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合同法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合同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及学习有效性,提倡在技工院校“劳动合同”内容的授课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设立课前准备、课堂设计、点拨指导、成果展示、总结补充、学以致用六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案例的选取、课前学生的准备、教师的补充讲解、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理论学习转变为实际应用的程度。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合同法论文 篇1:

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共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本文以《合同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例,从资源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探讨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普及共享优质法律类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法律职业特点,服务于培养掌握具体涉法岗位实务技能的专门型实务型人才,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开放课程。本文以《合同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例,探究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问题。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合同法原理与实务》是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就业面向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人民法院辅助岗位。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处理合同事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分析合同法律关系、正确处理合同事务、科学提供法律服务、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为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育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精神,培养崇德尚法、公平正义的职业素养。

二、课程建设基础

本课程开设历史悠久,经过30多年的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有较多的高水平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平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群龙头专业,在省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具有较好影响,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依托行业优势,精准定位

《合同法原理与实务》是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人民法院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为对接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平安法治山东建设及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阳光司法与公开审判的推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发展保持同步,围绕司法行政事业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调研,追踪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对基层法律服务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的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

(二)以精品课程为契机,蓬勃发展

2012年《合同法原理与实务》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之后课程组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与探索,探索和践行高等法律教育职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实现由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的转变、由学科知识系统向工作过程系统的转变、由知识构成要素向工作过程要素转变,按照行动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承担教育部司法实际教学案例库、顶岗实习标准项目,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合同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三)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及其他各类培训进修,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参加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实施实训轮训制度,提升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聘请行业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实施行业高技能人才与教师双向流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四)以教学平台为抓手,开发信息化资源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依托超星泛雅数字化教学平台,2018年3月建设《合同法原理与实务》网络教学平台。以合同签订履行、合同事务处理等真实工作场景为基础形成工作项目,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学习项目、学习任务、知识点与技能点、习题库、培训包、工种包、教学案例等资源不断完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素材资源2233条,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信息化课程初具规模。

三、资源建设目标

根据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结构化课程设计,搭建建个性化、一体化《合同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根据本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立体式、超市式、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教學资源,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紧跟司法体制改革,对接行业需求,共建共享,开发素材库、企业案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工种包及培训包等专业特色资源包,突出资源建设的全面性、扩展性和普适性,满足行业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1]的泛在化学习目标;资源创新性强,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社会效益好。

四、资源建设内容

(一)搭建个性化、一体化课程平台

依托超星泛雅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课程开发,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平台集在线浏览、网上学习、互动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于一体,包含资料、活动、统计、通知、作业、考试、PBL、讨论、管理等,满足“教、学、练、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实现教育在线化、智能化、生态化。

课程门户分为9个模块,前8个模块涵盖所有教学内容,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的组织建构逻辑建设,每个项目下设置项目描述、任务实施、项目实训、线上交流、单元测试、学生天地六大板块,结构清晰,功能齐全,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实施的阶段性,教学资源的易用性,促进线上学习的有效性。模块9旨在拓展提升,包含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试题库等特色拓展资源,种类丰富,实时更新,突出时代性、先进性、普适性和扩展性,满足不同用户自学、进修、科普、培训、交流等个性化需求,促进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立体式、超市式基本教学资源

以多元开放共享为原则,按照“碎片化资源”的建设理念,基于专业知识点与基层法律服务岗位基本技能点,区别不同目标层次,开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实训任务单、课件、教学视频、电子教材、习题库、试题库、学生作品等资源,建立立体式、超市式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冗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

(三)扩充多层次、多样化特色拓展资源

利用“校局院所”合作契机,根据订单式和学徒制培养等经验,要求合作单位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命运共同体,将行业需求融合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去,共同建设特色职业教学资源。开发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及企业案例等多层次、多样化拓展资源,助力学生自学与职业技能拓展,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效益和价值。后期将以与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山东省律师协会、山东省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泰和泰律师事务所、济南市中正荣凯法律服务所等行业龙头单位的合作为基础,根据共建单位各自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开发特色资源。

