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整合技术研究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课程整合技术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高中课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新要求。

数学课程整合技术研究论文 篇1:

学科特点与教师价值观

序:要谈如何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世纪初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吸收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吻合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初衷,也从教学信息化角度给出了近年来教育界轰轰烈烈讨论的“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决思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是如此诱人,但究竟应当如何实现它,在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的教育教学中,恐怕还要到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中去寻找思路。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结构的宏观整体上应当遵循一致的原则,即应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但每一个学科都担负着其应有的学科使命,具体学科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技术在整合中如何与学科特点结合,达到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作用。

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及小学数学教学来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两者都是语言教学,在达成“语言运用”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运用就成为技术服务于语文、英语两科的整合追求;小学数学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自然重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解决思路,如利用几何画板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逻辑建构等。作为单个学科来讲,除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共性外,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又有不同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则重在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掌握能力。由于学生长期在中文语言环境中成长,小学语文教学中交际环境并不存在问题,拓展学生的语言阅读量潜移默化其人文素养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突出表现为利用其丰富性、多媒体性、及时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实现这方面的发展;与之相比,小学英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英语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是没有良好的语言情境,课堂中多样化地展开交际对话,创设英语教学与应用情景就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充分展开就应当成为实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如何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与应用情境创设就成为技术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追求目标。

信息技术本身无价值趋向,但在与具体学科结合中,我们可以赋予这一过程以价值。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实施,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负载着教师主体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与技术本身相比更能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整合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宏观上常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化技术是中立的,当这种技术与课程放在一起的时候,随之而生的教学设计等智能技术便具有了价值。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劣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益,偏远地区的农村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立起来的基本硬件环境,一样能够取得好的效益,关键关于正确的价值观及与此相伴的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走多远。基于这样的理念,国内展开了众多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培训,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按照培训者预期的目标反映出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所致:(1)培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没有真正触动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观;(2)培训对教师的价值观虽有所触动,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做来实现这种价值观。培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则是一件长期要做的事情,尤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技术与学科结合的适应、常规化至最终的创新,都是需要教师慢慢去体会的。因此,要帮助教师实现价值观的改变与升华,一是需要从培训自身的变革开始,如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与教师的实践需求真正结合,创造充满活力、适应改革的培训环境,促使教师内在心灵的触动与改变;二是需要真正地关注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教学整合行为,将整合的理念通过诸如实践共同体等多样的方式得以传递,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实感受整合的魅力所在,从而自发改变价值观念。

众多学者在谈到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困惑时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的普适性研究太多,根本无力支撑起教育技术微观领域的研究。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套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上的话,就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走进学科本身,没有真正担负起学科教学所赋予它的责任。国内众多学者试图通过研究内容、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新的突破口,诸如新兴技术的视角、现象学的视角、TPACK的视角等,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

学科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开的基点,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直接落实者;信息技术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益需要与学科特点紧密的结合,信息技术怎样应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科特点,教师教学结构的改变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走进“深水区”,也关系到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寄予的期许。

作者:赵可云

数学课程整合技术研究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生物课程教学新范式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高中课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采用行动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教学课件单一,教学形式模式化,课堂枯燥等问题,提出了在新媒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范式,并以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为例,将新媒体技术及其教学理念融入课堂中,实践证明,这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14135)。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每一次演进都对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促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当前国内外都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符合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新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间探究、协作学习提供环境。所以,研究新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意义深远。

二 、新媒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一)新媒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手机等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也是宽泛的,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整合”可以将其解释为“一体化”,是指经过相干事物之间的作用,合成为同一整体的进程,最终目的是引发这些事物的相同变革。因此,一体化是一个全面与深入,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

“新媒体下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式的教育模式,它不只是把技术单单作为工具使用,而是要促进新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来使用的一个独立的研究,信息技术提供了多个互动、合作学习资源的学习环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整合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新媒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基础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总在取代、补充着旧媒体。从视听媒体、数字媒体到今天的新媒体,媒体在人类的选择和使用中不断地演进着。到了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逐渐地替代了视听媒体成为教学中的主媒体。同时还出现了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络聊天室等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媒体;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媒体;后期还有博客、教育游戏等媒体出现。这些媒体的出现推动了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实施。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课堂,使课堂更具交互性、智能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体的更新换代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新媒体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经济、文化。同时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下高中生物课程整合新范式

(一)新媒体下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新范式

1.高中生物的特点和整合的现状

高中生物坚持“一题多点”的法则,要求综合性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实验探讨能力都必须很强。高中生物知识内容丰富、实用、应用广泛,生物技术重点是紧紧围绕事物现象。

实践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教师仅在公开课上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而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甚少;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比例普遍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迫切希望新媒体技术教学能更多地走进日常课堂。而整合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电子化教材运用单一(2)教学课件模式化(3)课件偏离教学目标(4)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新媒体下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新范式

调查发现,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在使用微信。因此,把微信引入到高中生物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以《胚胎学——受精部分》做案例分析,首先建一个高中生物微信公众平台。

课前,教师把制作好的有关“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全过程的视频跟学习资料放到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群发推送”功能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碰到疑难点可以通过微信跟老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课中,教师根据课前同学在微信中的交流情况和课中的“测评”来确定探究的问题,接着教师再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探讨等,从而使知识内化。结合Flash动画总结精子的成熟过程;通过图片显示排卵前和排卵后的变化;通过视频展示排卵过程;最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总结、评价、反馈。课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布置作业和课堂延伸,给同学们一些资料让其自学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和克隆技术,领悟高科技的神奇。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学到新媒体技术知识,还可以解决生物问题,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3.新媒体下高中生物课程整合新范式的优势

