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关系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关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嵩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登封境内,其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阳城建立于嵩山东南。龙山文化晚期,从夏迄周,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由此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原”。

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关系论文 篇1:

基于湖湘地域文化下的环境设计教育思考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显。立足于特色文化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趋势之一。地域文化的融入和传承,对于当前环境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围绕湖湘文化,尝试探讨环境设计教育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并将其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育 湖湘文化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长期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与更替并济的文化传统,包括当地人的历史遗存、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环境设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面临困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应把本土地域文化资源和现代设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问题

(一)湖南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融合地域文化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湖南省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据市场调查数据和行业用人计划分析报告表明,全省具有室内设计资质的企业1300余家,2012年全省装饰设计工程量达1000余亿元。但是,每年大批求职毕业生的“无差别化”,造成“一职难求”的现象。

环境设计专业体现的是功能和科学融合的艺术美,而人文精神就是这种美的主要支撑。所以,如何突显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成为人文特色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湖南本土高校的地域文化教育收效甚微。例如,湖南师范大学在与本土艺术相关的课程中仅设置两个学分的“民间艺术”选修课;湖南大学在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课程中只有“中国民间艺术”选修课;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雕塑专业开设“本土艺术欣赏”;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未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对本土艺术有所了解的设计专业学生不足20%,能主动在设计创作中运用的仅有11%,湖南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对于湖湘文化特色教学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国外环境设计教育融合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式经验借鉴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传统地域文化和当代设计教育融合的问题,并且卓有成效。例如美国,其文化的包容性促使各种外来移民文化容易形成混乱繁杂的局面,但是美国高校环境设计课程对形成本国文化主干的欧洲文化研究很深,很早开始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对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据统计,84.4%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会讲授与美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此外,我国领邦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筑波大学、大阪艺术大学等高校也非常注重地域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课程结合。为了培养学生欣赏传统艺术的能力,教师在日本工业史、美术史、室内设计史、日本建筑史等课程的教学中,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本国传统的绘画、染织、书艺、雕塑等艺术,加深对本国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使之传播于世界。因此,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应该高度关注地域文化的因素,为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功底、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

二、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策略

20世纪90年代之后,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极富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分支,不仅在学术思想、精神文化领域源远流长,而且物质文化也使得湖湘文化一脉相承。这些物质文化包括传统建筑、民间美术技艺、湖湘八景、湘竹、湘绣等等。湖湘灵动多彩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可以作为环境设计教学研究的课题项目,并通过课题项目促进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形成独具湖湘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教学资源。

(一)提高学生对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修养

让湖湘传统艺术作品走进校园,借助教育的传播功能整合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并最终服务于教学是地域传统文化支持环境设计教育的首要条件。首先,通过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美术大师授课、讲座并示范精湛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开设民间艺术研究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尝试接触特殊的材料与工艺,领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美妙的美学原理及哲学观念以及工匠千锤百炼的精湛技艺,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再次,在学生课程作业、毕业设计以及各类设计实践过程中介入湖湘地域特点的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关注、学习、亲近湖湘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最后,针对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获得实践经验。

(二)寻找湖湘文化与环境设计课程的切合点

在研究湖湘文化的热潮中,学者们对艺术资源的物化却有所忽略。作为历史背景下的原生态产物,大多数现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无法直接运用于设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原生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筛选,提炼和解析出其中彰显湖湘特色的元素,再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改良甚至重塑,创作出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实用美学兼备的设计作品。以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为例,在了解岳麓书院的人文历史背景之后,如何将以“岳麓”为代表的湖湘精神对接环境设计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讲解、摄影、速写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岳麓书院在建筑形态、空间功能、室内陈设等方面与国内外其他书院的异同,从而总结岳麓书院独有的造型美学,并借鉴书院文化已有的典型案例,设计出以岳麓书院为创作源泉,典雅朴实并且士文化内涵深厚的现代设计作品。

(三)拓展环境设计结合湖湘文化的科学运用

实际上,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这是一条既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方式又体现现代文化特征和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的有效途径。作为湖南近十年较典型的融合地域文化精髓的设计案例,位于长沙市天心阁东北角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力图向公众展示湖湘文化的精神形象。建筑主体摒弃了传统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思路,运用黑白体块形成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外墙大面积的黑色花岗岩与小体量的白灰泥墙穿插设计,暗意湖湘文化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之志,又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之气。先秦时期曾有记载,湖湘人孕育并传承了深厚的竹文化,在广场设计中,紧扣表达湖湘文化的“竹韵”,利用隐没在建筑间隙的密植丛竹来营造幽静轻盈的虚实空间,隐喻着湘楚精神中“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儒雅之风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灵动之美。因此,建立案例分析课程体系式教学,组织学生实地“按图索骥”,亲身感受在环境设计中湖湘文化的踪影和氛围,不仅建立了学科与学科的合作关系,更加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设计中拓宽视野,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地提炼本土元素,重构湖湘文化的活泼鲜亮的全新风貌。