(四)建设、应用与推广同步进行

师生院校、合作单位与社会力量合力共建共享,建设、应用与推广同步进行。营造生成性的学习环境,避免课程成为静态资源的集合,保证课程资源总是处于生长、更新的状态;与全国司法职业院校结成共建共享联盟,实行学分互认与跨校选修,在全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共享互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引入行业企业工作现场的视频教学资源;探索动态管理模式,资源平台使用与管理纳入常态化,每年更新不低于10%,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在线教学资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改进平台功能,打造科学性、动态性、实践性的课程资源建设体系,吸引更多单位参建共享,惠及更多高校、企业及社会人员,提升社会效益和价值。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合同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明确了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如何构建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路径,建立符合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建设优质、多元、立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满足学生、教师及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创新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运用模式,强化资源应用与服务效能,探索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广途径,实现资源共享,是今后关于高职法律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2015,5,22.

作者简介:张小艳(1982-),女,硕士,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民商法领域。

作者:张小艳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合同法论文 篇2:

论行动导向教学在“劳动合同”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 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及学习有效性,提倡在技工院校“劳动合同”内容的授课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设立课前准备、课堂设计、点拨指导、成果展示、总结补充、学以致用六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案例的选取、课前学生的准备、教师的补充讲解、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理论学习转变为实际应用的程度。

[关 键 词] 行动导向;劳动合同;案例教学;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包括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是目前技工教育中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趋势。

就业指导课程是技工院校学生頂岗实习前常设的一门德育课程,以我校选用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就业指导教材为例,其包含认识就业形势、走近就业政策、维护劳动权益、提高自身素质、确立职业目标、准备角色转换、酝酿自主创业、获取就业信息、写好自荐材料、掌握面试技巧等十讲内容。在“维护劳动权益”章节中,主要讲授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合同、不同类型工资制度的计算方式、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途径等知识,其中又以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最为重要。

一、技工院校中渗透“劳动合同”内容时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制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合同制就业方式已成为主流,而学生在进入职场时往往由于缺乏《劳动合同法》的知识而令权益受损,不能得到有效帮助。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学好《劳动合同法》对于防范就业风险、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技工院校中较少开设《劳动合同法》的专门课程,大多是将部分内容融入德育课程之中,且教学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篇幅内容较少

以上述就业指导教材为例,“劳动合同”的讲授内容集中在定义、必备条款、订立、终止和解除等方面,对于合同的有效性、履行与变更、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较少涉及甚至没有列入学习内容。

(二)理论性条文较多

教材中以讲授相关法律规定为主,缺乏与知识点关联的实际案例。如,教师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注释式教学方法,会令学生排斥度增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际。

(三)学生的认识度较低

据课堂调查显示,学生对“劳动合同”的认识度较低,部分学生仅能认识到签订合同的必要性以及合法权益的部分内容,这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劳动合同”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在“劳动合同”内容的授课过程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在一项项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劳动合同》的模板、选取五个劳动合同纠纷的案例,主题分别是销售人员的工作地点、尘肺病患者的维权、大学毕业生工作试用期、企业选择性购买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学生课前预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知识点。

(二)课堂设计

将全班30名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6个人,分为甲乙双方,分别代表企业与劳动者,完成一份固定期限、以月工资制计算的劳动合同任务。每组抽取课前准备的五个案例中的一个,了解案例内容,并对案情进行讨论。

(三)点拨指导

以课前准备的《劳动合同》模板为例,简单介绍必备性条款与约定性条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必备性条款中的内容;对于约定性条款,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权益,与对方展开协商。

(四)成果展示

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员上台展示拟定的《劳动合同》,并回答从抽取的案例中得到的体会。其他学生可针对其成果以及表述内容进行提问,展示成果的小组组员进行回答。

(五)总结补充

教师在成果展示环节结束后总结各个小组常见的错误,并补充一些外延性的知识。根据近三届学生的课堂作业情况统计,常见性的错误包括试用期的时间及待遇、缺少劳动保护条款、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保险涵盖的险种、对合同的解除条件理解不深等。教师应在总结的基础上对这些难点问题详细解释,并补充劳动合同非固定期限的其他类型、高温津贴、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退休年龄、发生纠纷后的维权方式等延伸性知识。

