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起初我并不愿意去中医院。”资阳市中医医院院长欧阳彦成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表示,此前他在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雁江区人民医院”)任院长一职。大学一毕业,他进入这家医院,一呆就是23年。

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论文 篇1:

能中不西,杨浦区中医院的坚持

中医医院当然应该以提供中医特色医疗为主,在国家对中医事业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二级中医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杨浦区中医医院是上海市一家二级中医医院,医院的中医药服务比例名列全市中医医院的前列。这家医院提出坚持“能中不西”,呈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尤其近3年来,这家医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者的满意度、信任感和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大大提升。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和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制度和医联体建设等目标,为二级中医医院提供了广阔用武之地。在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张书富院长看来,二级中医医院即将迎来春天。

二级中医医院的好时代

杨浦区中医医院坐落在杨浦大桥下,不长也不宽的眉州路上。眉州路周边,是典型的“大杨浦”住宅区。上海人称“大杨浦”,一个原因是过去杨浦区占地面积在上海最大,另一个原因是,杨浦区是工业区,对上海经济贡献很大。19世纪末,外商到上海投资办厂,集中在杨浦区,后来,建国后上海的很多工业企业,依然在这里兴旺发展。因为工厂多,工人宿舍也逐渐兴建起来,杨浦区成为上海人口密集的区域,人多,吃喝拉撒、看病求医是最基本的需求。

1980年,为了满足杨浦区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杨浦区中医医院在眉州路34号开业,虽然规模不算大,也方便了周邊居民,为患者提供了中医特色的医疗救治。但是,由于医院硬件条件的限制,医院发展和服务能力一度受到很大限制。2011年,杨浦区得到中央财政对中医医院的专项补助,区委区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杨浦区中医医院新院区,患者就诊环境大为改善。

最近的3年,各种数据显示,杨浦区中医医院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16医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4.96 %;出院人次同比增长29.61%;床位使用率从60%提升到103%;平均住院天数同比下降2.63天,药占比例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

2016年3月,杨浦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发展杨浦区中医药事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中明确了合作推动中医医院提升医疗业务、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水平,力争“十三五”末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

医院的发展与坚持“能中不西”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统计,医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48%,病房中药饮片比例占80%。每门诊人次应用中医诊疗技术的项次数为1.69,出院者应用中药饮片治疗的比例65.82%,出院者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比例88.11%。这些说明患者采用了中医医疗技术和药物的指标,杨浦区中医医院始终名列全市同级医院前列。

在这里,中医特色不仅仅在治疗技术,也在中医医生们的举手投足中。为了激发青年医师学习中医经典、研读经典的热情,引导医生们从经典中吸取精粹、提高中医临证应用能力,医院举办了“引经据典、感悟临床”中医经典分享活动。今年,医院还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伤寒、温病等教研室的知名教授,为医生们开设为期1年的“传承经典、修炼临床”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实践学习班。

中医特色是生存之道

3年前,张书富院长调任杨浦区中医医院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突出医院的中医特色。

就像每个人各有所长,二级中医医院也各有自己的“明星科室”,启动改革后,杨浦区中医医院首先做的,是让原有的“明星科室”做大做强,打造优势学科的品牌效应,让医院的中医医疗服务特色鲜明。

肾病科就是杨浦区中医医院的明星科室之一,2012年获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学科。科主任米秀华传承沪上名医叶景华学术思想,研究实脾固肾化瘀方治疗血尿、蛋白尿,补虚祛风法治疗肾功能不全,获得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殊荣。

在杨浦区中医医院肾病科,不少患者是通过病友的介绍,到这里来看蛋白尿的。

蛋白尿作为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蛋白尿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将会导致肾脏纤维化持续进展,由点到面有局部到整体,会使肾脏形成瘢痕,完全失去肾脏功能,最终发展成尿毒症。

对蛋白尿的治疗,中医有自己的疗法。米秀华医生在中医治疗蛋白尿领域,潜心研究近30年,师承恩师叶景华先生近70年的学术经验,探索治疗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

