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信仰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生命与信仰范文

信仰与生命质量

思想随笔

信仰与生命质量

李骏虎

“中国人缺乏信仰”这一论断,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是针对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而言的,它实际上更说明了从那个时期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失。从社会角度来看,信仰分为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两种。从人的角度来看,政治信仰比宗教信仰对人生更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既是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也是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信仰,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绝好的反映。宗教信仰方面,道家的学说很早就以神话的方式另辟蹊径而深入人心,后来佛教东渐,使中国的宗教信仰逐步多元混杂而趋于成熟。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社会从上层建筑到民间都是不缺乏信仰的。“缺乏信仰”一说,是经历过中国工农革命时期对马列主义的无上信仰和建国后对共产主义的狂热信仰后,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贪污腐败现象以及贫富分化时产生的。当党员从意味着“牺牲”变为意味着“特权”时,人们的政治信仰开始动摇了。

在网上许多社区的会员注册条款中,有“信仰”一栏,可供选择的有“佛教”、“天主教”、“共产主义”、“无信仰”等十多种,可见,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被公平地并列了。信仰多元化,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个问题揭示,那就是,作为人的精神需要,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信仰是否还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引起我如许思考的,是著名作家、“山药蛋派”主将马烽老先生的去世。像马烽这样从革命根据地走过来的人民作家,他的去世作为省委党报的《山西日报》是很重视的,作为该报的文学版面的编辑,我编辑阅读了所有刊发的回忆和纪念文章。在对马烽的集中阅读中,他在我脑海里留下的鲜明形象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位对共产主义有着崇高信仰和执著实践的人。回忆和纪念类的文章当然难免主观美化和拔高,但抛开感情色彩,所有的文章里记录的事件还是能够共同勾勒出人物的真实形象。从中我看到的马烽不是一个为了寻求创作素材下乡体验生活的作家,而是一个与农民群众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的共产党员,他时时处处本分地实践着一个党员的“牺牲”精神,也充当着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教师角色,他为他们写东西,也向他们互相学习。他留给当时农民和现在的读者的形象不是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而是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农民中的小能人。马烽一生为农民写作,与农民休戚相共,的这个形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他没有目的,他的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晚年从北京退休回到太原,一直到谢世,他没有向省作协报销过一分钱,也不允许自己的司机报销任何费用,在外面吃顿饭都是和司机平摊付钱。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实践着一个真正的党员的“牺牲”精神。我觉得,马烽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的八卷雄文,而是他被信仰滋养着的崇高生命。

马烽不是个个例,他是与他同时代的对共产主义有坚定信仰的人的代表,与他并称“山药蛋派”五老“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胡正、孙谦,都是这样的人。写作只是他们实践共产主义信仰的具体方式,个人的兴趣之外,是信仰带来的激情造就了他们,使他们成为著名作家的同时提升了生命的质量。于他们来说,写作是对信仰的实践,是信仰的副产品。与胡正老的长子胡果谈天,他也说,我父亲那一代作家,其实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之所以能走上写作的道路并获得成功,完全是革命激情的力量,他们十几岁上就参加革命,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根深蒂固,党需要他们这样有些天赋的人去为人民写作,他们就义无返顾地干了一辈子。他们不计较得失,也从中获得了人生极大的快乐。

与五老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和广大干部,几乎都是这样有坚定信仰的人,是信仰给了他们高质量的生命。在这里我不讨论信仰的种类,更不对持何信仰有褒贬,只是作为一个普遍的例子来说明信仰对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我认为当下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是信仰不够坚定,无论对政治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缺乏足够的虔诚,而且不讲牺牲只讲特权,这实际上是个价值观念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第二篇:信仰是生命的太阳

■向贤彪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矢志不移的追求。在20多年从事理论教学的实践中,他始终以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的身姿,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身患癌症后,他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继续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而顽强战斗,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展读方永刚的先进事迹,一个信仰无比坚定的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形象定格在我们脑海中。

