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与否,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局。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教育教学整体质量与高职院校青少年的基本水准息息相关,需要结合当今新时代新形势的全新要求,在秉持积极开放发展及与时俱进核心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采取诸多得力措施进一步优化确立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方向。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调整措施,为全方位多角度强化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整体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   高等职业院校   发展方向

1.引言

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所处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来自各个领域的压力挑战不断增加。青少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足动力及核心源泉,当前经济社会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的要求呈现出丰富化态势,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术性人才,应用实操型人才日益得到重视。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的要求。为了科学有效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更好更快发展,需要在结合当前新时代新形势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回归高等职业院校初心使命,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着眼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高效运行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从更高维度切入,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方向,找准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高职院校阶段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为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多维度高素质的可用之才,保证充足的发展活力及发展动力[1](10-11)。

2.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总体重视程度明显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具有相对比较长的诞生发展历史,值得正视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一种尴尬的身份而存在,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未能给予高等职业院校足够的重视,反而经常将高等职业院校与失败及低差等画等号,与高等职业院校所接受容纳的生源相对较差有一定关系,而其生源之所以较差与普遍缺失人财物等多维度资源密不可分,也就是在无形之中出现了难以跳脱的恶性循环并持续強化。前期社会各个层面未能对高等职业院校给予积极关注的另一重核心原因在于,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缺乏知识丰富的学术型人才,对于学术型人才的重视确实对前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发挥出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转型发展逐渐进入深水期,坚持过去那种想当然的传统常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要,特别需要从意识形态角度为高等职业院校正名,进一步优化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印象。

2.2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程度不足

从理性角度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行驶在相互平行的车道之中,各具特点,各有优势。高等职业院校本来应该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高精尖型应用复合人才,现如今不得不陷入与普通高等院校直面竞争的不良境地。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核心属性特征上的差距,从本质上决定了在普适型人才培养的原始性劣势,遭受普通高等院校的降维打击实属必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职业院校未能真正实现好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有机融合,无形中弱化甚至放弃自身具备的独特宝贵优势。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普通高等院校培养普适型人才的方式完全不适应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结果目标导向意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尽量避免求全求多,真正理解认识小而精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教育教学与市场需要的明显脱节只会进一步弱化高等职业院校及培养青少年在社会竞争中的积极地位[2](119-122)。

2.3存在不平衡不合理情况

我国地大物博且幅员辽阔,这种情况下导致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层,发展不平衡及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比较普遍,若应对处置不当非常容易导致难以弥合的不良后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同样如此。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一方面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非常容易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但处于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少年毕业后踏入社会就会发现,其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习成果很难找到用武之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与就业实际之间的错配,无论社会还是对青少年本人来说都是很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同样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化,很可能使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软硬件方面产生明显疏离,导致针对青少年的培养良莠不齐,可以说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及结构不合理的另一维度延伸。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当下经济社会热门行业领域的推崇,进一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总体品质。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优化措施建议

3.1全方位多维度赋予关注重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任何工作事项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相关具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切实可靠的意识形态作为积极支撑。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长期比较负面的口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优化升级,首先需要解决好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社会各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高等职业院校给予积极关注重视。具体来讲,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好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的积极作用,尽快以战略发展眼光看待高等职业院校。深刻体悟到高等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宏伟蓝图中占据的关键地位。在此基础上考虑从人财物等诸多资源角度给予适当的倾斜扶持,鼓励引导各个行业领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就业人才需求导向,让各个行业领域逐步领会并执行各级政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指导观念。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营造和谐向上的干事创业总体氛围环境,在不知不觉及潜移默化当中帮助高等职业院校走出负面评论的怪圈,有效发挥出积极作用。

3.2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学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新形势整体宏观大背景之下,无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传导越来越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执行有机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及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同样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更甚,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原始教育教学初衷,就是要培养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可用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讲,高度的实操执行能力水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采取措施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学路径。从实际执行操作层面来看,需要建立健全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界与业界的常态化沟通交流,使高等职业院校把握住业界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客观要求,可以将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加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高等职业院校要考虑为青少年创造出更多的校内外模拟实践宝贵机会,帮助青少年尽快将所学所想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并根据具体实践效果促使自身持续发展进步。

3.3强化提升与时俱进核心水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诸多领域科学技术正处于快速更新进步的黄金时期,很多先进成熟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教育教学行业领域的影响很明显,这就要求高等专业院校进一步提升核心水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标准普遍提高,对于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持续进化,再加上高等专业院校具有高度贴合实际的特点,高等专业院校在实际推进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以现实需求为根本,通过实时跟踪追寻所涉及具体行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变化,针对性适应性地对高等专业院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尽量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不良情况及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高等专业院校教育教学涉及的设施设备及方式方法上做到推陈出新,更多地采用多媒体先进成熟技术手段,将教育教学内容以更直观可视的模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着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促使其尽快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理想蜕变。

