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后人有不同阐释,一些对该理论错误认识和曲解的观点广为流行。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论文 篇1:

房地产泡沫产生原因及识别方法

【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即指标法和模型法。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原因,从指标法角度出发,找出合适的房地产泡沫度侧方法: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房屋的空置率、住房按揭款占居民月收入的比率、房屋租售比,确定这五项指标的临界值。得出初步结论:识别房地产泡沫,应以实际指标偏离基准指标的程度来指示房地产泡沫的严重程度,但是不应当因单一项指标做出判断,应综合考虑各项指标。

【关键词】泡沫;房地产泡沫;资源稀缺;投机;过度信贷;房地产泡沫的识别;空置率;租售比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行业的各项相关收益在许多国家大约占到GDP的15%左右。过去的10年,在许多国家,也包括中国,房地产业是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之一。但作为经济泡沫的主要载体之一的房地产业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后果是灾难性、毁灭性的。例如日本的“十年之痛”,始于1985年的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日元汇率居高不下,到1991年为止,日本国内6大城市的商业地价短短6年间上升了3倍多,泡沫达至最大。此后泡沫迅速破裂,日本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泡沫破裂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重创了日本经济,此后,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期,10多年来经济增长始终徘徊在衰退与复苏的停滞状态之中。

那么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是怎样形成的?如何一国的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对一国宏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泡沫本质上是一种价格运动,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是由于市场预期的狂热,使得资产价格被高估,一旦市场发现这种价格的高估,并且这种高估超出了市场的容忍能力,价格就发生了回调。所以泡沫的本质在于资产市场定价的高估,高估是产生市场回调力的源泉。在泡沫经济中,由于过度投机,造成虚假繁荣的表象,泡沫最后必然破灭,进而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对于很多的投资者来说,它就像一个美丽肥皂泡一样,可以吹出绚丽多彩的气泡,但没有内涵,一旦破裂,繁荣景象就消失殆尽。用泡沫来形容一个经济实体在某段时间的迅速繁荣,然后又急剧下降的兴衰过程,是十分贴切的。

金德尔博格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中,对泡沫的产生、膨胀、破灭的全过程做出了经典的描述:“泡沫可以不太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其实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

“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在经济繁荣期,地价飞涨形成泡沫景气,但到达顶峰状态后,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房价大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根据经济学的解释,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导致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上涨。泡沫过度膨胀的后果是预期的逆转、高空置率和价格的暴跌,即泡沫破裂,它的本质是不可持续性。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意味着投资于房地产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泡沫膨胀期间,大量的资金集聚房地产行业,投机活动猖獗。而一旦泡沫破灭,不仅导致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失衡,而且还极易带来金融危机、生产和消费危机以及政治和社会危机。

1 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房地产作为泡沫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而是实物资产。但是,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一般来说,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垄断性,房地产成为最常见的泡沫载体之一。众所周知,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而土地最大的经济特征就是稀缺性,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而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此,土地的稀缺性为泡沫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是房地产三级市场特别是租赁市场的不发达。房地产一级市场是指政府举行的土地拍卖的土地市场,二级市场是指新建商品房交易市场,三级市场是指二手商品房交易市场。在一个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中,三级市场应该是最活跃的。同时由于存量房总量仍然不足,小产权房屋很难真正融入市场;住房租赁市场处于地下经营的状况,透明度差,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所以导致目前三级市场很不规范,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很多小城市的三级市场还处于启动阶段,再加上我们传统消费习惯,使得对新建的商品房需求量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三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不发达会导致商品房需求量的增加,从而使得其价格上升。

三是投机行为的普遍存在。与资本市场相比,房地产市场由于自身的特点具有信息传递慢、透明度差的特点。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是房地产经济泡沫生成的重要条件,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获得信贷支持容易,这使得房地产行业作为投机活动的温床。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取价格上涨的好处,房地产交易十分火爆。因此,全社会普遍对房地产价格有着良好的预期,这样就会导致更多投机行为的产生,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