在读博士期间,米秀华凭借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向全国名老中医叶景华结对学习的机会,拜师的3年里,米秀华跟随老师出门诊,抄方子,没有一天中断过,与此同时,她还定期向老师上交行医的心得体会、跟师笔记,而叶景华在每一篇心得后面都认认真真地写上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与学生深入交流。

叶景华出身中医世家,建国后又修过现代医学,因此十分注重中西医集合,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和不足,将两者的特长有机的结合起来,能较好的提高诊治水平。正是在这种理念的耳濡目染之下,米秀华对中医的理解更加透彻,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临床上“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行医理念。

今年年初,米秀华接待了一位大量蛋白尿患者,病人才30多岁,但是小便浓稠仿佛奶酪一般。本着疾病诊断要精准的基本理念,在传统的望闻问切之外,米秀华还要用西医技术为病人确诊并确认患者病程,又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为其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在许多人看来,得了肾病,是因为肾亏所致,所以应该补肾,但是米秀华在学习西医理论中蛋白尿的形成机理后认为,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了病理因素,造成堵塞所致,因此,在中药的选取上,她认为应该采用“泻”的方式来医治蛋白尿。在两个月的精心调理和医患配合下,这位患者的尿蛋白含量从13g下降到了0.3g以内,在临床上已经属于治愈水平。同时,这位患者还需要继续服药一个月以巩固疗效,神奇的是,在中医疗程结束后,这位患者不仅治好了本身的疾病,原来月经不调的毛病也得到了改善,身体机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米秀华说,中医的治疗效果和治愈时间的确会因人而异,既需要病人对医生的全力配合,也需要看病人本身的身体特质,而寻找中医疗法的作用规律,也成为她们这一代中医人的研究方向。

上海连日高温,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最难受的,特别是老年患者,高温天容易出现心悸等症状。这部分患者中除了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常见器质性心脏病外,还可能存在精神心理因素,也就是所谓“双心疾病”。“双心疾病”又称为心理心脏病,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与心理障碍性疾病共存,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上有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包含精神心理因素,其高发病率、低知晓率影响临床疗效。

针对“双心疾病”患者的日益增多,医院于2017年初开设心悸病综合治疗门诊,利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手段及中医特色综合疗法,针对“双心疾病”患者进行规范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医院心病科依托杨浦区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授累积,总结形成了一套中医综合疗法。这套疗法中既包含了传统的经方及其化裁,同时也涵盖了针灸疗法、耳穴、穴位敷贴、导引功、音乐疗法等多种具有中医传统特色并且疗效显著的方法。通过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多靶点干预,以治疗“双心疾病”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心慌不适、惊惕不安、胸闷夜寐不佳等症状。门诊开设至今,就诊患者络绎不绝。除了门诊就诊外,患者还可以參与心病科举办的“心健康俱乐部”,及时与心病科专业医师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来获取相关的健康知识和就诊信息。

杨浦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以“石氏伤科”为基石,是“石氏伤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首批九个二级工作站之一。骨伤科传承“石氏伤科”治疗骨折的特色疗法,对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外敷院内自制中药膏、小夹板外固定等治疗方法,手法复位既节省费用又不需要手术,尤其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特色治疗,在当地远近居民中已享有一定的口碑。

抑郁症对健康的伤害,如今被大家所认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因为疗效不佳或者其他种种原因,无法坚持治疗。针灸,是近20年来在探索抑郁症新的治疗方式中比较热门的一个技术,杨浦区中医医院叶国传医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针刺治疗抑郁症,选取患者易于接受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加以辨证配穴,取穴简便且安全性高,容易普及推广,如今,针灸科的抑郁症治疗,已经在患者中间很有知名度。除了针刺治疗抑郁症,在面瘫、肥胖等疾病的治疗上,针灸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这些年,不孕病的发病率悄然上升,给很多家庭带来困扰。作为全国名老中医李祥云传承工作室的成员,妇科主任周琦师从李祥云教授已是七个年头,在传承李老丰富临证经验的基础上,以中西医治疗为手段,内服中药结合非药物方法治疗不孕病,给不少为患者带来了“好孕”。杨浦区中医医院这些各具特色的专科,在患者中间颇有影响,声誉日增。

