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的幕后真相

2022-07-09

第一篇:钓鱼岛的幕后真相

“王宝强事件彻底曝光”幕后真相震惊国人?

作者:水木然

(smr669) 在目前中国的360行里,唯一没有受到宏观经济影响的,也就是娱乐行业了。

难道明星的出场费跟社会经济指数成反比?2016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最低潮,而明星片酬也达到新高!根据报道,王宝强要求法院分割财产包括:9套房屋,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的一处房产,多家公司股权、出资,一辆宝马x5轿车、一辆宾利轿车,爱马仕、LV、香奈儿、GUCCI、PRADA、迪奥、范思哲、芬迪、TIFFANY等品牌的珠宝、首饰、名表、包、服饰等,此外还有存款、股票、理财产品、保险、原创设计品牌等。

短短七八年,王宝强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因拍戏走红就能赚到如此天量财富,确实让人惊叹!

演员,古代叫戏子。是专门供达官贵人娱乐消遣之用,地位低下,处于九流中的“下九流”,有句俗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说这句话并不是妒忌她们今日的地位,而是说这些人永远都只会逢场作戏,她们真实的“人生不可能如戏”般打动你。这次王宝强的离婚闹剧就是最好的说明!

中国曾经确实也有演员这个职业。88年《西游记》,六小龄童拍戏的酬劳是每集70到80元,扮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透露她酬劳是每集57元。她还说:那时候演员都很单纯、很敬业,从不计较酬劳,也不存在耍大牌,就像把戏演好”。 同样是演戏的,在怀柔、横店门口还有很多等饭吃的底层群众演员们,她们仍然在为每天管盒饭的50-100元“片酬”而努力着,他们的盼望着可以多演几次死人,或者冬天演赤膊大汉夏天演重装兵士,这样拿的钱多一点。

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公平的市场。某实业老板辛辛苦苦办工厂,一年挣的钱还不如他老婆炒一套房子挣的钱多,他凭什么还去踏实做实业?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就是这么完蛋的。 某工厂辛辛苦苦做研发,产品还没有申请专利,隔壁工厂早就靠山寨做大了,大家凭什么还去做自主品牌?“中国制造”就是这么变成了山寨货的。

小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不需要创新也能做大做强,就如同现在的演员不需自我修养也能大红大紫是一样。

电视里的戏子叫明星,网络上的戏子叫网红。网红虽然不拿片酬,但照样日吸百金。两者的运作逻辑如出一辙:她们脉脉温情、甜言蜜语,编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指鹿为马是必修课,提高身价是基本功。学历、文凭、自拍是为了给自己贴标签。如果你认真,那你就输了。

她们的真正目的是引导消费新潮流:草根→美女→潮人→网红→商家。世上哪有真情在,宰你一块算一块,某网红的网店年销售额竟然在可以达到2亿人民币以上,还需要再接再厉。没办法,如今中国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了!

而且“网红”和“明星”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某富二代的女友就不用说了,某明星的新女友也不用说了。

中国就是笑贫不笑娼,不管你是卖身还是卖笑,只要能够换来票子,你就可以光彩照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想炒作和包装自己,甚至很多小姐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网红、模特,原来一晚上500,现在一晚上20000,小姐也需要与时俱进,玩转“互联网 ”,这就是新时代的“逼良为娼”。 明星有观众,网红有粉丝。她们逢场作戏,大家花钱找乐,仅此而已。还是葛大爷(葛优)看的明白:戏子,就是让人耍的!让你笑你就得笑,让你得哭你就得哭。而对老百姓来说,这叫“没钱穷烧”。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可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机遇,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正能量的名人太少了,以至于整个社会思想秩序一片混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被爬到了时代之巅,因为他们都属于稀缺的“生产要素”,这叫错位填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而传统产业的衰退,又让热钱加速流动到文化、互联网等虚拟产业,即使现在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娱乐工厂生产和批发“明星”速度还是远远慢于热钱的涌入速度,在这种供求关系之下,必然会产生“明星”的价格泡沫。

不过我从来不看那些娱乐节目,因为我觉的就像看耍猴差不多。而每一位掏钱买票的观众、每一位转发点赞的网友,都在不断地用喝彩声和钱财吹大这个泡沫,都在为这条恶性循环加速助推!

有什么样的品味,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家;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这是基本规律。

曾经,农民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绝对主体。所以春晚要放农民口味的小品相声,CCTV黄金时段播放的是《乡村爱情》。赵本山红了20多年,说明它迎合了中国两代人的需求,他的徒弟小沈阳却只能继续红一阵,说明我们的品味提升了。后来,乡村青年有了文化和见识,开始到城市里追赶流行。他们打开电视为选秀明星投票,无数人同时守着电视为一个年轻的声音离开或留下而焦虑纠结。如何找出这个国家“最好”的歌手,全国人民已煞费苦心了很多年!而让我痛心疾首的是:在文艺作品日益丰富、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互联网新媒体如此繁荣的今天,中国人曾经辉煌的主流文化,始终还没有成为主流!当电视里的节目再你我不再能看懂、当互联网的流行语让你我捉摸不透、当引导社会思潮的东西你和我再也无法解读时。我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中国真的需要好作品,但演员的高片酬严重限制了好作品的诞生,因为钱都装到了明星腰包,其它环节都是能省则省。如今整个娱乐产业中,各个环节都在推动演员片酬的泡沫,这有点像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有人说娱乐圈本来就是自娱自乐,观众和演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没有违法什么国家纪律,管的着吗? 但是,就像一位网友(锦润一民)所说的那样: 一个环卫工夜里零点上班,一天要干十五个小时左右; 一百个环卫工,甚至一万个环卫工也顶不上一个王宝强; 论对社会贡献,没有一个王宝强,社会运转会很正常; 如果没有这一万名环卫工,社会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难道没人发现吗?中国的戏子已经上天入地了吗? 一集电视剧正常可卖大几百万,几十集是多钱昵? 当然,最后所有的费用都会从电视台转嫁给广告商,最终传导到商品价格上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全民买单吧!

第二篇:钓鱼岛真相观后感

钓鱼岛争端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白日化的阶段,小日本避开历史和道德,与我国争夺钓鱼岛,这是一个很无耻的行为。钓鱼岛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据历史记载,1372年就有标记钓鱼岛的存在,是当时去琉球的必经之地,1403年钓鱼岛就记入了有关中国海上航路的《顺风相送》一书。而日本呢?什么记录都没有,有的就只有二战后美国留给它的所谓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请问这有什么用?美国又不是钓鱼岛的归属者,凭什么钓鱼岛说给就给?荒唐。看过里比执导的《钓鱼岛真相》,我心中就有一个想法:拿去给日本人看看。让他们认清认清自己正在做什么,不要总是做一些无聊的事儿。钓鱼岛,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退步。影片中,有详细地介绍钓鱼岛的历史归属问题,也特别地介绍了中日两方有过的关于钓鱼岛的争端的历史问题。还明确地指出钓鱼岛从古

我不是一个愤青,更不是无脑喷子,但我是一个中国人。

对于日本的这种无耻的行为,我很愤怒,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和我抱有同样的感受。钓鱼岛是中国的!

