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2022-09-08

第一篇: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注解术语的作用 一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四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

第二篇: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

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

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

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当然,朱熹是理学家,他的注解也有不少地方是用来宣扬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的。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代或魏晋人作的注,唐宋人作的疏,下面是《十三经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的“小学”发展到了高峰,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也在古书的注解工作中得到反映。清人的注解工作,不但范围广,而且质量高。范围广是说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比如十三经、先秦诸子),清人几乎都重新作了注(如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前人没有作过注的,许多也有清人作的注。质量高是说清人注书往往旁征博引,同时又审慎地加以考核,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达到的成就又使得他们能够纠正汉唐人的错误,或者解决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清代的注解对我们阅读古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然,清人由于过分强调考据,追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过于烦琐。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句话,竟用了一千多字,其中一个“曰”字就注了一百多字,令人读起来昏昏欲睡。

现代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也有很多古籍被重新作注,有的还被译为现代汉语。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现代汉语作的注释,因为现代的注释,也有不少是从古注来的,如果需要辨明某些问题,还是要去看古注。

下面再从注书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谈谈古代注书的不同情况。

古代注书,多数是给古书的字句作解释。上举之例多属此种类型。这类注解有一些不同的名称,需要解释一下。

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例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就叫“孔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但它们与一般注释的性质有所不同。

东汉时期的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的意思本来是指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但是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限于对别人的注解的阐发和补充。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等。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前人的注文。例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称“正义”。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分别为五经作疏。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

“章句”的意思是“离章析句,委曲支派”。除解释字句外,还串讲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称为“章句”。比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在每一段后面还有“章旨”,就是概括一段大意。不过这种解说方法并非只在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中才采用,如毛传虽不以章句为名,有时也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

“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加以汇集,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等。

在这一类注释中,都兼有解释字词、说明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方面。到六朝以后,文章讲究用典,注释家在注释的过程中,也就担负起注明典故出处的任务。当然,在这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例如李善的《文选注》,侧重于注明典故的出处,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侧重于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

古代注书还有另一种类型:不是对古书的字句加以解释,而是为古书补充材料,或是阐发古书的哲学思想。前者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后者如王弼的《老子注》等。这种“注”也有很高的价值,但跟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注”并不相同。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和术语

古书的注解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间加进双行小注的办法。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解,读起来还不很困难,如果既有注,又有疏,就要懂得它的体例和层次。例子参看教材。

要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较为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後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2.谓

“谓”和“谓之”不同。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例如„„

3.貌 “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後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这种“貌”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4.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6.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7.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8. 如字 如字也是用来注音的一个术语。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关于“变读”的问题

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词性的不同。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解说的“说”、游说的“说”和喜说的“说”(悦),等等。异读有时只表现为声调上的差别,例如施行的“施”读平声,施与的“施”读去声;听闻的“听”读平声,听从的“听”读去声。但是这只是词义上的转变。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操持的“操”是动词,读平声,节操的“操”是名词,读去声;爱好的“好”是动词,读去声,美好的“好”是形容词,读上声;厌恶的“恶”是动词,读去声,恶劣的“恶”是形容词,读入声。

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於古书注音。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是六朝经师注解古书时的强生分别,显然作出这一论断的论据是不足的;虽然有些异读後来消失了,但是也有不少字的异读还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好”(上声)“好”(去声)“恶”(形容词)“恶”(动词)之类;有些字的异读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里,例如上升的“上”读上声,在上的“上”读去声,现在广州仍有区别。

三、读旧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古人作的注解,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思想观念方面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孔颖达疏《相鼠》一诗时说:“文公能正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一诗“刺在位者”是很明显的,但与“文公(卫文公)能正群臣”没有关系。这是孔颖达根据此诗的“序”而作的解释,为尊者讳而错误地作了解释。

(二)古人作注,有自己的注释条例,我们不要误解 比如“声训”是汉代人常用的一种注释方法。《诗经·驺虞》:“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句中的“茁”是“茁壮”的意思,是形容词,毛传用“出”去解释它,是动词。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毛传不是说“茁”有“出”的意思,他这里是用声训(“茁”从“出”得声,“茁”“出”同属物部),意思是说,“茁”是草出地面而丰茂。

(三)古人作注,自然是用文言文,阅读时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如《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杜预注:“有恨,恨谏观鱼不听。”

清代学者除了为专书做注解和校勘工作之外,还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辟的见解。重要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等,这些都是读上古典籍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附:古书校勘 除了为古书做注解和考证工作之外,清代学者还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校勘学上有些专门术语,我们应当有所了解。试举校勘学上常用的两个术语为例:

