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理想信念

2022-07-07

第一篇:读书笔记理想信念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 “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 “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大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由岳麓书社出版于2002年6月,作者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 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二、作品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5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整本书除了序言和后记,分为: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并且在书的封面上还有专家的评论。

书的序分别由劳凯生教授、张文质先生和作者本人来做。劳凯声在序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似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张文质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编辑,经手发表了多篇肖川的文章,他在序中也转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此外在作者的自序中谈到了“随笔”。何为“随笔”?他认为,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求遣一己之意趣,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三、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分析

1. 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激醒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书中还讲到了教育就是服务,书中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 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所以教师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3. 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教师也该对学生多一份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4.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在书的第六部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有六篇文章谈论这个话题,其中的一篇《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四种途径,同时这四种途径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接下来就专门论述了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认为,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作者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认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否则,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教师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就讲到“以经典为友”,在经典中获取古代的智慧即教育的智慧。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功利,喜欢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习,作者指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的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应“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即以一种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等价值。

(三)完美的教学

作者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三是规划学生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

作者认为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就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

四、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以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五、心得体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也汲取着丰富的教育经验。文章传递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热切心情,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追求,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不曾懂得的道理及教育理念。教育是需要每位教师用心去雕琢的一门艺术;教育更是需要教师用心感悟的一本书,教育是教育者一辈子需要用心去创造的。

第三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体会

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

(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

(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

(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

(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第四篇:《守住信念》读书笔记

《守住信念》是一篇散文,告诉了人们获得成功的一把金钥匙——守住自己的信念。当我抱着满怀的好心情,读了这篇散文后,我沉思了许久:信心真的能让人获得成功?信念的力量真的能创造伟大的奇迹?

这篇散文让我想起了:1998年5月20日一场山洪把一个缆车工的13位青年困在了600米深的矿井里,过了33天零13个小时后,有12个青年相继死去,但是唯有一个人还活着!这便是信念爆发出的力量,求生的信念让他杀死了同样困在井里硕大的骡子,吞吃了鲜血淋漓的生肉,忍受了接的煎熬,同时也创造了奇迹。

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再起航的第一刻,他早已为自己封锁了后退的路。因为他不会后悔。如果一座火山不是死的,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后,它必然会有爆发的一天,我们也一样,倘若我们也都坚持不懈的奋斗,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奇迹,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只要在我们的心中有足够强大的信念。

我坚信,只要我用有坚定的信念,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第五篇: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摘录

第一卷:

苏格拉底和格劳孔来到雷埃夫斯港,参加向女神的献祭,同时观看赛会。正要回城,被玻勒马霍斯等人挽留,至其家,见到色拉叙马霍斯等人。一系列的对话就此展开……

苏格拉底:许多痛苦,痛苦……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人的性格。苏: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多半不贪财……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疼自己的女儿一样,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

克法洛斯:钱财的主要好处也许就在这里……有了钱财他就不用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

苏:他(西蒙尼)实在的意思是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玻勒马霍斯: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苏: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 色拉叙马霍斯: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色: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苏: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色: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一般人之所以谴责不正义,并不是怕做不正义的事,而是怕吃不正义的亏。……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

苏:正义者是快乐的,不正义者是痛苦的。……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

第二卷:

格劳孔: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的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定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这就是正义的本质与起源。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一个人只要能干坏事,他总会去干的。大家一目了然,从不正义那里离比从正义那里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

阿得曼托斯:不正义是心灵本身最大的丑恶,正义是最大的美德。 苏: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么需要许多东西。

苏: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

第三卷: 苏:还有什么快乐比色欲更大更强烈的吗?

第四卷:

苏;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苏:他们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不停地制定和修改法律,总希望找到一个办法来杜绝商业上的以及我刚才所说的那些其他方面的弊端,他们不明白,他们这样做其实等于在砍九头蛇的脑袋。

苏: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方面做这一类的事情。

苏: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的控制。

苏认为,使国家具有美德的四种性质是,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 苏: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苏: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苏:国家有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 苏: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苏: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苏: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而邪恶则似乎是心灵的一种疾病。 第五卷:

苏认为,国家制度有五种,王政或贵族政治是善的制度,其他四种是恶的制度,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苏:我怕的不是人家嘲笑,那是孩子气;我怕的是迷失真理,……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

苏:每个人应该做天然适宜于自己的工作。

苏:他们以为是在辩论,实际上不过在吵架而已。因为他们不懂得在研究一句话的时候怎样去辨别其不同的涵义,只知道在字面上寻找矛盾之处。

苏:两性之间,唯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我们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说,男女之间应有我们所讲的那种职业的区别。 苏:各种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 格:情欲的必然比几何学的必然有更大的强制力与说服力。 苏:治理者为了被治理者的利益,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假话和欺骗。 苏:给国家丢下一个私生子,这是不合法的,亵渎神明的。 苏: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还有什么比闹分裂化一为多更恶的吗?还有什么比讲团结化多为一更善的吗?