医养结合,中医带来的获得感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身身心的健康,而中国社会又正在走向老龄化,这两个社会现状,都预示着中医将迎来广阔的前景和市场。

截至2015年底,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0.2%,上海老年人比例接近全国数据的2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所在的华东地区,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到2014年底,全国老龄化程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江浙沪城市占了八席。

在上海,深度老龄化趋势正在延续,而且有可能越来越严重。2015年,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8.05万人,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增速比前年下降;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则下降了0.3个百分点。根据监测单位的分析,上海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期还没到来,2025年之后,高龄老人的增长水平将比“低龄老人”群体突出。

无论是居家养老的老人还是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都是最大的。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养老机构中缺少护理专门人才的问题,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上图:今年3月,一群西班牙人走进杨浦区中医院,亲身体验了针灸和推拿的神奇之处。

中医药在治疗老年慢性病方面一直具有优势简、便、验、廉、安等特点,对老年预防保健与康复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被老百姓广为接受。杨浦区中医医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养老机构中缺少医疗专业人员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很多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很难到医院里去看病开药。为此,杨浦区中医医院定向为杨浦区福利院“送医上门”,每月两次到福利院为老人们提供诊疗服务,如果开药,医生们还会将药送到老人手上。杨浦区福利院是一家有着700张床位的大型养老机构,也是软硬件条件比较好的一家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检查,中医医院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弥补了养老机构在专业人员上的不足,满足了老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服务,不仅是医院服务的内容,也体现了医院的社会责任。

今年7月,在杨浦区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与杨浦区中医医院和大桥、江浦、定海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中医老年医学研究工作,建立“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中医老年医学多元化的临床研究。这个合作项目希望能够探索更多更好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今年3月,一群西班牙人走进杨浦区中医院,兴致勃勃地了解针灸、推拿、中医药,几位参观者还亲身体验了针灸和推拿的神奇之处。探访者来自西班牙瓜达穆尔市,他们到访并非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这个参观团想将中医引入瓜达穆尔市,让当地民众也能体验这种来自东方的古老医学。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中医热,不仅出现在海外,也在中国的年轻人中间。无论是大的国家政策支持还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都营造了一个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这对于二级中医院的发展,是最好的契机。

中医医院也是现代医院

中医是传统的,但中医医院的管理方式应该是现代的。近3年来,杨浦区中医医院在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院长张书富认为,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人是最重要的,因此,改革的核心就从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开始。

他介绍,过去医院分科比较粗,改革后,在过去大的内科下设置了心病科、脾胃病科、肾病科、肺病科、脑病科、肿瘤科等更加明确的科室,外科也分出了骨伤科、肛肠科等。人才有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后,医院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学术专攻。

“中医讲究师承、讲究言传身教,医院将医生们送到大型中医医院跟师学习,创造师徒结对的机会,培养医疗骨干。同时,医院也将中医大师请进医院,为每个科室聘请了名医作为顾问。在原有市名老中医彭培初、杨炳初、赵国定、何立人、李祥云等导师的基础上,医院新聘蒋梅先教授、夏翔教授担任导师。至今已经有近20位专家顾问成为了杨浦区中医医院的顾问医生。”张书富院长告诉记者。
下图:传统的火罐治疗,深受患者的欢迎。

目前,医院培养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人1人,上海市杏林新星2人,杨浦区名中医3人。

作为杨浦区中医药教学中心,杨浦区中医医院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教学基地、上海市中医药培训中心基地和上海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医院大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仅2016-2017年间,医院承担市级课题13项,区级课题12项,院级课题15项,医疗骨干的科教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医院所取得的科教成果也得到多个上级部门的肯定。