1.衍文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郑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 2.脱文 “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第三篇:《寻李白》的注解

寻李白[1]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2]

余光中[3]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4]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5]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6]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7]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8]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9]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10]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11]

-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12]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13]?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14]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15]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16]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17]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18]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19]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20]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21]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22]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23]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24]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25]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26]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27]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28]

-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29]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30]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31]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一、注释:

[1]《寻李白》一诗选自余光中《隔水观音集》。

[2]出自杜甫的七绝《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3]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作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代表作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几余种。

[4]李白侍才弄力士的故事,出处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白脱靴事》:“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力士脱靴指狂傲不羁、蔑视权贵。

[5]这两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当时社会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

[6]杜二指杜甫.联系上两句,说明杜甫致力于对当时战争时期的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的场景的描写,与李白诗歌内容和风格各具特色。

[7]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当时的贺知章已年逾古稀,李白的《蜀道难》却激起了心如古井的贺知章的感情狂澜,从此贺知章展开了对李白漫长的单相思:“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

[8]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应诏至长安,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并赐食,亲为调羹,诏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

[9]见于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说明李白的才华在现实得不到赏析,而只能在酒的世界徜徉,借酒抒情,到借酒浇愁。 [10]有关李白死因之醉酒捞月坠湖的故事。如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此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曰:“(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辑《莲堂诗话》也说:“宋胡璞,闽中剑南人,曾经采石渡题诗吊李白:‘抗议金銮反见仇,一坏蝉蜕此江头,当时醉寻波间月,今作寒光万里流。’苏轼见之,疑唐人所作,叹赏不置。” [11]李白的《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联系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同样说明文才出众的李白总是命途多舛,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挤诬害。 [13]这一句说明李白嗜酒如命的性格。

[14]表明李白放荡不羁又高傲的性格,以及说明其诗多用酒、月光、剑等意象。 [15]说明李白取得卓越的成就,与杜甫同为盛唐时期的诗歌领域的两大高峰。 [16]李白的存在轨迹。

[17]杜甫的《梦李白》其二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说明李白才华横溢,非后人能所及。

[18]这两句可解释为:那如水晶般熠熠生辉的绝美诗句在我的脑海中来回萦绕,似弹奏的音乐让人久久回味。 [19]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自己也多次在诗歌中自诩,“谪仙”即是下凡的神仙。

[20]安史乱起,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而长流夜郎。

[21]李白的生世之谜,有曰其祖籍在陇西,生于碎叶城,五岁随家人迁居青莲乡城,故其自称青莲居士,有“蜀中说”和“碎叶说”。究竟哪个才是李白的故乡,世人有不同的考究。

[22]李白的《客中作》:“但使主人能醉客,不自何处是他乡。”

[23]作者对李白死因归宿的疑问,而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其二中说李白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都有对李白归宿的追寻。

[24]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5]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朝如青丝暮成雪”。

[26]“七仙”是指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的八仙除了李白之外的七人,分别是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五友”是指“竹溪六逸”中除了李白之外的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27]李白隐居大匡山读书,不被赏识。

[28]《晋书》有记载葛洪的事迹,其是东晋道教学者、炼丹术士,其中他的炼丹术开化学之远源。而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有仙风道骨,后来热衷于炼丹。

[29]李白的《将进酒》中“莫使金樽空对月”。作者鉴于李白一生对月的举杯相邀,猜测月空才是诗人李白的家。

[30]表明李白对安史之乱爆发的无奈与悲痛之情。 [31]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二、对以下句子的理解赏析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理解赏析:

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酒后的李白豪气纵横,狂放不羁,桀骜不驯,诗绪满溢,斗酒间便能作诗,可谓之“酒入豪肠” 。而“七分酿成月光”这句说明在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的咏月诗。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这句表明李白的诗歌有借剑抒情、以剑寓志的诗句,达到诗剑合一的境界。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他希望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是他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李白拥有高度自信,独立不羁,藐视权贵的思想人格魅力。他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且其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有“诗仙”之称。余光中用“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句贴切概括了李白在盛唐取得的成就。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1.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在形式上是四言诗,如我们所学的《关雎》、《蒹葭》,就其语言而言,我们有很多成语就出于其中,如投桃报李、一日三秋、万寿无疆等,我们所学的《关雎》中就有,如辗转反侧(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