四是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由于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使银行部门认为这种贷款风险很小,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也非常愿意向房地产投资者发放以房地产作抵押的贷款。此外,银行部门还会过于乐观地估计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加强了借款人投资于房地产的融资能力,大量银行信贷资金的介入,会加快房地产价格的膨胀和泡沫的产生。然而,随着预期的逆转,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银行拥有的抵押房地产价值急剧下降,巨额不良债权随之产生,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五是非理性预期的普遍存在。预期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时对未来状况的一种判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本质是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通常情况下,若对未来市场预期价格上升,现实价格也会随着上升;反之若对未来市场预期价格下降,现实价格也会随着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期效应”。预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预期的同质性,即经济主体对资产价格的走向具有共同的预期,一大批人对资产价格的涨跌方向看法相同,而这种共同的预期是形成泡沫的基础。第二,需求与价格预期的正反馈。当市场参加者预期未来的价格会上升,结果随后的市场价格走势证实了自己的初始预期,于是他们就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对未来的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也就会再次导致市场价格在该时期内上升。以此类推,市场价格会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正反馈过程。对房地产未来价格的非理性预期造成了投资者对未来房地产投资高回报的设想,大量的货币资本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买卖市场中,推动地价不断上涨,进而使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当泡沫破灭时,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预期价格还要下跌,房地产商纷纷抛售其持有的房产,于是供应量大幅增加,同时又无人肯接手买入而使需求量减少,这样就加剧了价格的下跌。

2 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价格也随之上涨,并呈现出过高的迹象。那么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是价值的理性回归,还是已经存在房地产泡沫?这个泡沫究竟有多大,会不会演化为泡沫经济?从理论上讲有几种泡沫判定方法,如预警指数法、收益还原法、市场修正法和统计检测法等。但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整个市场还不完善,获取真实的数据比较困难。所以在任何特定的时点上准确判定房地产的泡沫程度实际上非常困难。一般可以利用一些指标做出状况判断。

(1)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衡量房地产扩张程度可以选取房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这个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来设计的。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泡沫膨胀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因此可以用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该指标能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扩张程度,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指标,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通常认为该指标不应该超过2。

(2)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当该指标持续增大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超过了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上涨。当市场中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在上升状态,且并没有存在市场萎缩的迹象,则说明这个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程度较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就越大。

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偏离现实经济基础的程度,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其购买住房的经济实力,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基础条件和有效需求的支撑水平。这个指标虽然不能直接判断市场的泡沫程度,但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房地产价的合理程度和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应当是家庭年收入的4~6倍之间。房价收入比高于6倍,就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可能。

(3)房屋的空置率

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空置率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重要指标。房屋空置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销售情况,它的大小将影响投资者对未来房地市场走势的判断,并根据新的预期修正其在市场中的行为。房屋空置率是衡量房地产业发展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和泡沫程度。在理性的房地产市场,真实需求占市场需求的主要部分,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期,当房价的上涨超过了真实需求者的购买能力时,需求会受到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抑制,出现空置住房,空置率会增加;而在投机性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以投机为目的的需求,即便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的供给会被投机性需求“消化”,此时,空置率并不会随着房地产供给的增长而上升;在投机者意识到市场的高风险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濒临破裂,此时的空置率会急剧上升。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空置率在20%以上为严重积压区,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5%~10%之间为合理区。

(4)住房按揭款占居民月收入的比率

房地产投机需求的膨胀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而充足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配合,因此居民投机需求的膨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杠杆的推动,与信贷规模具有同步扩张,互动发展的性质。该指标反映了信贷对居民住房需求的支持程度,也反映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代表了房地产泡沫发展及实现的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信贷对居民住房投资的支持程度越大,居民投入住房消费的程度越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基础条件越好,如果房价保持上涨,则说明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这一比值超过了20%,那么就有产生泡沫的可能性。

(5)房屋租售比

“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是国际上常用的一个衡量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指标,租售比是住房售价与月租赁价格的比值,主要用来判断房地产是否具有长期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如果房屋的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而且这个上涨是由于房屋资产的内在价值的提高造成的,那么必然会伴随着租金的增长,租金增长的速度也会加快,投资要求的回报率提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租售比将不会大幅增高。如果市场中的租金持续不能赶上房价的上升速度,作为一个投资市场来说就有可能出现泡沫问题了。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要依据当地投资回报率来确定,通常界定为1/200~1/300之间。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租售比无论是高于1/200还是低于1/300,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采用指标法识别房地产泡沫,应以实际指标偏离基准指标的程度来指示房地产泡沫的严重程度,但是不应当因单一项指标做出判断,应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识别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如果一国房地产市场这几项指标基本都超出警戒线,那么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就基本定性了。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罗伯特.格里斯沃尔德.房地产投资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王 胜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论文 篇2: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再认识