第三篇:冬奥会夺金的幕后故事

2002年2月16日(美当地时间),中国选手杨扬在盐湖城冬奥会上勇夺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仅仅44秒钟,杨扬就挥去了困扰她72个小时的噩梦,实现了中国人22年来苦苦追寻的冬奥会金牌梦。这位中国姑娘用脚下的冰刀改写了历史,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美国当地时间2月16日20点50分,当大杨扬风驰电掣一般地冲过盐湖城冬奥会女子500米决赛的终点线之后,大杨扬将全身的力量和激情凝聚于自己的双拳,仿佛帮助自己摘得首枚冬奥金牌的并非是她的双脚,而是双拳;紧随大杨扬冲过终点线的王春露,尽管只得到了一枚铜牌,但脸上开心的笑容却要比冠军还要灿烂;而看台上一直高悬着心观看比赛的小杨阳和孙丹丹则已经泪流满面。

实现中国冬奥会‚零的突破‛的人是大杨扬,但这枚金牌却同属于四位7年来朝夕相处的亲密好友。这枚冬奥会金牌见证着中国冰雪界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也见证着四位不是姐妹,却亲如姐妹的短道速滑世界级高手长达数年的友谊,而在这枚金牌的背后也埋藏着四位姑娘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永远难忘的‚长野之败‛

虽然在盐湖城四位姑娘眼中喜悦的泪水尽情飞扬,但在四位姑娘的心中,谁都难以忘记四年前长野冬奥会那痛彻心肺的失败。直至今日,四位姑娘都会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那场失败,就不会有她们四人之间永远的友谊,也不会有大杨扬今天的金牌。

小杨阳清楚地记得,四年前在长野冬奥会结束全部比赛的当天刚好是自己的生日。那时四个人无论谁的状态都是最好的,应该说当时比盐湖城冬奥会更有理由夺取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可是当时等待四位女将的只是4枚银牌。

没有冬奥金牌的四个人在为小杨阳庆祝生日的聚会上,不约而同地喝起了啤酒,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四位姑娘都几乎与酒无缘,她们之所以在那一天选择酒,毫无疑问是在压抑自己心头的痛苦。四个人在那一晚谈了很久,话题也始终没有离开长野冬奥会的金牌。如今回忆起那一夜,小杨阳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谁都想穿上冰鞋,和韩国人再比一次。我们相信自己肯定能赢,可是奥运会比赛实在太残酷了,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再等四年。‛

可能无论谁对这个痛苦的夜晚展开联想,都会认为这夜泪水会跟四个人相伴,可是事后就连她们四个人都很难想象,那一晚四个人谁都没有流泪。大杨扬说:‚也许那次失败让我们每个人都坚强了许多,也让我们明白懦弱的眼泪是不能为我们带来胜利的。‛

四个人在选择坚强的同时,也选择了友谊,尽管当时她们没有想到四年后在盐湖城冬奥会赛场上并肩战斗的还是这个组合,但促成终生友谊的机缘还是在这一刻产生了。孙丹丹说:‚那个晚上之前,我们四个人每个人都活得很自我,可以说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里却谁也不服别人,长野冬奥会的失败也和此有很大的关系。但那天的彻夜长谈,却让我们了解了对方,一段终生的友谊也就此开始。从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那个晚上。‛

一个黑龙江人和三个吉林人

大杨扬是黑龙江人,小杨阳、王春露和孙丹丹则都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看着这个组合,很容易让人想起‚勾心斗角‛这个不太光明的词。更何况四个人当中最出色的人一直恰恰是那个黑龙江人大杨扬。

四位姑娘在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谁避讳它的曾经存在。‚的确我们曾经有过不太信任的日子,运动员的天性是好强,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决不是好运动员,更何况短道速滑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勾心斗角’的项目。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四个人都意识到,要想夺取胜利,夺取冬奥会金牌,四个人的团结可能远比实力重要。如果要问这一天是哪个日子,我想就应该是长野冬奥会结束的那个晚上。当确定由我们四个人共同担负向盐湖城冬奥会金牌冲击的任务时,我们更知道了需要彼此信任,彼此团结。‛王春露说。

‚已经7年了,我们除了32天的放假时间不在一起,其他时间都生活、比赛在一起。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四个人可能更有资格互称姐妹。所以无论谁在比赛中拿金牌,高兴的都是四个人,金牌也属于四个人。谁如果比赛失败,那么难过的同样是四个人。在我们的心中,吉林和黑龙江这两个地域概念早已淡化,我们参加所有比赛最先想到的都是‘中国’这两个字。‛

因为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才有了大杨扬实现‚零的突破‛后,四个人共同的泪水,也有了大杨扬在夺冠之后,首先感谢队友们的无私支持和鼓励。大杨扬夺冠后说:‚1500米失利后的那两天是我四年来压力最大的两天,但她们三个人一直在我的身边安慰着我、鼓励着我,这最终使我在500米的比赛中获得了成功。‛

‚在上届冬奥会结束的四年时间里,表面上我一直都是世界短道速滑界最优秀的女选手,也数我金牌拿得最多,但这背后如果没有三位好朋友和队友的支持,我的成绩是不可能如此辉煌的。‛

而熟悉短道队的人都知道,即使在没有比赛和训练的平常日子里,四个姑娘也一般都会集体行动———购物、吃饭,甚至连拍照都要四个人在一起。即使有人有事缺席,也必须跟其他三个人请假。而四个人的性情也可谓相得益彰,大杨扬脾气慢、王春露脾气好、小杨阳脾气急、孙丹丹好张罗。

大杨扬曾两次面对退役

实现‚零的突破‛的大杨扬是四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但旁人并不知道,在四年前的长野冬奥会结束之后,在成绩一帆风顺的背后,她曾经两次面对退役的抉择。

一次是在长野冬奥会结束后,由于年龄较大,大杨扬一直对自己是不是能够坚持到下届冬奥会心存疑问。她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人问队领导,是不是四个人当中有人会离开国家队。队领导回答说:‚要是有,可能就是大杨。‛

但最终大杨扬还是在抚平长野冬奥会的创伤之后,选择了留下来。她说:‚上届冬奥会,自己发挥得那么差,自己心里实在不服气。明明自己的实力要比对手强,可是却不能拿金牌,实在是心有不甘。我不想让自己的运动生涯在遗憾中结束。‛

好不容易决定留下来,可是大杨扬又在盐湖城冬奥会开始前的一年遇到了新的困难,‚我突然在训练和比赛中莫名其妙地摔跟头,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冰刀出了问题,就找人为我调冰刀。可是冰刀没问题,我还是老摔跤。于是我跑到了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吓了自己一大跳。医生告诉我,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我就不能再比赛训练了。‛

‚这个结果如同晴空霹雳,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的腰坏了,不能再滑了。我妈也被吓了一大跳,但她还是一边安慰我,一边鼓励我再去查查。后来,一位有经验的按摩师经过检查,发现一切只是一场虚惊,其实是我大腿外侧的一块肌肉过度疲劳导致的。‛

‚如果要是查不出来,我可能就退役了,那将是一个多大的遗憾啊。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就有点后怕。‛她心有余悸地说。

四个人最想拿的一枚金牌

盐湖城冬奥会短道女子项目的金牌还有两枚,而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是四个人都最想拿的一枚金牌,因为这枚金牌将是对四个人7年朝夕相处最好的回报。

大杨扬说:‚我们四个人在一起配合练习3000米接力已经有七年时间了,可以说对于每个人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运动生涯花费在一起配合练习这个项目上了。四个人团结一心,拿下这枚属于我们这个小集体的金牌,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枚冬奥金牌,该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情。‛

‚我们在3000米接力比赛中最大的‘敌人’就是韩国队,这些年里,我们四个人和老的、少的韩国人,差不多十几个人都在一起比赛过。在比赛场上‘结怨’最深的也是她们,我们想赢她们,她们也想赢我们。尽管现在的这批韩国队员们只有十几岁,我们都差不多能当她们的阿姨了,但结的仇和她们老的那拨儿相比一点也不差,所以如果能在比赛中战胜她们,拿到自己盼望已久的冬奥金牌,恐怕是一件再令人高兴不过的事情了。‛孙丹丹说。

中国冰雪界在冬奥会上‚零的突破‛已经实现,可不仅冬奥会的比赛没有结束,而且发生在中国短道队这支光荣队伍身上的故事也远没有结束,所有人都期待着大杨扬、小杨阳、王春露和孙丹丹这四位姑娘能够在冬奥会下面的比赛中再传捷报,取得更大的辉煌。

