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解读

2022-07-20

第一篇:金庸武侠小说解读

解读金庸武侠中的人生观

〃 熟悉金庸先生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剑魔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是金先生小说中的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大家分明知道这个人物,但这个人物却是一个死人。没有关于独孤大侠活着的任何故事,对这个人物只有只语片语的描述,但这个人物绝对是先生小说中值得称道的一个人。《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中都出现了这个人物,他可能也是金氏武侠给读者带来最多想象的人物之一,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的独孤剑法,还有就是他那无招胜有招的超然境界。

国人在精神上更推崇道家精神,在做事上却更喜欢儒家思想,道家“出世”,儒家“入世”,正所谓“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独孤前辈的无招,正是道家的超然物外的明证,有招则是世人的常规做法,物外的超然远胜于物内的必然。“无招”给人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也给人出神入化想象,无招不仅是剑术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许多人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很多人希望自己超然于物外,不受外物所滞,但又可以对外物加以控制,进而控制自己的人生。这种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但这种理想永远不乏勇敢的追求者。

剑冢,“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这如何不让人惊羡,想独孤前辈傲视当世,独往独来,打遍天下无敌手,何等豪气干云,何等英雄气概。但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逐渐成长起来的,所谓剑术境界亦即人生境界:

第一层:“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剑术境界这一层应该是锐不可挡,锋利无比。从人生阶段来说,这一阶段是人生的初始上升期,朝气蓬勃,不仅信心十足,而且动力十足,同时还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这一阶段,许多人锋芒毕露,但处世方式和做事方法往往趋于简单。这一阶段,许多人胜负心很重,只看重结果,胜了就开心,败了也容易灰心丧气,丢掉信心。这第一层是少年人的特征。

第二层:“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软剑,可曲可绕,虽似软若无骨,却于出其不意中伤人。软剑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变化无常,令对于防不胜防。软剑虽制敌机先,但持有者也很难控制。过度的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其走向,控制不好不仅不能伤敌而且还会自伤。独孤剑魔说自己误伤义士,我想其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对软件缺乏足够的控制。这符合青年人的特点,三十以前的人可塑性非常强,性格、思维、处世等等诸多方面都还没有定型,这一阶段的人变化较大,人生走向也比较飘忽,往往容易在是与非,对与错,黑与白等对立面中痛苦和挣扎。青年人在这一阶段通过挣扎与反思,不仅会伤人也会自伤,然后可能会定下自己的人生走向,这也就是孔圣人所说的“三十而立”。

第三层:“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是青壮年的特点,这时剑法,少了一些奢华,多了一些稳与厚重。从三十到四十,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如果说,人在三十以前应该是用加法生活,也就是不断世界上收集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地位,等等,但东西越多越容易迷惑。三十以后就应该学会做减法来生活,将那些不属于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抛弃掉。更重要地的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并不适合于你的朋友、荣誉、地位、胜负心、锋芒等等。更重要的是,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或者说是完全独立于他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走向,并且找到安住本心之物。当这些事情都定下来的时候,人就接近于不惑了,自然可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了。

第四层:“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四十不惑,惑者何也?迷茫、困惑、不知所以之意。从剑法而论,到了这个境界已经不需要依靠削铁如泥的宝剑,也不需要变化多端的软剑,大巧不工的重剑也可以弃之不用了,因为天下的剑法、剑招无不了然于胸,因此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这已经跳出了剑术本身,是更高层次的剑法,这是中年人的特点。人到中年,世事蹉跎,精神历练,人变得庄静平和,不为外物所左右。这个阶段人往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层面变得更加开阔,对于世态炎凉更是洞若观火,对人情世故也是轻车熟路,对自己、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对敌人有着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也因此更容易把握事物的发展,对人、对事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不再需要什么利器了,所以,一切可用之物也都是利器了。

第五层: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不论是剑术还是做人,到了这最后的一层,外在的任何形式、方法、构架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这一层更像是在追求人生的本源,或者说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说玄一点,有点儿形而上了,这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在这一层更强调精神的作用,更加强化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这种大象无形的中国传统精神哲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它不像佛法那样空泛,也不像道学要求乘物以游心,更不似儒家的孜孜以求,它可以说是国人的一种精神殿堂。其实,大多数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但是仍有许多人愿意终生徘徊于其门外。

事实上,金庸先生所写的剑术层次,均比孔夫子的人生层次提前了十年。也是因为如此,独孤前辈才能天下无敌,如果大家的心智、技术和成熟度都在同一层面上,那么那么的水平也应该在伯仲之间,这种差距,是不可能产生遍寻天下而求一败的心理的。从这个意义上,心理上越提前成熟的人,越容易在更多的事情上占有先机。

剑冢就是人冢,再锐利的武器也必须由人来使用。话又说回来,红楼梦中有句话“纵有千年铁槛寺,终须一个土馒头”,再伟大的人物也终究卧身于黄土陇中呀!成文,不胜悲恸之至!

