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2022-09-11

提高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老话题。但仍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这里, 我就课堂导入、讲解、读文、提问及文言教学等,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导入, 讲究悬念趣味

一堂开好了头,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果一堂课开始, 学生听到的是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 定能精神为之一振, 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而每堂课都有这样类似的开头,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会持续增强。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欲擒故纵、巧妙设疑、诗化导入等几种。

1.1“错误”导入

教师在讲授裸文前, 可以巧设玄机, 欲擒故纵, 一上来就“错误”百出, 等学生纷纷给予指正后, 方显出明知故错或明知故问本色。不过这时, 课堂氛围已经活跃起来了, 老师就可以趁机引导, 调控, 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有老师教《荔枝蜜》, 就这样设计过导语:“同学们吃过荔枝蜜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蜜的说明文。”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反驳:“不是说明文, 不是介绍荔枝蜜的!”老师趁机接问道:“那它是什么体裁?又是写什么的呢?让我们一起看课文。”这样, 学生势必急切地打开书, 寻找要回答的内容, 从而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2 悬疑导入

面对一篇新课, 会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等许多疑问。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这些教学内容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 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无疑, 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如有老师讲《最后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76年, 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 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 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 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 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 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1.3 激情导入

我们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可是心智不太成熟, 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 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 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呢?不妨设计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 用诗歌一样优美的“诗化”语言, 来带动学生进入课堂。如有老师上《落难的王子》一文时, 这样设计导入:“生命的日子里, 有晴天, 也会有阴天、雨天。人生的路上, 有平川坦途, 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 没有桥的沙岸。那些苦难、挫折常常猝不及防, 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同学们, 这些折磨人的人生情景, 常常突然就横亘在我们面前, 当遭遇不幸时, 你又作何选择呢?再如我教《散步》一文, 导入是我在有感情的配乐朗读中结束的, 通过朗读, 这篇课文温馨、甜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便营造出来了, 有这样的氛围作铺垫, 理解起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意便容易多了。

2 读文, 强调声情并茂

大声的朗诵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能唤起学生的潜力, 集中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注意力, 并能使学生觉得诵读课文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诵读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学生 (语文科代表或其他学生) 领读、录音听读、视频跟读 (多媒体) 、老师带读、学生齐读、分小组读、分男女读、按学号读、按位置读、师生共读等等。教师要灵活把握各种朗读技巧,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可以在课前要语文科代表领读, 热化课前气氛, 让学生提前进入课堂内容。如指名试诵读, 老师要听其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 断句、间歇是否合理, 口齿是否流利, 表情是否丰富, 并适时予以指导, 再请全体仿读, 读出感情。在进行评价时, 诵读得好的, 当堂给予表扬, 诵读得不合要求的, 就让他们反复诵读, 诵读到合要求为止。

3 讲解, 注重谈古论今

如对文章里的人物的了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为何这么描述, 也就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学生一些关于文章的轶事趣闻, 这样就可丰富课堂知识, 带动学生的情绪, 就会使其对文章当中虚构或是真实的人物产生好奇, 也对文章的整个过程有了好奇心。如可以结合所学文章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一些生活趣事, 成语典故等等一些趣味性强故事, 最大限度的把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此,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更加应当去注意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以最大的可能去满足学生在课堂当中对知识的渴望,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在课堂当中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就可以长期的达到语文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4 提问, 力切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应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提问, 以帮助学生把握课堂重点、难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其求知欲, 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设置新颖问题, 有老师在讲《苏州园林》时, 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教师:“同学们,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 苏州美在园林, 桂林美在山水, 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这样设疑导入, 即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之后, 回答老师的问题。再如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有老师教《死海不死》一文, 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 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 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 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三是将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等等。这些方法能很好地把握住全文重点难点。

5 文言, 注意古今比较

古今汉语差别较大, 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 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 严防笼统不落实处, 误人子弟。俗话称的“望天书”地背一百篇, 不如理解性地背一篇。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是如此。疏讲的“疏”, 就是疏导, 重在“导”。疏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达, 《礼记·经解》云:“疏通知远, 《书》教也。”这里就强调了通达能“知远”的好处。疏讲的要求, 一是要解决词的问题, 包括直录不译的词、不译不录的词、需要翻译的词、词的活用 (使动、意动、为动等) ;二是解决句的问题, 包括一般句、特殊句 (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判断句等) 。疏讲提倡字句落实, 但侧重点应当是讲好关键性词语, 力求避免平均用力。具体作法, 可先抽学生试译, “火线”侦察, 针对疑难, 重点疏导。

6 技术, 巧用多种媒体

多媒体教学让我们所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使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宛如现场的声音。通过这些去学习欣赏课文, 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多么激动人心得事情啊!一动一静, 情景交融这对学生的感官起到了一定的激发作用, 也就更利于记忆。比如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或段落,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们播放幻灯片, 让他们身在其中的感受那种课文中所带给我们的绝美意境。甚至还可以配乐朗诵课文, 让学生寓乐于景, 领悟其中意境, 以此熏陶学生, 使他们能从其中感受到课堂所带给他们全新感受。又如用视频导入新课。运用媒体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 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安塞腰鼓》一文前, 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 热烈、铿锵的音乐, 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 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越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我见好就收:“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综上,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很多, 许多教师取得了不少成果, 我这里只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反思产生的点滴见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高等学校暂付款项管理下一篇: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