张会成长故事:贷款买冰鞋滑向世界最高领奖台

2月24日,在中国队终于获得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冠军之后,兴奋的王濛跑向场边拥抱教练,翘起的冰刀不小心把身后的队友张会下巴和嘴唇之间划了一下。乐观的张会不顾伤口,捂着流血的脸和队友一起继续庆祝胜利。这是中国队队员孙琳琳和王濛在关切地询问张会的伤势。

新华网哈尔滨2月25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如果不是脸上那殷红的血迹,如果不是那忘了疼痛的憨憨笑容,人们也许只会将目光投向星光璀璨的王濛、周洋;而作为夺金‚配角‛的张会,也许只是星光尽头角落里的‚灰姑娘‛。

然而,就是这张年轻面庞的坚持,铸就了中国军团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的‚三金传奇‛。谁会想到,她曾经依靠贷款才能买下一双心爱的冰鞋,她曾经在父母眼中最好的归宿只是‚不卖豆腐当一名体育老师‛……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世界‛,但却因为有梦而不平凡。

4000元贷款擎起冰上‚滑翔梦‛ 灰姑娘没有舞鞋,张会也没有冰鞋。

回想起当年的艰辛,张会的妈妈孟宪英至今仍唏嘘不已。‚一天放学后,老师跟着她回了家,当时我就想,这孩子惹什么祸了?结果一问,是体育老师来家访,希望带女儿练习滑冰,‛孟宪英说,‚我当时就说,只要孩子喜欢,10块钱我出得起,去练吧!‛

原来,当初选体育苗子,需要交纳10元钱测骨龄。然而,对于这个在黑龙江省宾县依靠制售豆腐维持生活的家庭来说,‚体育投资‛远不是10元钱那么简单。

‚当时女儿已经进入地方专业队,需要一双好冰鞋,但家里真的没钱了,‛孟宪英说,之前刚刚花了2000多元买来一对冰刀,家里已经没有积蓄,还要供养另外两个孩子。

‚教练说,国产的冰鞋要2000元,进口的要4000元,但训练效果好;我和她爸一咬牙,就贷款4000元买下了那双进口冰鞋。‛孟宪英对当初的决定并不后悔,‚谁让孩子喜欢滑冰呢‛!

‚卖豆腐‛、体育老师还是冬奥冠军? 对于女儿的未来,孟宪英没有太多奢望,只希望她不要像自己那样吃苦。‚我最初以为,她退役能当个体育老师就不错了,总比我们卖豆腐好,根本没想过拿冬奥会金牌和世界冠军‛!

张会用坚毅和努力送给家人一个惊喜。在队友和教练眼中,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完全是‚吃尽苦中苦‛。‚这孩子最能吃苦,别的队员训练完都早早回去了,她还在自己加练,‛一位教练如此评价。

虽然夺得冬奥会冠军,但张会的家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但喜庆的气氛已经开始弥漫。‚我们等女儿回来要大摆一桌,让亲戚朋友都和金牌照个相,‛孟宪英说。

一个女孩的坚毅演绎‚中国红‛

对于张会,这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可谓‚血色浪漫‛。‚我当时看着真心疼,但真的不怪她的队友,孩子自己也说,如果有疤的话,也是一个美好的永恒纪念‛。孟宪英说,女儿打电话回来说,自己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脸上就流血了,‚女儿说当时太兴奋了,没感觉‛!

出身寒门的最强冬奥冠军:揭秘周洋成长史

周洋夺冠后家里人非常兴奋

“赢了!”当看到女儿周洋夺冠的一瞬间,守护在长春家中电视机旁的父亲周继文和母亲王淑英都激动地跳了起来,姑姑、姐姐、姐夫和家里的邻居都为周洋的夺冠激动不已。21日的周家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年初八的恒光小区鞭炮齐鸣。

一次夺冠创4个纪录

21日,孤军奋战的我省小将周洋突破3名韩国选手的封锁,以巨大的优势勇夺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为征战温哥华的中国代表团送上超越历史的单届冬奥会第三金,同时为我省夺得冬奥会首枚金牌。

在半决赛中王濛因为犯规无缘决赛的情况下,18岁的周洋以创奥运会纪录的2分16秒993率先冲过终点。在创纪录的成绩和创纪录的第三金之外,周洋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冬奥会冠军。

夺冠后的周洋扑进主教练李琰的怀里,“王濛夺冠军的时候我没哭,这次我哭了。”主教练李琰动情地说。领奖台上的周洋没有哭:“这是我的梦想,我特别想拿1500米冠军,我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就是拿接力金牌。”

周洋家里欢声一片

21日,记者来到周洋位于长春市恒光小区7栋1门101的家中。从9时开始,周洋的父母周继文和王淑英以及家人都围坐在电视机旁,等待周洋夺冠的那一刻。在预赛中,王濛的出局让周继文紧张地握紧了双手。“呀!王濛不应该啊,真可惜。”周继文说。

决赛中,周洋站在赛道上那一刻,电视机旁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周洋超越韩国选手胜利在望时,在周洋家看比赛的所有人都齐声为周洋加油。“赢了!”周继文和王淑英握紧双手欢呼雀跃,所有人都沐浴在周洋夺冠的喜悦中。

周洋: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 夺冠后朴实感言感动无数网友 “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孩值得尊重”

夺冠之后,周洋激动得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实在地对着镜头说:“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或许正是发自肺腑之言,她的言行感动众多网友和观众。多数人表示,“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孩值得尊重,她的话语更真诚、更亲切。”

那么,此时电视机前,她的父母听到这番话后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在夺冠后的第一时间,周洋把电话打到了家里。“爸!妈!你们在电视里看到我了吗……”电话那边的周洋哽咽了,电话这边的父亲周继文也热泪盈眶。“都看到了,你在前方继续努力,爸妈在家里永远支持你!”周继文的话语是对周洋的最大鼓励。“接下来的1000米和3000米我一定会努力,3000米我有九成把握会夺冠。”周洋信誓旦旦地表示。

周洋对着电视镜头表示:“我觉得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自己)很多,首先肯定会让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周洋的话语不仅感动了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时也让周洋的父母动容,然而周洋的父亲周继文也有自己的想法:“从孩子拿短道比赛的第一笔奖金开始,我和我爱人就不打算要孩子一分钱,因为这些钱都是孩子的血汗钱,这都应该归她自己。这次的奖金虽然还不知道是多少,但是我想把这些钱都留给女儿!”周继文说。

第四篇:主题班会——班主任的幕后工作

文/迟希新

主题班会及其设计是班级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一讲主要介绍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班会的常见类型与功能

通常我们把班会类型分为这样三种:固定班会、临时班会、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与临时、固定班会最大不同是它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个主题就是主题班会最核心的东西。

一般来讲,主题班会是指在一定的阶段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其主要功能是德育,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主题班会的类型里,从活动类型看,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体验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就是我们在主题班会里面通过对一个主题比较深入的体验,来使学生达到对这个主题的深入理解。

讨论型

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表演型

这种类型现在很多班级活动里面经常被老师采用。比如现在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体验型的班会。心理剧和道德情景剧在我们学校班级活动里面经常要采用,这个道德情景剧就是要让学生在班级活动——这个主题班会过程当中,通过角色的扮演去体验当时的道德情景。

叙事型

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唤起大家的共鸣。

综合型

以上介绍的体验性、讨论型、表演型还有叙事型,实质上都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在真正的主题班会类型里面往往是一种综合型。比如做一个感恩主题的班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用到叙事、讨论、体验等方式。

从主题来划分,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日常主题

这是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的很多主题都可以作为主题班会的主题来使用。

政治主题

像我们以“八荣八耻”为主体所进行的主题班会,就是属于政治主题。

阶段性主题

阶段性的主题在我们学校的各个年级段都会使用到。比如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在面临中考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很多学生在中考以前也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在这个阶段,老师组织一次“怎样以正确的心态去应对中考?”那么就是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阶段性主题班会。

节日性主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节日适合作为主题班会的主题,像禁毒日、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等等。