第二篇:金庸武侠小说排名

金庸(1924年3月10日[1]),原名查良镛,

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

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副对联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第三篇:金庸武侠小说武功排名

金庸武侠小说武功秘籍排名 1 葵花宝典

解释:东方不败以这种武功竟然轻松战败令狐冲、任我行、向问天等众大高手的联手,可见其威力之大,不愧为天下第一的武功!

2九阴真经

解释: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学秘籍。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洪七功、欧阳峰、周伯通等各大高手都相继修炼过,皆因此武功大增。其诱惑力令人无法抗拒,欧阳峰更因其变得神智不清,且武功更加诡异莫测!

3 易筋经

解释:这个应该没意见吧,少林寺至高无尚的武学。

4九阳真经

解释:张无忌练成这种武功,以其力败六大门派中的高手!后来一人单挑少林三大前辈神憎的联手还能打成平手!而且武当、峨嵋两派之所以能成为继少林之后在武林中最有威望的门派,皆因为两大门派的掌门人都炼过部分的九阳真经,武功高深莫测!因此将九阳真经排在第四无可厚非。

5 侠客岛神功

解释:能够让前往侠客岛的各个英雄豪杰废寝忘食地钻研其中奥秘,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拨!最后石破天练成了,在迷糊中竟然轻松击毙两大岛主,可见其威力巨大!

6 六脉神剑

解释:天龙寺的至高武功,段誉练成后凭其轻松击败武功高强的鸠摩智和慕容复,且连武功绝顶身经百战的乔峰都对段家的六脉神剑忌惮三分!

7 独孤九剑

解释:在剑法中可排为天下第一了!原创者独孤求败凭此剑法打遍天下,求一败而不可得!令狐冲在内力尽失的情况下,以此剑法竟能击败武功高强的方生大师,并险些取其性命!内力恢复后,更凭此剑法轻松击败嵩山派各大高手以解救恒山派。武当掌门冲虚道长亦在此剑法下输得心服口服!真是一套空前绝后的厉害剑法!

8 降龙十八掌

解释:至刚至阳的厉害掌法,丐帮历代帮主的镇帮绝学!郭靖也凭此威震江湖,列入前十名应该没有意见。

9 乾坤大挪移

解释:明教历代教主修炼的至高武功心法。阳顶天才练到第四层便能威震江湖,足见此武功之威力!张无忌七层都练成后加上九阳神功更是天下无敌!

10 北冥神功 解释:其实可排前三名,但因其本质是吸人内力,并不产生破坏力,与以上武功相比属不同类别,无法直接比较。但其虽然不直接产生破坏力,却能令人内力尽失虚脱而死,还能将吸来的内力供为已用,真是一举两得的诡异武功,无论如何也得列入前十名!

11 斗转星移

解释:虽然小说里那2位慕容的表现让这神功平凡无奇,但其实按书上所写真的练成足可斗转星移,扭转乾坤

12 龙象般若功

解释:金轮才练了一半就可以与诸小强PK,如果练到第13层最高境界具有13龙13象的功力岂不是无敌于天下

13 左右互搏术

解释:周伯通自创绝学,这个武功还是因人而异,理论上可以达到增强一倍功力的目的,但是实际效果并不那么明显。

14 黯然销魂掌

解释:杨过自创绝学,可惜表现机会太少

15 太极拳

解释:因为创造者是张三丰,无论怎样都该提一下!