三、小结

曾经设计教育“求同存异”,强调单一的共性;而如今“存同求异”才能彰显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为了弥补环境设计教育的过于西学东渐化,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是环境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本土设计专业人才,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增强竞争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对地方社会的关注,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今后的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迈向彰显民族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民俗特点的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湖南省校企合作深化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湘教通【2012】142号);及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汉民.湖湘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G].湖南社会科学,2011(1).

2 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

3 季铁,杨媛媛,赵江洪.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 李瑞君.浅析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对当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纺织教育,2009(5).

作者:严思琪 范伟

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关系论文 篇2:

“天地之中”的嵩山历史建筑群

嵩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登封境内,其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阳城建立于嵩山东南。龙山文化晚期,从夏迄周,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由此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原”。

城邑、文字、青铜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它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嵩山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域。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可以说明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以嵩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孕育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位于嵩山南麓的阳城被视为“天地之中心”,随之嵩山至迟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周代就已被命名为中岳(《周礼》),很早就被帝王选中作为礼制活动场所,即帝王以此作为与天神沟通对话的神圣之山。自春秋时期开始,帝王到中岳嵩山进行“封禅”,并从此确立为制度,被后世历代帝王所遵循。因而这里兴建了满足祭祀活动所需的建筑,保留至今的东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以及由太室祠延续演变而来的中岳庙,正是这种礼制封禅文化兴盛的证明。

中国佛教的发展始终以依托政治力量为特点。佛教在嵩山的发展正是由于嵩山具有紧邻政治中心汴、洛两京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近畿名山。因此这里很早就成为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存的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塔、会善寺大殿、少林寺及初祖庵、塔林,还有数十处佛寺塔刹遗迹,表明佛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嵩山文化的另一特点在于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也是因为“中”的区位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聚集、发生的。例如在宋代,因为嵩山离都城不远,便于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于是就有了嵩阳书院这样的知名书院。宋代正当中国建立书院初期,嵩阳书院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的四大书院之一。

嵩山还是古代科技活动的场所,由于阳城自古就被视为大地的中心,成为中国天文学家进行天文观测的重要地点。相传周代即已在阳城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故唐代在其址竖立石表名之日“周公测景台”,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观星台。

嵩山历史建筑群各自所在的山水环境、景观面貌均十分优越,它们背倚嵩山,群峰环绕,古树葱郁, “形势绝胜”,是为古代建筑选址和环境处理的优秀范例,其环境艺术感染力至今犹存。

以嵩山为背景所形成的多种文化景观,自公元前21世纪起一直绵延至今,其所具有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的载体,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兴旺与发展,但其始终作为一个文化景观的整体而存在着,其中的各单体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作的才能。嵩山历史建筑群以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类型,表现出人类创作的智慧。

中国封禅文化的杰出建筑范例

中国历代国君封禅祭祀山神的活动,从春秋初年开始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这种活动的产生,并引起历代封建帝王的热衷,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帝王们不得不关注大自然对农业的影响,他们对于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只好祈求“神”的帮助,并通过礼制崇祀活动,来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确立其皇权的正统地位,将单纯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转化成为礼制规范。

有些朝代提出以礼为治国之本,并称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以此作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因此从嵩山开始的封禅活动一直延续不断,在空间上发展成五岳,随着嵩山被命名为“中岳”而出现东、西、南、北岳。在时间上长达近二千年之久。

封禅活动,起源于嵩山,发展成五岳,影响到全国,嵩山成为这种封禅活动的鼻祖。到过嵩山的皇帝有汉武帝、武则天、乾隆等,每年的封禅活动即使皇帝本人未能亲临,也会派大臣前往。历代有案可查的封禅活动可达数百次之多。

以太室阙、中岳庙为代表的嵩山礼制文化建筑,是祭祀山神举行封祀活动的场所。汉代太室阙为礼制建筑太室祠前的门阙,距今已接近1900年;由太室祠演化成的中岳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岳神庙宇。从保存在中岳庙内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可以证实,现存的中岳庙大体上还保留着近一千年前这座祠庙的庙制格局。中岳庙既保存着始建初期的遗物——太室阙,又保存了近一千年前该庙的金代图碑,这在国内是少有的,在岳庙类建筑中是无与伦比的。其他岳庙建筑群的完整性与之相比皆显逊色,且无见证其历史格局的图碑留存,嵩山的礼制建筑成为全国同类建筑的形制典范。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为重要特征,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杰出范例。从太室阙开始,具有长长的前导空间,过遥参亭、天中阁后,建筑沿着纵轴均衡布局,左右对称,经过四进院落,空间逐步收紧,之后才到达庙内最重要的崇祀空间——中岳大殿(峻极殿),殿前两侧廊庑并列,气氛肃穆庄严。其后的寝殿、御书楼院落空间缩小,富有人文氛围。后部远处山上的黄盖亭成为这组建筑空间交响乐的尾声。在中轴的两侧还有几组附属建筑,皆作小院落形式,烘托着中央群组。