摘要: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后人有不同阐释,一些对该理论错误认识和曲解的观点广为流行。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经典作家理论逻辑体系重新解读和对其后各家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导致的社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关系的失衡。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社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

翻开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发现他本人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设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而是散见于各种论著中。于是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理解认识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形成了多家派别。如基本矛盾说、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利润率下降论,等等。这些理论派别对经济危机理论现实意义的阐述也各有不同。如对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解释和此后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波动的认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应用分析上,都需要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再认识,以期实现正本清源,并为深刻理解现实问题提供启迪和帮助。

一、各家各派危机成因分析述评

从国内来说,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危机根本原因的经典论述的注释方面,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并不具有突破性。他们认为,虽然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或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危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而对于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中国学界的研究视角大都抛开了金融监管缺失、金融衍生品泛滥等表面现象,将之归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或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这一系列的逻辑推导很严谨,但也还没有追到根上。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存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什么在消灭了私有制之后仍然会出现危机?

从国外理论界来看,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危机根源的分析,从上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了三大理论派别,即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论。比例失调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冈和希法亭。杜冈强调应继承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之间均衡关系理论,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生产比例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同时,他否认消费不足论,认为投资增加虽然减少了资本家的消费需求,但增加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比例正确,就不会造成供求失衡。杜冈坚持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之间均衡关系理论是可取的。但对消费不足论的批驳却站不住脚,投资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他说的那样简单。而且,关键在于他没有说明如何才能做到比例适当,如何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生产比例不均衡的问题。而希法亭在这方面比杜冈前进了一步,认为正确的比例关系是由“价格规律”或“价值规律”来承担。也就是说,比例的失调、一些部门的生产过剩是价格这个生产调节器受到干扰的结果。对希法亭的解释我们不禁要问:那该如何使价格这个生产调节器不受干扰呢?进而如何才能解决经常出现的“市场失灵”呢?对这些问题,希法亭都没有能够做出回答。消费不足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第二国际理论家罗莎·卢森堡、爱德华·伯恩斯坦、卡尔·考茨基等。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既会超过全社会的总消费力,又会使工人阶级的消费力萎缩,最终引发消费不足的危机。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实际上,危机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由于资本家过分追求利润,同时为了这个目的而压低工资,造成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却有限,产品的生产相对于劳动群众的购买力过剩了。也就是说,实现不了资本家所追求的利润了。因此,要切中危机命脉,就必须首先揭示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利润率下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欧内斯特·曼德尔认为,按照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平均利润率始终呈下降趋势,这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而之所以会有波动,是由于在一些偶然、突发因素的作用下,剩余价值率急剧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增长率急剧下降,资本周转突然加快,使平均利润率由下降的一般趋势转化为上升。对这个观点认真加以分析,也会发现它的一些漏洞。马克思讲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利润率下降,指的是一种资本积累过程出现的总趋势,与经济危机没有关系。单一地观察利润率下降,并不能以此推算出它必然会导致一场危机。此外,针对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西方一些左派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新自由主义,但对于新自由主义又是如何导致危机却没有能够做出进一步的回答。我们认为,其实新自由主义反映的就是居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家阶级要去占有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阶级更多劳动的思想。

由于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特别是危机根源的认识各不相同,造成学者们对其现实意义也有不同看法,留下了一些可商榷之处。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会出现经济危机。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学者提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决策失误是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而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类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生产过剩现象,则有学者强调,市场经济的共性规律表明,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生理现象,与社会制度是没有绝对的关联性。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可以避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大的波动的。还有的学者罗列了几条原因:“如果政策失误,造成普遍的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严重不足,加之对宏观经济调控不当、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存在,自身发生经济危机也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但几条原因分不清主次,分析都只是停留于现象本身,停留于操作层面,并不是对根本原因的解释。

