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2022-11-15

第一篇: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婚姻法》两次修订的背后:没有爱情,能不能离婚?

1950年4月13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通过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政权初立,百废待兴。在中华民国所有法律都宣告废止的情况下,新中国一系列新的法典何时出台,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法典,宣布将在5月1日正式施行。

这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典,不是宪法,不是刑法,也不是民法,而是《婚姻法》。2 其实早在1948年9月,《婚姻法》就已经在酝酿中了。 当时的中共解放军已经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从“夺天下”到“治天下”的态势已经不可逆转。由刘少奇提议,中央妇委成立了一个“婚姻法”起草小组,牵头人是邓颖超,成员有帅孟奇、杨之华、康克清、李培之、罗琼、王汝琪等人。这个小组对《婚姻法》最后的成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推出《婚姻法》已经迫在眉睫,毛泽东在起草小组中又加进了一个人——当时的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

而这个主任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毛泽东的死对头:王明。 王明的故事我们今天先按下不表,只说和《婚姻法》有关的事。王明不是学法律出身,但他当年在延安分管妇女工作,还担任过中央妇委的主任,而且也做过一些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所以毛泽东的这个用人一方面可以显示气度,另一方面,确实也不是乱用。

但关于王明是否参与第一部《婚姻法》的起草工作,以及参与程度有多少,这件事现在还有争议。因为后来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一书记处书记的罗琼指出:王明并没有参加《婚姻法》的起草工作,只是看过稿子。真正的牵头人始终是邓颖超。

王明,原名陈绍禹,一度做到过中共中央的代理zong书记 不过,这部《婚姻法》出台的不易还是大家公认的。 起草小组参考的范例从之前中共20多年来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婚姻法案条例,到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的婚姻法,甚至还有国民党颁布的婚姻法,最后再结合中国本身的情况加以扬弃整合。从初稿开始,这部《婚姻法》一共改了41稿。 那么还是要回到那个问题:

为什么会把《婚姻法》的颁布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 或许从一个角度可以理解:1947年中共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通过土地分配已经初步解决了生产关系问题,而接下来的一步,是通过婚姻法来规范另一个重要的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和财产分配,那就是家庭关系。 就像刘少奇当初对邓颖超说的那样:

“再有一年左右时间,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么个五亿多人口的大国,没有一部婚姻法岂不乱套了? 3 那么,第一部《婚姻法》产生的影响究竟大不大? 说实话,实在是太大了。

《婚姻法》第一条规定:“男女婚姻自由,实施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第二条规定:“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这些现在我们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条款,但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就是一个“纳妾”的问题。

“纳妾”这一习俗,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1930年中华民国修订《民法典》时,虽知这种习俗应埋入历史垃圾堆,无奈惯性太大,最终还是采取默认的态度。 在民国,男人有“三妻四妾”的现象比较普遍

新的《婚姻法》颁布后,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当回事。根据记载,河南有个农民叫萧昌贵,不仅纳妾,还在1950年11月20日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结果政府的工作队员火速赶来,当场制止仪式,乡里乡亲才知道:原来“纳妾”真的是算违法了。 那么对已经存在的“妾”呢?

《婚姻法》明确规定:在法规颁布之前纳妾的,离婚的主动权掌握在女方手里——女方如果想离婚,男方不能阻止;女方如果不想离婚,男方有抚养义务。

此法规一出,当初以“妻妾成群”为傲的男人们遭遇当头一棒。

以“纳妾”风俗较浓的广东地区为例:1950年,广州市因纳妾而离婚的判例出现了37件,1951年上升到了80件,1952年超过100件,1953年接近500件——在这些离婚案中,提出离婚的全都是当初低眉顺眼的“小妾”。

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涉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判决关于“纳妾”的离婚。 而是正常夫妻的离婚。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的基层干部在街头书写宣传婚姻法的板报。 新华社发 4 “怎样才能判离婚?”