偶发主题

这种主题不常见。网上引起很大震动“辱师事件”,在很多学校里面,班主任老师结合这个问题,做了相关主题如“如何去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如何去更好地做好尊师重教的工作?”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的功能和一般的固定班会、临时班会不同,它最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里列出主题班会的六种主要的功能:教育、情感感染、凝聚、品德教育、导向和激励。

主题班会具有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的功能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要怎么做,它是一种隐性的规范的功能。另外主题班会它所运用的往往是一种体验的或讨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调动学生情感方面的一些元素,它要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动机,所以要行使情感感染的功能,最终它通过情感感染的功能要形成班级的一种凝聚的作用,具有凝聚的功能。除了这个以外,主题班会要行使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作用,最终它有强烈的导向型,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那么最终通过这种导向,它要对学生提出一种鞭策的作用。要行使一种激励的功能。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比较精辟的论述,“如果无视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行使的事实,教育就会失败”.要想在尊爱和责任心上教育取得成效,教师必须把课堂道德社区的形成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一个良好的课堂道德社区形成的背后所要支撑的就是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文化。所以说,主题班会它背后所要支撑的、它最终所要形成的是一种良好的班级文化。这种良好的班级文化,才是真正影响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源。

为什么刚才我们强调的是学校的道德社区课堂是道德社区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呢?就在于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道德准则,他们需要有一个社区的环境相互影响去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去解决矛盾。作为团体的成长,他们需要从他们直接的社会经历当中学习公平的游戏、合作、谅解和维护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所以说,班级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工作,班级主题班会又是一个具体当中更具体工作。但是这个具体工作当中背后所要支撑它的是一个和谐的班级文化、是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那么这个校园文化可能最终的出行就是一个课堂的道德的社区的建设。

二、主题班会的影响因素

主题班会的影响因素列为三点:

第一个是素材的积累;

第二个是主题班会的创意设计;

第三个是这个主题班会的组织实施。

这三个因素都决定了能否开出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的讨论指向了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我把这三个因素作一个具体的分解,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这样一个架构里面来,那么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从大的方面去看,可能是理念、途径和方法,这样三个重要的因素。从具体的方面来看,理念集中主要体现在选题的创建行使上;途径方面,要决定于日常的积淀与准备,日常的积淀准备怎么样,决定是否能够使用一个创建性的方式来开这个主题班会;在方法方面,情感的激发与共鸣可能是我们各种主题班会当中必须要关注的一个具体问题。从总体的方面到具体的准备,它可能就是决定了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是否能够达成。设计到理念可能我们就要关注到德育的一个具体的、必要的很重要的变化。大家会发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面,把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重要的因素放在德育时效当中,优先考虑的三个目标。每一位班主任老师、每一位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如果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主题班会如果不去调动学生情感方面的成份、不去改变学生的态度,就很难让主题班会达到时效、很难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从内心去接受主题班会所要传达的这些信息。

美国的作家韦恩·W·戴埃他写了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叫《你的误区》。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韦恩·W·戴埃讲了一个故事:韦恩·W·戴埃介绍了一个健康专家给一群酒鬼做的一次讲座,这个健康专家为了让下面这些听众(一群酒鬼)能够理解他所要讲的这些内容,他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展示。他所展示的是两个相同的玻璃容器,右面的是水,左面的是酒精,他拿了一个小水蜘蛛扔到右边的杯子里面,这个水蜘蛛是不怕水的,它挣扎了一会儿从瓶壁上爬了上来。健康专家拿着这个水蜘蛛让这些酒鬼们看,又把它扔到左边的杯子里面,这个水蜘蛛在酒精里面挣扎了一会儿就死了。健康专家叫起来一个酒鬼问他的感觉。这个酒鬼的回答让健康专家大吃一惊。酒鬼的回答是“我听了你的讲座、听了演讲以后,我更想喝酒了,因为我发现,喝酒的人绝对不会生虫子”.这是一个表面上看来像笑话的一个真实生活。为什么酒鬼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呢?原因在于他的态度。酒鬼认为他对酒的态度是肯定的。所以他所有关于酒的判断都是肯定的、积极的。他看到这样的演示就会想到喝了酒不会生虫子。

在主题班会中,要转变学生的主体态度,要达成一种道德行为,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去转变学生的态度,不从态度这个根本的方面做工作,那么我们要想让他形成某种行为、达成某种行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根本就不可能转变;第二种虽然转变了,一定是假的,是逼迫的转变。

在主题班会里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转变他的态度?这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德育新的课程标准下面的一个基本标准框架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不去转变学生的态度,我们不去调动他情感这个层面的东西,我们想让他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就主题班会来说,我们认为从理念上应该面临的这样一种转变,就是从外在的规范到价值引领;从常规的管理到班级文化建设;从执行的德育到行动的影响;从权利影响到心里相容。那么这些观念的转变,他就会集中地放映在我们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上来。

我们转变学生的态度要调动他情感层面的东西,《感动中国》这个栏目是一个特别好的社会公益性栏目,它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关注,里面的故事打动了很多的人。这些普通人的道德故事真正调动了人们的情感、引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感动中国》的成功在于对情感因素的调动,这在我们的主题班会里面可以借鉴使用。

主题班会另外一个影响的因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教师与主题班会相关的知识储备。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本题型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性的学科知识)和条件型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教师对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的掌握会决定着他用什么样的理念、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途径来实施他的主题班会。

另外一个就是操作性的支持。也就是教师面临实际的课堂情景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操作性知识是班主任实施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必不可少的实践知识的积累,那么有的时候老师可能有比较丰厚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有比较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但是他未必能够代表着这个老师能够开好一个主题班会。因为主题班会的设计过程、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老师有特定的、丰富的、课堂的教学经验和主题班会的相关的管理和主持的经验。所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对我们主题班会的知识结构的准备来说,它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在这里面我们把教师在主题班会设计当中应具备的能力作了这样一个具体的分析,那么我们把首要的能力素质放在金字塔的最下边,就是大量素材的搜集与积累的能力,这是一个教师开好主题班会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一个教师开好一个主题班会不可逾越的这样一个阶段。在很多老师那儿谈到主题班会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他开主题班会的时候,不知道该准备哪些东西,很多老师也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要开主题班会、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觉得自己脑子里很空没有什么东西。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往往都是和老师素材的积累和平时这种关于主题班会素材积累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断言,一个老师如果是平时没有任何的积累,他只有在第二天开主题班会的时候,他才会想到去搜集素材、去整理资料,那么我想这个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第二天他用到材料去准备材料,那么我也敢肯定这个主题班会是很难做到很充实、很生动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这个教师具体主题分析与综合能力,这也是一个教师开好主题班会必须具备的这样一种能力素质,那么对具体主题的分析,它决定了这个老师能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能很好的把握主题,能够很好地深入地去让学生体验这个主题,最终再提升这个主题,那么接下来另一个技巧呢,在上一次能力素质,我们认为就是对主题班会提升的技巧,大家知道了一个主题班会不管是叙事也好、是体验也好、还是表演也好,最终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都是对主题班会的提升。那么经过提升以后我们的主题才能更鲜明,学生才能更清楚我们主题要达成什么样的一种目标,主题班会的提升是一个主题班会的点睛之笔,没有这个过程我们的主题就很难突出出来。主题班会也会很平淡,那么最终我把班主任的创造能力放在金字塔的塔尖,那么是指这个创造能力是一个教师能不能很好的开好一个主题班会的最核心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不管是对素材的积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提升的技巧,最终所反映的都是老师的一种创造能力。

在班主任的能力素质里面,我们也要谈一下班主任的信息素养。其实这也是他基本素养的一个方面,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信息的社会。大家在网络里面每天都遇到大量的信息,我们主题班会设计当中也要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怎样去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它就反映一个班主任的信息素养,那么我们把班主任的信息素养,把它列为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信息获取的能力;第二个是信息分析的能力;第三个是信息加工的能力;还有信息利用的能力。一个班主任只有具备了这样四种能力,他才能在主题班会当中很好的去利用网络资源、很好的去挖掘和使用各种网络的信息。