二、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新探讨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中,各家各派都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找到了自己观点的依据,但彼此之间却存有很大差别。经过仔细思索发现,原因在于上述观点没有对马克思危机理论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而只是抓住马克思对一些具体情况的具体论述,或只是从经典作家论述的某个局部去加以发挥。因此,需要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进行重新认识,真正揭示出它严密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认为,买和卖的脱节、供求关系的失衡是一切危机最原始的发源地。他指出,“危机只是归结于供求规律,大家知道,这一规律在生活必需品领域内(从全国范围来看)所起的作用,比在其他一切领域内所起的作用,要强烈和有力得不可比拟。”正如恩格思指出的那样,“自从商品生产具有世界市场的规模以来,按私人打算进行生产的单个生产者同他们为之生产,却对其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或多或少不了解的市场之间的平衡,是靠世界市场的风暴、靠商业危机来实现的。”那么,这种供求之间的失衡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对它的回答,马克思没有仅仅停留于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站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人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更高角度。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在社会劳动分工和交换规律的作用下,会产生出众多各不相同并要互相交换产品的劳动生产部门,而每一个部门总要按照劳动分工规律在社会总劳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这个规律决定,当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行业之间的分布保持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比例关系时,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成员的产品和劳动就会顺畅而不受梗阻地交换,此时经济和社会会保持稳定;当这种比例关系遭到了破坏,各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就无法顺畅地进行,整个社会经济也就无法实现稳定发展,甚至可能出现灾难性危机。也就是说,在供求失衡的背后一切危机共同的直接原因在于社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关系的失衡。

我们发现,之所以出现社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关系的失衡,则与分工和阶级产生后强势群体凭借自身的优势去挤压和掠夺弱势群体有关。恩格斯曾经说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到现在为止的一切历史对立,都可以从人的劳动的这种相对不发展的生产率中得到说明。只要实际从事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社会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是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而且这个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错过机会来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从那时起,社会劳动和劳动成果在不同阶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比例关系就经常会出现失衡。这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封建时代不把它造成的结果称为经济危机。它表现为:地主阶级往往利用官府来加重对农民阶级的租税负担,特别是利用封建特权来扩大对土地的兼并,使农民逐渐失去自身的土地,贫困潦倒,甚至流离失所。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资本家阶级及整个利益集团,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把以货币形式所表现的物化劳动和以劳动力形式所表现的活劳动更多地汇聚到自己手中;而广大劳动者由于处于弱势地位,会在产品和劳动的私人交换中逐渐失去自己本应得到的份额。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交换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买卖双方认可的等价交换,但实质却是另外一种不公平交易。它导致的结果是一些部门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和剩余劳动,而其他部门能够获得的这些要素则大幅减少,甚至短缺,从而造成社会上不同产品之间过剩或者短缺的两极分化。同时,还造成资本家在不断获取和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生活呈现出日益贫困。

因此,在不同社会,社会劳动分布比例失衡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在封建时代,其结果就是逼得农民揭竿而起,暴力推翻旧的封建王朝。此后,新王朝的统治者们吸取一定教训,采取一些减轻农民负担和缓和双方关系的政策。在经历了初期暂时的相对平衡后,地主阶级又开始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骄奢淫逸、恣意妄为。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统治集团的贪婪私欲无法再去抵挡劳动人民揭竿而起的斗争,此时王朝只有再经历一次暴风骤雨般的扫荡后,又开始了又一个新的轮回。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如同农民起义般的暴力,也迫使最疯狂追逐超额利润的资本家最终因“生产过剩”而破产,迫使被扭曲了的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分配比例重新恢复到相对合理,从而促使一个新的复苏——繁荣期的到来。但此后资本家阶级追逐超额利润的贪婪和欲望也会重新膨胀起来,又会引发新一轮的危机。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周期”现象。在每一个新的周期,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之间严重的贫富分化会不断产生,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也会得到不断提升。经过一轮轮螺旋式的发展,当工人阶级的物质和精神能力水平都达到使资产阶级完全成为“多余的阶级”之时,资本主义制度也就到了结束其历史使命之日。

三、如何解决问题——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以上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体系做了简单分析,这里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但把它说成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则有些笼统和不恰当。因为,基本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而经济危机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个矛盾促使其社会劳动分布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衡的时候,危机才有可能爆发。仅仅根据这个基本矛盾则无法判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大致时间,也无法判断什么时候危机可能会出现缓解甚至迎来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而且,用它也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有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否可以概括为: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基本矛盾)及其导致的社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关系的失衡。