这是这部《婚姻法》起草时的最大争论点。

起草小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有条件的离婚”,只有一个人坚持“无条件离婚”——“只要一方坚持离婚,就可以离婚。” 这个坚持的人,就是邓颖超。 当时反对的人理由看上去也很充分:一方面,这会在广大农村造成不稳定因素,因为很多农民都是家里说的婚事,找个女人就结婚了,未必有多少感情。女方如果想离就离,很多农民都会有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解放之初,确实有一些共产党干部出现了抛弃乡下“糟糠之妻”另娶城里年轻女性的现象,大家担心“离婚不需要理由”这条法规一出,会加剧这种现象。

但邓颖超还是坚持这一点。她的理由是——

在婚姻问题上,妇女受苦最深。早婚、老少婚、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吃苦的都是妇女,而且还不准她们离婚。如果要把离婚加上条件,反而会给那些有封建思想的干部以控制和限制离婚的借口,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多悲剧。

邓颖超强调:婚姻的基础是爱情,爱情熄灭了,那么婚姻制度保存也没有意义。如果硬要用法规来强制限定干部的离婚自由,也是不对的。

但同时,她坚决不同意一种观点: “丈夫要离婚,天好像就要塌下来了!”

在邓颖超的坚持下,最终她的意见被采纳,但当时这部《婚姻法》规定的是:“调解无效,即行判决。” 周恩来与邓颖超

但是,问题又来了——怎么“判决”?

按照1950年6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出台的解释,是:

“有正当原因不能维持夫妻关系的,应作准予离婚判决;否则也可作不准离婚判决。”

1953年3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再次做了解释: “如经调解无效而又确实不能维持夫妻关系的,应准予离婚。如经调解虽然无效,但事实证明他们双方非到不能同居程度,也可以不批准离婚。”

话说得有点拗口,但意思其实还是很明确的: 离婚你尽管提,但判不判,还是看法院。

正是因此,才牵出了1980年版《婚姻法》对“离婚判决”的再次修订。 5 1980年9月10日,在千呼万唤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婚姻法》。

这部“1980版”《婚姻法》中有一个重要修正,就是关于“离婚”的判定。

按理,因为邓颖超的坚持,1950年版的《婚姻法》已经对“离婚自由”做出了最大程度保障,为何1980年版还要修订? 因为法规上写的,和实际操作起来,相差甚远。

“有正当原因不能维持夫妻关系的,应作准予离婚判决”——“正当理由”是什么?比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这没有什么问题。 1950年的结婚证

但是,“没有爱情”算不算?很遗憾,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爱情”这个作为婚姻基础的理由,却是基本不被采纳的。

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别说有什么理由,只要你离婚,就是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事。而如果你是国家干部或党员,法官还会更加“严格要求”:你是要公职,党籍,还是要婚姻自由?在“文革”期间,有些地方甚至把申请离婚的人集中起来,参加“斗私批修学习班”,学到你撤销离婚申请为止。 6 离婚的女方,叫遇罗锦。

遇罗锦的哥哥,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遇罗克——因为发表《出身论》反对“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种观点和反对姚文元的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他在1970年3月被执行枪决。 遇罗克

因为受到哥哥牵连,遇罗锦被发配农场改造,在那里迫于生活,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1978年,遇罗锦结束了四年的婚姻,离婚后回到北京,经人介绍,与某厂工人蔡钟培结婚,并因此获得了北京户口。蔡钟培还为了遇罗锦东奔西走,争取为她和哥哥平反。

1979年5月,遇罗锦平反,10月,哥哥也被恢复名誉,生活看似应该进入正轨。但到了1980年5月,遇罗锦却向朝阳区人民法院上诉离婚,理由是与蔡钟培缺少精神交流。 遇罗锦在申诉材料中这样写到:

“钟培是个好人,但绝不是我心目中的爱人。他只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我希望我能从爱人身上学点什么,能对我的精神有所启发……我对他没有爱人的感情。我应当结束这种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说穿了,就是“没有爱情”。

果然,蔡钟培在情感上确实无法接受,认为遇罗锦的“没有爱情”只是个借口,其实是忘恩负义,甚至是拿他作为一个在北京落脚的跳板。为此,他主动给报社写信,将两个人的事情捅给了媒体,希望得到舆论的支持。

两家杂志社都披露了这件事,并组织了大讨论:到底怎样才可以达到离婚标准?