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苏;权力应该赋予年长者,让他们去管理和督教所有比较年轻的人。 苏:结婚的机会对于优秀人物,应该多多益善,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多生孩子。

苏: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除了这个办法之外,其他的办法是不可能给个人给公众以幸福的。

苏:(真正的哲学家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第六卷:

苏:谁看来最能守卫城邦的法律和习惯,就确定让谁做城邦的护卫者。 苏: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

苏:最优秀哲学家的无用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别人不用哲学家。 苏:当他们的体力转衰,过了政治军事服务年龄时,应当让他们自在逍遥,一般不再担当繁重的工作,只从事哲学研究。 苏:完全绝对的真理会引起忌恨并且很难实现。 苏:必须确定哲学家为最完善的护卫者。

苏: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 格: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苏认为,有四种灵魂状态,理性,理智,信念,想象。

第七卷:

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

苏:感觉中的东西有些是不需要求助于理性思考的,因为感官就能胜任判断了。但是还有一些是需要求助于理性的,因为感官对他们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力。

苏:有志于哲学者对待劳苦一定不能持瘸子走路时的态度。

第八卷;

苏: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不论战时平时,各种事情男的女的一样干。他们的王则必须是那些被证明文武双全的最优秀人物。

苏:(寡头政治)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

苏:(民主制度)公民都有同等的公民权及做官的机会——官职通常抽签决定。

苏:(寡头政治)失败的原因在于过分贪求财富,为了赚钱发财,其它一切不管。

苏: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

苏: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苏;人民领袖的所作所为,亦是如此。它控制着轻信的民众,不可抑制地要使人流血;他诬告别人,使人法庭受审,谋害人命,罪恶地添尝同胞的血液;或将人流放域外,或判人死刑;或取消债款,或分人土地。最后,这种人或自己被敌人杀掉,或由人变成了豺狼,成了一个僭主。

第九卷:

苏:关于最恶的人让我们一言以蔽之。他们是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苏: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

苏:人的基本类型有三: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 苏:(哲学家)是唯一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人。 苏:推理最是哲学家的工具。

苏:僭主暴君离真正的固有的快乐最远,王者离它最近。 苏:心灵比身体可贵得多。

苏:(理想中的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

苏:我们一定不能把对个人的尊敬看得高于真理。 苏:荷马确是最高明的诗人和第一个悲剧家。 苏:一切能毁灭能破坏的是恶,一切能保存有助益的是善。 苏:(正义者)的每个行动、他和别人的交往,以及他的一生,到最后他总是能从人们那里得到光荣取得奖品的。 苏: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读《理想国》心得

在《理想国》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这一问题的智者们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讲真话,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人们都是把守法当作正义,但法律是每一国家的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都是强者,他们制定的都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法律,因此,所谓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另一智者格劳孔对正义作另一解释:人们在相互损害中对从这种损害中的获利与受害相比较,发现害大于利,于是相互协议、制定法律,放弃相互损害;由于人们把守法践约叫作正义的,所以,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正义就是源于人们的契约或协议。柏拉图借助于苏格拉底之口,对上述正义观念加以反驳。反驳并不太有力,但柏拉图在陈述自己的正义理想或主张时,却非常精彩。

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

柏拉图认为,城邦是由在分工的基础上、各具技艺的各种工匠、农民、商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城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同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城邦保卫者。城邦保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三种人的分工如下,城邦统治者,因具有知识,考虑整个国家大事,对国家事务进行谋划安排;城邦护卫者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是被选拔出来的专门从事战争、保卫城邦的人;各种工匠从事自己的手艺工作,农夫种地,商人贸易。

在柏拉图看来,要通过一些特定的制度安排,对城邦护卫者加以教育、培养。这些制度包括:进行各种诱惑性考察,选拔那些注重公益、经得住考验、无懈可击者担任护卫者;护卫者专职化,专门从事军事训练和战斗,不得学习其它工艺;以良好的音乐来陶冶护卫者的精神;以严格的体育来锻炼护卫者的身体;护卫者的生活方式必须是公有制,不得有自己个人的房屋、土地、金钱,也不得有个体的家庭;妇女、子女一律公有。在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三种人被严格地区别开来,不至于品性混杂。由此,按照三种人各自的品性,各自从事适宜于其从事的职业。当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统治者以自己的智慧统治城邦、辅助者以自己的勇敢保卫城邦、工匠商人农民等节制欲望、接受哲学家的智慧统治———而互不干扰时,城邦就是正义的。

柏拉图在推导出城邦正义之后,进而论述个人正义。在他看来,个人与城邦相似,在个人的灵魂中也具有和城邦的构成成份相似的三个组成部分:用以思考和推理的理性;使人发怒的激情;使人感受到爱、饿、渴的欲望。柏拉图认为,理智体现出智慧,类似于城邦的统治者,是为整个城邦的利益而谋划的,所以它在个人灵魂中应该起领导作用。激情类似于城邦中的辅助者,辅助、协助理智的领导。欲望的满足会使人感到快乐,但欲望过大过强会使人变得邪恶,因此,必须由理性和激情结成盟友去领导欲望,使欲望受到节制。通过教养、教育,通过训练,人们的理智和激情就能够起到领导作用。个人正义就在于,他心灵的各个部分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着,被领导的被领导着。具备个人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人,不会监守自盗,不会渎神、偷窃、不会出卖朋友,出卖祖国,不会违反誓言或协约,不会犯其它种种别人可能犯的罪恶。

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

围绕着国家正义的制度设计,柏拉图在人类史上首倡公有制。这种关于公有制的论述,不是对原始公有制的描述,而是在人类文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的基础上,对一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公有制原型的理论概括,是经过理论加工的公有制。这种关于公有制的理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由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起到了启示和先导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男友说的暖心话下一篇:地暖裂缝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