中岳庙整体上采用传统的前朝后寝格局,个体建筑殿字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体现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群总体布局的深刻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公元10~12世纪的礼制建筑的空间艺术成就,表现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空间处理手法,被后世各种大型建筑群所借鉴。 在登封,除了太室阙之外,还保留着另外两组汉阙,即启母阙、少室阙,它们常常被统称为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尤为珍贵。其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细部处理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三阙身上的200余幅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的画像,是雄大深沉的汉代艺术的集中反映。通过那一幅幅的画面,向人们诉说着汉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有的画面描绘着中原地区有关夏民族的传说、图腾以及有关当时统治者或民众的故事;有的表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游戏场景,如踢球的“蹴鞠”,牛虎相斗的“角抵”“斗鸡”“猎兔”“训象”等。还有的刻画了西域魔术,反映着中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凡此种种都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透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把人们带到二千年前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一部具象化的中国佛教建筑史

在佛教传人中国后的第三年即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嵩山开始建造佛教寺院,至今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各个时期的宗教建筑遗物。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至今已有近1 500年,净藏禅师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距今已经1260年;永泰寺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尼寺,其中的唐塔为唐代密檐塔的杰出代表;创建于北魏时期的少林寺由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三部分组成,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同时又是武术故乡,其基址一直未变;初祖庵大殿是中原地区仅存的北宋木构殿堂的精品,为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少林寺塔林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僧人墓塔群,自唐至清延续一千多年而建造不绝,反映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宗教制度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从这些佛教建筑遗存可以看到其既表现出佛教传播对政治的依附性,又真实记录着佛教建筑与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其不同年代的佛教寺院和佛塔展示着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变化,在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塔是中国佛教建筑中最具有特点的建筑,佛塔的位置变化反映着佛寺平面构成的变化。早期的佛寺建筑群由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发展而来,只是在其中添加了佛塔,作为“佛”的象征,同时也是礼佛的对象。因此早期的佛寺建筑群多以佛塔为中心,这种佛寺构成的年代在公元2~6世纪,嵩岳寺是中国这个时期惟一留存于世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以佛殿为中心的布局,塔的位置有的在佛殿前,有的在殿两侧,还有的在寺院建筑群之前、后或旁边。唐代的永泰寺塔即属于在寺院旁边的例子。宋代的少林寺内的塔则属于在寺院佛殿旁边的例子。这几座寺院中佛塔所处的不同位置,正是不同时期佛寺平面布局发展的例证。

佛塔退居次要位置以后的寺院平面构成模式,可以少林寺为代表,其在寺院中轴线上布置着山门、大雄宝殿、方丈殿、立雪堂、千佛殿,形成层层院落,主要殿字两侧布置钟楼、鼓楼、配殿。这座在嵩山脚下展开的佛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院落层层抬高,空间疏密有致,个体建筑严整对称、等第分明。寺院中轴两侧的建筑布局错落变化,但又不失寺刹之庄严。

嵩山佛教寺院中保留的若干具有特色的殿堂建筑,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技术上衡量,它们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其北部保存至今的初祖庵,是纪念禅宗达摩初祖的庵堂。来自印度的高僧达摩,在佛教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初祖庵中的达摩面壁亭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直接见证。少林寺的发展显示着禅宗作为佛教文化中最兴旺的宗派,在嵩山有着深厚的基础。

同时少林寺又是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早在唐代,少林武僧就曾经为抗击兵匪保护寺院作出贡献。寺中的明代建筑千佛阁和清代建筑白衣殿、地藏殿中均留有壁画,真实的记录了明清两代少林武僧练功的场景。这种禅武结合的寺院,在佛教发展史上也是个性独具的。

