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2023-02-23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 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 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 漆、眉10县。两汉,属右扶风。三国及晋,为扶风郡地。前秦,宝鸡设武都郡。北魏,在雍城治岐州。今市区为北周筑留谷城,隋移陈仓县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在凤翔均设凤翔府。民国24年(1935),陕西省在凤翔设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设地、市建置。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境内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景点65处,尤以西周青铜器名扬海内外,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著名古迹有炎帝活动过的天台山,佛教圣地法门寺,张三丰修道院金合观,五丈塬诸葛亮庙,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皇家温泉汤峪温泉,雍城遗址等。名胜风光有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散关、凤翔东湖等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盛唐文化荟萃之地,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目前,全市有各类文物点3358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九成宫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处。有馆藏文物48000多件(组)。其中国宝级珍贵文物55件(组)。一级珍贵文物600多件,分别约占全省和。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巨大,造型精美,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宝鸡出土的何尊、秦公钟、墙盘、折觥、金柄铁剑、八重宝函、鎏金银盘、12环大锡杖 、秘色瓷及九成宫醴泉铭碑等重器珍宝,充分显示了周秦文化、唐文化的风采。宝鸡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供养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典范,反映了盛唐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宝鸡现有文物单位22个,外开放的有7个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周公庙、诸葛庙、钓鱼台。既有出土文物阵列,也有历史遗迹的展示。是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

宝鸡也是关中民俗风情的集散地。到这里旅游,各种关中小吃,如臊子面、面皮、搅团、锅盔,让让您尽享北方面食地美味,体会关中人生活地安逸和热情好客。热闹非凡地庙会、四处赶场地剧团演出,能够试试在在感受古老地文化与艺术。宝鸡凤翔自古以来,人杰地邻,泥塑、彩绘艺术吸引了四面八方地游客。六营村的胡深先生创作的泥塑吗,已经被作为中国2002年将发行的生肖邮票图案。

宝鸡地处陕、甘、川三省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陇海、宝成、宝中三条铁路在此交汇,是陇海铁路上第三个大“十”字。市区距西安国际 机场100多公里。以市区为中心,已形成宝鸡到西安、平凉、成都、乌鲁木齐四条公路干线和110条支线的公路网。特别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和西(西安)宝(宝鸡)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宝鸡在沟通东西南北货运、开展国内国际贸易方面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1993年6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宝鸡视察并挥毫题词“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随着经济的发展,宝鸡将成为你旅游重要的一个目的地,到这里,您能够感受先秦的文化与文明,体会关中的风土人情,享受自然带给你的新鲜与舒适„„

宝鸡有名的是臊子面属岐山风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其它名小吃有:辣驴肉、锅盔、宝鸡茶酥、陇县马蹄酥、岐山挂面。

1、岐山臊子面. 相信这个大名大家早已听过,很多人还品尝过,不过呢,西安这边我觉得没有完全正宗的,就目前而言感觉比较正宗的就是永明和永丰,基本上85%正宗。因为那是岐山人开的店,但是呢原料不是原产地的,所有就打了点折扣。这两家店在市区各地都有分店,比较方便,大家可以去品尝一下,就餐环境还不错。

2、臊子肉夹馍. 这个也很好吃,味道和口感不同于一般的腊汁肉夹馍,西安很少有卖的地方,不过那两家永明和永丰都卖的,臊子的味道嘛,我觉得8成左右正宗。

3、岐山擀面皮. 这是宝鸡小吃里最有名气的,走遍了全国,到处都有,北京那也有,不过在北京你吃了觉对感觉不出那是擀面皮,因为那已经不是擀面皮了。西安这里擀面皮很多地方卖,但是呢,多数不是擀面皮,大多把蒸面皮拿来当擀面皮卖,我在西安几年还没有发现哪有真正意义上的擀面皮,大家想吃的话还是回岐山,让你吃个够。· 皮影 · 农民画 · 猕猴桃 · 香醋 · 凤椒 · 凤县党生小人参 · 食用菌 · 千阳培育出新一代苹果 · 岐山臊子面 · 腊汁肉夹馍 · 水煎包 · 红富士苹果 · 红嘎啦苹果 · 草编艺术 · 松仁玉米 锅盔馍 民间艺术品马勺脸谱 凤县党生小人参 食用菌 凤椒 鹿糕馍 腊驴肉 扶风的一口香 特色活动 宝鸡社火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 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 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 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封神演义人物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 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作为关中平原的核心城市,宝鸡市大力发展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将市民带入文化氛围中。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感受不同的乡土人情,对于节日风俗本身而言似乎已经不再重要。我希望通过对宝鸡各个地方风俗文化的调查,将宝鸡人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和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展现给世界。历史悠久的先秦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熏陶,正不断地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并随着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逐步成为历史的精华,拥有着巨大魅力和价值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将通过宝鸡人代代传承,以更好的文化内涵去打造一格独具风格的地方文化品牌。

第二篇: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为了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我们开展了相关课题活动,并制作了“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特意向您了解一下有关情况,请您就下面的问题做出如实回答,谢谢您的合作!