第四篇:金庸小说全集

金庸全集读书笔记

很多人说读金庸小说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说读金庸的小说不能提高语文水平,不如多看看其他的世界名著。但是作为一个男生作为一个看到武侠小说就精神百倍的金庸迷来说,这个时间花的值得。

有许多人都看过金庸的书,却极少有人把他的书全部看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个包含了所有金庸小说的对联成为了我在初三下的上半学期的书单,因为对金庸小说的爱,对武打小说的执着,在开学仅仅一个月我就看完了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之巅峰为金庸小说,金庸小说之巅峰无非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罢了。所以读完所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后我也再无心去看那些其他人写的了。

为什么?因为金庸小说比其他人写的好。好在哪里?

反复思考之后我认为有三点:

1、金庸小说的利益并不像其他小说一样只有狭义之情。

2、金庸小说的文学性以及对于细节的处理近乎完美。

3、人物的性格设计有一些夸张但恰到好处

以上的三点我会从我列出的个人认为最好的几部小说中取其部分进行探讨。

一、利益

金庸的小说从浅层次看只是狭义之情,用金庸先生本人很喜欢的人物乔峰来解释最为贴切。乔峰是鲁莽之夫,是豪杰,是狭义之士的典型代表,他有义与虚竹段誉出生入死,有高超的武功让人望尘莫及。但是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他自己却一直发现不了。他爱阿朱,就像每一对小情侣一样缠缠绵绵,在阿朱病危的时候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在得知他是辽人后,他像狼一样怒吼着(如果有听过狼嚎的人都知道,这种嘶吼是歇斯底里的,是带着淡淡哀愁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能证明乔峰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软弱的心,就像金庸小说一样看似激情却能从中悟到许多道理。

我从连城诀中看到人性的贪婪,从鹿鼎记中看到人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从神雕侠侣中看到什么才是爱情真正对于彼此的坚持与守候,从射雕英雄传中看出教育的三种境界。

我看的最透彻的也许是教育,从小学的中国式教育到英特的为不可预知的未来的中西结合奇葩教育法,到杭外近乎放养的教育方法,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所以我想重点谈谈教育。如果说金庸小说最贴切于现实的教育则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从一个愣头傻小子变成一代大侠了。郭靖三次偶遇是整部小说他命运的三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偶遇是与江南七怪的邂逅,从草莽汉子的儿子到初入江湖的傻小子,江南七怪可谓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无怪在其余五个家伙惨死于桃花岛时郭靖哭成了泪人,连他最宝贝的蓉儿也无法止住他的忧伤。他对江南七怪的情感似乎要胜过师徒关系,而更像亲情。

七怪的教育方法可以说只是一味的填鸭——而且乱七八糟,五花八门。从柯震恶的暗器到韩小莹的越女剑法,六个怪人的“课程”各不相同,似乎有些语、数、英、科、历史、政治的影子。尤其是柯震恶和我初中数学老师朱老大简直一模一样:脾气古怪,但水平又在其余几个老师中独领风骚,令人又敬又怕。

虽说七人在江湖上成名已久,但给予郭靖的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三脚猫功夫。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可是这却为郭靖的人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这七个怪人就像我们的父母亦或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们,苦苦培育我们到十八岁。在这过程中教育给我们的内容是强行迫使我们接受的,这个阶段有太多的痛苦和欢笑,这些知识是在之后 的人生道路上最基础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十八岁,就当郭靖初出茅庐的时候,同样年龄的我们也逐步踏入了社会。带着青春年华的阳刚与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他碰到了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洪七公。

洪七公在黄蓉的美食诱惑下授予了郭靖一生最有用的武功“降龙十八掌”。看过射雕的人都知道,洪七公在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家伙是个脑袋不好使的家伙,所以教他降龙十八掌中最简单但威力却不容小觑的“亢龙有悔”。这招易学但不易练,正好符合他傻但肯吃苦的本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因材施教。

放眼未来十八岁的我们或是大学毕业的我们和郭靖一样,是迷茫的,是懵懂的,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和茫然的选择,他们的“洪七公”在何方?

