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2-09-13

1 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1.1 什么是辅导员专业化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应该包括“个体 (辅导员) 的专业化”和“群体 (即辅导员队伍) 的专业化”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辅导员具有专业的思维和意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的权利和职责等。而后者则要求必须有稳定的职业化队伍、高学历的素质基础、专业的研究平台等方面。

1.2 辅导员专业化的意义

1.2.1 辅导员专业化是新形势下学生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意义上的纯粹政治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堪其累, 现实要求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水平, 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求辅导员队伍走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

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不能满足形势需求, 辅导员职责不明, 任务繁重、整体年龄偏低、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辅导员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 可以保持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 有效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思想不稳定的问题。

2 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辅导员队伍建设尚存在着许多问题, 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 大学生极易受思想侵蚀。高校辅导员大多数就是刚毕业的本科生, 自身理论知识贫乏。因此, 高校辅导员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和政策的正确理解, 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研究,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 增强政治辨别力。

2.2 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能满足需要

从学历层次上, 前些年, 很多学校辅导员工作不受重视, 人员选拔上没有严格要求, 从专业上来看, 高校辅导员大多为各系科毕业留校的人员, 虽属优秀人才, 但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系统训练, 展开工作易从经验层面出发, 在科学性方面会有欠缺, 这样也影响到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有效性。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心理咨询能力、就业指导能力、职业咨询能力等。

2.3 辅导员职责不明, 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是综合性的职责。在高校, 辅导员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严格的界定, 辅导员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同进也要从事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而在实际工作中, 辅导员还承担了系内大多数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事务工作, 和一般行政人员又很难区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模糊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致使辅导员对这一职业价值重要性的漠视, 对职业发展前景也颇为悲观。

3 辅导员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套既能立足当前, 有效解决突出问题, 又能着眼长远, 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当前应首先抓好以下体制和机制建设。

3.1 把好辅导员准入关口

3.1.1 专业要求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选聘的辅导员应当“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2]这里的“相关的学科专业”是指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科专业, 具体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3.1.2 素质要求

“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 高标准选人, 把好入口关”[3]。高校通过把入口关, 选拔一批具备优良政治素质、网络技术、心理咨询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充实辅导员队伍。

3.2 健全辅导员学习培训制度,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

一名优秀的毕业生要成为专业化的政治辅导员需要不断的再学习和培训提高。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培养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心理教育能力、职业指导能力, 使他们学习新理论、研究新课题、掌握新技术, 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 以便在新世纪里更好地承担和完成新的任务。

3.3 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机制

3.3.1 建立激励机制

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 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学校各部门必须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支持他们,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 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更高学历深造等奖励。对考核合格的辅导员应给予同级职称职务人员的岗位津贴及待遇。对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的同志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使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3.2 建立岗位轮换机制

辅导员在工作一两年后, 可以到学校的学生工作部、团委、组织部、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短期的岗位交流。使他们了解更丰富的部门工作经验, 扩大交际面, 拓展工作视野,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也有利于润滑他们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

3.3.3 建立工作经验交流机制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组建辅导员协会, 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可以邀请学校领导与辅导员座谈, 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不断理顺工作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邀请老辅导员与新辅导员进行座谈, 传授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教育、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的经验, 尽快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也可以畅谈工作案例, 交流工作成果, 相互吸取经验教训, 使自己少走弯路, 提高工作的应变能力。

4 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

一方面, 要设立“等级型”岗位津贴。目前高校普遍设立了辅导员岗位津贴, 这对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辅导员队伍发挥了较大作用。另一方面, 解决辅导员“出路”问题, 为辅导员职称评定创造条件。高校应尽快规范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工作, 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让辅导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业, 工作才有干劲, 才能克服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过渡”心理。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工作, 专业化、职业化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设的重点是把当前的“职业”作为终身的“事业”, 提高专业化能力和职业化水平。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存在着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不能满足形势需求, 辅导员职责不明, 任务繁重、整体年龄偏低、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亟待加强和改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www.jyb.com.cn.2006-11-2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07-23.

[3] 连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石油工艺管道安装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下一篇:谈学校管理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