1、

2、

3、

4、 您的户籍所在地是(省、市)() 您的性别是()A 男B女 您目前的年龄是( ) 您认为民俗文化都包括哪些部分?()(多选)

A物质民俗文化B文化民俗文化C艺术民俗文化

D社会民俗文化E精神民俗文化F语言民俗文化

5、

6、 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有家乡民俗产品()(多选) 您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多选) A 流行饰品B 家居设计C 服装D 饮食E民俗节日

A父母长辈B社会媒体C 口头相传D 书本报刊 E其他()

7、 你了解家乡多少民间故事?()A3-5个B5-10个C10个以上

8、 你如何看待家乡的民俗禁忌?()

A 理解并遵守 B 理解但不遵守C 无所谓

D 不知道所谓的民俗禁忌 E 其他()

9、 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0、 A服装B 节日C饮食D其他(请说明)

11、 您是否在您的户籍所在地上大学?()

A是(转至13题作答)B否(请您继续作答)

12、 您用多长时间适应了大学生活?()

A1-3个月B 半年左右C一年左右及以上

D 到现在依旧无法适应 E可以适应于任何环境

12、您是否感到来自他乡文化民俗的冲击?()

A 有并且很明显 B 有但不明显C 没感觉到D没注意 E其他

13、您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A喜食辣B 口味清淡C口味较重D 所有口味都喜欢E其他

14、您的家乡饮食多()(米/面; 酸/甜/苦/辣)

15、(1)对于春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贴春联,给压岁钱,吃饺子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端午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赛龙舟,绑五彩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清明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有宗教信仰吗?()

A 有B 无(请跳过17,18题)

17、您信仰哪个宗教?()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其他

18、在您的宗教中,有何禁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A 地理位置B 历史发展因素C社会、经济、文化复杂D其他(请详细说明)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反馈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支持!

第三篇:家乡民风民俗

XX

XX班

人人那个都说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 好风光 „„

是的,俺的家乡有山、有石、有水、有人。山是蒙山,石是金鸡钻石(现下落不明)和常林钻石(现我国最大的钻石),水是沂水,人是 “书圣”王羲之。

过春节是临沂的民风民俗也是中国的民风民俗,是中国每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也叫“过大年”。

中国农历的12月23日,叫做“腊月二十三”,算是春节的“预备演习”,称作“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钦差大臣,得罪不起,需要恭而敬之的送他“上天言好事”。 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供品中以甜食最多,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宰猪杀羊,蒸馍馍,做豆腐,赶制新衣,写对联,买年货,离家在外的人要千里迢迢赶回家„„ 除夕之夜饺子香 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但春节期间的饺子却别有寓意,象征着团圆、祥和。 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做“腊月三十”。这天下午,家庭主妇便开始准备包饺子。饺子的馅有猪肉、羊肉、海鲜、鸡蛋和素菜馅等几十个品种。腊月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以吃最好的菜、喝最好的酒的吃喝形式辞旧迎新。传统的除夕夜必须吃素馅饺子,而且必须等到午夜时分才吃,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后。人们燃放过爆竹、礼花,高高兴兴吃饺子。除夕夜的饺子有很多名堂,比如在几个饺子里包进消过毒的硬币,有幸吃到的人,被认为在新的一年中财运好;新婚夫妻如果能吃到包有大枣、花生、栗子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中会早生贵子„„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声响似一声的鞭炮声向人们宣布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要用桃条子水洗脸,然后每人都要吃一个用加桃树枝条的水煮的鸡蛋,保佑一家人不受邪气侵害,平平安安。小孩子还要在口袋里装上几根桃条子辟邪。吃完鸡蛋后就要祭天了,说是祭天,其实祭天过后还是要祭灶的(民以食为天嘛)。祭天就是把祭品摆好,在祭品前烧一堆黄纸,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向火上扔祭品,全家人在父亲的带领下向“老天爷”和灶王磕头。如果纸都烧完了,纸屑都飞起来了的话就说明老天爷很高兴,来年的日子会顺顺利利的之。在过年的这段日子,每顿饭前都要先用刚做出的饭祭天。之后,全家人就开始吃早餐,而且早餐必须是素馅教子。以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拜年了:首先是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要磕头说吉利话。父母会给孩子一定的压岁钱。然后是一家人一起到爷爷奶奶家给爷爷奶奶磕头,再然后是整个家族的晚辈们聚集起来,一家一家的给长辈们拜年、磕头。最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