嵩山佛教寺院中的木构佛殿尚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遗物,宋代的初祖庵大殿、元代的会善寺大殿、明代的少林寺千佛殿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初祖庵大殿是一座造型优美的宋代木构建筑,采用制作规矩的斗拱承托着出檐,室内的木构架却尽其自然不拘程式,利用木材天然的弯曲顺势抵抗弯矩和剪力,转角节点部位巧妙地依靠悬挑的斗拱将荷载传给构架。这个大殿所采用的石柱、石制墙裙,是宋代石刻艺术精品,石柱上的宝相花、莲荷花婉转自然,化生童子神采奕奕。初祖庵大殿建造的年代几乎与北宋官方颁发的建筑法规《营造法式》成书的年代相同,它的技术做法和装饰手法可算是对《营造法式》规定制度的注解,无论是斗拱的尺寸,做法,还是构架的结点处理,无不遵循《营造法式》。其石构件所采用的雕刻题材、花纹品类、雕饰手法也与《营造法式》中的石作制度规定相同,是宋代建筑遗物中珍贵的实例。

会善寺大殿显示着元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总体造型端庄、典雅,在嵩山的木构建筑中其技术做法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少林寺的千佛阁为明代木构建筑,白衣殿为清代木构建筑,这两座殿宇则体现出明清时期河南地方性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这种做法使得寺院建筑风格更加世俗化。

嵩山的佛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其形制分属密檐塔、楼阁塔、亭式塔、喇嘛塔等各种类型。其用材包括砖、石、琉璃。其高度从40米到1米多均有,其平面形式包括正方、长方、六边、八边,十二边、圆形等不同形态,且体量差异大,造型丰富,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嵩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北魏的遗物,在佛塔的型制上有着极大的开创性。它的建造与公元6世纪初中原有过一次西域沙门大规模迁入的背景有关。从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壶门狮子的装饰等,反映了中土建筑艺术与西域、印度的交流。该塔整体秀丽、刚劲而挺拔,细部制作精致而质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座塔更以其先进的结构方式——简体结构而夸耀于世,堪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简体结构建筑。19世纪在现代建筑中开始出现简体结构,这种结构至今仍被作为高层建筑首选的结构方式之一,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嵩岳寺塔采用砖叠涩砌筑的简体结构,设计严谨精密,技术手法科学合理,足以承受较大的侧向荷载压力,保证了塔体的稳定。塔上所使用的砖,为经过严格挑选的高质细腻的青砖,耐压和耐腐蚀性都很好;砖层间采用黄土泥作为黏合材料,塔外壁所敷白灰皮不仅具有美观的效果,同时还对塔壁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雨水渗入砖砌体。此塔经历了将近1500年的风雨、雷电、地震等自然侵袭而巍然屹立,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杰出的才智。

永泰寺唐塔是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遗物,纯粹以砖砌筑,造型简洁,不加雕饰。塔身轮廓也是和缓的抛物线形,秀丽挺拔,每层砌砖精确而质朴。永泰寺的明塔采用喇嘛塔式样,造型秀美,在嵩山地区的明代佛塔中属上乘之作。

净藏禅师塔比例和谐,细部刻画精致,是最早的八角形塔的遗例,也是我国现存单层古塔中造型最优美的实例之一。

少林寺塔林中的塔更为丰富多彩,“塔林”是这座寺院埋葬历代高僧遗骨的墓塔群。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佛教建筑迅速汉化,然而高僧墓葬却仍保留着印度佛教萃堵波(Stuba)的遗俗,塔林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出现的建筑。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佛寺中最大的一处墓塔群,向人们展示着唐代以后不同时期墓塔在年代、造型、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从中可窥见砖塔发展之一斑。古塔的形式、大小、层数的多少所具有的等级制度之烙印,反映出佛教建筑也无例外的受到儒家伦理文

化的制约。塔林中还出现了个别镶嵌、雕刻八卦图案者,表现出佛、道文化的相互借鉴。塔林中的喇嘛塔则是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

嵩山的古塔记载着中国古塔发展的历史,反映着不同时代艺术风格之变化,是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的宝库和重要代表。

具有杰出的世界性价值的科技建筑——观星台

建于元至元年间的科技建筑——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天文的观测是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对于历法的重视可以追溯到远古。处于“地中”的阳城自西周以来历代一直是重要的天文观测场所,古人有所谓“立竿见表”,用来观察时间的变化,后来采用“圭表”测日影,根据日影长短和方向来确定节气,寻找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作为制订历法的依据。“圭表”由圭和表组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多用石材或铜材制作,两者共同组成一座测量日影的仪器。一般的表高8尺,由于表的长度较短,测量精度受到限制。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通过砖砌台体来构成圭表,台身为砖砌覆斗形建筑,有明显收分,下大上小,下边宽16米多,台高9.46米,在台身北面,设有两条对称砖石踏道,可盘旋登台。台的北侧中轴线位置从台底到台顶设有竖向凹槽,凹槽的南壁垂直向下,这个凹槽相当于直立于地面的“铜表”,这种特殊的表不会因刮风下雨而受到影响,于它的顶部架设横梁,从台底至横梁总高40尺(相当于12.8米)。台底地面在凹槽正北用36块青石平铺成石圭(俗称量天尺),通长31.19米,圭和表互相垂直,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