院长张书富介绍,医院还非常重视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医院请来专业的管理专家,为中层干部授课,让管理人员熟悉全新的管理工具、管理经验。“我们希望通过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每一個环节的管理质量,从管理中出效率。”在张书富看来,中医医院必须坚持中医服务,但管理方式应该是现代化的。医院参照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JCI医院管理评价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范医院的管理流程。

中医,既是传统的,又是为现代患者服务的一种医疗,通过二级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服务将让更多的患者,切身体会到中医的不可替代之处。

作者:黄祺 周洁

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论文 篇2:

欧阳彦成:西医专家闯关中医管理

“起初我并不愿意去中医院。”资阳市中医医院院长欧阳彦成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表示,此前他在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雁江区人民医院”)任院长一职。大学一毕业,他进入这家医院,一呆就是23年。期间,他从一名普通的医生进阶为一位“卓有战绩”的院长,这个过程既是他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突破和进展,又是他在医院摸爬滚打、与医院同舟共济的情况下杀出的一条生存之路。

在外人看来,雁江区人民医院院长是科级,而资阳市中医医院的院长则是副县级,然而对于升职,欧阳彦成却并不“感冒”。其实,此前上级曾四次试图调动他,都被他拒绝了。他酷爱自己的专业,希望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在自己钟爱的腹腔镜等研究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欧阳彦成在雁江区人民医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的成功实践,使得上级部门认定他就是资阳市中医医院院长一职的最合适人选。

资阳市中医院(现已更名为“资阳市中医医院”)是资阳市雁江区的区级中医院,由于雁江区是资阳市政府所在地,资阳市领导希望旧的资阳市中医院将来能够承担起作为地级市中医医院的功能,成为资阳市区域医疗中心中的一员。

欧阳彦成此去上任,面临的任务艰巨:要将资阳市中医医院建成全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同时扛起资阳市中医这面大旗。

领导开导他说,这个医院需要你,现在发展遇到了困难,你去帮帮忙。欧阳彦成不好再推辞,他考虑了整整三天,最后才决定走马上任。

“我是党员,又是人大代表,就要有所担当。”他说。

思维难改

下车伊始,欧阳彦成研读了近五年来雁江区中医医院所有的发展战略、工作计划、改革措施和管理评价体系,试着全面了解中医院过去五年的运营情况。结果让他大跌眼镜,实际和目标差距要比想象中大很多。

中西医评价标准体系差别很大,明面上,这是一所三级乙等中医院,虽有自己的中医特色品牌,但是在综合实力和诊治能力方面,西医方面的发展尚不能达到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水平。

欧阳彦成感到巨大的压力,要达到新的战略目标,要先补齐差距,还要在此基础上再上台阶。

原来的雁江区中医医院更多是依靠人情化管理,并未进行体系化的建设,人力资源培训、诊疗项目、评价体系等所有的基本建设几乎是零,有时欧阳彦成还需要亲自去做许多基础性工作,这些都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这些还不是最让他头疼的,更重要的是医院的老员工思维方式问题。他们普遍认为,西医专家到中医医院任职,应按照中医的标准进行发展,这个问题甚至在领导班子内部也有争议。

欧阳彦成虽是西医专家,但却也认同中医的诊疗效果。他认为西医和中医是两个不同的诊疗体系,但二者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患者的疗效。使中西医充分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才是现代化的中医医院的最终目标。

长期纯粹的中医思想,让员工们对于新理念和新思想接受起来特别困难,欧阳彦成感觉到沟通过程十分费劲。让他苦恼的是,中层干部开会时,他在台上讲,下面的人却听不懂。

他意识到:改,迫在眉睫。

通过短期的了解,欧阳彦成认为首先要改的是员工的思维习惯。医院员工长期在一种固守中医的思维惯性下,已经形成思维定式,排斥新事物而不愿意被改变。

“要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他说。

首先,他决定让医院中层干部打开眼界,使其与外面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接轨,才会改变传统思维,新举措才能顺利实施。