蔡钟培的观点得到了当时大多数社会舆论的赞同,《人民日报》为此还发文,称遇罗锦是个“不检点的女人”(蔡钟培指责遇罗锦有婚外不正当男女关系),新华社甚至还因此发了一篇题为《一个堕落的女人》的内参,谴责遇罗锦。 但遇罗锦却没有让步,也写了一篇纪实文学,题为《一个冬天的童话》。这篇文字成了当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她认为自己婚姻的不幸,其实是文革极左思潮造成的。 遇罗锦 这篇报告文学流传非常广,甚至被翻译成德、日、英、法四国文字,流传海外。很多人由此开始同情遇罗锦的遭遇。 1980年9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党春源做出了一审判决,判决双方离婚:

“十年浩劫使原告人遭受政治迫害,仅为有个栖身之处,两人即草率结婚,显见这种婚姻并非爱情的结合。婚后,原被告人又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这对双方都是一种牢笼。” 党春源是同情遇罗锦的,以至于他在正式判决还没下达的时候,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为什么要判他俩离婚》。这篇文章被报纸争相转载,其中党春源引用的恩格斯的话,让很多读者都印象深刻:

“如果说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那么只有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道德的”。

但是,蔡钟培不服判决,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1981年1月19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认为原判对“草率结婚”和“婚后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的认定,与事实不符,决定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这对夫妻又开始陷入拉锯战。

据说,1981年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差点就颁给了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但因为作者的”道德问题”落选。那年得奖的是黄宗英(著名演员赵丹的妻子,也是演员)。在获奖者座谈会上,黄宗英将自己的笔转赠给了遇罗锦表示声援:

“三十年代,人们尚且能够支持上官云珠,到了八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还容不下一个遇罗锦呢?” 黄宗英

最终,更换了审判长的法庭再次审判了此案:

“遇罗锦与蔡钟培于1977年7月8日恋爱结婚,婚后夫妻感情融洽和睦。后由于遇罗锦自身条件的变化、第三者插足、见异思迁因此使夫妻感情破裂……经本院审理中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自愿离婚。”

虽然再审的结果与一审相同,但在判词里明显使用了有情感倾向的措辞。

不过不管怎样,通过遇罗锦一案,1980年《婚姻法》的这条准则,也渐渐让大家理解并接受:

“一方要求离婚的,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则准予离婚。”

这个标准延用至今。

7在1980年的修订之后,中国的《婚姻法》还在不断升级。在2001年4月,《婚姻法》又做了一次修订,并在2001年的12月,2004年的4月和2011年8月又出台了三个“解释”。 从之后的一次次升级看,关于结婚和离婚的“情感问题”已经基本都达成了共识,而做的调整,开始倾向于夫妻之间婚前和婚后的财产分配与分割了。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馒头说】

中国人有句话,叫“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有道理吗?有。没道理吗?没有。

我因为算是有个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所以一直也会收到一些关于婚姻方面的咨询。年轻时,气盛,难免也会忍不住冒出一句:“这样的人渣不离婚,留着过年吗?”