3.4吸收借鉴全球范围先进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切实有效确保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需要在对国内外诸多先进成熟经验进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可参考之处,综合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及实际情况,形成一整套务实可靠及切实好用的执行落地方式方法。还要考虑实际推进过程当中的监督指导,通过科学有效选择采用绩效考核等先进成熟管理技术手段,尽量避免出现束之高阁等不良情况。高等职业院校主张的职业教育教学并非中国首创,全世界各个国家在长期运行发展期间形成了一些比較值得参照的案例,可以考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跳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教学惯用的传统思维,以更长远化及全球化的思维眼光看待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国情及西方经验的积极结合,逐步探索出最适合实际情况及现实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发展路径[3](30-31)。

4.结语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各个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随着我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逐渐迈入转型发展平台阶段,教育教学行业领域的重要程度得以不断提高。其中以高等职业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能再以过去那种相对落后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高度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与当期经济社会运行的现实需要积极融合,逐步形成正向反馈螺旋上升机制体系,为我国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的持续培养输出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宏伟蓝图落到实处。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全方位多维度赋予关注重视、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学路径、强化提升与时俱进核心水准及吸收借鉴全球范围先进经验等相关优化调整措施建议,期望全方位多角度强化提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殷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

[2]周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探究[J].职教论坛,2019(02).

[3]苏日毕合,艾敏.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2).

作者:李扬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 篇2: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与否,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局。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分析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解与把握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是科学定位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才能全面实现其办学定位,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盲目攀高,追求专升本。究其原因,除了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待遇实现正局级这些表象,深层次的是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科学理解与把握其办学定位的内涵,误认为定位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低人一等,而要改变这种认识就得先科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始,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其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是其办学定位的本质内涵,处理好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关系是把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内涵的关键,在办学过程中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其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也是能否实现其办学定位的核心所在。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中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能够决定所反映的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一个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分析来看;另一个是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来看。

(一)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的本义是“操一技之长而借以求适当之生活”,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高等专门化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高职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等三个本质属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以职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深厚的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以就业或转业、提高为目标指向的专门人才教育,主要以学生的谋生就业为目的,是以某一或某一类职业为指向的教育,直接为生产与服务一线培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终结性教育。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背离了职业性、不具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将不能再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功能,最终将走向异化与失真,而异化与失真的职业教育已发生质的变化,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中,背离了这一本质属性的轨迹就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所办的就不再是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意义上说,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职业教育活动区别与其他类型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职业教育要准确及时反映和适应职业对人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作一般性准备,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作具体性准备,要为职业地位和角色作准备。“职业学校是专为毕业以后得饭碗的……职业教育是抢饭碗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是为学生取得某种某种社会职业资格,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的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职教史上,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的基本内涵是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发展实业,造就农工商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虽说其培养目标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主要还是动手能力与和各行各业的专门操作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讲有用之学,学有用之学,其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而这一切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教育原从实用而生,也以实用为目的”,“一切教育无不以生活为指归”。任何教育都具有实用性,不存在无实用性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的实用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教育的实用是直接的,有些教育的实用是间接的;有些教育的实用程度较高,有些教育的实用程度较低。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间接实用,实用程度较低,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直接实用,实用程度较高。从职业教育的起源来说,职业教育就一直强调其实用,我国职业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实业教育是生利的教育,而不是分利的教育。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凸显实用性,实用性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

3.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过程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能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直接面向企业一线与生产服务一线,其教育过程自然就需要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紧密。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工业教育,其经济功能决定了它与企业、行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效果最为直接,作用最为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施产教结合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实施产教结合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又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

(二)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比较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清末的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1922年学制中的职业教育系统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存在复杂的层次性。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初、中、高等三个层次,初级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意识层面的教育,是职业萌芽的教育;中级职业教育是完成义务教育后第一次教育分流进行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高中后进行的,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比较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这一个本质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逐渐高移,高等职业教育还会分化与发展成不同的层次的职业教育,理应也存在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职业教育,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分化与发展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层次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高等职业院校在高教系统中位置分析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内涵分析