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中层干部走出去参加各地的医学类培训、论坛、年会等交流学习活动,与一些行业专家和管理者探讨、交流,拓宽视野。请一批专家教授到医院来做讲座,从人力资源管理到经营管理,从工商管理到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训。

“这样一来,长期封闭的思路就打开了。”

此时,欧阳彦成惊喜地发现,交流培训后,他和中层干部的沟通轻松多了。

中西医结合

此前,在他所任职过的雁江区人民医院的建设发展中,欧阳彦成果断提出走大专科、小综合、差异性的发展道路,带领医院工作人员下基层搜集数据,通过实地调研确定了“平民医院”的总体思路,实现了品牌跨越式发展;创建了微创外科、骨科、口腔科三大中心,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在全市率先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同时也挽救了当时面临倒闭的医院。无疑,欧阳彦成对于雁江区人民医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战略思路是成功的。

那么,“平民医院”等一系列模式是否能照搬到资阳市中医医院继续沿用呢?欧阳彦成当即否定了这种想法,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平民医院是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和雁江区人民医院的实际而决定的战略思路。彼时,旧的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和当下中医医院特殊的定位了。

但是,现代中医院如果只做中医方面的治疗,其规模及运作机制很容易被抄袭,一个医院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欧阳彦成认为,把中西医两个标准融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才是中医医院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适合医院发展的思路是最好的,针对医院西医基础薄弱、中医特色明显的实际,欧阳彦成首先确定了“西医打基础,中医树品牌”的战略思想。紧抓中医这条主线毫不动摇,同时加入西医治疗的配合,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做出表率,自2014年4月到资阳市中医医院任院长后,欧阳彦成亲自主刀首例微创手术,填补了中医院妇产科微创外科手术的空白;并多次参加外科、骨伤科疑难手术。

此外,完善了医院查房、会诊制度和学科建设体系,提出了新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医院未来5年的“1234”发展目标。

一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以“仁和精诚”中医文化精髓引导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赶超简阳、安岳,成为全市中医系统的典范;二是以针灸、康复为抓手,在全市建立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中心;三是建成眼科、骨科、脾胃病科三个示范基地;四是实现“中西医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专科综合一体化、门诊住院健康管理”四个一体化。

其中,欧阳彦成特别强调了对于传统的中医品牌地位的毫不动摇,同时用“四个一体化”拓宽了医院发展的思路。通过城乡一体化,解决区域中患者的双向转诊问题,并实现专家对口支援帮扶以及培训,通过对城乡医疗资源的整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引进“健康管理”思维,与医学健康新领域探索接轨。

准确出击

作为医院管理者,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就会出问题,因为这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土壤。然而同时欧阳彦成深知,一院之长更应该抓住时机,有所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都有可能让医院失去发展的机会。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根据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考验着他作为院长的综合判断力和战略眼光。

除了“药房托管”和“设备采购”是从雁江区人民医院照搬过来的,其他的发展思路全部都是结合医院实际来确定的。

“药房托管”是他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模式。而“设备采购”方面,实行“阳光工程”,有效杜绝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为医院大大节省了开支。

此外,欧阳彦成带领资阳市中医医院积极探索与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合作,从中医院的特色优势出发,与当地民政等相关部门积极合作,探索解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医疗方面的问题。

借助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优势,探路以医养老,把养老和医疗相结合,他设想把全市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复合性、疑难性疾病而没有人供养的老年人集中到医院,医院方面即可提供生活照料,又可以提供护理康复,还有医疗保证,不仅解决了当地民政部门的难题,同时也会带动医院的老年病科和临终关怀科的发展。

