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2023-02-03

文言文一直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们说:语文学习,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 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而这种畏惧与无助同样也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有很多语文教师每每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就提不起精神, 感觉乏趣、乏味、乏力, 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也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来展示, 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最不愿探究、也难以深究的领域, 文言文教学呈现出沙漠化的现象。很多年前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曾经感慨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 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时隔十多年, 教育发展到今天,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广大语文教师从宏观到微观, 几乎是对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作了广泛而积极的改革, 但文言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波澜不惊”, 没掀起多少波澜。

一是教学目标单一。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种状况, 钱梦龙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感情的‘文’, 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无论‘韩海’、‘苏潮’, 一到语文课上, 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 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 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 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

二是教学方法呆板。多少年来, 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 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 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忙着记笔记, 课后再死记硬背, 应对考试。久而久之, 学生对文言文就失掉了兴趣。

三是照本宣科, “就事论事”, 缺少迁移。教师从字、词、句的解释着手, 再到段落、全文, 以理解词句的意义和用法为基本目的, 认为课文讲完了, 词语会解释了, 句子会翻译了,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造成了教师教了“一”, 学生只知其“一”, 却不知“反三”的结果。学生只知晓这篇文章中这个词、这个句子的意思, 在其他句子或文章中出现就不知道、不理解, 没有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点上来看, 基于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病, 一些老师重视文章文化的渗透, 把文字层面的疏通、理解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处理, 代之以大量的拓展延伸, 大谈文学品味、技巧分析……有人将这种现象叫做“文言趋白”。我认为, 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言文教学, 亟待解决。

一是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问题。文言文教学, 到底应该重“言”还是重“文”?如何处理“言”和“文”的关系?这是长期以来语文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钱梦龙先生曾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 首先是‘文’, 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 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 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 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 (文字) 及里 (内容) 、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 读文言文也不例外。”“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 是一个活的整体, 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 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 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 那叫‘买椟还珠’, 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 (它本来就是文章) 来教, 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 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 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 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童志斌老师则认为“文言文教学岂可轻视文言?”“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文言 (语言) 教学, 也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对“目前, 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无视文言教学的个性, 干脆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 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 ‘节省’了句法语法的训练, 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去除阅读障碍任务的特殊性”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诸如这样, 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二是对文言文教材的驾御能力问题。文言文历经千年, 年代久远, 各个不同朝代的文言文又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特点, 蕴藏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这给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较之现代文, 教师驾驭文言文的能力要差得多。相当多的教师对现行教材中的文言文把握不住。在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的注释和教学用书, 照本宣科, 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限, 必然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查问题。

高考语文试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 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考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语文中考怎么考, 教师就怎么教。因此, 考查文言文知识, 还是考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何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 考查的是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即“言”和“文”两个方面。作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考的关系, 但教育考试部门不能不正视考试的指挥功能, 毕竟是一考定乾坤, 一考评优劣。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引导、评估功能, 离开了这一点谈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意义不大。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 只要不存成见, 不忘实际, 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 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的。”“言”与“文”的和谐, 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似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思考, 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渐次解决。我们期待着文言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春”。

摘要:学生们说:语文学习,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 而这种畏惧与无助同样也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广大语文教师从宏观到微观, 几乎是对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作了广泛而积极的改革, 但文言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波澜不惊”, 没掀起多少波澜, 本文从“目标的把握、教材的驾御能力、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查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体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数形结合在数学中的应用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