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与内容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题材与内容范文

高考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教案(实用)(模版)

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

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1、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诗歌鉴赏2 送别诗鉴赏

背柳永的《雨霖铃》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

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实战演练】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

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3 山水田园诗鉴赏

(背诵王维《山居秋瞑》)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情怀 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 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 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背诵《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 【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歌抒情角度的差异。--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二乔”、“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诗歌鉴赏5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背诵《秦风·无衣》)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实战练习】

1、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⑴两首诗都表达了(征夫思乡)主题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3、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4、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诗歌鉴赏6 商女不知亡国恨——感时伤怀类

(背诵《扬州慢》)

这类诗歌的重要特征是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多哀惋幽怨之作。

情感:报国忠君之志,忧国忧民之情,壮志难酬之愤,仕途失意之苦,人生命途之舛。

诗歌鉴赏7 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感悟类

(朱熹《观书有感》)

哲理与诗情有机统一,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于情、情理交融。披文探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教学方法初探(范文模版)

让历史之花开在学生心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教学方法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课中出现了“历史题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品德教师对历史知识的储备量少,上课底气不足,课上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整合与利用;加上品德教师大多是兼职的,平时繁杂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师也不能用心走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结果导致教师往往机械地理解教材,照本宣科,“历史题材”的课就容易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式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而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而言,历史遥远又陌生,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体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让“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走进学生的心田呢?

一、研究教材找生活,拉近历史学习的距离

“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内容由于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远,缺乏“生活味”,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材,抓住切入生活的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1.联系身边生活,寻找历史。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生存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现实的生活处处有历史的影子,现实就是历史的延续,从而萌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教学《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时,可让学生请家乡的一些老人,当时历史的见证者讲一讲日军的残暴罪行;看一看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通过这一系列身边的历史资源,使学生建构起活着的社会记忆,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给予学生历史的真实感,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悟。

2.对接现实生活,挖掘历史。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代意义,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对接的机缘,从而为学生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

如教学《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热点新闻”追踪讨论会。如中国劳工向日索赔的案例、齐齐哈尔遗毒事件、日本右翼势力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等,在对这些新闻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危害。通过对接现实,让学生感到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可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3.立足生活经验,感受历史。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感受历史,就要立足学生的现有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回忆,进行道德情感的迁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课外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长城,并让亲自去过长城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照片,介绍亲眼看到的

长城,接着教师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录像。在同学们的亲身介绍下,影像资料的感染下,学生的认识得到了丰满,切实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还有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长城每块城砖的重量是15千克,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搬砖头或者重物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在古代,在没有任何的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在崇山峻岭之上,劳动人民竟然能修筑万里长城,真是个奇迹。这样,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趣味盎然开活动,调动历史学习的兴趣

历史本身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学生的兴趣就不高,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再过于单一的话,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提高。所以教师要注重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兴趣。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民族的自豪感,教师设计了说长城——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图片、照片或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城;赞长城——读一读文人墨客对长城的赞美;利用“登长城”比赛的形式——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长城图,并在“长城”上由低到高设计若干个站点,每个小组准备一面小红旗并将其插在“长城”的最低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哪个小组交流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唱出一首赞美长城的歌、颂出一首诗或一首童谣、说出一个关于长城的故事,这个小组的小红旗就向前进一步,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长城顶端。比赛活动的形式新颖、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感。

三、走进内容学能力,教会历史学习的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了不少与“历史”相关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些内容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品德课中历史内容的学习,其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走近历史,认知历史,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实际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的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重点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学生搜集了有关长城、四大发明和古代中国各方面成就相关的大量资料,我们便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时,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所搜集的资料是有限的,可以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之间实现资料的共享;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料和使用资料,可以把相同主题的资料编辑成册;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成就后,教师询问学生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解决困惑的能力……教师时刻培养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传授历史知识。

四、拨动心弦引情感,升华历史学习的认识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世界,要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世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入境动情,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努力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认识历史。

1.创设教学情境,催化情感生成。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一段感人的历史录像等,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效果。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列强们的无耻行为,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情感,学生感受到了“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拓展教学内容,激发情感波澜。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历史内容,大多是以图片的形式、简短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而且历史知识之间没有一定的序列性,教材中一般是提取几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从课堂以外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有效地拓展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并不局限于课本上呈现的我国古代的伟大成就,而是让学生回顾了中国近现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杂交水稻、两弹升空、神州号升空、奥运会开幕式、国庆大阅兵、世博会的召开等等,这样有效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国力的增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的情感。