“我们要打造500人的养老目标体系,从老人进医院到离开,实行‘一条龙’服务。目前这项工作已经立项,明年就要着手工作了。”他信心满满。

此外,对于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他表示,资阳市中医医院此前在治疗脑瘫儿童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目前已成功治疗30多位脑瘫患儿。并计划要把全市200多位脑瘫儿童全部集中到一起进行照料护理。另外还有其他残疾儿童的收治工作,建设8000平方米、200张床位的儿童康复中心。他积极谋求此类互惠的公益合作,既能解决社会负担,又能促进医院的综合发展。

全方位发展

“我们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双重的,即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标准,最终才能实现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的目标。”欧阳彦成说。

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是院长们历来重视的两个方面,欧阳彦成也不例外,他深知医院的综合实力与此密切相关,也十分重视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

据欧阳彦成介绍,针灸和康复是当前资阳市中医医院最强的两个学科,眼科、骨科、脾胃病科也是医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五个学科就是医院树品牌的学科,也是重点学科。为了强化“中医树品牌”,他没有融入任何西医的东西。

一系列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医院原有的强势品牌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才的招聘、调动以及引进工作。

此外,他重视文化作为基石的作用,通过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为契机,提升医院文化。“文化建设能凝聚人心,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他说。

近期,医院已经通过征求员工意见,邀请中医文化专家进行把关,统一了院歌、院徽、院训等一系列文化标识。他表示,这不仅是为了将来的“创三甲”达标过关,更重要的是为了医院自身的发展,增强凝聚力,因为“大的战略需要文化来支撑”。

除了对医院文化的重视,欧阳彦成认为现代院长的管理要有企业家的思维。

经过对比,他发现传统的公立医院院长的思维主要是对人、事、权的约束,而企业家主要是创新性思维。他认为,创新性在本行业以企业形式建立新的经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激励模式等等,引入企业家思维,医院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焕发新的活力。

对于很多医院一个方案或模式沿用很多年不改变,欧阳彦成认为,不变就会产生惰性,创新也就会更少,就没了激情和热情,人就会缺少新鲜感。因此,创新要存在于管理者的每个决策过程中。

在医院的发展中,欧阳彦成认为最重视的因素是人。“离开了人,所有的事情就是空谈。”他表示,人是最原始的生产力,包括医院的医务人员、前来就医的患者,以及与医院发展相关的社会人。医务人员能够快乐地工作,患者能够得到顺利治疗并康复,社会人士理解并支持医院的发展,那这个医院的发展模式就是成功的。

“院长的能力不在于其目标有多高,或者眼光有多深远,关键在于如何集合一群人的力量,挖掘其最大的潜能,使其感受到幸福。”同时他认为一家好的医院能够良性运行,不需要领导过多的约束和引导,而需要“医务人员养成好的习惯,融入团队,最终实现目标”。

欧阳彦成崇尚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第二境界是“工作唯勤,做人唯诚,做官唯廉”;第三境界是“上善若水”。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时时处处拿这三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如果说他在此前作为医生在专业方面的研究和之后任综合性医院院长的历练经历已经达到过前两种境界的话,那么作为现代化中医医院的院长,一系列强有力的决策背后,也许需要的正是“上善若水”般的包容,这不正是他所追寻的第三境界吗?

作者:徐书贤

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現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推进和加强社会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导向,努力让更多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举措,连续多年实施各项民生工程,民生建设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坚决 “守住民生底线”,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用造福民生的崭新成果,凝聚起全区各族人民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内蒙古的强大力量。

一、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农牧民获得感明显提升。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了以义务教育为核心、涵盖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得到均衡发展,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交通、水电、通讯、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二、优先发展教育夯实基础

自治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和促进公平为主线,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強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人民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方针和“两主一公”的办学模式,稳步推进蒙汉双语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实现民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标准化建设,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坚决贯彻“阳光招生”政策,彰显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园足球试点”,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实行现代学徒制,逐步优化教育结构体系。