一个老师在主题班会过程当中能否有充分的准备和他的知识储备、和他的知识面、和知识容量有很大的关系。着名的华裔提琴家马友友为什么把他的提琴演奏的出神入化?什么能够让他对音乐有这么强的感悟能力呢?按他自己的体会来说,就是他广播的知识。马友友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人力的博士,他对音乐的理解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基础。马友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你所学习的一切对你的音乐都有用,不管那是哲学、数学、还是心理学?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音乐家,你必须把你所学习的一切都融会贯通,并通过你最熟悉的音乐表现出来。”其实在我们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准备过程当中,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面同样是有这样的作用。它也像音乐一样,会决定我们的主题班会是否很丰富、我们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是否很新、是否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另外,教师的创造能力也会反映到主题的整合能力上来。那么刚才我们介绍了在主题班会的类型里面,很多类型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很多的时候需要老师对多种主题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过程、整合的这种能力就会反映出一个老师对主题的驾驭能力和他的创造能力上来。

三、主题班会的一般过程和设计原则

(一)主题班会设计的一般过程

主题班会的划分表述为三个过程:

第一个就是主题酝酿的阶段;

第二个是组织实施的阶段;

第三个是总结提升的阶段。

主题酝酿的阶段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班会的目标、任务来选择实际的主题,那么这个过程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这个观点来看,个体的发展心理过程当中是分为阶段性的,也就是相当于图片里面所呈现的个体心理的过程。它要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少年期为例,在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他的反抗性、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勇敢和堕落、自卑和高傲、否定童年和眷恋童年。是在他这个过程当中突出的几对矛盾,所以说,我们的主题班会就必须去关注这些矛盾,依据他心理的特点来进行主题班会的设计。

另外,在组织实施这个阶段,班主任要完成这样几个工作,第一个是合理安排时间,考虑角色的分工,准备媒体介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因为在主题班会过程当中只有45分钟的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必须把它进行准确的时间规划,那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主题班会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另外我们要考虑到角色的分工,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在主题班会当中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提前进行准备和计划,另外呢,我们在主题班会过程中要经常使用多媒体的手段,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注意使用媒体的介质。

第三个是就是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因为有的时候主题班会不仅仅是本班的老师和学生参加,有的时候还要邀请家长、有的时候还会请到高年级或者其他年级的学生,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总结提升的阶段。总结提升的阶段是在班会的结尾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班会的体悟,进行主题的深化和提升。刚才我们谈到了一个主题班会必须有提升的阶段,没有这个点睛之笔,我们这个主题就很难突出,就很难让学生获得一种清晰的感觉和体验。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班会,班会刚一开始,老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就退到了幕后,最终班会结束了,老师站在台上宣布我们的班会很成功。没有经过提升的班会,那么这个主题最终很难凸现出来。怎样去突出主题?怎么去提炼主题?最终怎么让主题得到提升呢?这里面有很多我们注意的问题,在这里面我们想用这样的一个实例来做一个说明,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图片是李宇春,大家也注意到这个杂志是美国的《时代周刊》,虽然李宇春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她能上到《时代周刊》的封面,可以看到她的影响力、她给我们生动了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是在媒体时代,在青少年当中原来的榜样形象在发生着变化,这些榜样形象如果放到我们主题班会里面上来,一些新的榜样出现了,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它呢?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榜样形象,现在呢,离青少年的生活很远,离他们知觉的生活经验也很远,那么现在正在有新的榜样形式来取代这样。姚明进了教材、刘翔进了教材、刘德华也进了小学英语的教材,那么这些东西应该怎样提升呢?如果这些形象出现在我们主题班会里面我们怎样去提升呢?我们就一定要提升它这个形象背后的道德教育的东西。那么我们以刘德华为例,如果我们仅仅把一个帅哥放到教材里面不做任何提升,那么他最终只能助长了追星,就会出现很多像杨丽娟这样的悲剧。刘德华大家都知道,他和其他港台的影星相比,他道德的口碑是很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那么除了道德的口碑以外,大家知道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奉献,以及他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以及他在日本演唱会上所表现的爱国的情景,其实这都是这个帅哥榜样之后,背后需要提升的东西,所以主题班会的成功和他有一举同功的地方。

(二)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

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遵循四个原则:

第一、计划性是主题班会的首要原则。

在这个计划性里面就要求我们在主题班会设计过程当中一定要纳入我们的学校的全部日常工作、纳入到班主任的全部的日常工作。主题班会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也不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这样一个内容。它一定是我们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班级整个学期计划和整个学年计划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针对性原则。

我们主题班会的设计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关注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这样的主题班会才真正能够抓住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

第三、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里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题作用的整合,在主题班会的设计过程当中和实施过程当中,最重要、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样两个主题。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在主题班会过程当中教师永远都不要忘记你是这个主题班会的主导者。虽然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把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老师绝对不可以放任不管。也就是说,老师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过程当中,你要有办法、有设计的具体步骤要经常回到你的主题班会的现场上来。

二是媒体演示和语言解说的整合。为什么要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就是在主题班会设计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使用媒体的资料。使用媒体资料的过程当中很多老师就有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媒体的资料展示出来以后没有任何的解说,老师认为学生已经理解和体会了图片里面的东西,其实没有老师语言的讲解、没有老师对图片深入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图片所出现的内容。在这里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这样一个实例,大家可能经常看到《感动中国》,刚才我提到中央电视台这个很好的栏目,在这里面大家会体会到这个栏目所以感人、所以打动很多人,除了它动人的故事以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里面很感动人的解说词。大家看一下,《感动中国》人物当中林秀珍的颁奖词,大家看到这个颁奖词是这样的。“应三十子(同音)爱心,让一存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皆者,皆有所养;富人坐者等实施慈善;穷人坐着等实施圣贤;官员坐着等实施本分;农民坐着等实施伟人;这位农夫让九州动容”.我觉得这样的解说词、这样的颁奖词配上它动人的故事,所起到的是相得益彰的作用。也正是有这样的颁奖词,它真正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所以说这样的颁奖词可以是说,图片和解说的最好的一个例证。

第四、创新性的原则。

不管是电视的媒体、还是平面的媒体经常会有一些公益广告出现。公益广告很大的一个作用就在于它的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好的公益广告往往是我们主题班会当中经常可以使用的一些东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公益广告它具有很强的新颖性、思想性、隐含性和教育性。现在我们可以看几个公益广告的图片,大家一看到这个公益广告就会感觉到很强视觉的冲击力。通过这个图片,大家马上会想到“减负”这个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大家会看到绿化的作用,以及每一个人在绿化上都可以起作用,起到你应该起的作用。这样一个深刻的蕴意,像禁止踩踏草坪,那么它的蕴意也很深刻,给人的冲击也会很大。包括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这样的广告可能都会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放到我们的主题班会中来,它也会有很强的视觉的冲击力,像这样的建言的广告,在我们引人发酵之余,它也可能给我们很多的思索。公益广告的使用,刚才我们已经谈到,它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有很重要的德育的功能。它有强烈的吸引功能。它的形式很独特、很新颖。另外呢,它也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虽然它没有很明确的说出来要怎么做?但是它的方向性是很明确的。另外呢,公益广告有很强的感染性。它是要营造一种很强的气氛、营造一种画面的气氛。要媒体广告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故事背景氛围。另外,当然最终它所起到的是一种隐含的教化功能。在公益广告当中,我们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好或者是我们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机也好,最终也是要完成这样几个阶段性的目标。从感觉开始,同学一起分享这种感觉,这种产生道德疫情,最终促成一种道德行动,也是主题班会所要达到的这样一个目标。