整个观星台造型端庄巍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观星台的表总高是原有8尺之表的5倍,圭的尺寸也随之加大,并在圭的表面放置可以平移的“景符”,将日影通过小孔聚焦,使测量太阳投影变化的精度大大提高。郭守敬利用这种新型的圭表以及他发明的仰仪、简仪等天文仪器共同测得天文数据空前精密,观星台与全国各地总共27处观测点所得到的观测成果,为修改历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于是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中国诞生了一部新的历法《授时历》。利用观星台所测得的数据接近现代科学仪器,例如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比现在采用的阳历仅差0.0003日,相当于26秒。《授时历》科学价值巨大,曾远播日本、朝鲜、越南。比16世纪末产生在欧洲的格列高利历法早了近300年。观星台整座高台所用青砖坚固,砌筑十分精确,反映了13世纪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

见证中国五代~清末(公元10~18世纪)教育发展的嵩阳书院

书院建筑是中国古代教育建筑发展的组成部分,保存至今的最古老书院有嵩山的嵩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等。嵩阳书院曾经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设立之时正值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全国及各州县均设立有官学,除中央官学之外,地方分别有“州学” “府学”“县学”,属于从基础文化到专科文化的学校。书院的性质与官学不同,是具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专门邀请有威望的学者前来授课,嵩阳书院就曾有著名学者郑遨、种放,理学家程颐、程颢等人来讲学,至今院内留有二程(即程颐、程颢)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在此讲学时手植的槐树。嵩阳书院以传播理学而著称于世。大政治家司马光曾在此编写过著名的《资治通鉴》的部分章节。在唐宋之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蒙正、赵安仁、钱若水、陈尧佐、滕子京等人皆出于此。

嵩阳书院采用院落式格局,前后共五进,最初的建筑有讲堂、斋房、藏书楼等,以后陆续增建了先圣殿、道统祠,以及程朱祠、丽泽堂、三益斋、四勿斋,添修了泮池,显示出对儒学的推崇。从这座书院所设祭奠先师的殿堂、讲堂、斋舍、藏书楼等,可以看出其虽由寺院改建而成。但仍不失宋代书院规制。

书院内的个体建筑皆采用硬山顶、灰砖墙、木菱花窗。它们那高耸的山尖、山墙螭头上的砖雕,乃至窗子上的木菱花,都表现着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院内还保留了汉代以前栽植的柏树,树龄达4500年。嵩阳书院地处嵩山脚下,背靠峻极峰,南临双溪河,东侧更有叠石溪缓缓流过。环境优雅,是一处学术研究讨论的绝好场所。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综合文化特征

1 嵩山历史建筑群所反映的儒家文化影响

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涵古代的礼制、宗教、民俗,乃至于域外文化,呈现出彼此交融共存的特征。但作为强势文化的儒家文化却深深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一种文化,当时依托儒家文化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不仅有专门的礼制建筑,用于举行专门的崇祀活动,而且左右着其他类型的建筑。观星台作为天文建筑,在总平面中却与祭祀儒家圣人的周公庙、帝尧祠结合在一起。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直接传播儒家学说的场所,也设有祭祀儒家圣贤的殿堂,并有很多名人在此驻足,反映着嵩山作为东方儒家文化核心地之一的长久凝聚力。宗教文化本是从外域传人者,在嵩山不但寺院殿堂构成、布局仍难脱礼制规范,就连墓地也要区分长幼高下。

2 嵩山历史建筑群与环境的亲和性

嵩山历史建筑群位于太室山、少室山及其临近区域,每个建筑群所处的环境大多山水形势优良,建筑群布局因山就势,高下自如。所选地段的小环境,皆背山面水,共同特点是或河水从前流过,或涧水绕门。中岳庙太室阙以南有奈河,少林寺山门前有少溪河,嵩阳书院门前有双溪河、东侧有叠石溪,永泰寺有来自东侧的永泰小溪,凡此种种皆如是。二千多年来,这些山水环境基本保持良好,每幢文物建筑周围的山水环境均无根本性的变化,大量的古树名木被保存下来,成为自身历史真实性的直接见证,为人们留下了古代建筑选址的优秀案例,正如墨子所指出的那样,“高勿近早而水足用,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嵩山历史建筑群虽然近水,但因本身处在缓缓的坡地上,均无需沟防而泰然。

