资和福利、水电费等则属于交易费用;把产品从工厂运送到商店的运输费就是交易费用;而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沈满洪,交易费用理论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2013.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注解:

①科斯,企业的性质,《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

②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第407页.

③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第3页.

④樊纲,《走进风险的世界》,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第178页.

⑤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106页.

⑥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223页.

⑦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146页.

⑧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147页.

作者:任丹

第三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关联交易盈余操纵实质性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实质性目的以及原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出交易成本的相关因素在其中发生的实质性作用。结果表明:交易成本的人的有限理性,投机自利行为,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隐性成本的节约是造成企业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原因。

关键词:关联交易 盈余操纵 交易成本 内部控制

一、引言

关联交易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及总分公司中得到广泛运用,目的是节约交易成本和合理避税。而在我国由于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情况,关联交易则被用作在母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或者掩盖亏损的用途,并借此恶意操纵盈余,对公司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实质性原因研究是迫在眉睫的。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动机,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使关联交易成为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已有的文献已经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且手段、方法频繁翻新,很多文献都对其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已有文献并没有突出导致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根本性原因,本文正是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来阐述这种行为产生的实质性根源。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转换思路:没有从这种行为产生的方式、手段和目的入手,而是从交易成本的理论出发来剖析这种行为的内部原因,对其真正的实质进行控制和防范。

二、理论基础与总体框架设计

(一)理论分析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是上市公司转移利润和掩盖亏损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购销等方式。上市公司基于获得新股发行,配股和增发的资格;隐藏上市公司利润;逃避税收;提供担保;避免被处罚;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进行股票炒作;获得报酬和奖励;确保职位和获得升迁等原因是进行关联交易盈余操纵的主要动机。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变相拆借资金的现象普遍,表面上上市公司向集团收取资金占用费,可以增加盈利和解决母公司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合理的运用资金,使企业资金闲置或者使用不恰当。上市公司通过随意调节费用及伪造交易等手段,为自己或关联方谋取非法利益,一些上市公司在购销业务中以非正常的低价从关联方买人原料,然后高价卖出其产品,借以制造高额账面利润。在信息披露上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只披露交易数量而不披露交易价格和定价方法,也不披露关联交易的次数及占同类购销的比例,甚至蓄意不进行披露。在治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相关费用上,以其利益为需要随意调节利润、转嫁费用,误导、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各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逃避有关部门监管,如资产转让、租赁、抵债、委托或合作投资、托管经营、赠予等。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利润包装,在财务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这些都是关联交易的现实状况。盈余操纵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同时蓄意选择形式上被法规政策所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或财务处理方法,以达到管理当局所希望的会计数据,实质上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盈余操纵的动机主要包括获得融资资格;提高新股发行或配股价格;在二级市场进行炒作;扭亏为盈,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形象或避免处罚。企业进行盈余操纵可以采用的会计方法是滥用会计政策,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的核算方法、职工保险金的核算方法等的选用及变更均会对会计利润数额产生一定影响。可以采用的非会计方法主要包括关联交易、利用资产重组和不良资产操纵利润、改变交易方式和时间等。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能全流通,股权较集中,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是最常用的手法。在财务报表中不涉及关联交易的计量,只是在重大事项中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关联交易是一种发生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行为,基于此,可以将关联交易认为是一种隐性合同关系,关联方通过隐性合同来进行交易以及约束各方的行为,而盈余操纵正是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所产生的一种行为,所以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就是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行为。关联交易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广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中。由于关联交易在操作时具有隐蔽性强,调节方便的特性,因此其已成为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

(二)总体框架设计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如何签订合同的问题,所以可以将关联交易与盈余操纵的问题归结为履行合同的问题以及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成本问题。合同所涉及的成本包括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成本。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成本是指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成本主要有:不适应成本,即交易行为逐渐偏离了合作方向,造成交易双方互不适应的那种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即如果交易双方想纠正事后不合作的现象,需要讨价还价所造成的成本;启动及运转成本,即为了解决合同纠纷而建立治理结构并保持其运转,也需要付出成本;保证成本,即为了确保合同中各种承诺得以兑现所付出的那种成本。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样本和研究命题 本文选取了1998年至年五粮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为样本进行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数据来源www.Sina.com。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三大研究命题:

命题1: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内部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操纵行为

命题2:企业内部成员的有限理性会导致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

命题3: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严重影响公司财务指标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利润操纵 本文利用五粮液公司的关联交易情况,重要财务指标的评定分析和董事、监事的组成,违法违规行为来表明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实质原因。命题1证明如下:五粮液上市公司1998年至2009年间,与集团母公司之间发生的主要关联交易情况,具体事项包括接受劳务、产品购销、品牌使用、资产购销、技改项目和租赁等六大类。五粮液公司由于接受了劳务服务而向集团公司支付综合服务费,包括警卫消防、环卫绿化、房屋物业管理及其他等项目,有集团公司按照协议价向上市公司提供。五粮液上市的十年间,每年向集团公司支付的综合服务费稳中有升,从1999年的7276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9670万元。五粮液上市后每年都与集团公司发生大量的产品购销关联交易,关联产品采购和销售总额从1999年的5466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610328万元,即便是在2003年之后,关联交易金额也呈现稳定增长,关联产品采购由1999年的3.4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9,39亿元;关联产品销售则有1999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1.65亿元。五粮液对公司品牌的使用情况,五粮液每年按照协议价向集团

公司支付巨额的商标和标识使用费,该关联交易是五粮液集团利用其影响力以利益输送的一种典型方式。2008年底,五粮液共向集团公司支付的商标使用费和品牌建设费高达69639万元,五粮液共向集团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合计10.51亿元,同时支出了巨额的品牌维护与建设费。五粮液每年向集团公司支付租赁费,从1999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483万元,增长幅度比较小,增长比较稳定。资产购销情况主要是上市之初发生的两起重大资产置换,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与集团公司之间未来期间的关联交易。然而,五粮液集团不仅通过资产置换从上市公司赚取了高达204L元的现金,而且并没有降低关联交易的发生,甚至还有增加的倾向。根据五粮液年度报告的披露,宜宾塑胶瓶盖厂置换进五粮液集团、并更名为普什公司之后,主要向五粮液提供瓶盖、酒瓶、商标和防伪产品等。2008年底,五粮液上市公司向普什公司采购和销售货物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75.97亿元和2.77亿元,占相应关联交易总额的68.52%和2.18%。企业技改项目通过技改项目向集团支付金额从1999年的3533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4110万元,其中2001年至2003年的金额比较大。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对于关联产品购销,其交易定价主要是采用协议价的方式,但在执行购销协议时,向集团母公司采购更有可能对部分产品参照市场价交易,相反向集团母公司销售产品环节则较少参照市场价,其差别定价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将利益向集团公司输送的可能,其它关联交易形式则都是按照事先签订好的交易协议进行的,交易价格基本上市协议价。通过以上数据表明五粮液公司通过与其集团发生的各项关联业务来进行盈余的操纵,这些关联交易导致企业利润的转移,是企业实现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

(三)公司内部有限理性与关联交易 五粮液公司2004年的监事总共有两人。2007年的监事总共有三人。五粮液公司2004年至2007年的独立董事有四人~2007年至2010年的独立董事有五人。命题2证明如下:从五粮液公司的历届监事情况来看,监事成员的数量有所上升,表明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行为以及对企业董事会成员所作出决策的控制。从董事会成员数量来看,独立董事数量也有所上升,表明公司开始对独立董事的关注,减少董事会成员在进行企业决策时由于有限理性而限制了企业的最优决策的选择,同时也减少了一些行为的不确定性。针对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事项,上市公司全部都签订有书面协议,并聘请了独立财务顾问就重大关联交易发表意见,出具独立财务报告。上市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会计师事务所都对各年发生的关联交易发表了专项说明和独立意见,认为公司所发生的关联交易事项是公平、公正、合理的,并无损害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的行为。但是并没有实质地减少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