四、主题班会的设计举偶

这是我帮助一个老师设计的主题班会,这位老师是一个初三的班主任老师。他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班上被学校公认为帅哥、美女最多的班级。这样也就带来一个问题,班上第一次有好感的同学特别多,他和我讲了,他已经明确感觉到有两对学生在谈恋爱。他就想开一次班会主题就是“如何面对早恋”?但是他也意识到了不能直接把这个主题讲出来,如果这样的话,大家知道初中学生的异反心理很强,那么你这样讲了,他马上就会站到队里面去,当时设计这个主题班会的时候,我也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我说不妨以一个歌曲赏析开始。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五年以前,当时有一首歌就是李琛唱的《窗外》。

在这个班会上我们的设计,首先是要听一首这个歌,把这个歌去放一遍,让大家听这样一首优美的歌,然后过渡到这个歌词上来。老师领着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和讨论每一段歌词,讨论到第一段歌词的时候,同学都感到很兴奋,说歌曲里面都唱到了“悄悄地爱到你这么多年,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大家会觉得男女青年在一起产生恋爱是很自然的事情。老师也承认了,也接纳了大家的意见,认为的确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到第二段就出现了问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想一想你的美丽、我的平凡,这个人就会默默走开呢”?当然很多男孩就回答了,“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帅,因为这个女孩太漂亮了,自己就走开了?.后来老师进一步启发大家,为什么就能够有这种意识以后就能走开呢?当然这个过程是有一个引导的过程,最终让大家有这样一种共识,是,一个人是要有理智感的,爱情是美好的,但爱情一定是要有理智感的,理智感才能让爱情更美好。这是第二段的赏析,以后就进入了第三段。

第三段进入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歌词里唱到”假如有一天我荣归故里,再到你窗前诉说情怀“.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是爱情需不需要荣归故里?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后来大家也就引用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来,如果现在你就喜欢上了一个班上的女孩,你想没想过你能给这个女孩带来什么?我想老师提的这个问题肯定是对这两对正在搞对象的同学,是对他们敲了一个警钟。很多男孩都有一种感触,他们没唱这个歌、没看到这个歌词的时候,想到我还有这样一种责任?我还没有想到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到后来最后一段歌词,也是主题班会的高潮和提升,就是老师在引导大家,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现实的,但爱情又可以用很审美的眼光去看它,当你没有办法和你暗恋过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再回想这段时间的经历,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就像歌词里面唱到的”当你没有办法和你喜欢的女孩在一起的时候,有月亮陪着她,可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所以说爱情隔一段久远的时间再去看的时候,它应该是很美好的、有一种空灵的美。

经过这个歌词的赏析,虽然没有直接及到早恋的这个话题,但是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和早恋有关的。所以有了这个歌词比较深刻的理解,到班会结束的时候,又以放这个歌曲来结束这个班会。因为我就在班会的现场,很遗憾,技术手段比较差,没有留下影像的资料,当我发现第二遍再听这首歌的时候,很多男孩都特别的激动,很多男孩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这首歌,偶尔发现站在我旁边的两个男孩,他们唱歌的时候眼睛真的湿润了。

我帮这个老师设计的主题班会,我想首先这个主题的选择我觉得很契合初中这个阶段的,针对性是比较强的。我们主题的选择,特别考虑到青少年逆反的心里,如果这个时候直接把主题搬出来,那么很可能就一下让学生站到主题的对立面上去。以歌词赏析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刻地去体会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班会是比较成功的,所以说在主题班会设计过程当中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结合我们班会要达成的目标创造性的去设计一些班会。所以说这个主题班会的设计并不是特别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其实只要我们有这种创造的意识、有这种问题意识,就一定能够把这个主题班会做好。

五、关于主题班会的设计作几点说明

第一个就是边界和同时性的问题。因为主题班会它不通于一般的班会、不同于固定班会和临时班会,主题是有边界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班级管理的工作都分解成一个、一个的主题,我们的时间也不允许,所以说我们在同时性和边界上做一个把握,主题班会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取代正常的班会。

第二个就是表演成份和真实性。在主题班会过程当中,我发现很多老师为了让主题班会更加成功,在彩排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你会发现这个主题班会无论是学生的表演,还是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言也好、或者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表达自己感觉也好,一点错误都没有,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是我觉得恰恰是这些表演成份过多的班会,伤害了主题班会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如果过多的表演成份参加到主题班会里面来,不仅仅是伤害了班会这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这种感觉也是一种伤害,本来是一种很严肃的、让人感到很有感触的一个话题,一遍一遍的表演,大家就会对它产生另外一种情感体验,甚至会抵触这样一个过程。

最后就是承载力和系列化的问题,大家知道一个主题班会不管你有多么深刻的主题,但是它永远只有4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主题,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到45分钟的承载力,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班主任老师的主题班会,他的内容特别多,所以说在这个主题班会过程当中,他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没有在45分钟内表达的很充分。很多的环节不管是讨论也好、体验也好、还是最后的提升也好,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把它很深的内容挖掘出来,原因就在于它让这个45分钟承载了太多的内容。所以说,那怎么办呢?在这里面我们就要提到一个系列化的问题,同样一个主题可能要几次班会、两次甚至三次班会把它完成,可能一个主题班会只是主题阶段性的目标,所以承载力和系列化也是我们在主题班会当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五篇:《南京路上好八连》采写的台前幕后

今年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在国防部正式命名之前,由解放日报于1959年宣传的先进典型;1963年命名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陈毅等纷纷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要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当年8月1日,毛泽东心潮起伏,诗兴勃发,亲自挥毫写下了《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同年11月29日晚,毛泽东又观看了由“南京路上好八连”改编成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据说,毛泽东于晚年仅看过两部话剧,一部是《雷锋》,一部就是《霓虹灯下的哨兵》。

解放日报于1959年7月23日发表的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及配发的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竞相转载,“好八连”从此成为我党我军闻名全国,家喻户晓的一个跨时代和跨世纪的先进典型。其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辐射全国,人人皆知,并一代代传承至今。社会已跨入了新的世纪,但好八连的精神依然是全军,乃至全国人民心中的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据有的文章回忆,《南京路上好八连》这篇通讯由解放日报部队通讯员吕兴臣采写,并由当年解放日报政法文教部的张默、张锦堂等修改而成,最后经总编辑魏克明审阅,由副总编辑王维看后,上报上海市委审定刊登;同时配发的社论是由时任政法文教部主任夏其言撰写的。

事实真是完全如此吗?

山东大汉送来了一万七千字的初稿

毋容置疑,该通讯的素材来自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这本来是一支很普通的连队,在山东组建,渡江南下后,参加了江苏丹阳整训,上海解放后移师浦东,1956年驻防上海南京路,承担了保卫大上海最繁华地区的重任。这个连队的可贵之处是进城后不忘艰苦奋斗,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站岗放哨,在光怪陆离的环境中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寸布,每一滴水,每一分钱,用以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他们的看似平凡实为伟大的事迹和精神,点点滴滴被一位有心人记录了下来,他就是八连所在团的俱乐部主任吕兴臣。这位山东大汉是苦出身,仅读过四年书,文化底子薄,但学习很努力。他和八连首任指导员刘仁福是同村人,并同年参军,关系很熟。他又常去八连,与官兵们一起站岗放哨,所以发生在八连的一些事情,他耳闻目睹,都能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而吕兴臣和解放日报的关系始于1956年八连驻防南京路之时。有一天,他送来了一幅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挺拔地站在高楼上站岗放哨的摄影作品,被解放日报采用了,取名为《南京路上的哨兵》。这幅摄影作品刊发后社会反响很好,几乎成了上海的名片。初次的成功对他激励很大,以后他又先后送来了好几篇发生在八连的小故事,如《针线包》、《行军锅》、《一分钱的故事》、《三十八个补丁的衬衣》等,也都一一在解放日报的《人民子弟兵》专栏上刊登了出来。吕兴臣为人直爽,善于与人沟通,所以他和解放日报政法文教部的记者都有交往,尤其是和分管军队报道的记者张锦堂关系更为密切。两位都是山东汉子,十分投缘。吕兴臣从写图片说明到写小故事,再后来写小通讯,都得到了张锦堂的鼓励与指点。