3 借助砖石雕饰诉说历史

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存在大量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的好恶、时尚的追求,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汉三阙所雕的动物,总体造型强劲有力;嵩岳寺塔上的砖雕狮子简练传神。初祖庵石柱、槛墙的雕刻更是生动自然;塔林中的元代砖雕花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栩栩如生。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尽收眼底。建筑群中还有众多的古代碑刻、壁画等类型的文物遗存,也成为人们从另一面解读作为文明发祥地的中岳嵩山,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嵩山历史建筑群中还保存大量碑刻,其中如《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的碑体造型、雕刻技艺和书法艺术均为上乘,为唐代碑刻的代表作,同时还可以从该碑的字里行间读出立碑人的思想和社会政治,反映了唐明皇受奸相左右乞求长生不老而荒疏政务,致使唐代由盛变衰的历史。少林寺的《达摩一苇渡江碑》反映着佛教禅宗与少林寺的密切关系。其他的几百通碑,在我国古代碑刻发展史以及雕刻史和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古代雕刻和书法的艺术博物馆。大量的题额、铭记包含篆、行、草、隶、楷各体,反映了汉代以来中国书体的演变历程。

以嵩山历史建筑群为载体的嵩山文化景观,集中代表了中国古代核心区域的文化,它的传承、发展造就了色彩斑斓的中国传统文化。

嵩山历史建筑群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不但在总体布局上,而且在个体建筑中;不但在环境遗存上,而且在群众对其认知上皆可举出若干例证。那些历代的有着纪年的建筑、碑刻遗物,有着几千年树龄的古树,乃至历代众多的文献,无不见证着它的历史。同时从它们在文化史、科学史、建筑史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更证明其是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

作者:郭黛姮

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关系论文 篇3:

中国美术学院: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创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肩负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與世界艺术积极对话。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于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美丽校园】

于西子湖畔、象山之麓看中国最美校园

西湖涌金,清波粼粼,象山叠翠,白鹭点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依湖而居,青砖灰墙,绿藤围绕,早已成为文化风景区。象山校区围山而建,别具匠心的21座建筑仅占校园面积的50%,其余地方都让位给了山水和农田。校园内抬眼就能看到目前国内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水岸山居,传统建造工艺复原在眼前,信步可至国内首家民艺博物馆,可近距离品读近50000件皮影藏品及水乡木作、手工器物,这里是青年学子观摩研习的实验室、工作坊。中国美术学院的学子令人羡慕,在一片山水相望、滋养心灵的美丽环境中学习美、创造美。

中国美术学院重视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秉承人文教育的山水精神,将对自然风景的感悟与大学建造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环境。这种把空间营造与心灵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这种具有中国本土内涵的建造方式还获得了著名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美术学院构筑的是一座现代书院,一座人文山水相望相契的精神家园,这正是中国美术学院校训中所提倡的“行健、居敬、会通、履远”。

校园里的民艺博物馆掩映在葱郁的树林间,在层层叠叠的斜坡后面仿若一个小村庄。江南是最适合水墨画的,屋子不能太高,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远处的水田,倾斜的屋顶用瓦片搭盖而成,雨滴打在上面叮咚作响。江南的传统生活方式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围绕这种衣食用居维系着一个独具风采的器用世界,浸染着本土日常生活的技艺精神,这种器用世界与技艺精神被人们称之为“民艺”。

密檐层层,黛瓦青砖,面山而营,傍水而居。象山之麓,中国美术学院的美丽校园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学子们在其中远望青山,登览青春的望境。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望境是一种远境、一种问境,还是一种心境。”

【院系风采】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画学宗脉,书道首望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以“画学宗脉,书道首望”为建设目标,以“克绍前修,艺合于道”为建设理念,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其延展不绝的文脉和拓殖不息的学脉,负载着我国传统艺术谱系中最为悠远绵长的人文基因,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成人之境。目前,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下设中国画系和书法系,具有国内最完善的民族书画艺术教学体系和专业构架,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科优势与学院力量,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优秀的学术群体、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成为当代国内中国画与书法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

中国画系 该系以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分科教学为特色,建构起一套完备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设有中国人物绘画、中国山水绘画、中国花鸟绘画三个专业方向。

书法系 该系的前身是1963年在全国首创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正式独立成系,坚持深入传统、弘扬传统的学科建设道路,强调国学基础,注重学术品位,在国内外高等书法教育领域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书法系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现设有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两个专业方向。

绘画艺术学院:画笔书就精彩青春

绘画艺术学院继承和发展中国美术学院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同时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以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目前,绘画艺术学院下设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和综合绘画系。

油画系 其前身是中国美术学院初建时的西画系,1954年正式成立油画系。长期以来,该系重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重视油画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通,采用基本技能与探索精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油画创作与相关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历史与主题性绘画、新具象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和综合绘画五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油画专业技法与材料研究实验室。