其次,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问题。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类似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生产过剩现象。对此,我们要敢于承认。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体现仍然是由不同个人劳动产品之间的私人交换所决定,就会使企业和个人在交换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会有意识地从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分布的比例关系中去寻找自己的活动空间,就有可能破坏适当的比例关系。而今天高度社会化大生产所提出的宏观经济协调运行问题和要兼顾解决的社会问题,更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所无法适应和解决不了的。同时,在参与私人交换的不同企业和个人中,因为彼此掌握和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还会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都使危机的爆发具有可能性。就现实而言,一些地方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房屋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正常的劳动交换关系出现了扭曲,在交换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获取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一些行业。于是,一些商人进行盲目投资开发,使价格和数量都远远超出了当地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国家紧缩银根、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时,地产商的资金链断裂,而需求又无法跟上,自然就出现了价格大幅下跌、房屋大量积压的现象。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应从不同劳动部门之间交换关系的变化去加以分析。长期以来,一些行业由于行政垄断所取得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由于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大大超过了现实需求。而与此同时,一些急需发展的领域却往往得不到资金的青睐,一直偏“冷”,反过来也无法对那些过剩产能行业的产品形成有效需求。最终,都造成了大量工业产品积压,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日益严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现象还都只是发生在局部,在我国没有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可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失衡和振荡的。

第三,如何才能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或者至少缓解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痛苦呢?那就是要监测社会劳动总量在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比例,并在判断它们失衡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加以矫正。至于如何判断社会总劳动分布比例是否失衡进而确认其失衡程度,马克思早已给出了关键提示:“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由此我们认为,各种产品在交换过程中所实现的交换价值与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吻合度或背离度,可以用来判断社会劳动分布比例是否失衡或者衡量它的失衡程度。如果在一个经济体中,大部分比较重要的商品交换都是在市场价格与交换价值基本吻合的情况下实现的,就可以肯定这个经济体会比较平稳地发展,即使GDP的增长速度很快,也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和剧烈震荡。相反,如果对整个经济体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交易基本都是在商品的市场价格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交换价值条件下进行,即使增长速度不快,也可以判定该经济体中社会总劳动分布比例已经出现严重失衡,极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那么,又该如何来确定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吻合或背离呢?市场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往往会受到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和商品持有者在市场上所具有地位的影响。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交换普遍发展的条件下,交换价值越来越反映出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博弈,是一种均衡的结果。它逐渐地趋向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即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于是,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就可以转化为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衡量它们之间是否吻合或背离,主要就是一个利润率的平均化问题。也就是说,当各个行业、部门都基本上按照所取得的平均利润去完成交换时,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就容易相吻合;相反,当某些行业或部门所取得的利润大大超过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时,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就会出现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一定的背离,甚至是严重背离。

因此,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绝不是仅仅靠压缩投资、降低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的,更不能去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化和市场化。而应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我们所处的“第二大形态”中“物的依赖性”问题进行优化,摆脱它的盲目性和对人的束缚。为此,就必须着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从长远发展考虑,要通过立法、执法手段,逐步规范企业经营者公开其产品的销售量、库存量、利润等一些所谓的“商业秘密”,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公布客观、准确的供求信息,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供、产、销信息网。在此基础上,指导企业和个人按照公布的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和经营。另一方面,从短期来看,政府应根据全社会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变化,及时调整货币、财政、税收等政策,利用这些政策对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以完善,引导和鼓励市场上所需要产品的开发、投资和生产。特别要衡量和监测全社会各行业、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对那些利润率水平还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行业和部门要加大扶植,同时对一些可能影响全局的大企业或个别行业要更多关注,限制和压缩它们借助某些“超市场”力量所攫取的巨额超额利润。只有做到这些,整个社会劳动在各产业部门间才有可能实现按比例均衡分布。

参考文献

[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2]赵磊.不应忘却马克思的追问——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EB/OL].马克思主义评论网,http:∥www.reviewing.cn/idal/2008/1212/article_504.html.

[3]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伊藤诚.价值与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2.

[5]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

[6]曼德尔.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M].北京:商务印务馆,1998:17-18.