八连的小故事登得多了,于是报社政法文教部有记者建议:这些小故事,像一颗颗珍珠,很宝贵,但单发影响不大,如果能用一根主线串起来,成为一根“项链”,也就是说,搞成一篇大通讯,那刊登出来影响就大了。此建议得到了政法文教部的认可,报社领导也同意,总编辑魏克明指示要写好,写大,放一版,配社论。于是政法文教部立即开会落实,并邀请吕兴臣也来参加。吕兴臣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很大,但他还是迎难而上,再次下到八连站岗放哨体验生活,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拿出了初稿,洋洋洒洒一万七千字,但基本上是一则则小故事的堆积,像是部队评先进的总结材料,不像一篇通讯。

张锦堂在事隔40年后的回忆中说,当时有人见稿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冷水一盆。他对吕兴臣说:“老吕呀,你把通讯当小说写了。”

可见写文章犹如造房子,建筑材料很多很好,但要造出好的房子,还得有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施工员的认真施工才成。当时报社里谁来当“设计师”或“施工员”呢?最有资格的当然是张锦堂,但他在拿到初稿并上交以后的1959年4月5日便下放奉贤劳动,此事也就无暇顾及了。组内其他的记者,也是职责所系,难以插手。所以吕兴臣的那篇初稿,虽然在政法文教部内有过讨论,研究重写,但未见结果,一时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酷暑夜 战斗室 成文章

据几位当事者回忆,吕兴臣的性格有个特点:心急要“跳墙”。他眼看自己花了不少心血所写成的那篇稿件在解放日报没有了下文,便就设法“跳墙”了——跳出解放日报的圈子找“外援”。于是他去找了新闻日报的郑拾风,又找了《文艺月报》的魏金枝以及他的同乡、作家孙峻青,经过这些“大手笔”的点拨,果然有所长进。同时他又非常认真地研读了魏巍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很有心得。就在他的努力及作家们的参与下,一篇约八千字的关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报告文学,在巴金先生任主编的《文艺月报》1959年五月号《国庆特刊》上刊登了出来。尽管如此,他仍是心有不甘,《文艺月报》的发行量、读者面、影响力无论如何是无法和解放日报相比的。而解放日报是上海的党报,代表党的声音,这么好的典型,上不了党报,实在太可惜了。

几经周折,他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回找的是青年记者张贻复。因为张锦堂下放劳动去了,原来他所分管的部队一条线暂时转交给了张贻复。令人奇怪的是,吕兴臣从背包中拿出来的一大叠稿子仍然是那份被说成是“小说”的一万七千字的小故事堆砌稿,他向张贻复谈了此稿的遭遇,但只字未提《文艺月报》发表的那个稿子,而张贻复对此蒙在鼓里,并不知情。当时的张贻复,年纪还很轻,工作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对通讯员的困难愿意帮忙试试看。 张贻复原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处工作,1954年调到解放日报,开始是借调,1956年正式转了关系。当时他才二十多岁,当了记者,采写政治新闻。对于吕兴臣来报社找他以及两人怎样冒着酷暑,在斗室里挥汗撰稿的情景,张贻复在1993年7月接待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宣传处江跃中等同志访问时,曾作过介绍。警备区的几位同志听了很觉新鲜,便在当年7月30日的《新闻出版报》上披露了此事,题目是《“好八连”从此天下传》,把吕兴臣和张贻复同列为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作者之一。1999年8月2日的《光明日报》第十一版和《人才开发》杂志1999年第八期上,张贻复本人也撰文作了回忆(后来,我们曾访问他,他的回忆稍有补充)——

1959年7月的一天,上海的天气酷暑难当。一个周末的下午,吕兴臣来到我的住处——培文公寓97室一间小屋,即淮海中路妇女用品商店楼上,这是原上海市政府新闻处宿舍,由我一人居住。这里没有电风扇,只有两把芭蕉扇用以解暑。我们俩紧靠一张褪了色的深绿色大写字桌坐下,他坐在靠东边窗户那一头,我坐在里面那一头。我们铺开一叠大开张的部队稿纸开始伏案写稿。好在现成的小故事均在手头,问题是如何将这些“珍珠”似的小故事用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变成一根“项链”。经商量,我们确定把好八连在艰苦奋斗精神主导下的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拒腐蚀,永不沾作为主线,用以突出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向夺取全国胜利前夕的中国共产党全党同志发出的“两个务必”号召这个主题。接着,确定了这篇通讯的详细结构,其中包括分几个层次以及每个层次所需的小故事。于是,我们便一段一段地啃。文章的开场白由我们俩你一句我一句地边议边写,直到满意为止。每一段落的过渡语也是边议边写,也有些段落由我说他写,或由他写我改。每段中的小故事由他提供,再由我琢磨修改,彼此交叉进行。在写稿过程中,还采用了裁剪方法,剪剪贴贴,以节省时间。

由于天气太热,我们写稿时大汗淋漓,后来干脆赤膊上阵。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但我们的写作仍在继续。吕兴臣不停地抽香烟,把大量烟灰弹在一张大稿纸上,越积越多。整个写稿过程,由于我们思想高度集中,所以竟然毫无倦意。直至第二天清晨,全文终于一气呵成,只是最后一段,战士童新根的思想转变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尚需补充。最后,该定文章的标题了,我特别重视推敲标题,要画龙点睛。我问“老吕,题目叫什么?”他想了一想回答说“就叫‘好八连’吧”,便写在稿子上。我忖了一忖,觉得还不够,未能体现地处大上海南京路的特点。于是,我提出在“好八连”前加上“南京路上”四个字,即标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我问“怎么样”,他突然站起身来拍案叫好,我也疯了似地兴奋起来。就这样,他一半,我一半,一锤定音,拼成了一个完整的标题。此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标题竟然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引以为豪的优秀连队的永久象征。

第二天早上,我们用了点早餐就呼呼入睡了,直至中午才分手。我们商定,需补充的材料由吕兴臣去完成,并由他尽快送交给我。果然,他很快将补充材料写进稿件并送来了。由张默交到总编辑魏克明那里。魏总看了当即肯定此稿,要求再作些修改。

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张默只提了一条意见,建议再补充一些八连的业余生活,说明他们物质生活虽然艰苦朴素,但兴趣广泛,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按照张默提的意见,我们俩马上在原稿上加了一节关于好八连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一些内容。稿件定稿后仅几天就见报了,其反响之大,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关于该稿的署名问题,因为当时解放日报有个内部惯例,为了不让记者滋长个人名利思想,本报记者与通讯员共写的稿件如材料都是通讯员的一般不署名。该篇通讯虽由我和吕兴臣合作完成,但最后只署了“吕兴臣”一个人的名字。我对此一点也不在乎,甘愿默默无闻。由于我们首次合作,一举轰动,我们俩都深受鼓舞。不久,我们再度合作对好八连作了深入报道,又共同采写了一篇《亲人会见好八连》的长篇通讯,于1960年2月13日在解放日报第三版上登了出来。

几十年以后,张贻复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仍激情满怀:“初生牛犊不怕虎,抓大头条,大题材,大典型,大文章,是记者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溅在心坎上,其乐无穷。”他又说:“机会和尝试往往是成功之先决条件,能获得出乎意料之成果。它是人们从必然走向自由的一座永恒的宏伟大桥。若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既不尝又不试,停留于空谈,或束之高阁,必然一事无成。我要谢谢张锦堂,由于他的下放劳动,让出了‘空档’;也要谢谢张默,是她安排我接替部队报道,当了‘临时工’,给了我尝试的机会;更要谢谢吕兴臣,是他拉我‘出马’,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感到十分幸运,一次并非很有把握的尝试,却取得了意外的重大收获,与部队通讯员吕兴臣一起成为了‘好八连’精神的第一传播人。”