版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版画系正式建制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教育模式展开版画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机构,培养具有扎实版画造型能力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拥有独立版画创作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创造型专门人才。该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民族性版画、新现实版画、表现性版画和复合性版画四个专业教学工作室,同时建有涵盖平版、凹版、凸版、漏版、综合版以及传统木版水印等各专业版种、配备国际一流专业设备的大型版画实验室。

壁画系 该系起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以工作室教学为平台,以实验室教学为特点,以图像学为基础,以现当代艺术成果为引领,以媒介与材料学为本体,积极探索公共场域中的宏大叙事和纪念性绘画表现,注重壁画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创新应用,传承东方经典壁画的法理和技艺。该系现设有大型纪念叙事性壁画创作与东方壁画创作两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包含中国传统干壁画、欧洲湿壁画、坦培拉绘画、陶板壁画、马赛克镶嵌、岩彩、分层壁刻、彩绘工艺、复制与修复等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壁画材料媒介及技法实验中心。

综合绘画系 该系是国内率先以综合绘画为方向的现当代绘画实验教学单位,以1994年成立的综合绘画工作室为发端,2000年改工作室为系。二十多年来,综合绘画系以“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为教学主旨,注重中西艺术传统与现当代比较研究和转换的探索,拓展媒介与观念语言表达的厚度和广度,培养跨文化、跨学科、跨维度的综合多元新态势下的综合艺术人才。目前,该系下设两个工作室,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与课程有观念与形式的语言研究、材料研究与实行转换、传统艺术的当代再现、线性语言的表现与重构等。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以美育普惠大众,营造大美之境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由历史悠久的雕塑系和新兴的公共空间艺术系组建而成,铸历史之人文精神、塑民族之灵魂、创造时代造型、弘扬人性正能量是其最根本的艺术使命。该学院现下设雕塑系、公共空间艺术系和纤维艺术系,其中包括十个工作室、十个实验室、八个研究所,由此形成教学、实验、研创“三环一体”的结构,促进一专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营造出学院的优质学术环境。

雕塑系 创建于1928年,是我国最早的雕塑教育实体,该系始终坚持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努力营造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清晰的学术脉络奠定了其深厚坚实的学科基础,学术成果丰厚,雕塑人才辈出,被誉为我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该系现设有具象雕塑、跨界雕塑、木石金火雕塑、东方性雕塑四个工作室,以及雕塑造型基础(全院共修)、木石金火(陶、小型铸造)、综合材料、放大制作(全院共用)四个实验室。

公共空间艺术系 设立于2002年,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公共艺术教研机构,旨在于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建立融艺术与人文、造型与设计、傳统与当代、公共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当代公共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高级人才。该系现设有公共雕塑、场所空间艺术、景观装置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四个工作室,以及模型模具、机动装置构造与程控、虚拟艺术、光媒介与综合媒体影像四个实验室。作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型优秀专业方向,该系致力于城市与乡村人文、自然空间之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营造,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引领和推动公共艺术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纤维艺术系 该系是在当代艺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以纤维形态的独特结构、表现语言和空间建构方式,形成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新艺术门类。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多年打造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专业,纤维艺术系探索和推动着纤维艺术的当代性和东方精神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同时也致力于纤维艺术在大众生活、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实践。纤维艺术的教学引入软雕塑与空间艺术的概念,将艺术与人文、造型与材质、传统与当代、城市与空间的学术理念纳入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深厚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纤维艺术表现与多样造型艺术手段、能从中西方艺术精神融合的角度上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综合艺术人才。该系现设有纤维造型艺术、纤维与空间艺术两个工作室以及编织艺术、数字纤维两个实验室。

设计艺术学院:校园望境,哲匠理想

设计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可谓是我国最早的设计学科。经过80余年的发展,今天的设计艺术学院已成为全国同类学科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其建设水平处于国际同行前列,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以本土性、时代性、国际性为出发点,更新学术思想与办学理念,坚守“校园望境,哲匠理想”的育人理念,注重本土造物思想的传承与活化,立足于当代设计思想的更新,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核心体系。学院现设有视觉传播与设计战略、染织服装与时尚生活、工业设计与本土智造、综合设计与跨界实践、设计文化与方法研究五大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了具备造图、造物、造景、造境的设计方法论学研体系,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综合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