2、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或“风骚”。

《楚辞》的句式为“七言”,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七言诗主要源于“楚辞”。

3、汉赋

汉代文人的主要诗歌形式,因为我们还没有学到相关作品,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

4、《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初出现在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中。关于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向来有多种推测。但千余年来,种种推测都因证据不充分而没有被确认。不但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难以确认,而且他们的写作年代也非常模糊。最通常的说法是认为这十九首古诗“词兼两汉”,就是说这其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当今普遍看法是认为这十九首古诗都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其实,无论它的作者是谁,作品的创作年代如何,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十九首古诗不仅是文人所创作的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五言古诗,而且在人们阅读它们的时候,还能够获得感情上的同鸣。它所描写的感情范围大致上有三种:一是离别的伤感,比如《迢迢牵牛星》;二是失意的沮丧;三是对人生无常的恐惧。这三种感情都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感情基调,所以,当阅读这十九首古诗的时候,读者不免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共鸣了。这也就是这十九首古诗流传千余年,依旧为广大读者所推崇的原因。

如我们所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韵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可以说,这首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技巧,以使这些诗成为中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5、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

乐府诗人们一般按其地域将其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诗二类,南朝乐府的歌辞内容,绝大部分是抒写男女情爱,感情热烈而又缠绵,但显得狭窄单调。形式大抵为五言五句(但不调平仄),语言清新自然。而北朝乐府则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战争、行役、婚姻、爱情、人民贫苦生活等各个方面。体式也很短小,多数为每首四句。它们表情慷慨豪爽,语言刚健直率,风格与南朝乐府迥然不同。如《木兰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它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艺术性也很强,因此为后代广大读者所喜爱。

到了唐代,有不少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也有一部分诗人另创新题,进行乐府诗的创作。因此后人把这些学习“乐府”技法、风格创作的诗歌通称为“古风”,这类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6

、近体诗——律诗、绝句,中国诗歌史上最艳丽的奇葩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希望同学们不要对这个名词望文生义,认为现在的诗歌才叫近体诗。

诗歌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的称七律。八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那就是颔联和颈联对仗。(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并结合下面四首诗分析。)

登鹳鹊楼 赤壁 王之涣

杜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钱塘湖春行 题破山寺后禅院

白居易 常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1)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李白被举为“仙”,这“仙”对天下大事多有关注;杜甫被尊为“圣”,这“圣”对廊庙之外也多有牵挂。大唐古道,一诗仙,一诗圣,两个身影,行色匆忙,一个经常向外去闯,一个经常向家中去看望。一个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让脚步走遍祖国的美丽山川;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把目光投向民生疾苦。

7、宋词——从歌坊酒肆终登大雅之堂

词,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因此,词在唐代文献包括敦煌卷子中都称之为曲或曲子。晚唐五代以后,人们或简称其为“曲子”,直到南宋朱熹说:“长短句,今曲子便是。”(《语类》)或简称其为“词”。在唐宋词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词”逐渐脱离音乐关系,即词的文学生命逐渐高于词的音乐生命,从而成为韵文中与诗并列的独特的一体。

产生于民间的曲子词,早在盛唐时便引起了诗客文士们学习创作的兴趣。当历史踏上两宋词坛,放眼望去,满目青山,遍地英雄。数不尽的名家辈出,说不尽的名篇如云;词风多样,流派纷呈,局势开张,气象恢弘,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局面。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所收,词家达一千四百余家,词作逾两万首,词坛上硕果累累,蔚为大观,成就辉煌,终于像有唐一代文学代表的唐诗一样,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唐诗宋词,在中国韵文天地里恰如双峰对峙,成为两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又似两水分流,灌溉着后世文学的万顷良田。

在南北宋之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两宋词坛上、乃至整个中国诗坛上熠熠生辉。李清照前期词抒发青春蓬勃的少女和少妇的情怀,词风清新婉丽,笔触细腻缠绵。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表现了一个少妇的闺怨,哀婉动人,感人至深。但南渡后命运遭际有云泥之别,词风亦翕然一变;以国破家亡的大悲剧为背景,她在词中抒写了与时代不幸相交融的个人的不幸,风格慷慨悲凉,沉郁凝重。她的一些作品,既写出了词人自己的深痛巨创,又成为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耻辱的时代、苦难的岁月、不幸的遭遇,折磨了她、也玉成了她!在沧桑巨变、血风泪雨的洗礼中,完成了千古第一女词人的塑造。

词按其思想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二种,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由学生举出苏轼、辛弃疾的词例,如《水调歌头》、《密州出猎》、《破阵子》等)、范仲淹等,而婉约派词人则占主流,词人姓名更是举不胜举。应该说,这和词的出身有着极大的关联,因为词本用于宴乐场合助兴之用,这也是词为什么在唐代没有发展到高峰的原因,因为在那些诗人们看来,那些作品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些词,有很多是语句优美、意境上凄美的。前不久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合肥13岁女生读宋词患抑郁症。当然,这不是宋词之过,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宋词,它散发出来的摇曳多姿的美的确令人心醉!