历数一个个革命前辈闪光的足迹,他们可歌可泣的一生可谓是追求真理、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的一生。方志敏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李大钊从容就义前,嘲笑刽子手:“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老人帅孟奇党龄70多年,曾两度入狱,屡遭迫害,双目近失明,但她对党忠诚不改,对信仰忠贞不渝。她说自己的一生是:“为信仰而苦,为信仰而死,苦得其所,死得其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什么样的信仰都有,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宇宙的真理,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造福于人类的科学。选择这样的信仰,必然要经受各种现实的考验。因此,就必须有“为信仰而苦,为信仰而死”的思想准备。无数事实证明,坚定正确的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生机和力量所在,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内在动力。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信仰是生命的太阳。”共产党员树立起崇高的信仰,就如同东方升起一轮朝阳,照耀自己人生的道路,使生命之舟驶达胜利的彼岸。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方永刚,目睹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实践中深深懂得党的创新理论创立不易、极为珍贵。因此,他带着朴素的感恩之情,涌泉般汇入他的理性思考,升华为他对党的无比信赖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而这种信仰一经确立,又化作方永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孜孜追求。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和研究就跟进一步,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撰写了难以计数的理论著作和授课讲义。不仅如此,他把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看作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和最大价值,是自己的“生命之约”和“信念支撑”。他立足于三尺讲台,把每堂课都讲成精品;穿行于白山黑水之间,向群众宣讲科学理论,即使身染重病,他仍然钻研理论不止,传播不歇,在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和传播中升腾起一种神圣感和成就感,体味到与真理同行的愉悦和满足。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种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燃烧„„”方永刚的这种激情燃烧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来源于对理想、信念和事业的不懈追求,来源于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同时也来源于超脱世俗、甘于寂寞的“定力”。巴金老人曾这样形容战士:“战士永远是年轻的。他毫不犹豫、不休息„„战士永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有了信仰的太阳照耀,我们就能像方永刚那样,永远对真理充满着追求的热情,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温暖社会和他人。

( 来源: 发布时间:

)

2007-05-05 08:14

第三篇: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郑德荣用生命来诠释信仰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也曾这样描述道:“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信仰是生命的最高形态,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的前进灯塔,更是奋斗者不竭的精神动力。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身处草野,信仰都能够让人明确生活目标、丰富生活内涵、提升人生价值,让生命永远放射出信仰的力量。

“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崇高而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共产党员树立起崇高的信仰追求,就如同东方升起一轮朝阳,照耀自己人生的道路,让人格得到升华,意志得到锤炼,在平凡中活出精彩,在平凡中成就非凡,实现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人生价值。郑德荣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作为一名“红色”理论家,他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去世前还在认真准备论文,悉心听取学生谈学习心得,谆谆教诲学生……92岁的郑德荣将生命誓言履行到最后一息。

信仰,既要仰视而守,更要俯身而行。因为这份信仰,郑德荣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让认识、了解、知道他的人们为之感动,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因为这份信仰,郑德荣对事业无限忠诚,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生命意义的更多可能。

“信仰是生命的太阳。”比金钱更宝贵的是生命,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信仰。信仰铸就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郑德荣之所以令人感佩,就在于他用一生不变的初心,洒下了一串坚定的“信仰”的足迹。信仰就像血液,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他不忘初心,永久奋斗的强大力量。像郑德荣这样心中有党,做信仰的坚定实践者,是每个党员对党忠诚的集中表现,是为党分忧的根本源泉,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源动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郑德荣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像郑德荣这样心中有党,做信仰的坚定实践者,我们就能成为一个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的人,就能登高望远,与时代同行,紧握信仰的接力棒,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保持公而忘私的优秀品格、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奋不顾身的进取斗志,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让更多精彩、传奇的先锋故事,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崇高而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共产党员树立起崇高的信仰追求,就如同东方升起一轮朝阳,照耀自己人生的道路,让人格得到升华,意志得到锤炼,在平凡中活出精彩,在平凡中成就非凡,实现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人生价值。作为一位“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青年时代起,就确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立下了“用毕生所学为党和国家做贡献”的誓言。这一初心,贯穿于他长达67年的学术研究历程,让他教书更育人、爱党且为民,信仰得那样纯粹、那样崇高、那样执著、那样无悔……在他的身上闪耀着党性的光芒、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光辉。