其中,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由原工艺美术系染织科发展而来,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办染织与服装设计本科和硕士教育的教学研究单位之一。该系下设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拥有缝纫、手绘和扎蜡染、针织、梭织、编织、电脑CAD、喷绘等工作室,目前已成为染织与服装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染织设计专业注重传统手工艺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以材料创意和工艺创新为导向,关注技术、环境、经济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多学科研究领域考量纺织品设计中艺术、工艺、技术和产业间的互动,培养染织艺术、纹样设计、服装面料设计等高级染织应用人才和染织创意人才,可从事纺织品色彩设计、纺织品开发和造型、纺织品管理和营销、咨询和评估、教学和研究等工作。服装设计专业强调艺术创意与观念创新,通过设计理性逻辑思考与设计实践的多维多元互动教学,培养具有宽阔视野与系统思维的创业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

建筑艺术学院:多变的空间尽显青春智慧

建筑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建筑专业始设于1928年,学脉深厚。该学院以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科、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为出发点,以国际化视野重塑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质为立足点,以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总体研究方向,致力于与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体系的平等沟通,进而推动本土建筑、城市、环境与人居的原创性设计,努力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该院下设建筑艺术系、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和景观设计系,强调以动手实验为重点的教学特色,设有建筑营造研究中心、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等研究实践机构和可持续建造、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人居环境与景观生态等系列教学实验室。

建筑艺术系 该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创性实验建筑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致力于探索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建筑营造融为一体,复兴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体营造方式。同时,该系特别注重在开放的国际交流状态下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自觉,注重培养思想性与实践性并重、个性与共性互存、人与建筑营造和谐的创造型人才,下设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学制五年。

城市设计系 该系是我国首个开设的以城市设计为专业主导方向的新兴科系,致力于对城市建筑活动和相应的城市学科传统建制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再造,建构城市研究、教育新体系,以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在个人修养及公共审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训练,在理性、感性和艺术之间能够建立有机平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下设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实验室,学制五年。

环境艺术系 该系源于1984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环境艺术专业,1989年建系,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人居环境实验室。在教学上,环境艺术系延承了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级设计与研究人才。

景观设计系 该系旨在培养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的新型景观规划与设计师,教学观念契合了有机哲学观及自然伦理,鼓励学生从传统哲学、营造学、造园学及当代艺术与设计理论中汲取营养,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园林及乡土聚落,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下设景观生态实验室,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光影变化下的美妙世界

影视与动画学院下设影视系、动画系、网络游戏系和摄影系,并设有中国美术学院互动艺术与技术研究所、3D音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该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基础是成立于2002年的动画系,是国内较早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200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6年电影学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国家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学院以培养一流的影像艺术和动漫游创作型人才、探索影像和动漫游文化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为己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教学研发基地,代表了中国美术学院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

影视系 该系立足于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雄厚基础,嫁接多元学科,以现代技术文化下的影像与叙事、影像与媒体、影像与造型、影像与音乐等相互融合为特色,培养具有造型艺术优势的形象思维与视听手段,具有当代人文关怀与独立精神,兼具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广告电影、电视电影、纪录电影等创作与实践的跨学科、跨专业影视人才。该系现设有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影视编导专业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三个专业方向,主要教学包括电影理论、影视技术、专业创作三大部分。

动画系 该系以培养从事动画、插画和漫画专业创意及制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创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影视语言、剧本创编、音乐音效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该系下设动画、插画与漫画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动画专业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重点学科及优势专业,尤其在定格动画教学与创作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的资质与教学条件。

网络游戏系 该系以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跨学科、综合性的特色成为我国游戏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下设网络游戏、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摄影系 该系成立于2002年,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摄影技术、开阔的影像艺术创作视野、全面的摄影艺术理论,兼具摄影实验精神和摄影应用能力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为影像媒体教育机构、出版社、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单位培养媒体艺术策划、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和自由摄影师等。该系以中国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技术为手段,依托中国美术学院雄厚的艺术积淀,努力构建能够引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发展方向的教学团队与创作基地。

手工艺术学院:以技入道,以艺修身

手工艺术学院设有陶瓷艺术设计、玻璃艺术设计、首饰艺术设计、漆艺艺术设计四个专业方向。手工艺美术学科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1960年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正式成立工艺美术系,下设陶瓷美术、商业美术、染织美术等专业,在恢复龙泉青瓷、德化莹白瓷、南宋官窑和當代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

中国美术学院于2003年创建陶瓷艺术系,2007年学校科系调整,在该系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玻璃和首饰专业,并更名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于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正式成立手工艺术学院,学科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以学科、系级专业方向、专业教研室建制,配备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室,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

手工艺美术不仅仅是将技术与美融合生活的艺术,也是德行传承、美化育人的艺术。器物有魂魄,匠人恭自谦,在工业化机械大生产的冲击下,手作的力量仍在继续,传统手作与当代艺术发展理念相碰撞,就会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作者:木子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工作压力的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企业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