有人说我命中注定没有这样的贵人。我只是觉得他们没有把握住而已,或许当初没有想方设法留住洪七公,这位前辈高人也就会像过眼云烟一般飘然而去。所以首先机会是自己把握的,其次“洪七公”无处不在。

对于每个不同的职业来说,有许多不同的高手,上至坐在办公室里的成功人士,下至修自行车的或是炸臭豆腐的世外高人,在自己领域的有经验的人并且能把这些能力传授给你的就是命中注定的贵人。想方设法让这些高手对自己倾囊相授,把握每一个机会。

最终让郭靖成为真正的高手,一个一代宗师的是周伯通,可以说如果没有周伯通传授他左右互搏和九阴真经就没有华山之巅的那个郭靖。在看射雕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这个疯疯癫癫的老头,他对武学的喜爱可以说到达了“痴”这个境界,就像梁启超老人家所写的《敬业与乐业》一样,周伯通达到了乐业。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武学上怎能不成为大事呢?“一天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不练武。”这是无论哪个职业的最高境界——以之为乐。

是他教会郭靖应该用心去感受武学的博大精深,去用心感受九阴真经的奥秘,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使之自学成才。

与其说九阴真经是周伯通传授给他的,不如说这是他自学的,周伯通只是让他强记经文而已。

我们强调自觉,自觉其实是在到达一定时候,一定境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来自于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只有这种渴望的动力才能使原本无法被接受的被接受,原本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从射雕上悟出的教育三境界是填鸭、因材施教、自学成才,这三种教育是先后关系,并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教育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反感中国式教育的一个原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二、文学性与细节处理

关于金庸小说是否有文学性这点知乎上面早就争议满满,所谓对于文学性的纷争说到底还是对于写作利益的争斗(对于金庸这样的作家要在纯文学上吹毛求疵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知乎

林鸿雪原文:“金庸小说缺乏直面人生无解困境的勇气。什么是二难无解的人生困境?悲剧设置是靠人物间立场、价值观、人生理念的不同差异造成的真实激烈的矛盾冲突,不管怎么选择,都会牺牲其中一方,而两方都是自己所重视的,这是两难的无解的人生困境,非常之真实深刻,很有现实人生的味道。人生总是会遇到让人不得不做出二难无解抉择的时候,这是真实的人生困局,我们无法回避。二难抉择只要做出选择就会牺牲一方,会让人物道德上蒙上污点,因此很多作品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对于这点,还有一位作家王威原文:“以《鹿鼎记》而论,韦小宝明显比阿q鲜活,但是为什么文学成就就不高呢?说到底,还是意思浅了,而且也被大量韦小宝式的功成名就给冲淡。要知道,鲁迅笔下的阿q可是处处倒霉。而韦小宝可是处处如鱼得水。这就是深度的区别。鲁迅直面了人类生存的困境。而金庸却将这些困境轻描淡写化了。

那么我就来谈谈《鹿鼎记》这部被金庸好友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排为金庸武侠小说之最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说要用韦小宝与阿Q进行比较的话,韦小宝是更聪明更幸运的,同样是两个不起眼的悲剧性人物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韦小宝在鹿鼎记中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没有真正的狭义心肠,他只是像每一个现代职场中的人一样,通过尔虞我诈,通过不断的利用与被利用才达到了他最后的境界。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因为他干了太多太多违背侠义之道的事,他只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活着,这又有什么不对的呢?从射雕英雄传全真七子的豪爽,江南七怪的仗义到鹿鼎记陈近南最终的悲剧,没有一个人的命运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就像林鸿雪所说的那样,的确韦小宝是没有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甚至连面对自己的信心也没有,但是这就是一个小人物在那个年代想要抛头露脸的唯一机会。所以我不认为他的决定是错误的。从哲学上来讲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最基本是为了自己。一个连活在世界上的勇气都没有的人谈何直面困境?一个作家只有设身处地的思考才会写出最好的文章,像韦小宝这样的人换做是我们,我们会想到所谓的面对困境吗?苟活而已,所以我认为说出认为金庸小说缺乏直面困境的人应该更多的去考量时代与人物的背景。

假如韦小宝与阿Q有不同,那么就是韦小宝具有最后一丝的良心与义气,这也是导致走向两个极端的原因。

对于韦小宝如鱼得水,而阿Q却结局惨败,所以金庸小说浅层次的言论我已无话可说。

1、《鹿鼎记》是一部武侠小说,而《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性小说,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武侠小说是要弘扬狭义之情,这是武侠小说的宗旨,韦小宝身上仅剩的这些狭义在官场上得到了皇帝的期许,在江湖上得到了天地会人们的信任。也许这是装出来的,但是在面对皇帝斩首之时:康熙冷笑道:“天父地母,反清复明!韦香主,你好大的胆子哪!”韦小宝但觉天旋地转,脑海中乱成一团,第一个念头便想伸手去靴筒中拔匕首,但立即想起:“他甚么都知道了!既然问到这句话,就是翻牌跟我比大小。他武功比我高,我一剑刺他不死的。就算能杀了他,我也决计不杀!”当下更无迟疑,立即跪倒,叫道:“小桂子投降,请小玄子饶命!”虽然不能仅从这一段话就判断出韦小宝这个人是狭义的,但是至少证明他不是一个会出卖朋友来换取自己些许苟活机会的人渣。这点与阿Q有本质性的区别,阿Q对于那些比他地位低的人是非常刁难的,发了小财以后对于别人的要求是苛刻的。