随着年岁渐长,还是冷静了不少。我会耐心听,仔细问,平心想,然后根据倾诉者的状况和TA描绘的情况,给出我认为合理的建议——我会让对方换位思考,或者再给一次机会,再观察一段时间。

但实事求是地说,在确认的情况下,我还是坚决主张别苟延残喘,当断则断——无论是新婚燕尔的,还是结婚十年以上的,甚至是要步入银婚乃至金婚的。

在这一点上,尤其是女性,其实各方面顾虑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比男性要多很多。

无论是多年的感受还是观察,我深刻感知到:尽管时代一直在进步,但中国毫无疑问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在很多事情上,女性真的是处于弱势地位,包括在离婚这件事上。 关于女性当自强的问题,我以前说过不少,在写居里夫人或阮玲玉文章最后的“馒头说”里,都有涉及,今天就不展开了。

说个林语堂的故事。 林语堂在和他的妻子廖翠凤结婚之后没多久,就把结婚证书给烧掉了。

林语堂的理由也很简单:结婚证书,只有在离婚时才能证明什么,我们不需要。

能像林语堂这么潇洒的人未必有很多,但背后折射的道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国家的法律对于婚姻的死亡而言,应该只是起一个记录和证明的作用——是一种需要履行的手续,以及监督保障夫妻双方财产分割的法律手段。

而真正决定婚姻存亡的关键因素:夫妻双方的感情,这是法律无能为力的。 那么谁能决定? 就是你自己。

我曾写过:“希望天下眷属永是有情人”,但我也从来就反对那种话:

“才刚结婚,就不怕人家笑话!” “都几十年过来了,不妨就凑合过吧!” 哦,还有——“为了孩子”。

夫妻一场,当然不容易。但如果有人已持续证明TA不配你的付出,那么你就该悬崖勒马。

地球缺了谁都转,从来没有什么少了你就活不下去的道理。

第二篇: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且行且感且成长

生活的空隙,我喜欢去想生命的意义,原来的时候大多是自己毫无边界的想象,脱离了很多现实的根基,现在想来,就像是根基不牢的树苗,仰望遥远的天际,貌似触手可及,实则相去甚远。如果说,先前的自己仰慕的天空的辽阔,那么现在的自己会相对更看重自己生命之树的成长。行在路上,越发明白人生是一场没有确定终点的旅程,就像树苗,能达到的高度与生命成长的过程有关。

原来的自己总爱回头看,每每到了离别的交叉口,心里便翻江倒海的浪涌,不定期的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来时的路,然后思念那些曾与之同行的美好。往往这个时候,会忘掉时间,甚至忘了当下时刻的宝贵;而在未来的某天,或许又回想起这时的自己,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可怕的是这种表面上的衔接,指向的是记忆之泉的逐渐枯竭,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显然,这违背了成长和创造的法则。

一生的时间很长,却也挺短,世事变幻,最不能停止的就是成长,在万物不停的运动中去汲取养料,即使天昏地暗,哪怕世界末日,坚定自己向着光明的心念,坚持自己不停前进的行动,坚守自己的梦想和人格,在所处的世界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生命之流向开阔处流淌。要相信,每跨过一道关,自己便多一份接近天空的力量,重要的是我在不停的深入发展,向下汲取水分,向上亲近阳光,配合上温柔和谐的呼吸,我想,这棵树便能在坚持中实现茂盛浓阴的梦想,最终成长为它该有的模样。成长自己,也感恩世界。

我相信,福祸相生,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在得意时收回锋芒,在失意时去亲近阳光,始终带上自己由心而发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感恩,用微笑温暖生命,用爱拥抱生活,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之与自己的所有际遇,且行,且感,且成长。

第三篇:一场肿瘤病挽救崩溃的婚姻(范文模版)

一场肿瘤病挽救崩溃的婚姻

小雨告诉我她怀孕了,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无尽的感动覆盖了我所有的喜悦。然而病情的不断恶化又给了我们致命的打击,在不久前我被确诊为食管癌早期。难以言喻的剧痛常常令我辗转反侧,口中不由自主的呻吟更使小雨泪如雨下。朋友认为我该立即手术,但巨额的手术费靠小雨一个人的工资远远不够。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意外地收到一份惊喜,朋友从国外打来越洋电话,告诉我说灰树花现在在国外肿瘤治疗的应用中效果很好,让我尝试一下。是啊,国外的医疗技术毕竟比国内好很多,或许是希望呢,但我也不敢奢望太多,我怕给小雨带来失望。