大年初二时叫亲的日子,就是由哥哥或弟弟到姐姐或妹妹家叫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姑娘家要好好准备一桌酒菜,款待娘家人。如果姑爷也随同到了娘家的话,娘家也必须好好款待的„„

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

正月十五叫一声响似节,也叫“灯节”,人们管这一天晚上的欢庆叫做闹元宵,也叫“闹花灯”。这一天,要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汤圆,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孽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正月十五的花灯,与除夕夜悬挂的大红灯笼又有不同,首先是样式不同,不再是单一的圆形灯笼,而是各种几何形体和动植物形体;其次是颜色不同,不再是统一的红色,而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再次是内容不同,灯笼上绘有各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山水花卉、动物植物。

说实话,过了大年初二年味就淡了,到正月十五吃过汤圆,年就真的走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新一年的期盼„„

第四篇:家乡的民俗

藏在食物里的民俗

一直以来我脑子里民俗的概念就是一个区域里世代相传特有的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里生生息息地传递约定俗成的每天的生活生产习惯,或者共有及特有的节日及对应的庆祝活动等等,都是一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正因为融在平凡的生活里,所以得以传承延续下来。而在各种民俗的表现形式包括祭祀、集会、服饰、口口相传的民谣典故、传统制作工艺、风尚礼节等等之中,我认为食物是民俗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思考民俗与食物的关系之前,经过学习和网络的途径,我对民俗的定义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而我们选修的课程,民俗学,是指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加之看了去年较为受欢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想一想我所生活环境里的所见所闻,我觉得家乡的民俗就别有一番风味,而食物是民俗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包裹在食物里的民俗风情有一种特有的踏实感,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所必须的行为—“吃”联系在一起,在大家解决生理上的饱足感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也在精神上将民俗记录下来。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和所有地方一样,家乡也有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按时间顺序来看,从一年的开始春节,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再到祭祖还念先人的清明节,之后的端午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家乡浓郁独特的乡土气息。

一.民俗促使了与其对应食物的产生与推广延续。因为有文化的促使,比如众所周知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典故。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促使某一食物演变为民俗的例子。

结合实际,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早上还会吃油条和咸鸭蛋。其中,吃咸鸭蛋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原因,鸭蛋有补心清肺的作用,在这个时节吃是符合人的身体状况的。而当地吃油条的习惯则寄予了老百姓对农忙时节到来身体要健康的美好期望。因为有句俗语“端午时节忙插秧”,意味着一年里水稻劳作的开始,在古时完全依靠人工插秧劳动的时期,农民要长时间弯着腰,而油条这一古老的食物有柔软性韧性,淳朴的老百姓就希望通过吃油条使自己的腰像油条那样柔软,即使是长时间的弯腰插秧也不会出现腰酸挺不直的情形。这个小例子说明人们的日常劳作-端午插秧这一农耕文化的习俗促使了吃油条这个与食物相关的习俗代代相传。即使是现在机械劳作,科学的抛秧等技术引进,每逢端午无论是农家还是不种植作物的人家还是会吃油条。因此,可以说我们传统的农耕文明传承也促使了食物的延续。

二.食物一定程度上是民俗传承的纽带。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更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传承方式。例如北方传统的食物-饺子。饺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春节的象征。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我认为,北方人不仅仅喜欢吃饺子,更重要的是一年的辛苦打拼下来,年轻人老人团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团聚在一起包饺子,享受天伦之乐才是大家心里最开心幸福的事情。饺子制作过程中的和粉、裹馅儿、擀皮等细致的工序,需要一家人来共同完成。过程里完成的不仅仅是饺子,还是春节团圆这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传统习俗。而包饺子需要一家子的成员来共同完成,也因此为家人团聚提供了契机。

类似于北方的饺子,南方过年吃的年糕,其制作也是需要大家协作完成。传统手作的年糕是必然要家家户户合作完成的,邻里街坊的关系在制作年糕的过程里也变得更加亲密。之后出现的年糕作坊,使得加工年糕时只需提供原料,不在要大家手把手的配合,但是谁家做好了热腾腾的年糕,都会给邻居送去,街坊和睦友爱的相处模式一直传承下来。