(六)学以致用

在授课完成后,将社会调查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可向身边已经就业的亲戚朋友了解其《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以及具体条款内容,对实际应用的《劳动合同》进行点评,有疑问的地方需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三、在“劳动合同”课堂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

案例是用来说明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材料,为我们理解法律条文打开了一扇窗户。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因此,以生动活泼的案例讲解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但如何选取案例却是考验教师掌控能力的一个关键。(1)启发性。注重选择案例与教育目标的关联,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销售人员的工作地点案例中关注点在于明确工作地点条款中的“等”字是否只包括已列明的地点;尘肺病患者维权案例体现签订《劳动合同》的必要性以及职业防护条款的落实;大学毕业生工作试用期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试用期时间以及待遇规定;企业选择性购买社会保险案例让学生明白五项社会保险购买的强制性;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对劳动者的安全不负责任案例中引发学生对劳动合同有效性的讨论。(2)趣味性。技工院校的学生不同于高校学生,文化基础能力较差,对法律的关注程度以及兴趣也较低,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时对于案例的设计要注重其趣味性,在不改变案情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环境、人物、过程性的描述,使其更有吸引力。考虑到课堂的展示效果,可采取学生描述、视频录像、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其他小组的学生说明案情,再对案例讨论表达心得体会。(3)实战性。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劳动纠纷案例,教师在选取的过程中要着重选择真实发生的案例,而不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编造虚假案例。因为真实的案例具有的细节化、冲突性是虚拟案例无法相比的,这会令学生增加对案例讨论的兴趣。

(二)课前学生的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在课堂中呈现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自身的工作之外,还要督促学生真正预习好相关的知识点。一份劳动合同中涉及多个知识点,学生需提前阅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内容。教师要事先给出阅览的大致范围,引导学生重点了解部分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注合同的订立时间及原则、条款分类;《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关注加班费的规定;“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重点在于标准的强制性、非全日制职工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重点在于五项社会保险的缴纳主体以及强制性。通过课前有计划的阅览,学生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师的补充讲解

此環节设计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之后,因此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补充讲解,主要是劳动合同的终止与解除情形、企业应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以及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内容,并将男女职工退休年龄、高温津贴等作为延伸性知识进行概述。

(四)教学反思

每堂课程结束后进行反思,重点反思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将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写下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并应用于下一节课堂中。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深入学习了劳动合同的理论知识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交流也大大提高了,理论的学习转变为实际应用的程度亦有所提升,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注释:

①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和讨论。

②尘肺病: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参考文献:

[1]阮春新.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劳动合同法教学课堂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5).

[2]林启豫.《劳动合同法》案例教学探究[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6).

[3]翟江.高职院校《劳动法规》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4]张锋学,邹欢艳.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

[5]蔡杜阳.关于新劳动合同法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9(15).

作者:周春叶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合同法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法》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是高职改革的要求。以《国际商法》为例,探讨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法律课程,应该如何确定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并对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要求下的产物,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提倡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企业元素的引入,从工作过程中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计课程内容,鼓励学做一体,理实结合;实行师生互动,成效为本。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围绕社会需求进行课程开发。高职课程的开发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而且还须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以适应动态的社会需求。(2)凸显职业能力为本位。这是高职课程开发与改革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培养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对接实践,实现理实一体。(3)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实施的线索。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把课程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构建行动领域的学习项目,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因此,贯彻以上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应该包括:首先,进行社会需求调查;其次,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第三,进行行动领域归纳;第四,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结构;第五,设计学习情景或课程内容;第六,教学组织实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法》课程改革思路