我和小雨有时间就上网查资料,从多方面来了解灰树花,后来才知道灰树花D组分就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到当地的销售点咨询了医生,也说明了我现在的具体情况。医生建议我们买回来一个疗程服用看看效果。就这样手术前的半个月我就开始服用了,整天效果感觉很好。到手术前去医院检查,都没有发现病情恶化的趋势。

进手术室之前,小雨一直面带微笑地注视着我。望着她那双幽深的黑眼睛,我知道那里面写着无数我永远都读不懂的话。在无影灯下,我心里默默祈祷:“上苍啊,请再多给我点时间,让我用一世的爱去陪伴小雨„„”

手术出奇的顺利,我刚醒,朋友就告诉我,手术很成功,已经被切除,并未扩散。也许是结合灰树花D阻分的缘故,我的身体状况也很好。我拼尽全力要见小雨,却被朋友按住:“她已守在你身边两天两夜了,听到这个好消息,已经放心地睡了。”出院后,小雨继续为我的康复忙碌着。她用所有的业余时间为我做可口的饭菜,让我的身体早日康复。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总总的对不起,原本濒临破碎的婚姻„„我对不起她太多。而这一刻我有太多话想告诉她,我要让她知道,我爱她,我要守候她一辈子,再也不愿和她分开。

有时候我会想,人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一生必然要经历不可预测的风吹雨打,我们就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打击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打击,勇敢地磨炼自己的身心。我想我和小雨是幸运的,因为我知道,磨难,教会了我们如何把抽象、飘渺的爱化为实实在在的谅解和帮助,也让我们学会了坚强,我们的爱已经超越了最初的风花雪月,升华成了一种相濡以沫的深情。

第四篇:面试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面试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话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面试中考验确实无处不在。笔者从事人力资源多年,看过太多才俊因为缺乏技巧而丧失了与心仪企业牵手的机会,因此得出一结论:在能力、经验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面试时的技巧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攻略一:面试前干什么

研究一下企业的性质和岗位说明书。不同的企业青睐不同的人才,如日本公司注重服从和等级观念,如果你面试时表现得个性张扬,喜欢自由,那么多半没戏;欧美企业注重授权和创新,如果你表现得太过死板,唯唯诺诺,那么估计机会也不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企业要找符合企业文化的人。

岗位说明书也要好好研究一下。因为同样的职位,每个企业之间的工作内容常常不一样。同样招聘人事经理,有的公司注重宏观的东西,有的公司注重操作层面的。如果人家叫你主要去做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你在那儿谈保险怎么交、员工关系怎么处理等,你的胜算有几成?估计不大吧!所以在面试之前,要好好准备与职位相关的题目和答案。有的应聘者一天要参加5-6场面试,根本没时间准备,但太多的机会就是没有机会,不如选中2-3家单位,集中准备一下。另外,对一些常规问题,比如自我介绍要形成自己的套路,不要超过2分钟,事先多演练几次,效果自然不一样了。

攻略二:面试礼仪注意什么

英国人力资源专家曾作过研究,三种人更容易得到工作:漂亮的、个子高的、有礼貌的。所以面试前建议你好好审视一下穿着,首先未必要穿名牌,但是看上去男生要给人感觉很利索、协调,女生看上去要干净、大方,不要给别人的感觉很邋遢。有的应聘者西装皱皱巴巴,领带歪歪斜斜,能有好印象吗?还有的女生打扮太时尚,大耳环晃晃悠悠,企业找人不是找模特或者选美,所以不合适的穿戴往往会让你在一开始就给“枪毙”。现在很多学生搞写真集求职,实在是“误入歧途”。另外,有的应聘者不注意用一些礼貌用语和动作,大大咧咧,往往给人留下没有修养、不成熟的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你的机率就小多了。 攻略三:面对不同面试人员保持良好心态