8、元曲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代表人物有二个,一个是被称为“曲状元”和“秋思之祖”的马致远(请同学回答马致远被称为 “秋思之祖”的原因,并背诵《天净沙·秋思》)。一个就是写出《窦娥冤》的关汉卿。

第五篇: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书目

北大李零教授在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一书中提到:我国现存先秦两汉古书共有一百多种(先秦60种,秦1种,汉54种),目录如下:

一、先秦古书(60种)

(一)六艺类(13种)

(甲)经传类:

1、《诗经》;

2、《尚书》;

3、《仪礼》;

4、《礼记》;

5、《大戴礼记》;

6、《周礼》;

7、《周易》(含易传);

8、《春秋》;

9、《左传》;

10、《公羊传》;

11、《谷梁传》;

(乙)小学类:

1、《尔雅》;

2、《史籀篇》

(二)史书类(6种):

1、《逸周书》;

2、《国语》;

3、《战国策》;

4、《穆天子传》;

5、《竹书纪年》;

6、《世本》

(三)子书类(26种):

1、《论语》;

2、《曾子》;

3、《子思子》;

4、《孝经》;

5、《孟子》;

6、《荀子》;

7、《墨子》;

8、《老子》;

9、《庄子》;

10、《文子》;

11、《列子》;

12、《鹖冠子》;

13、《慎子》;

14、《中子》;

15、《商君书》;

16、《韩非子》;

17、《邓析子》;

18、《尹文子》;

19、《公孙龙子》;20、《鬼谷子》;

21、《尸子》;

22、《吕氏春秋》;

23、《燕丹子》;

24、《鬻子》;

25、《管子》;

26、《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1种):

1、《楚辞》

(五)兵书类(5种):

1、《司马法》;

2、《六韬》;

3、《孙子》;

4、《吴子》;

5、《尉缭子》

(六)数术类(4种):

1、《甘石星经》;

2、《连山》;

3、《归藏》;

4、《山海经》

(七)方技类(5种):

1、《黄帝内经太素》;

2、《黄帝内经素问》;

3、《黄帝内经灵枢》;

4、《黄帝八十一难经》;

5、《黄帝甲乙经》

二、秦代古书 李斯(1种)《苍颉篇》(内含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

三、汉代古书(54种)

(一)经传小学类(10种):

1、韩婴《韩诗外传》;

2、伏生《尚书大传》;

3、京房《京氏易传》;

4、《论语郑氏注》;

5、班固《白虎通》;

6、汉代纬书《纬书集成》;

7、史游《急就篇》;

8、扬雄《方言》;

9、许慎《说文解字》;

10、刘熙《释名》

(二)史书类(12种):

1、赵晔《吴越春秋》;

2、袁康《越绝书》;

3、陆贾《楚汉春秋》;

4、司马迁《史记》;

5、班固《汉书》;

6、荀悦《前汉纪》;

7、刘珍等《东观汉记》;

8、佚名《汉官》;

9、王隆《汉官解诂》;

10、卫宏《汉旧仪》;

11、应劭《汉官仪》;

12、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三)子书类(21种):

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2、严遵《老子指归》;

3、张陵《老子想尔注》;

4、陆贾《新语》;

5、贾谊《新书》;

6、刘安《淮南子》;

7、董仲舒《春秋繁露》;

8、桓宽《盐铁论》;

9、刘向《新序》;

10、刘向《说苑》;

11、刘向《列女传》;

12、扬雄《太玄经》;

13、扬雄《法言》;

14、刘歆《西京杂记》;

15、桓谭《新论》;

16、王充《论衡》;

17、王符《潜夫论》;

18、蔡邕《独断》;

19、应劭《风俗通义》;20、荀悦《申鉴》;

21、徐干《中论》

(四)诗赋类(2种):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2、《全汉赋》

(五)数术类(2种):

1、《周髀算经》;

2、《九章算术》

(六)方技类(3种):

1、《神农本草经》;

2、张仲景《伤寒论》;

3、张仲景《金匮要略》

(七)兵书类(1种):

1、黄石公《三略》

(八)农书类(2种):

1、汜胜之《汜胜之书》;

2、崔寔《四民月令》

(九)道教类(1种):

1、《太平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组织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给同事的立冬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