三.食物与民俗交织的现在。在物质日益富足的现在,多样化的食物也给了我们非常多样化的选择。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饮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民俗的关系也很密切。失去了文化传统内涵的食物是不完整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酒足饭饱之后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我也会常常想到,比如清明节奶奶做的清明果,小时候热气腾腾蘸着红糖吃的年糕,过年时家里请师傅来家里做的冻米糖„„比起对食物的怀念,也许最想重新体验的是坐在奶奶脚边玩清明面团,跟大人去年糕作坊里猎奇,过年里忙碌张罗等等融在生活里的淳朴民风民俗的感觉。事实上,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将民俗与传统食物融为一体,将它们当做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了。民以食为天,解说了民与食的关系,民俗也是离不开人民的。当民俗融入到人民最离不开的吃当中,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地延续下来了。

民俗学的定义里面说到:“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我觉得食物和民俗就比较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部分都有其民俗,而每一个地方的人都离不开食物,两者融合在了一起,民俗使得某种食物产生推广,食物的制作使用又体现了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好的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是的美,更为关键的是包含着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份对民俗习惯的尊重与延续。

民俗不仅仅是指有形的或者形式上的活动,还应当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被人们记在心里并且生生不息地向后代传递的东西。

当食物与民俗交汇在一起,人们长久以来积聚下来的饱含着文明智慧的优良民俗也许会无声无息地传得更为久远。

第五篇:家乡民俗论文

题目:

2016学年

浅谈家乡的民俗文化

学生姓名: 李亚杰

学 号: 201409020228 班 级: 产品142班 指导教师: 杨晓燕

年 6 月 1日

民俗学家乡民间美术

20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说到民俗,能让我侃侃而谈的要数我的家乡浑源了! 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其实说到浑源,让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恒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现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区。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主要景点有金龙岭、恒山松、桃花洞、恒山云、恒山庙、悬空寺以及恒山十八景等,当然最最有名的当属悬空寺了。

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浑源除了北岳恒山和五岳绝胜悬空寺久负盛名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饶有趣味。

在我的故乡浑源,乡村也有制作花灯的习俗,所不同的是,花灯是做给孩子玩的,一人一盏小花灯,点了蜡烛,手提了满街乱跑,或者聚在一起比谁的花灯更美。制作花灯,当然少不了花灯艺人,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花灯艺人,过完年破五就能出门,去附近的山上割回荆棘藤条,烟熏火燎过,使一根根坚硬的荆棘藤条变成了绕指柔,可随意弯曲和团捏。一般制作花灯都是根据小孩子的心愿,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诸如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或者瓜果蔬菜等常见植物,再或者飞鸟昆虫等,只要见过、说得出名字,都能成为花灯题材。几根藤条或圆或方一搭配,就有了轮廓,再用粉连纸(也叫七彩纸)裱糊水彩点染,

1 一盏惟妙惟肖的花灯就做成了。需要说明的是,每盏花灯底部都有十字架,固定着一个小钉子,插蜡烛所用,上方留口,上下通透。

其实,制作花灯只是花灯艺人的一个副业,他们的真正身份是编织匠,春天柳枝发芽编篮子,夏天用藤条编筐,秋天织席,冬天绑扫帚缚笤帚等等。农具是农家生活必需品,编织有着广阔市场,因此,编织在乡村里是很吃香的,编织匠也是乡村很受乡亲尊重的艺人。

浑源民居以平房居多,尤其在乡村,而且以四合院为主。高耸的门楼、方正的四合院,房子中规中矩,房顶起脊,一分为二,典型的三角架结构,屋檐两出水,房前宽檐,可以遮风挡雨,后檐仅有出水功能,短而收敛。这种房屋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房子结实与否未知,房子的造型却颇为做作,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很有皇城风貌或庙殿遗风。

浑源人讲究盖房子,只要有钱,总要为自己建造一套或多套房子,当地有个说法,盖房子、娶媳妇、养孩子是人生的三件大事,房子首当其冲。这里所说的“盖房子”专指标准建制的四合院,临时搭建的草房窝棚不算。四合院有造型美观的门楼,有铺陈有序、干净整洁的方院,有高檐阔屋的瓦房和油画分明、色彩鲜艳的涂饰。站在修饰精美的四合院里,我常常有一种幻觉,如庙,森然清静,这可能与如出一辙的彩饰有关,当地油匠众多,画惯了庙宇的风格和色彩,不经意地带进寻常百姓家。