2、为什么一部小说以悲剧为结尾一定引人思考而以喜剧为结尾就不能让人发出感叹吗?

金庸以前的小说每一个主角都是光明正大的,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人铁铮铮汉子的形象,但是《鹿鼎记》是清代通过对于韦小宝的描写体现的是狭义的衰败,江湖豪杰的穷途末路,政治舞台的黑暗。在这种大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得到这样喜剧一般的结尾使人不禁思考:到底完全侠义之情值不值得?那些对于别人完全没有防备完全相信的人通常死得很惨,而韦小宝这样见风使舵的角色却活到了最后。文章的结局是说韦小宝的母亲觉得他很有可能父亲是个喇嘛,这个看似使人哭笑不得的结尾似乎有另外一层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不再仅仅停留于信仰二字之上,不过分的越界有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一些从未想过的事情。

总而言之,金庸小说中对于情节上的处理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并且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三、人物的性格

金庸小说世界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都是极端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否认他小说的原因之一——太不贴近生活。神雕中爱情的感天动地,射雕中不朽的爱国情怀,笑傲江湖中政治斗争的残忍与血腥,连城诀中人们对于金钱的贪欲„„金庸写了太多太多对于人性善恶美丑的夸张。但我认为这种夸张的手法使人物性格中的优缺点被无限的放大了,使得读者们更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读到金庸先生所想表达的东西。

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本书就是《笑傲江湖》,人物形象最鲜明的是岳不群。

在看这本书前半部分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岳不群是一个君子,到后来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回头才发现有许多地方买下了伏笔,也许从安排岳灵珊到福州城外开始就开始预谋这个贯穿整本书的阴谋。岳不群对于权力与欲望的贪念远远不是征服的欲望,而是支配别人的成就感。他从一开始就设计以一个光辉亮丽的君子形象来掩盖他所做的丑陋的勾当,让别人根本不会往岳不群身上想。他以女儿为诱饵想骗林平之对他放下警惕心,又将令狐冲赶下华山为的就是让林平之与自己的女儿能够结成夫妻,这样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到辟邪剑谱从而称霸武林。他想的太多太多了,导致最后一事无成,我有的时候不停的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的时候也想得太多了。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和莫大这样潇洒纵横于江湖之间与琴作伴,无所依恋也无所贪图,做真实的自己,人生依然很美好,更不用像岳不群这样这么累。

太多太多的人拥有着占有的欲望,而自身的实力有限的不那么完美。我觉得左冷禅和岳不群这一个伪君子一个真小人都因为太过于缺乏自信(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带领群雄实力的怀疑)而选择这条卑鄙的道路。而也就是在这尔虞我诈的时代,冲虚和方证这样的宗师都没有被推举为武林盟主之类的职位反倒是左冷禅差点成功了,这足以证明在真正虚伪的大时代背景下,那些仁慈只是阴谋之间的过眼云烟罢了。

金庸将岳不群的表面描写的光鲜艳丽,而内心世界又描写的极度黑暗,这种反差不仅让体现出了他内心世界对于霸权的渴望,也把他伪君子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带给我的不只是武打片段的快感,更有对于人性的思考。

第五篇:读金庸小说有感

还记得接触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我记得是《血溅迷宫图》当时不知是谁写的,且只是短篇,没想到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毫无间隙的读完了,随后就没读过他的小说,直到后来高三时读了《笑傲江湖》以后,渐渐迷上了他的小说。后来也就知道原来我读的第一本叫作《白马啸西风》,且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个“白”字而已。随后又读了“倚”、“连”、“书”直到我现我读完了金庸的十四部小说且加上一本《越女剑》,有的还读了几遍,我是个不喜欢重复的人,但回想起那个情节之时却不免要回头多看几眼,深究其原因,甚至是心理变化,却甚是精彩。

后来读的次数多了,有时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小说之中,当然这就不免有些许感触,为的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而扼腕叹息,或为那百折回肠的情节而赞叹,也为那书中所传颂的精神产生共鸣,现例举几例希望可以共勉一二!