三、创业就业工程助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大就业资金投入,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措施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出台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政策,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加强失业保险管理和规范,建立并不断完善失业预测预警机制,有效地调控了失业风险;出台大量鼓励或推进创业的政策,利用“互联网+”思维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在多个盟市打造标准化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活动,实施“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带动更多人实现创业梦;通过“基层就业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启动实施“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了“零就业家庭”长效帮扶机制,围绕残疾人就业以及复转军人安置就业等做了大量工作。

四、收入分配改革彰显公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优化工资结构,建立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实行苏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补贴;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和协商质量;逐步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农牧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再分配调节机制领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努力优化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在城乡居民收入领域,不断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拓宽收入来源,收入分配格局显著改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五、社会保障事业增进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补短板”“兜住底”“织好网”的要求,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险制度方面,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明显加强,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明显;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成绩喜人。在社会救助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着力完善“8+1”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补助水平不断提高;专项救助力度增强,在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高度重视临时救助工作,重点从完善“救急难”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救急难”信息平台建设,保证了临时救助制度的有效性、可靠性和执行力。在社会福利方面,不断推进困难老人救助、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等重点工程,通过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农村互助养老、牧区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发展。在社会优抚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抚安置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社会优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医疗卫生事业守护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目标,大力促进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医药卫生服务系统逐步健全,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巩固完善,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通过不断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卫生应急机制等措施,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医药服务体系方面,通过改善就诊环境、开展预约诊疗、优化服务流程、实施优质护理等便民惠民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建设了卫生云、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三级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方面,始终坚持发挥蒙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以蒙医中医医院为蒙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阵地,在蒙医学科建设、内涵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继承创新以及对外交流和学术提升上坚持发挥蒙医中医医院的龙头作用,重视蒙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蒙医药文化和蒙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蒙医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了蒙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七、社会治理举措激发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全面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军民团结、军地联防、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汇聚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情报互通、资源共享,联防联治、联控联管”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祖国北方边境安宁。通过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搭建“大调解”网络,开展“大接访”活动,不断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以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为抓手,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的日常监管,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稽查执法和抽检监测工作,不断推进食药监管体制改革;通过灾情共享机制的构建和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的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专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通过加强与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體系建设,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发挥党、政、军、警、民整体效能,健全边境地区三级联防责任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警务合作,健全完善“草原110”功能体系等工作,平安内蒙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不断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点带面来促进社区文、卫、体事业蓬勃发展,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大力支持和推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开辟政府购买的通道、变革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路径,初步建立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八、落实精准扶贫齐奔小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头号民生工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因户因人施策,提高脱贫成效。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道路。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发展3个专项规划的出台,使自治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分类扶持贫困人口、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等精细化工作,有效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扶贫资金方面,建立财政扶贫投入机制、统筹整合各类涉农涉牧资金、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实现了扶贫资金的大力整合、大幅增加与有效管理。

九、保障安居住房温暖民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通过“租补分离、分类补贴”的方式,推动对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并轨管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到公平住房的待遇;土地、税收政策的落实,健全的建设资金筹集机制以及严格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扩大了住房服务的福利覆盖面。廉租住房建设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大力推进,不仅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困难,也吸引了优秀人才来内蒙古创业。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使农村牧区整体住房建设水平大大提高,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游牧民定居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解决了边境牧区旗县和“三少”民族自治旗县牧民的定居问题。棚户区改造工程自实施以来,圆了许多困难群众住房梦。包头市“北梁棚改模式”作为全国棚户区改造的创新典范,对全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包头市也因此获得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的“全国棚户區改造示范城市”称号;乌海市神华矿区棚户区改造的易地搬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矿沉陷区职工的生活环境问题;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通过建立地企合作机制,改善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城镇面貌。

风雨兼程七十载,玉汝于成百花开。7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照耀下,不断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内蒙古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前进,成为祖国北部边疆的亮丽风景线。

(本文由《内蒙古社会建设70年》课题组撰稿,

执笔人:杨腾原、刘银喜)

责任编辑:刘 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