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分析比较

2022-11-2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一种弥散而隐匿的广泛性微血管内凝血, 可导致微循环障碍致出血、休克、器官损害、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 如治疗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凝血、纤溶系统水平检测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 能够早期提示DIC并及早进行治疗, 终止和切断DIC发展[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 DIC组:选取我院产科2009年9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发生DIC产妇37例, 年龄22~36岁, 平均25.5岁;孕周36~41+2周, 初产妇32例, 经产妇5例。 (2) 对照组:随机选择本院住院的健康产妇37例, 年龄24~37岁, 平均24.9岁, 孕周36~40+2周, 初产妇33例, 经产妇4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设备

血小板 (PLT) 计数采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k-10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均采用德国BE公司生产的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 (D-D) 使用金标仪测定。

1.3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静脉采血5ml。30min内测定PLT计数。分离计数后余血的血浆, 当天测定PT、APTT、TT、Fib以及D-二聚体 (D-D) 。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以 (±s) 表示, 应用SPSS13.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检测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DIC是一种以血液凝血-抗凝血与纤溶-抗纤溶失衡为病理特征的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治疗棘手, 死亡率高, 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3]。产妇DIC多数表现为阴道大出血及休克, 易被诊断为产后大出血而误诊, 若能早期诊断去除诱因, 则预后良好[2]。孕妇一旦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栓塞或难以用原发病解释的循环衰竭、休克以及产中、产后突然出现寒战、呼吸困难、胸闷、昏迷、脉快、紫绀、少尿、无尿等临床表现时, 应高度警惕急性DIC的可能性[4]。

DIC的临床诊断需满足下列三项以上[5]: (1) 血小板降低, 小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小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 (3) 纤溶酶原减少; (4)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 (3P) 试验阳性, 或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大于20mg/L, 或血浆中纤维蛋白裂解产物 (D-二聚体) 阳性; (5)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APTT延长10s以上或缩短5s以上。本组全部患者均根据以上标准确诊。

本研究结果显示, 发生DIC的产妇与健康妊娠妇女相比, PLT计数降低, PT、APTT、TT延长, Fib降低, D-D升高 (P均<0.05) , 表明上述凝血、纤溶指标对产妇DI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凝血功能检测主要包括TT、PT及APTT, 其中PT代表血浆中凝血酶原、Fib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4];APTT代表Ⅷ、Ⅸ、Ⅻ和Ⅺ等凝血因子, 凝血酶原, 凝血因子V, 凝血因子X等水平,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敏感筛选试验[5]。Fib是参与止血的主要物质, 由于DIC时血浆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均增加, 血浆纤维蛋白原迅速消耗和降解致其含量明显降低而导致出血。D-D是由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也是近年来被推崇为DIC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之一[2,4]。DIC早期时机体凝血功能亢进导致纤溶功能亢进, D-D浓度大大升高, 因此D-D是反映机体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的重要指标, 也是早期诊断产妇DIC的敏感指标[6]。

总之, 产科DIC病情进展迅速, 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抢救DIC的关键。对于早期可疑的DIC患者应尽早进行PLT、PT、APTT、TT、Fib及D-D的动态检测, 观察其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对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7例DIC产妇和37例健康产妇的PLT计数、PT、APTT、TT、Fib及D-Dimmer) 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DIC组产妇的PLT计数明显降低 (P<0.05) , PT、APTT、TT明显延长 (P<0.05) , FIB明显降低 (P<0.05) , D-D明显升高 (P<0.05) 。结论 通过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机体的血液凝固状态, 预测微血栓的形成和出血倾向的发生, 对预测产妇DIC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凝血,纤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

参考文献

[1] 颜存粮, 彭黎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诊断的系统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11) :686~690.

[2] 郦卫星, 吴茅, 刘建栋.常规凝血纤溶实验指标在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3) :225~226.

[3] 曹海英.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15) :90-92.

[4] 林列坤, 关广雄, 李惠芳, 等.D-二聚体定量检测及在DIC断中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3) :548~549.

[5] 宋善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 (4) :9.

[6] 柳爱英, 宋长广.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4) :294~29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汽车实训修理理实一体化拓展性教学实践与探索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