[7]陈文通.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没有过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24.

[8]梁謇,尹占军.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学说[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2).

[9]宋殿清,李碧.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新探[J].学术交流,2004,(11).

[10]吴宁,冯旺舟.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21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责任编辑:黎贵才

作者:王勇 庞卓恒 高京平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论文 篇3:

山东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选取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宏观经济的实际发展形势和特点,基于经济周期时差相关理论,在山东省统计局提供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山东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组,并分析了指标之间的关系;应用所确定的山东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对山东省的宏观经济进行了合成指数编制和说明,并据此对我省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趋势分析。

关键词:时差相关理论 合成指数 先行指标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即经济的循环波动)是指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上的从繁荣到繁荣,或从萧条到萧条的扩张与收缩过程的交替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周期性经济波动的产生原因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说,比较有名的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把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归于经济制度以外的某些因素波动,其代表有太阳黑子理论和政治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的波动归因于经济内部因素,其中消费不足论认为消费不适合生产是产生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原因,货币因素论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和货币信用波动的结果,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引进的不平稳产生了经济波动,投资过度论则认为资本品投资的波动造成了整个经济波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投资导致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波动,货币主义者从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来解释经济周期,现代预期学派则强调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尽管各种理论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各有特色,但可以肯定,经济从高涨到萧条一一回落期,再从复苏到高涨一一上升期的周期性波动,是由一系列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力量对比的关系变化引起的。依据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找出领先的经济变量,研究它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该变量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实现对经济波动的有效预测,便是先行指标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时滞关系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新领域。经济周期机制理论,就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出发,系统考察决定和影响国民经济周期的诸多因素,分析因素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和反周期调控服务。

周期波动发生过程中的转折点,主要由占主导地位的外在冲击因素决定。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提供了先行指标方法的理论根据。正因为有经济波动的自我推动的存在,才有经济变量之间时滞关系的存在,才可能利用领先指标进行预测。而外在冲击机制,则提供了我们寻找先行指标的途径。因为只有外生变量通过内在机制传导,才导致波动的最终产生。

景气循环方法即依据此理论而产生。景气循环方法又称景气指数法,是研究经济周期波动,进行国民经济监测预警常用的方法。它采用若干指标编制出的指数作为描述周期波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对一系列宏观指标的分析来测定、评价经济波动状况,预测经济循环波动的未来趋势。在本文中采用以GDP为基准循环,因为GDP一直是考察我省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指标,完全符合基准循环的要求。

1 先行指标的选取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和经济周期机制理论明:内在传导机制是经济波动的理论依据,而外在冲击机制是经济波动的初始起因,占主导地位,决定着周期波动过程中的转折点。因此,综合经济周期原因和外在冲击机制两个途径,结合山东省省经济运行的实践与特点,兼顾上述先行指标选择的数据质量原则,参考国内外指标遴选的经验,拟从以下途径定性选择备选先行指标。

1.1从实际需求冲击来看,需求的变动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宏观经济波动。按照支出法GDP的构成,可以把需求方面指标划分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个子项目。投资方面的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从理论上来讲,这些都将是非常理想的先行指标。消费方面的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变动,表明社会和居民购买力的变动,有可能成为先行指标的组成部分。进出口方面的指标包括海关出口总额、外商投资合同金额等。

1.2从实际供给冲击来看,供给冲击是引起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周期波动的产业关联机制,拟选择天然原油、化肥、水泥、钢材、发电量、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进入备选先行指标库。因为这些指标的波动变化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即所谓“粮草先行”,所以一些具有前向关联效应的上游产业成为寻找先行指标的当然侯选途径。比如钢材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变动对整个钢材产业链条上的上、中、下游产业都有较大影响,其变化必然引起国民经济整体的波动变化。

1.3其他方面的指标。大致包含以下几个类别:物价类,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财政类,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民生活类,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数据条件制约。目前构建的山东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仅仅是初步的和不完善的,覆盖范围可能不够广,各类别指标数量也并非完全均匀。随着统计指标数据质量的提高,定性的基础指标库会进一步完善。表1列出目前的宏观经济备选先行指标库,包括3大类19个指标。