天龙八部这本书可谓集金庸小说之大成,其势甚宏,主人公萧峰可说是近乎完美的天神般人物,但对于其死每次读来都不尽扼腕叹息!英雄终究不是神,终有英雄的悲剧,萧峰虽为大宋所容,但不却不为本族所容更不为自己良心所容,那一刀终究还是下去了,何其豪迈,便是英雄,生,轰轰烈烈,死,亦当为鬼雄!是男儿也复有柔情,或许这一刀切去了兄弟,切去了众位豪杰,确把阿朱拉的近了,只不免塞上牛羊空许约,看不到羊边马儿走,幽幽水边流,美人英雄离去,空怅惘!

从这里我读懂了何为兄弟之义,又何为舍己而救万民于水火的菩萨心肠。 连城诀虽为金庸的中篇小说,却不失为精品。主人公狄云朴素憨厚的性格令人过目不忘,然拜金者那种为夺财宝而透露出阴险奸诈残忍又使人观之胆寒,有为了财宝把女儿活活憋死在棺材里凌退思,有为了财宝不惜牺牲女儿终生幸福的戚长发,更有为了偷生而食结义兄长尸体的,其行为何其卑劣,其用心何其恨毒,其手法又何其老辣,但最后还不是一个个弄得不得好死,得到的却是有毒的金钱!细想来,却不禁痴痴一笑,一生之中要那么多钱“干嘛,又何必提心吊胆费尽心机去赚那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金钱!

从这里我读懂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生性豁达,放荡不羁,豪气干云,嗜酒如命,此何者也,令狐冲也!令狐冲是天生的隐士,一生之中只觉得能娶到小师妹就很幸福,可事与愿违,他有很多常人的悲哀,林平之横刀夺爱,师父师娘猜忌,内力尽失,却不得以酒消愁,愁断肠,用此种方法来作贱自己,此作法更接近于常人,所以令狐冲深得读者喜爱。他或许有点像张无忌有时会顺从自己的命运,但却比他强的多,豁达的他不曾为小事萦怀,于一正一邪之间傲然独立,此才是真性情男儿!

从这里我读懂了“拿得起,放得下,才男儿真本色也”。

当一十六弹指一挥间轻轻走过,一个大侠带着一颗几许幽怨,几许期盼的心和一只不知活了多少岁的巨雕在南海之畔苦苦等待,去等着那飘逸洒脱的仙子,而当等来的是一场空时,心口像锤击一样,去绝情谷吗?只能空想倩影,去找吧,去追日落吧只盼这落日不要落下,不要把这仅有的希望带走,然而终究还是落了,如同心的落幕无声无息却已经死去,惟有一跳以殉那纯洁的仙子,就是这跳看到了爱的真诚,看到了重逢的希望,杨过这位孤傲的侠者,痴情一片,惟别而已,黯然销魂,侠之风流唯君尔!

从这里我读懂了什么叫从一而终的爱情。 随着读书的深入,我开始读他的一些评论本,以及各位大家对其中人物的剖析,原来发现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或许还称不上是玩物丧志吧。从我而言我对金庸小说不敢妄下断言,不免贻笑大方。但其情节之精,构思之巧,语言之美,是其他小说家不可同日而语的。虽说有金(金庸)古(古龙)柳(柳残生),却说柳残生吧名字都不大响亮又怎见其小说高明之处;读古龙之书却有一种紧促之感,因为古龙惯用短句有气势,究其文化底蕴,气势之大却不免稍逊一筹;且说梁羽生吧,其小说可谓虎头蛇尾,往往看了前章就会知道后章,他的小说在我看来只能是散文化的语言很优美,却很空洞。

且金庸小说惯用历史为载体,往往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其文章总是处处弥漫着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再者其小说人物形形色色,读其书,似走进一个个精神世界,总有一个人物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印证。从这里我们读的不仅仅是小说的情节,感受的也不仅仅是其文化底蕴的深厚,更多的是我们能从主人公身上吸取的那种遇困难越挫越勇,正直,知足常乐的品质,小说人物可以死,但其精神却是永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园共育工作计划下一篇:监狱民警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