(一)明确《国际商法》课程定位

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其外贸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GDP的比重较大,出口商品构成以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为主,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中小企业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根据浙江外贸发展的特点,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下面简称国贸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各类中小型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及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外销业务、生产跟单、配载与货代、单证业务、报关报检等操作技能,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国际商法》课程建设是围绕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其外贸活动的主体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外向型生产企业及外贸公司。因而,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国际商法》课程是培养外销员、国际贸易业务员等一线外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的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根据中小外向型生产企业及外贸公司外贸业务员工作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项目(具体工作任务)组织教学,配置相应的法律知识,完成职业素质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法律知识的铺垫、真实案例的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清《国际商法》课程性质

根据以上定位,《国际商法》是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国家商法的基本规定,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国际商事活动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商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处理有关国际商事活动及国际商事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的能力。《国际商法》的前置课程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外贸函电》等课程。其后续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顶岗实习等。

(三)归纳《国际商法》课程特点

1.《国际商法》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综合性一方面是指《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多门法学专业知识,如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代理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票据法、运输保险法、产品责任法以及商事仲裁法等内容。另一方面,《国际商法》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其内容的国际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国内法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我国所参加和承认相关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的规定,以及西方国家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般规定。《国际商法》的应用性是指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外贸业务的主要工作活动而展开的,主要侧重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国际商法》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律观念,为毕业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顺利签订对外经济合同和处理对外经济争议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现高职教学中理论够用即可的原则。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体现理论够用即可的理念,尽可能减少对有关法律知识的讲授,着重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介绍。根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业务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遵循“一条主线,两条辅线”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中国法相关内容的介绍为主线,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为辅线,兼顾介绍两大法系的规定。

3.教学内容体现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省份,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同时,浙江省又是民营经济占优势的省份,民营经济的活动主体是中小企业。据有关数据显示,浙江全省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8%,中小企业完成外贸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81.9%,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5.1%。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毕业生,在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工作的比例较大。因此,《国际商法》课程内容设计兼顾了浙江省区域经济的这一特点,主要以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其学习情境,增加来自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的实际案例,侧重培养学生具有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日常面临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围绕国贸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国际商法》主要面对的就业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因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外贸业务员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归纳,认为合格的外贸业务员应该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公司及产品推介的能力、联系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贸易关系的能力、进出口价格核算及贸易磋商的能力、拟订外贸合同的能力、履行外贸合同的能力以及规避合同风险的能力。因此,《国际商法》要求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处理有关国际商事活动及国际商事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的能力:(1)能够正确处理合伙企业、公司企业设立的事宜;(2)能够熟悉公司及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3)熟悉外销合同订立的程序,掌握外销合同失效的要件;(4)能够正确签订外销合同并具备审查外销合同的能力;(5)能够正确运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中的各种违约救济方法,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掌握各国产品责任法的主要内容,熟悉各方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7)能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产品侵权问题;(8)能够运用仲裁方式解决商事纠纷。

(二)根据外贸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团队与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一起确定了企业外贸经济法律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外贸业务员完成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要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寻找并确定交易对象,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解决争议。与之相对应的其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国际商事组织法、商事代理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工业产权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内容。因此,《国际商法》课程打破了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传统课程设计模式。本课程以外贸业务活动所要完成的工作环节为主线,将法律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活动中,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来整合法律理论知识。即,本课程的设计以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为背景,以现行的中国法律规定为基础,以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内容以及两大法系国家的一般规定为延伸内容,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的课程结构。

(三)教学过程体现学做一体、理实结合

本课程按照外贸业务员一般外贸业务活动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将法律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根据实际的需要整合法律理论知识。即,以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为背景,以现行的中国法律规定为基础,以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内容以及两大法系国家的一般规定为延伸,形成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的课程结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分析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选取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经过分析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思考能力。

下面以“国际商事合同订立”教学内容为例,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的步骤: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了解订立国际商事合同的有关法律具体规定,形成依法经营、合法交易的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过程的仿真性和运营案例的全真性,故使教学活动的组织更具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以交易当事人的身份参加交易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法律的具体规定;或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或以裁判者的身份去处理问题。通过这种分角色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耕钦.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时空,2009,5(12).

[2] 朱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经济法教学模式探究

[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

[3] 王俊,徐原.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实务》课程的改

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4] 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

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8).

作者:唐夏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基于施工技术的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