高校办学定位有宏观、中观、微观定位,对高校发展最重要的是中观定位,即高校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校系统的分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的类型与层次上。在国际上,对高教系统的分层问题研究较为权威的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该分类法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从低到高分为序号5(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段)和序号6(博士研究生)两个等级(层次);序号5分为5A和5B。5A是理论型,按学科分设专业,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5B是实用性、技术型,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属于实用性、技术型的5B类教育。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职业院校既可以是专科层次的,也可以是本科层次的,还可以是研究生层次的。在国内,早在1898年严复在《论治学与治事宜分二途》中认为,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学术人才的培养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教育途径,培养办事之人不必皆由学。蔡元培用“治学”和“治术”来区别当时的两类高校,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是培养学者,全面提高人的学术素养的,而高等专门学校是造就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两者有性质之别,而不必有年限与程度之差……以此等性质之差异,而一谓之‘大’,一谓之‘高,取其易于识别,无他意也”。王明伦把培养高等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分类的依据,从现代社会生产的过程和目的方面,将高等人才分为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方案或图纸的工程设计型人才和将工程方案或图纸转化为产品、服务物质财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此对应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工程教育与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不同人才类型的教育,并不是层次高低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院办学定位内涵把握

在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即在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后,还有必须需要处理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入科学认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在现代社会中,国民教育体系是由正规学校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次,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更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不是短学制、低级教育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本科教育之下层次,更不是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办学类型是根据不同分类依据或分类标准将教育分成的不同的类别,它反映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办学层次主要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办学水平是指教育在同类型、同层次教育所构成的群体中所达到的高度,是在同类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在同类同层次中有特色、效果好,就是高水平的教育,就是一流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只要在同类型同层次中有特色、效果好,就是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现高等职业学院办学定位的路径:彰显本质属性

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其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也是能否实现其办学定位的关键所在。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与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彰显其本质属性是办好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所在。否则,高等职业院校不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无法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固有功能,办学定位将会错位,甚至失位,不能培养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在各个方面彰显这些属性,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性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等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素质方面。

(一)按照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凸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其专业是与职业群对口的职业型专业,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结合。因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不能仅维护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设置,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行业经济发展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根据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动态设置与调整专业。强调专业的应用性、技能性,克服一般学科专业单一、基础较差等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新学科与交叉性学科设置适当的专业,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按照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二)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课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要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新能力,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课程均要为培养能力服务。高等职业院校指向具体职业或职业群,实用性、技术性、指向具体职业的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设置该门课程的主要依据与标准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来展开,职业需要什么内容就加什么内容,职业需求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够用为好,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课程,而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实践课程服务于理论课程。

(三)实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其教学以服务于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为主线的,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的实际人才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学以致用,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提高职业工作能力需求构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要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重视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等教学环节。强调产学的结合,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学。要采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彰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产学结合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四)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合性,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主要应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方面,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掌握相应的新思想、新知识与新技术,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应有一些“高深学问”的研究,因为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高深学问”的研究与追求旨趣是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已经成为高教界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高等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定位,安于办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吴升刚 牛金成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 篇3:

行业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融合思考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立足行业文化,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积极开展与行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行业文化感知中提升技能,塑造人格。为使行业文化更好地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对接机构,利用行业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主体,选择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行业文化,确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行业文化;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对接机构;长效机制

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由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从重技能、重功利的岗位技术层面转变为关注人才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准职业人”的方式,寻求学校、企业和职业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路径。2004年4月2日,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市场需要人才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要与行业、企业开展互动与交融,将行业、企业的对职业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让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知识熏陶和行业、企业文化感知中提升技能,塑造人格,培养具有实践性、行业性和社会适应性的高技能型人才。

一、行业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的。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普遍认可的文化从广义层面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层面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价值观念、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等。所以,一般认为行业文化是大致介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与职业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1]行业文化是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基础和核心,包括行业使命、共同愿景、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整合体,是社会文化与行业建设、行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思想导向和精神力量。[2]优秀的行业文化的形成可以起到 “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目的。行业文化的作用表现为:

(一)行业文化的凝聚功能。行业文化是行业长期积定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心态、习俗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可以把员工与行业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与行业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效果。

(二)行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任何文化都是一种价值取向,行业企业通过行业文化把员工个人发展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教育员工居安思危, 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 自觉树立为实现个人人生理想与行业企业目标的远大理想。

(三)行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当行业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能够让员工产生坚定的信念,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使命,员工原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实现行业的目标。

(四)行业文化的约束功能。行业有一套行业特色的管理手段和制度,这些有形的制度与行业企业传统中约定俗成的无形的、非传统的行为准则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行业氛围,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