有的面试人员风格比较强势、直率,面试时咄咄逼人,往往有一种审问犯人的感觉;有的面试人员温和、艺术。遇到这两种面试人员,自己首先要有好的心态,前者往往会让人不舒服、有压力感,但是你不能就此产生逆反心理,觉得对方素质如何如何,甚至得出该公司不怎么样的结论,应该以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对于后者也不要麻痹大意,因为温和面孔的背后常常是一把利剑。所以,在内心里一定要记住:这是一场面试、是求职,不要太多关注所谓的“自尊”。

攻略四:学会区分不同的问题

有经验的面试官往往会用不同的面试方法和问题,所以对于各种不同的问题不必紧张,有的问题可能是确认你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有的问题则是考验你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反应、思路等。比如: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校园招聘,通常就会用这种方法,面试时注意区分,有的应聘者对什么问题都很紧张,结果影响了水平的发挥。 攻略五:面试要注意“答所问”

很多人往往忽略这一点。比如现在很多企业的面试人员不够专业,会首先让人自我介绍或谈一下自己的优缺点。有经验的面试官往往不问这些问题。有的应聘者总是喜欢说着说着,就开始介绍自己了,往往引起

面试人员的反感。还有的应聘者根本没有听清楚问题,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结果驴唇不对马嘴。所以,建议应聘者要跟紧面试人员的思路,保持高度集中,不要停留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

攻略六:回答条理简明、不要罗嗦

麦肯锡公司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成三句话去讲。比如:今天上午9点吃早饭。可以说成:今天我吃饭,时间是上午9:00,吃的是早饭。因此建议大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妨按照这样一个套路: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这样听的人很清楚,说的人也不会漏掉重点。还有一个,就是要简明,不要罗嗦。有的应聘者自我介绍搞了10分钟,听的人早烦了,谁有这个耐心呢?

第五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货币战争》读后感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在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经济日渐发展完善的今天,我们其实是在以自身国情出发,从国外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去粗取精,同时又自成一格。在新世纪,枪炮与暴力所制造的战争早已被成熟的经济领域、文化建树、艺术林苑、科学技术之间的争奇斗艳所取代。其中尤以经济历时悠久、发展崎岖最为吸引人的眼球。

货币战争也许颠覆了人对老美以往的看法,美国发展至今可以说是超级强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已成熟,但是谁知它却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经济最岌岌可危的大厦。与人讨论时,大家得出了“有钱人才欠钱,我们老百姓没钱才存钱”的戏谑结论。但是仔细分析,却可以看出,欧美人确实比我们先掌握货币的本质,马克思和许多经济学家早就揭示了与货币职能相关的货币本质,所以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能让货币充分地得到融通也许才是金融的本质。 国外货币的发展历程诚然可以谓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单从美国着眼,在内战前后的一两百年里,就因为欧洲国家超强金融行业巨头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及一系列银行家通过控制黄金储蓄量直接影响经济,而且,还在美国私有中央银行建立这一事件上,发生了让人扼腕痛惜的流血事件:包括林肯在内的先后7位美国总统、多名国会议员被暗杀,比战争年代正常死亡的多!

引人深思。金钱的力量能使鬼推磨。所以,在国际贸易间存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弱国没有外交”一类的箴言。优胜劣汰,自然的规律总是在反复作用,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就必须不断富国强兵,以应对时代和世界竞技场的挑战。地区、企业、单位也是,创先争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个人同样需要做到从小处做起,提高办事效率,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人浮于事。

诚然,金钱是一把双刃剑,能使人类发展也能使人类堕落。从哲学角度讲,事物总是具有二律背反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应将更多眼光放在能为人类谋福祉的事业上,以集体的利益为先导,谋求共同的进步。

经济访谈节目里也曾提到:“中国其实是在补课,因为国外很多东西早已存在,我们借鉴的新的东西其实是在补西方的课。”我想,浩浩汤汤的华夏民族必能后来居上,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将会顺风顺水地行列在国际金融海洋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延安精神演讲稿大学下一篇:迎奥运促和谐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