新媒体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和理想的学习环境,通过新媒体技术,构建生物课程整合的新范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传统相比具有特殊的优越性:(1)获取丰富的资源信息(2)独立自主的探索研究(3)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讨论(4)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

(二) 新媒体下针对高中生物课程整合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如上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

1.利用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微信运用于教学,通过微信传递教学相关的内容,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改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

为使教师能方便地使用新媒体技术设备来进行教学,就必须改善软、硬件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软件资源库,为课件制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实现共享资源均可实现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3.提高教师的整合技能,与时俱进

教师要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观念,着重学习新媒体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人人都能自己制作课件的基本目标。其次,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先进教学理念,以适应教育快速发展。

四、新媒体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的新范式

新媒体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的新范式中,我们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课堂,如: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对高中课程进行教学;利用微课、慕课MOOC来对高中课程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利用微信等移动终端设备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开展移动学习。

(一)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针对课前练习”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先设计好教学资料,通过公众平台的“群发推送”功能直接将学习材料和视频发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碰到疑难点可以通过群聊功能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给老师留言,寻求帮助。

(二)课中教学

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在微信中的交流情况和课中的“快速少量的测评”环节来确定问题。教学过程中,微信的“公众平台”、“即时通讯”和“群聊”等功能,都能很好的创建教学情境,都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个性化指导和协作学习。最后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即时通讯”、“群聊”和“朋友圈”等功能来为进行总结、评价、反馈。

(三)课后延伸

课后,教师碰到好的教学资源可通过微信向学生推荐,同学间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可通过微信来进行交流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布置课后作业。最后,学生运用微信等工具,可以随意写下自己在生物课堂中的体验,构成学习笔记,这样无形中构建起自己稳定的学习思维方式。

这里把微信整合到高中课堂,不仅能促进交流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微信能够传递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使老师、同学们可以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对方想表达的内容,可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加深大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最主要的是利用微信进行交流不会受到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是真诚的、平等的;因为微信具有这些直观扩展性、实时高效性和互动平等性等特点,所以微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五、总结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要学会掌握新媒体技术,做到终身学习。在信息化的今天,高中生物与新媒体技术整合是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但在现实中,新媒体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有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创新实验。所以我们不能择返,我们要有勇气去研究。相信经过努力,新媒体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斯蒂夫琼斯.新媒体百科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

[3]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50-54.

[4]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5]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18):46-49.

[6]曹惠玲.生物课本[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蔡茶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行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吴疆,常樱,张攀峰.现代教育技术学与综合学科课程整合方法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邓巧妹(1990-)女,硕士,福建人,研究生会部长,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马燕(1960-)男,博士,云南人,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语义网格、云计算与现代教育技术等。

邱炳发(1990-)男,硕士,广东人,院主席,研究方向:新媒体技术与教育应用。

作者:邓巧妹 马燕 邱炳发

数学课程整合技术研究论文 篇3: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利于改善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力,加速数学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概念及要求,探讨了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一、背景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必将产生出新的教学模式。

但在实际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最终达到有机结合,如何整合两者的能力显现尤为重要。

二、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措施

(一)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当一个教师掌握的信息技能较强时,在信息化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在课堂教学中才可能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利用多种资源,尝试教学改革,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相反,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从而拒绝接受。目前很多中小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可教师还是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计算机在学校里只是一种摆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畏惧心理在作怪。为了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我们在师范生人才培养计划中除安排学习数学专业必修课外,还开设了《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另外还开设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跨选课程,如《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影视技术》等培养基本信息技术技能的课程,师范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知识,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提供技术支撑。

(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研究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呈现、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包括教师的态度意识、教学能力、教学理论与方法和教师的角色认识。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坚持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动手和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程教学上,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分成六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通过活动教学,采取问题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在每个活动中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资料收集、自我创作与总结、自我反思等方式,从各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活动中涉及的知识,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使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评价方法上采用了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如建立个人学习文件夹,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评价量规,通过自评、互评与他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改正错误,从而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相关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理论、方法等一系列知识,通常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以及修改等过程,因此该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门课程或是一个学期的教学就可以达到的,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相关的如《现代教育技术》、《学科课程教材教法》、《微格教学技能实践》等课程,经过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外加师范生的自主学习去逐步获得和提高。

另外从能力获取的途径看,教学能力是一种实践性经验,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锻炼,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所以教学能力的获取和提高是不可能只通过课堂上的说教来实现的,而师范生的教学中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给他们进行教学实践,迫切需要用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来获得教学经验。目前各所高师院校采取的办法是进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建设了多个现代化的微格教室,由教务处组织,各学科课程中教法教师具体指导,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技术支持。从实施的情况看,微格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锻炼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但由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是一种拥有个性的“个体性知识”,教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不能是传统师范课程教育灌输式的、报告式的,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刚,黄如凤.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调查[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56-59.

[2]徐红梅. 基于微型课程开发的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05:248-249.

[3]刘燚. 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4:39-43.

作者:黄如楷 张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音乐魅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因材施教教学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