3.抓住教学典型,推动情感升华。

《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历史题材内容是繁多的,知识是浩瀚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教师不可能一一地向学生讲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注重抓住一些典型的历史知识,以点带面,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当一位同学讲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时,教师抓住这一典型故事,问学生:难道死在长城脚下的只有范喜良一人吗?这累累的白骨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革课堂,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让历史之花开在学生心田,让祖国灿烂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德育新论》 鲁洁等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小学德育》王清平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东教育》 陈为友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磨难·题材

“自古名人多磨难”。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他们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误用叹哭泣;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战胜逆境,成为胜利者。

我们都应勇敢直面逆境磨难,用它来磨炼自己奋飞的翅膀,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

理论论据

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2、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3、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4、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5、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6、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8、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0、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11、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清·刘岩《赠人》

12、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断句》

13、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

14、穷当志益坚。-------宋·欧阳修《送黄通之郧乡》

15、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郭沫若《南下书怀四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7、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书户》

18、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论“同甘共苦”》

19、人生在世必遇患难。------《旧约·约伯记》

20、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古罗马]塞内加《论天意》

21、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美]富勒《至理名言》

22、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23、铁是愈炼愈硬的。------[前苏联]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24、人要经过一番苦难才能成才------。芬兰谚语

25、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朝鲜谚语

2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锋利的宝剑需要心血与烈火的淬炼;绚丽的彩虹在狂风暴雨后才会出现。让我们直视挫折、磨炼,坦然而勇敢地面对,谱写出我们的人生的最华丽的篇章!

1、乌云遮住了晴空,秋风吹落了枯叶,寒冷冰封了大地。而挫折将我们变成阳光,射穿乌云的禁锢,将我们变成春风,吹醒了枯树的生机,将我们变成小草,钻破了大地的寂静……

有句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不经历挫折,怎么能成材呢?只有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只有经历了“会当临绝顶”的艰辛,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只有经历了挫折,人生能才更加富有意义。

2、一杯清茶淡淡的苦,人们却可深品其中的香,一杯咖啡浓浓的苦,人们却可回味其中的甜,,然而面对苦涩的生活,为何不去细品其中的韵味,遭遇失败,一笑而过,何等大度.

袁隆平若不是以笑品苦,怎能十年磨剑,发现雄性不育的水稻,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生活的苦,我们不得不面对,就像现在,整日的埋头书海,需要多大的耐心,若不是有一颗以笑品苦的心,有多少人会倒在通向成功的漫漫征途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竟会激起似心旷神怡的鸣响,一波巨澜,潮涌潮落时更能叠出惊魂荡迫般的雄壮.面对失败与挫折,让我们挺直腰杆,以笑品之,回味那一丝苦涩带来的芳香与甜美.以笑品苦,何乐而不为.

3、一曲《月光曲》是贝多芬报予坎坷的命运最灿烂的微笑,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报予失明的一生最平和的微笑,一部《史记》是司马迁报予不公的生命最动人的微笑。人生在世,难免有失败与无奈,这需要我们怀抱感恩的心,用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对挫折微笑。

4、挫折是什么呢?沮丧说:“挫折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挫折是击倒后的眩晕;”懦弱说:“挫折是充满坎坷的道路。”而我要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请先学会吃苦。”我认为,这里的“苦”是挫折,“吃”就是要去面对挫折。生活是不能没有挫折的,不经历挫折的树永远不能成材;不经历挫折的鸟永远不能征服天空;不经历挫折的人生又如何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呢?