(五)行业文化的辐射功能。行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既能影响、激励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又能为即将走向这一行业的人,甚至广大社会群众所了解、接受,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效融合行业文化,可以让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前从思想上、心理上感知到行业企业文化,行动上逐渐用、行业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学习态度与就业观念,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已步入注重内涵建设阶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根据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用人情况的反馈显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适应岗位需求,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和应用的责任感,表现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缺乏纪律意识、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造成这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对行业文化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行业文化底蕴。高等职业教育中引入行业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提前感知到行业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前实现从“学生”过渡到“员工”的得角色转变,进而更好地适应岗位文化要求,同时也利于实现个人职业成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二)有利于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首先,可以让高等职业院校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把行业管理理念、行业规章制度和相关行业文化引入课堂,按照行业企业要求,提前让学生感知行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可以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定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知名人士、技术能手参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综合实训,以及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领略行业文化内涵,为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供可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立足行业文化,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

(三)有利于培植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创办有个性特色的高职院校,是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的首要之选。具有高等职院校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能让学校在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譬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院校打造以水文化为主导,提炼培育学院文化精神,形成“上善若水”的核心价值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发扬服务军工的光荣办学传统,培育和发挥以军工特色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个性鲜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管理者和师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能无形中深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平台

(一)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对接机构

为便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工作,需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对接机构。成立由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专业课老师、行业协会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文化融合活动的实施。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定位、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合理化建议。

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类别较多的客观情况下,为保证专业建设委员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设立应建立在专业群的基础上,以利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合理化建议得到具体的落实。

(二)利用行业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 建立与行业企业生产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比较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模式、“2+1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有利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开展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融合中企业的负担,尽最大可能实现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如:陕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学期制改革,采用四学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更好适应行业企业的生产规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变革,如教学内容的变化、考核方式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变化等。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利于实现行业文化的积极融合。

2 . 运用行业文化资源培育行业“双师型”教师

教学之根本在于教师。为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需要,教育部曾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培养胜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老师。高等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积极贯彻落实,但高等职业院校在衡量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唯一标准是行业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一般通过卷面考试就可以获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从课堂到课堂实现的,这种“双师型”教师手上有证书,事实无能力,其动手操作能力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行业企业一线的真正认知。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成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3]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利用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的契机,通过在企业设置“教师工作站”的方式,让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到行业企业去感受文化,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把行业企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感知行业企业文化。

3. 利用行业文化资源营造校园行业文化氛围

行业文化的感知是全方位、持久的过程,通过营造行业文化氛围,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让行业文化成为“准职业人”的一种行为自觉。高等职业院校在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校园中建设行业企业的标志性文化,如行业企业形象标志、行业企业的格言警句等;在管理中可以引进行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在精神文化层面,系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给学生做讲座,条件允许可以设立行业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定期开张评奖和颁奖活动。同时,利用实习、实训的时机让学生深刻感知行业企业优秀的文化积淀,如,感知企业的礼仪文化、感知企业制度文化、感知企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等。利用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达到感知行业企业文化的目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 运用行业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社团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理念、口号,甚至标志。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已初具职业教育文化的雏形,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一直游离在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之间,社团文化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专业素养脱节,缺乏“精、气、神”。[4]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文化融合中,学生社团的形象设计要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要能展现行业企业的价值取向,打造属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自由的活动中,于无形之中汲取到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在文化融合中的桥梁作用。

四、高等职业教育与融合行业文化融合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主体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合行业文化,应该以高职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中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的文化,使得行业企业的价值观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内化,实现学生对行业文化的感知。行业企业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利于行业企业发展的合作,如:企业冠名、设立奖学金、合作培训、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来推动行业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为行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二)选择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行业文化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类别较多,行业背景复杂,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对接存在现实的困难。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中普遍存在合作伙伴难找、合作难以深入、合作难以持久等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融合行业文化融合千篇一律,且停留在融合的一般层面。为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相对薄弱的现状,可以采用以重点专业与相关专业组成专业集合,即专业群的方式,来积极引入与专业群相一致或相近的行业文化作为融合的对象,真正实现以行业文化背景、突出个性特色校园文化,发挥行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引导作用。

(三)确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较低,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不少行业企业的功利意识较为突出,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人员招聘中没有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行业、企业对于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缺乏热情,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缺乏良性的运行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二者的融合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正式制度保障,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非正式的、具有约束性的制度。[5]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行业文化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行业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力度,培养德才兼备的行业人才,实现高校学生零距离的就业,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肖连英.行业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及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6):60.

[2]樊玉国.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79.

[3]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7.

[4]张麦秋.论行业文化对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导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

[5]曹叔亮.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互动关系及交融途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69.

(责任编辑 王锦坤)

作者:徐明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