(四)公司财务指标与关联交易 命题3证明如下:五粮液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在2001年到2005年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企业的销售情况一直比较好,通过销售产生的盈利比较客观。但是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越高表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情况越差,有可能是由于关联交易的产生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上升,有进行盈余操纵的苗头。总资产净利润率在2001年至2008年一直下降,但是2009年突然呈现上升趋势,在2001至2008年期间,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相对来讲比较高,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一些运作导致了资产产生的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在2004~2008年比较低,有两年还呈现了负增长,表明企业利用资产没有足够的创造收入,但是在2009年营业收入剧增,表明2009年经营状况良好,有所起色。对于在(图4)处极大的转变处可能是由于企业的一些重大事项造成的。(1)重大的违规记录:公司2009~9月9日立案调查,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处理。公司2001年7月17日通报批评,公司未按有关规定及时履行报备程序,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够充分,由中国证监会进行处理。公司2007年12月15日整改通知,公司应加强研究,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适当方式逐步解决公司与五粮液集团的关联交易问题,保障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投资者权益,规范公司发展;公司应着手解决人员、办公未分开等问题,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应落实董事会下的专门委员会制度,并保证专门委员会的独立运作;公司应制定完善募集资金管理制度、高管买卖本公司股票专项管理制度、接待和推广制度等公司治理相关制度;强高管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高管人员执行证券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规范运作意识;加强对公司资金使用的管理,由四川证监局进行处理。(2)重大的诉讼仲裁事项:公司2008年8月18日商标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490万元,此案例造成了企业的负债,造成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公司2009年8月18日经营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1998.99万元,此金额也是企业的现金流出。公司2009年2月18日商标侵权,民事诉讼,涉案金额480万元,公司败诉,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司2009年2月28日商标专用权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230万元,此金额为企业现金流入,由被告方支付给公司。公司2005年3月8日经销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54万元,不涉及企业现金的流出。公司2005年3月8日经销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92万元,原告撤诉。公司2005年3月8日商标侵权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54万元,此金额造成企业现金流出,对企业声誉产生消极影响。公司2002年8月17日贷款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62万元之多,虽然起诉,但是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公司2002年2月28日贷款纠纷案,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202万元,将可能发生现金流出。公司2002年2月28日加工承揽合同案,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587万元,造成企业现金流出,已发生支付行为。公司2001年1月18日贷款借款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867万元之多,分批支付。

四、交易成本视角下的盈余操纵动因分析

(一)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关心的是根据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治理结构,解决不同的交易问题,是否就真能节约成本。有限理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假设,就假定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在有限理性下的决策行为。因此就需要正视为此所付出的各种成本,包括计划成本,适应成本以及对交易实施监督所付出的成本。交易双方都有维持合作关系的愿望,而不允许拆散这种关系,目的就是不想牺牲这种宝贵的专用交易所带来的利益,各方分享的利润也各有用场。正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问题,以及为此付出的诸多成本,才导致了人们利用关联交易采用盈余操纵行为。

(二)投机自利行为 投机是指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的行为。自利行为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按照自己的

利益行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人们对每一项交易都会衡量其代价和利益,并且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来行动。这种自利行为导致企业决策人对企业目标具有合理的认识程度,企业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在从事商业交易时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选择和决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般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索取权。在进行盈余操纵的双方在交易中都会把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告诉对方,除非对方肯花费很高的成本,否则就不会得到有用的信息。而且投机行为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对巨大利益的偏爱激励着关联交易对盈余操纵。

(三)行为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投资自利行为导致了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对方的交易行为如何进行,随着这种不确定的逐渐增大,才会迫使交易双方都想设计出某种机制来解决这种问题,否则一系列需要应付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机制是很难设计的,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这就使得进行盈余操纵的双方不惜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