2 先行指标选取的方法

2.1样本选取

上述指标均采用月度数据,时间范围是从2001年1月到2008年9月,共计93个样本。由于山东省GDP数据的发布是季度数据形式,所以所有指标计算时差相关系数时也都采用季度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在进行合成指数的制定时,再采用月度数据合成。

由于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和不完整性(比如1月免报和某些月份没有数据),在正式进行计算处理之前,采用线性插补的方法对原始时间序列的缺失数据进行了补全。对一些具有显著异常值的时间序列(特殊原因形成的特异项或者数据的误差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特异项的平滑修正。

2.2计算过程

对于先行指标的季度数据,以GDP为基准计算时差相关系数。由于GDP季度数据自2002年起,所以相应数据也自2002年起。根据数据基期同GDP的关系,分为包括相同、向前向后错开一、二、三、四个季度共九种情况,分别考察其时差相关系数最大值,即表示同GDP的同步性最好。计算结果见表2,所有标红指标确定为先行指标组。

3 先行指标合成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各个先行指标的单个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基本成倍数关系,第一主成分为46.418%,第四主成分为6.758%。四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9.551%,信息遗漏率10.45%,完全达到代表整个先行指标组的水平。各主成分的具体指标构成如表4。

表4给出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主成分的具体组成。第一主成分中所有12个指标符号均为正,是大小因子。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中不同指标的符号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为正,有的为负,是形状因子。

第一主成分中所有12个指标符号均为正,可以认为第一主成分代表了地区先行趋势的综合指标,表现为所选择的先行指标均符合先行指标组的要求,即指标的变动趋势能够提前反映当前山东省宏观经济发展的主体走势。第一主成分得分越高,表明地区先行趋势的综合指标。

第二主成分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品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五项指标的符号为负,可以认为,其为先行指标发展的制约因素。具体说来,第二主成分中,化肥、钢材、水泥、发电、水泥等均属于供给方面的指标,投资属于投资指标,港口货物属于进出口方面指标,均为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工业品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物价方面),均为负。第二主成分得分越高,第二主成分的得分越高,表明制约先行指标发展的因素力度越强,对先行指标的贡献没有得到发挥,尤其表明消费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第一主成分中得分为0.457,在第二主成分中得分为-0.824。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力量是依靠“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架马车。近些年来,中央已经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自2002年以来,投资和进出口尤其是出口,对山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其明显,而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增长,对山东省经济的促进作用则相对来说较弱。因此,在作为先行指标组的成分,其贡献率较弱。这值得山东省部门领导重视,即如何加大消费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主成分中,钢材、投资是主要的负值体现。投资是对第二主成分的一个补充,即单纯依靠钢材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主成分越大,表明依赖投资拉动的强度越大。表明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大部分还是以投资来拉动,此外化肥、水泥、钢材等的贡献率都很高。

第四主成分中,地方财政收入属于财政类指标,为负值。表明上一年的财政收入对下一年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表明单纯依靠上年的财政收入对本年经济的拉动。第四主成分越大,表明依赖上年财政投入的力度越高。

4 合成指数走势分析

依据所确定的先行指标,进行了先行、一致、滞后合成指数的编制。其结果见图1,图2。

先行合成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领先一致指标9个月左右,其范围控制在9-11个月之间。通过观察,得到先行、一致、滞后指数的峰谷对应关系如表5。

注意到先行指数在2007年3季度为峰,4季度为谷,200 8年1季度又表现为峰,至今一直持续下滑,尚不知道是否已经探底。一致指数在200 8年2季度表现为小规模峰,对应先行指数2007年3季度的峰,然后至今一直下滑,根据景气周期理论,对应2007年4季度的谷。据此,本文预计,若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没有显著加大,在2008年年底,宏观经济主体走势将出现小幅反弹,对应200 8年1季度的先行小规模峰值,在2009年上半年将出现持续的低潮,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将对我省产生影响。

根据先行指数的走势,目前尚不能明确提出经济回暖的准确时间。政府的反周期调控应该发挥有力作用,研究制定防止经济回落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一些收入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比如工资价格指导、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同时可以适当的减少税收、扩大转移支出、增加银行短期贷款、增加居民收入等。如果政府的投资措施能够早日到位。则下半年到年底有望遏制危机的进一步影响,加强经济的回暖趋势。

作者:丁 华 张 雷 管 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双语教学中的国际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