第四篇:当代东方浪漫主义诗歌王子华人杨新宁亲情系列经典散文之《被信仰复燃的生命》

当代东方浪漫主义诗歌王子华人杨新宁亲情系列

经典散文之《被信仰复燃的生命》

奶奶,六个孩子的母亲;体瘦,发白,善良是她的本性,因为在她内心,唯只装着一本书,那书名便是《圣经》。

儿时在奶奶家住,她总是起的很早,待我睁眼时,她已将饭做好,那时我即认定:她就是勤劳与朴实的化身。

奶奶不识字,字更不会写,甚至连她的名字。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看那砖块般厚的圣经书的,在学现代简化字的我们看来,她认识繁体字的功夫比我们更有内涵,因为,对于一种即将被淘汰的字体,我甚是羡慕她从右往左颂读经文的习惯。

奶奶白天在田间劳作,种绿豆,收麦子,掰玉米;摘红枣,采果花,烧佳肴,她似乎乐在田地间忙碌,家务事她也拿手,她是如此的深爱这片土地,但她更钟爱她心中的信仰,因为,信仰才是解放她疲惫与劳苦的生命良药。

由于村里的田地既远且陡,以致让她的双膝现在落下了风湿的老病;每每走路,她总得先站起缓和一会,方能走路,我能看出她走路的痛楚与艰难,而每次我打越洋电话问候她,她总是说:

“我的腿好点了,不疼了,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我晓知她在为我宽心,为的是不让我在外为她多操心。

幸运的是,村里的教会就在奶奶家,每逢周日,村里前后左右的邻舍们都齐聚一堂,大家一周未曾碰面,彼此见了甚是欣喜;周末的天气大都格外清朗,可能是受圣灵的庇护,风和日丽的上午,数十人坐上炕头,每人手捧一本圣经或赞美诗,歌声响亮、浑圆,让每一位经过家门口的锄田路人都会不自然地看上一眼,这大概是大家共同祈祷的一种无形恩赐,也是对一种信仰文化外在的无限珍留。

之前曾听母亲说,我的名字亦是奶奶所取,我不晓知,一位不识字的花甲老人,缘何能有此般才气?这智慧源自哪里?这灵感发自何处?这意念是谁给予?每当安坐在奶奶身旁,我就觉得分外幸福,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无言美感环绕着自己周身,我唯觉得她只是在用一颗心在做事,在唱赞歌,在默念,不论是饭前虔诚的就餐祈祷,或是晚间安睡前静默的跪拜祈祷,对圣灵的虔诚祈祷,已俨然成为她的一种生活,自然又欢快地行进在生命中的每一页,她的善良在时光的长河中在向我辈默默播散,晶莹剔透的露珠正静静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而在我们内心干涸时,那窗外恍若总亮有一盏明灯,灯光煌煌,光亮夺目,我似乎仍能听到奶奶在祈祷,因为,祈祷才是她对生命最好的忠诚仪式。

开始在外工作,奶奶听说我的工作是航海家,范围是七大洲,环境是四大洋,于是,她的祈祷又加增了新的佑护内容,每晚都在闭目中默念完满腔希冀才稳稳入睡,她一遍又一遍地祈祷海上风平浪静,船儿安全,我能身体健壮地平安回家,可自己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位整天在田地中劳作的老人,不管生活给了她多少的苦,多少的痛,她都在努力地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她仿佛是一位行者,徒步在信念的旷野上,头顶有明星照亮她脚下的路,身旁有棕榈树在风中为她翩翩起舞,那是黎巴嫩香柏树的浓浓心意,亦是天道对生命恪守的一种惠赠。