纠正误传终还历史真面目

上世纪末的1999年,为纪念解放日报创刊50周年,报社制作了回顾性的纪录片《解放日报50周年》在电视台播放,其中涉及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采写情况。纪录片播出后,张贻复发现有关内容不够完整,于是他写了书面回忆材料寄送给有关单位和领导,对实际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补充。前面说的,于1999年8月间在光明日报和《人才开发》杂志上发表的回忆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撰写的。

之后,为了弄清楚当时的真实情况,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副处级调研员桑晋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他除了详阅了当事者的书面材料和报刊上的文章外,还对一些关键的人物进行了当面采访并收集证据。2006年3月1日,他去拜访了张贻复,请他对当年的写作经过再作回忆。张贻复说,他同吕兴臣的合作,主要是帮助吕兴臣把材料更好地串起来,进行提炼,突出主题,同时在文字上做些润色,在段落之间作些衔接和过渡,直至完稿定标题。桑晋泉根据调查结果,写了《解放日报与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文,刊登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上海新闻研究》2010年第三期上。该文中叙述了吕、张共写《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情况。 事情本来已经很清楚,但在今年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时,上海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长文,文中提到吕兴臣的稿子经过张锦堂、张默等人大幅度修改,文字从一万七千字改成见报时的六千九百字。此一说法明显有误。

如前所述,张锦堂于1959年4月5日下放劳动后,对吕兴臣的那篇一万七千字的长稿再也没有过问了。又据张默1999年6月24日的回忆说:“1959年3月底或4月初,张锦堂还没有下放时,就把吕兴臣的初稿交来了。”“我们看了直摇头。”“7月初,吕兴臣把改写过的通讯送到我手里时,已经基本可用了。”显然,此可用稿就是吕兴臣、张贻复两人挑灯夜战,挥汗拼搏写出来的稿子。张默对此稿修改,用她自己回忆的话就是“只提出一条意见”(见《我们的脚印——上海老新闻工作者的回忆第二辑》第231页),由此可见,所谓“大幅度修改”一说是不能成立的。

为了把事实的真相搞得更清楚些,我们又专程去拜访了张贻复。

今年5月16日,我们相约在上海交大宾馆见面。张贻复虽已年届耄耋,但脸色红润,身体健壮,说起话来声音宏亮,思路敏捷,还时而会发出朗朗笑声。谈及《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成文过程,张贻复说写文章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胎儿经过了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但在分娩时难产了,需要进行手术,不管手术成功还是失败,都需要“一朝”解决。《南京路上好八连》这篇通讯,从素材积累到写成初稿,经过的时间不算短,吕兴臣也动了很多脑筋,请人指导,研究范文,昼思夜想,绞尽脑汁,但就是没能达到报社的要求,结果难产了。后来我和他运用“手术刀”和“专业技术”,进行剖腹产,搞了差不多半天一夜,解决了问题,终于把一万七千字的“摇头稿”变成了六千九百字的成文稿,将原先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根完整的“项链”。

张贻复还特别向我们说明,十几年前他所提出的关于要完整地回顾《好八连》问世经过的建议,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争什么名份,这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意义。 是啊,据我们了解,他早就是高级记者了,1978年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建站时就担任了站长,还享受了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写过有影响的文章上百篇,如今他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一切个人的名呀利呀统统早就置之脑外了,之所以要把经历的事情实事求是地写出来,其目的就是要还一个历史的真相,务必不要使上海的新闻史或报业史留下瑕疵,免得以讹传讹,误导后人。

在访谈中,张贻复又特地澄清了为《南京路上好八连》那篇通讯撰写社论的作者是吴云溥而非夏其言。他介绍说,“好八连”的通讯写好后,解放日报政法文教部政治组组长张默拿给他该通讯的铅字小样稿,要他请吴云溥写社论。他找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报刊处副处长吴云溥。吴笔头快,文字功底深,和张贻复曾经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处工作时是同事,又是顶头上司,关系很熟。果然,吴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写好的社论稿交来了。张说:“我记得他是写在市委宣传部小开稿子上的,约六七页,字体很工整。”这件事的过程相关领导是很清楚的,但不知是记忆有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结果都说这社论是原解放日报政法文教部主任夏其言所写。有人在前些年悼念夏其言的文章中还坚持此一说法,甚至还把该篇社论编进了《夏其言同志纪念文集》中公开出版了。直至今天此说不变。如此张冠李戴,实在令人遗憾。

张贻复说:“对这件事,我非常佩服桑晋泉同志所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告诉我,他去了解放日报档案室,居然查到了这篇社论由吴云溥撰写的原稿和排出的小样,并复印了下来,他又去找吴云溥的夫人和友人进行笔迹辨认和事实核对。后来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上海新闻研究》2010年第三期上所发表的文章中对此事也进行了披露。”

我们找到了该文,特将其中一段摘录如下:“这件事情得到了吴云溥夫人朱萍影的证实,她说,老吴为了写这篇文章,专程去好八连采访。她还向笔者出示了吴云溥当年亲手写的在各家报刊发表的文章登记表。在1959年的登记栏里,除了这篇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 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还为解放日报写了5月4日社论《发扬“五四”革命传统 争取今年更大跃进》等两篇。其中5月4日社论也从档案材料里得到了证实。笔者分别向朱萍影及吴云溥的老同事、《大江南北》杂志主编陈扬出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 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的手稿,经辨认,肯定都是吴云溥的手迹不容置疑。”该文还提到,稿件见报当天,在报社举办的评报会上,报社领导除了肯定成绩之外,还指出了一些差错,如社论中有的内容是消息中写到的,但消息没有发,由于没有与吴云溥通气,所以社论未作出相应更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社论确是吴云溥所写的事实。我们对吴云溥手迹的原稿复印件与编辑部准备见报的小样稿作了核对比较,证实两者完全一致。熠熠发光的“项链”有了这样一篇充满光彩的社论相匹配,更显耀眼夺目。

记取险把“黄金”当“黄土”的教训

随着《南京路上好八连》长篇通讯发表后的巨大影响,此文被解放日报社评为“大红旗”稿。解放日报编辑部当年在总结评选红旗稿的经验教训时,揭出了这篇稿子在成文过程中,差一点被埋没的遭遇。据了解,桑晋泉曾去过上海历史档案馆查证当年解放日报评报会的记录,就在长篇通讯见报当天举行的评报会上,总编辑魏光明对有关部门作了批评,指出“好八连”的报道反映出报社报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起初,吕兴臣写的报道《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八连养成节俭之风》被一些同志认为“和气候不合”,“要抓大局”,“现在许多商品积压,你这样强调节约,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就凭这样的“理由”,将稿件挡回去了。结果1958年3月23日被解放军报采用。后来《文艺月报》发表关于好八连事迹的报告文学,又有人认为:人家已经登出来了,再登还有意思吗?最后幸好由于报社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篇大通讯才得以见了报。评报会后,报社提出了“思想红,版面红”,“只有思想插红旗,版面才能插红旗”的要求。但是,在“好八连”的报道见报之后不久,魏克明曾指示政法文教部,帮助吕兴臣再写一篇“好八连”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重点大文章。有关负责人虽与吕兴臣几次商议如何写,但结果不了了之。可见,要做成一件事情,并不容易。

“南京路上好八连”从发现到见报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甚至差一点把“黄金”当成了“黄土”而胎死腹中。解放日报编辑部的总结中所指的“一些同志”,应该也是一些关键人物,并且深知内情。但是现在因为已时隔半个多世纪,难以寻找他们的踪迹。我们只能从一些解放日报老报人的回忆文章中寻找线索,从在世的那些人中进行采访,力求搞清当年的情况及澄清之后发生的误传,给广大关心文史的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过程。同时对于那些为宣传“好八连”事迹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几十年来从不张扬的人,我们也在此表示深深的崇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员个人自我评价下一篇:第一次洗衣服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