挫折

你看到过宝剑的锋利吗?宝剑的锋利是反复磨砺的结果;你闻到过梅花的香气吗?梅花的清香是经过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发散出来的。人也是这样,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来的。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如果将人生比作登山,那么挫折便是山上的坎坷,只有攀援跋涉,才可登上顶峰;如果将人生比作航海,那么挫折便是海上的波涛,只有劈波斩浪,才可到达彼岸。

人们总说:“冬日里的梅花才算是真正的红艳。”那么,可以说,只有经受过考验的人生才算是绚丽而多彩。

第四篇:作文题材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

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的 90% 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

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

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

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嫌它声音太艰

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

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

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

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

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

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

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这篇作文属于高分作文。作文标题旗帜鲜明,符合题意,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引用恰当,内容充实,结构严密,说理透彻。善于联系实际,通过“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和“是否文理分科”两段细致的分析,强化了观点。

《理想的教师》写作提纲

提出论点

(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富于爱心、勤于学习的教师。

证明论点(2-5): 分论点1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分论2: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 分论点3:理想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分论点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得出结论(6):教育需要理想,需要激情,需要爱心,需要养料。 新时期理想的教师究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对此,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仁智各见。 我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富于爱心、勤于学习的教师。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 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

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

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

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 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激情,

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自

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

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当一个教师停止撞击了,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

的存在失去了自信。

理想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

们有些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心中也没有涌

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教师爱学生,一个

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

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

淋漓尽致的发挥。我认为,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 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

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

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作为一名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

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

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如果

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是,教育需要理想,需要激情,需要爱心,需要养料。 只有如此,我们的教师才 能茁壮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绿领巾、红校服”:

教育功利性的替代品

据齐鲁网载:25日下午四点多,网友“天佑中华A”发布微博称包头二十四中向初

二、初三年级前50名学生发放 背后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的红色校服。微博内,他还配发了这种“优秀生”校服的图片,并指出,校服由包头翔锐房地产公司赞助。

其实颜色没有过错,红花绿叶向人们呈现了一副春意黯然的美丽画卷,红校服、绿领巾也没有错,只是人错了,

严格的说是人的思想错了,错在了整个社会在竭力倡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今天,错在了不能单纯的以成绩来评定

一个学生的多元化的评价时代。

因为人赋予了红校服、绿领巾新的内涵,使得它们冤屈得代人受过,如果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也就罢了,按理说老 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社会赋予了老师育人的特殊身份,所以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能发生在老师的身上,这是

整个社会基本成型了的一个评判标准。

曾经爆料过清华大学以企业商品名义命名教学楼的新闻,饱受整个社会的争议,如今又出现了房地产瞄上学校的

事情,看起来这两个事情没有内在的联系,其实其中却暴露了一个大大的社会现实问题,那就是“尊师重教”步入了 尴尬的局面,已经从原先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演变成相互利用的格局,想我赞助你得为我服务,学校甘愿给企

业“献媚”也体现了教育不自尊、不自重的“堕落”。

学生被广告是一种人对此行为的理解,更多的则是争议“红校服”的功利色彩,我不知道既然是为了钱可以出卖

自己的自尊,那么花钱可不可以买到“红校服”?当然了,这是一句玩笑话,即便是一句玩笑话也是一句值得深思的 话。

可能,身穿红校服的人会滋生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他们一定愿意穿着红校服招摇过市向每一个市民

“介绍”自己是一个优等生,既为自己做了广告又为包头翔锐房地产公司做了广告,学校又挣了钱,可谓一举三得。

在这种极端势利且功利的背景下一定会触痛那些远离“红校服”的同学,他们一定不愿意与穿红校服的

同学一同走路,很自然的就把“红校服”和“蓝校服”对立起来,这显然不符合和谐团结的精神,可能其他的同学从 此以后不再愿意穿红衣服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代表着一种实实在在的耻辱,而非学校嘴里的激励。

再说,如何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内容,评判的不公一定会损伤他人的自尊,这也不符合公

平的原则,另外,50名额定数额的“红校服”会不会更换它的主人?新穿上的人且不说,那些脱去“红校服”的同学 情何以堪?同学们、家长、社会上的人又怎么来看待这部分同学?说得严重一点会不会导致学生人格裂变或者更为严 重的事情发生?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是当前教育竭力提倡的氛围,我们不否认学生中成绩存在着左中

右之分,但是,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况且,成绩并不代表学生的所有,甚至夸大一点说成绩或许在学生的成

长经历中并不一定占最大的份额,所以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首先就不符合教育的要求,假借企业之手更是有违师道。 为什么“绿领巾”、“红校服”事件中校方都是以“激励手段”来为自己开脱呢?原因很简单,人们习惯上

一直认为激励总不是坏事,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激励和打击是结在一根藤上的果,激励过当或表现方式不当就会转 向伤害自尊的另一面,“绿领巾”、“红校服”当属此列,只是“红校服”事件掺杂了更多的利益。

如果没有绿领巾、红校服,可能会有“红帽子”、“黄帽子”,因为“绿领巾、红校服”只是教育功利性的替 代品。

刚刚走了“绿领巾”,如今又来了“红校服”,功利驱使下的教育还会有哪些新花样?