一次回老家探亲,夜住乡村,村中的晚上,星空璀璨,四下寂静,只有热情的蟋蟀在不停地唱着夏天的歌,我和爱妻阿妮则依偎在炕头的被褥上,听奶奶翻开圣经给我们讲故事。奶奶读字慢,书就放在她蜷盘着腿的双膝上,她左手拿书,右手则用食指指着文字一一从上往下,自右往左颂读,她的认真堪比我高考前,然她的双眸已被岁月改变,厚厚的老花镜架在她的鼻梁上,远看更有一种读书人的风范,她边读边解说,生怕我们不理解,我们在她的颂读声中陶醉,冥想,体念生的善良与爱的伟大,而这一切,此刻只发生在一孔详静的窑洞中。

外面的鸡仔们早已寐去,驴驹和母亲正在石槽中嚼食着新鲜苜蓿,夜给了村庄另一种美,什么都在祈祷,我的思绪又悄然飞出窗外,接连到那漫天群星,群星正照看着一位老人,那照看中有无言的钦佩,也有明亮的祝福,祝福她康健,在笃信的路上,她的消瘦恒存有一身倔强魅力,而在宁静夜空下,那双眸正折射出一种被信仰复燃的灿烂生命来!

第五篇:与信仰对话,与青春同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14号选手,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与信仰对话,与青春同行》。

“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最近,我拜读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重要文献,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坚定忠诚的政治品格、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强烈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态度,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体系早年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正定、对河北的关心关怀和深厚情感。

掩卷而思,不禁感叹:生活在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习总书记离开陕北农村时全村男女老少,痛哭流涕,依依不舍,他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却再也离不开人民;我们无法想象当年三十岁的总书记肩负起正定县几十万父老的期望,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夙兴夜寐,只争朝夕。

总书记在青年时代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他优良的政治品质和思想品质,为我们新时期的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书中的诸多论述和语言,特别是书中对青年的一些论述让我备感亲切和鼓舞。比如,“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命运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的变革,常以青年为先锋;社会的前进,必以青年为主力”“创振兴正定的大业,做奋发有为的新人”等,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总书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一颗拳拳为民之心,共产党人从来不缺乏信仰,他们在战争年代的牺牲、在建设时期的奉献、在平淡工作的坚守,都是对信仰的真实写照。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证——这位“太行新愚公”, 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他们的工作地点永远是在高墙电网之间,谈论最多的是服刑人员。他们用寂寞抒发情感,用忠诚赞美人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成就事业,在单调的工作中追求梦想!这,就是平凡而又自豪的监狱人民警察。很多人在监狱系统清贫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但也坚守了一辈子,因为他们知道,必须要以求实的精神、严谨的作风教育感化挽救一个个迷途的浪子,点燃一盏盏指路的明灯,守护千千万万个家庭,这是信仰铸就的监狱警察的本色。 五年前,我进入冀东分局,成为这群人中的一员。当穿上警服面对庄严地警徽,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是我不变的信念。服刑人员的管教工作,枯燥而乏味,细小而繁杂,领导教导我们“管教工作无小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从晚上谈话室谆谆教导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什么是敬业;从一份份粗茶淡饭中,我体会到什么是廉洁;从逐字逐句反复核对修改的案卷中,我学会什么叫严谨;从同事每一句关心的话语和指点中,我感受到什么是温暖。

这种力量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记不清多少个清晨,拖着疲惫的身体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出监狱大门,也记不清多少个周末,离别亲人朋友,走在加班的路上。我也曾因工作的忙累而日渐憔悴感到委屈,也曾为有付出而没有回报感到辛酸,但当我渐渐地取得服刑人员的信服开始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当我取得领导的信任开始独当一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的时候,我感到自己进步、成长了。

在冀东分局这艘战舰上,我们还是一群年轻的水兵,在未来的航行中,我们将经历风雨和坎坷,也会迎来彩虹和坦途,总书记说过: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酸碱盐教案范文下一篇:深圳生育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