四合院大门,一般向南,也有东家西家四五户人家聚居一处,每一家大门则是沿街道走向而开,门楼也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偏左一角,如果大门冲南,以设在东南角上的为多。进了大门,迎面建有影壁,也叫挡头,据说有辟邪之用,内不泄光,外物可阻。影壁的建造也有讲究,上有仿木椽檐,单坡瓦顶,正中设有横脊一道,两端置有麒麟兽,额头设有砖雕斗拱,两侧有砖雕垂花柱;影壁中央嵌镶有“福”、“喜鹊登梅”、“八仙过海”、“吉祥如意”、“丹风朝阳”等瓷雕花饰;影壁下面则是雕花砖座,砖座上多摆设祭祀天地的香炉。四合院都是封闭式布局,庭院清爽、洁净,有防火、防盗、采光、通风之功能,也是供人行走、休闲、娱乐和家务的中心地带。四合院多为正房三间,左右两旁各设耳房一间,东西厢房不定,南房一两间,西南角多建置厕所和柴房。

2 浑源古为富庶之地,有钱人众多,建造精美的房屋既是财富的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点,从遗留的老民居中也可见一斑。散落在乡村腹地的“地主老财家”,四合院往往是大型组合式的,一进院落之后,还有二进、三进、东西跨院甚至花园,可惜的是,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深宅大院毁坏严重,完整存世的已经不多了。

浑源还盛产陶瓷,生活所及,到处都有陶瓷的影子,比如碗、盘、盆、缸,喝水的杯子、喝酒的酒盅、沏茶的茶壶等,以及腌菜的大瓮、储粮的浅子、放油的油坛等,还有瓷枕、陶人、砂罐、琉璃等,凡是生活中人们想得到、工匠捏得出的泥工作品,都可以经过烧制成为一件实用或者美观的物品。因为多,因为易得,陶瓷在浑源很廉价,比如碗盘等,许多人家都堆放在墙角。

据说,浑源从唐代起就开始生产陶瓷,历经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早让浑源陶瓷烧得炉火纯青。浑源陶瓷古称浑源窑,与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等一样出名。不过,浑源陶瓷历史虽久,存世的精品却不多,出名的就更少。

浑源陶瓷的产地分布很广,单是通往灵邱、繁峙的浑源城南恒山一带,以村落命名的就有大磁窑、青磁窑、古磁窑等山村乡镇,对唐代浑源窑的考古和挖掘就曾在古磁窑村进行。直到现在,这些地方也还有小型陶瓷作坊,只不过与浑源城西一带的大型陶瓷工厂不可同日而语。浑源还有一种特色陶瓷,俗称砂铞子,它看起来粗砺磨砂,缺少细瓷的美感,颜色也很寡淡,过去只有灰褐色一种,现在虽然有所进步,样式和颜色也还是不多。但它的用途广泛,比如炖肉、炖菜、熬药等,可用作锅来使用,因此也叫砂火锅。浑源有云:砂铞子煮羊头,眼蓝了嘴还硬。羊头老皮皱脸,平常的铁锅大火不易煮烂,而在小火慢炖的砂火锅里,味道纯正不说,煮得又快又好,羊眼变蓝,羊嘴变硬,都是熟透的表示。

浑源适宜生产陶瓷,既与当地的土质有关,专门制作陶瓷的陶土,在当地被称作胶版泥,它是一种黏性强品质细腻的泥土。记得我在农村种地浇地的时候,雨靴陷进泥里很难拔出,好不容易拔出来留下一个坑,坑形与脚型相似,这就是陶土的塑性;浑源更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浑源的煤层很浅,古代就有开采和使用,烧制陶瓷需要的高温就靠煤炭的燃烧获取。在浑源,除去正规的陶瓷工厂,民间也有一些小作坊,烧制一些大瓮小碗,美观不足但实用性很高,当地

3 人把这种陶碗叫做笨碗或海碗,很适合饭量大的种田人使用,惠而不费。而瓮的用途就更多,装水就是水瓮,装面就是面瓮,装米就是米瓮„„大瓮里外全光,是典型的黑釉陶瓷,也有暗红或者淡黄的品种,但都不如黑釉大瓮典雅尊贵。

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院子前以煤炭叠起来,呈塔状,里面放上木柴,贴上红字条,午夜十二点的时候点燃旺火。

最后不得不提起浑源的一样美食——凉粉。

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浑源凉粉,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家乡可以越来越好,家乡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江西省农民工工资管理下一篇:机械设备租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