谈骨气 吴 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

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

孙,我们是 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

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

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 ,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

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

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

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

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

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

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 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

第五篇:作文题材

1、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股淌在沙漠里的泉水,使口渴难熬的人感到生命的再生;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祸害。

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风卷云舒。

4、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发方向;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漫长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5、把心开成一朵花,不仅可以惠人,而且可以惠己。

6、上帝给你关闭所有的门以后,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7、没有什么能伴你一生,只有你的心情。

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秋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骄阳下的一片浓荫,是冬雪中的一株梅红„„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的温馨与甜蜜!

9、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将它草草翻过,聪明的人却会将它细细阅读。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只能读一次。

10、“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11、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

12、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13、心存对阳光雨露的感激,小草一岁一枯荣之后又萌发新绿;心存对蓝天白云的感激,雄鹰在清寒玉宇中展翅高飞;心系对巍峨高山的感激,溪水从山涧低吟下泻;心存对广袤大地的感激,泥土在田野里散发沁人的芳香。

14、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归”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好那“日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15、语文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语文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语文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豁达;语文就是杜少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16、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大地拥抱每一寸土地,不论其贫富,所以大地广袤无垠。海洋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大小,所以海洋广阔无边。

17、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18、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

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19、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0、友谊是水,清澈的涓涓细流; 友谊是火,严寒冬天送来的温暖; 友谊是灯,黑夜与迷茫的提醒;友谊是桥,默默地承担而无须颂扬。

21、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日记,我们一起书写,留下一行行美丽的回忆;友谊如长河,我们携手走过,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

22、幸福: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拼搏后相互勉励的微笑,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摩,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克服困难后的丝丝甜蜜。

23、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4、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 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阵微风,就送出一阵凉爽。 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

25、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要求结果,但是你可以掌握过程。

你无法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26、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

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

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

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

27、童年是梦,梦出外婆的桥;童年是桥,接着未来的路;童年是路,使我们远离童年。 童年是风,吹来朵朵天云;童年是云,化作新春的雨;童年是雨,滋润初生的花;童年是花,伴我暮看晚霞。

童年是基石,奠定了人生的未来;童年是快乐,唱响了人生的乐章;童年是坐标,记录着人生的起点。

28、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次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六、作文精彩开头与结尾:

1、往事难忘:开头:在我的写字台上有一张十分温馨、和谐的全家福醒目地立在那里。迄今还是十分新,因为那是我所珍惜的。

结尾:虽然这事已过去了很久,但这张照片始终是我的爱物。它是我心灵的寄托,是我孤独时的抚慰。

2、一起走过的日子:开头:岁月像秋天的风,从身边呼呼刮过,从手指尖轻轻绕过,从发梢上匆匆掠过,带来了萧瑟,带来了甜美,也带来了繁星般的琐事。转眼到了六年级,摘下一颗秋风携带着的金色苹果,轻轻旋转,在阳光下依然灼灼生辉,香浓,发人深思。

结尾:我想,这是岁月送给我的一个芬芳的苹果,那黄灿灿的色泽与那香浓的滋味能够震撼心灵,是心灵得到启迪,变得美好起来。

3、友情:

开头: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六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4、亲情: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清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不知是谁轻轻哼了一句,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外婆桥,外婆桥,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门槛上,踮脚倚门盼望的情景。此时,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春天般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无比。

结尾: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达到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恒的动力。

5、《珍藏......》

开头:照片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泛黄,信件会因为岁月的脚步而失散,只有珍藏于心头的情意会像陈年老酒,愈久弥纯 。

结尾:我牢牢地珍藏着这些美好的记忆,是它给我快乐,是它让我不再孤单,是它给我生活的动力和爱的温暖。

6、童年:开头: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如果让我形容童年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成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那童话般的故事吧!

结尾:而当我在童年的梦中畅游时,我真的想亲手摘下那芳香四溢的小花;打开那装满秘密的盒子,取出一个秘密;摘下那惹人喜爱的紫葡萄......啊!童年趣事真让我回味无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素质拓展部范文下一篇:图表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