(四)隐性成本的节约 企业关联交易的问题来源于关联方之间隐性合同契约的问题,为了有效的减少隐性合同的交易成本才产生了关联交易的虚假行为。“隐形成本”是剔除关联交易双方有形成本之外的隐含成本,包括使用的关系,时间,精力等。关联方之间彼此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避免寻找交易对象、谈判对象和签约成本,节省交易费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关联交易都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内部化使企业与市场的界限模糊。当交易双方根据合作情况愿意续签合同并达成新的协议时,就会额外节省具体交易的成本。互相熟悉的双方就会有话直说,就能节省沟通成本,由于知根知底形成了一些特殊用语,举手投足都能心领神会,于是就形成了一种信任关系,企业正是利用这些隐性成本进行盈余操纵行为。

五、抑制关联交易盈余操纵的对策建议

(一)内部控制模型建立 为了有效地弱化关联交易的盈余操纵行为,降低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的各种企图,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淡化四点相关因素来减少合同的不完全性,进而弱化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还应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过内部控制模型的改变来分析如何弱化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

(二)利用控制环境减少有限理性及投机自利行为的发生

控制环境因素包括人员的诚信和道德观;用人唯才的承诺,即如果大量岗位被缺乏必要岗位技能的人员所占据,那么企业的控制环境很可能会被严重破坏,企业用人唯才的承诺可以通过为适当的人才分派适当的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充分培训的方式来实现;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即董事会成员应向最高管理层提出适当的问题,并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审查,通过制定高水准的政策和审查整体业务的行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对确定“企业领导层的基调”承担最终责任;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即企业内的每个人必须对该组织的整体目标,以及个人行为与实现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充分地了解;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在控制环境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效地减少进行关联交易中的投机行为与行为不确定性,同时还可以限制人的有限理性。保持企业财务报告的公正性,减少盈余操纵的行为的发生。董事会会议作为董事会成员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表明董事会正在执行其职能,董事会的活跃程度越高,识别并制止盈余操纵的机会相应会增大。可以合理地推测董事会的会议次数越多,表明其活动越积极,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包括盈余操纵的各种问题,通过董事之间的商议,可以减少个人决策带来的有限理性行为。股东在监督管理层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监督成本的不可分摊性与监督收益的按比例均分性,造成中小股东很少有动机实施对管理者的监督行为;相反,大股东因持股比例较高,使其有动机也有能力监督管理者,这是因为大股东的利益更多地与公司价值相关。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监督管理层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就越强,因此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抵制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使管理层的投机行为降到最低。盈余操纵是控股股东掠夺外部小股东的一种重要手段,控股股东操纵盈余的动机是由于掌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可以使控股股东获得私有利益,而控股股东则通过盈余管理竭力向外部人隐藏其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为了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控股股东就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操纵,所以,通过股权结构的监督和股权制度的平衡以及股权的流通来减少投机行为的发生。

(三)利用控制活动及监察减少行为不确定性及隐性成本的节约 内部控制活动包括组织控制;职责划分,进行职责划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具有欺骗性的活动发生或未被查出,可以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之间分配工作的方式实现这一监控目标;调节和复核,调节是指雇员将不同数据连接在一起,识别并找出差距,并且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调节包括比较总账的现金金额与银行对账单的现金余额、总账的应收款金额与相关补贴账户余额、以及固定资产的现场盘点与会计记录中记载的金额。业绩复核是指管理层将当前的业绩与预算、以前期间或其他基准相比较,以此反映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其中的差距进行调查,以确定哪些纠正行动时必要的;实物控制;授权和批准;计算和会计;人员控制;监督和管理控制。管理层在企业经营中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使会计盈余成为管理层激励契约签订的重要依据,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动机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等途径来进行盈余操纵,最典型的管理层激励就是允许管理当局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管理层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可以减少管理者在职消费、剥夺股东财富和进行其他非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动机,可以有效地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的行为。监事会可以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可以通过监事会的行为来监督董事和经理的行为,减少行为不确定和投机行为为企业利益带来的危害。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有效地减弱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因素,进而弱化由于这两点因素而导致的“合同”不完全性的行为,进而弱化盈余操纵的行为。

作者:张琳 杨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检验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监理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