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校园心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学校师生结构的变化,校园里暴力事件逐渐凸显,对新时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校园暴力问题已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一篇:校园心理论文范文

走近校园心理剧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成功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其经验主要是: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剧本编写为抓手,以环境营造为保证和以课程落实为基础。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师生编演校园心理教育剧(下简称“心理剧”)已经蔚然成风,并且成效显著,曾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四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编写了140多个心理剧,平均每个剧观众达600人。曾在全国各省、市、区级有关会上表演8次。参加过表演的学生的目前已达700人。

学校教师普遍喜欢这种心理教育的形式,并写出了这方面的体会及论文数十篇。试举一篇(摘要)为例:

所谓心理剧就是将学生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小品的形式加以表现。心理教育完全可以跳出课堂和说教,以心理剧为平台,逐步深入开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受到教育,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视觉空间、人际合作、内省等潜在智能。这样的心理教育显得更加形象化、生活化、深入化。具体如下:

演 学生在演的时候,对剧本进行了再创造,融进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创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的人物……他们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净化了自身的心灵。

看 “看”的全过程中有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心理剧中找到了同伴和自己的影子。心理剧此时已不仅是一个故事,还是一面镜子,一个让学生释放情感、吐露心声的舞台。

议 每次看完心理剧我都要组织学生就剧中的现象进行一番评议。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该剧所反映的心理现象以及处理方法,并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行为加以分析。当然“评”的过程应是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总结灌输。

写 学生在写观后感时能对原来的认识进行梳理。并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使认识更具理性。这个过程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内省。

(黄清《小议心理剧的育人功能》)

孝陵卫中心小学开展心理剧的做法和成效验证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论断。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原会长、剧作家罗英曾经向全国家长和教育界提议:不要忽视儿童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她认为,儿童剧能够促进素质教育。与影视剧相比,舞台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艺术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儿童剧给孩子带来的是灵魂上的触动、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激励。罗英说,日本家长就有带孩子看戏的传统,并且日本有专门的“母子剧场”。中国的一些家长和学校把儿童剧当作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其实儿童剧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假如将儿童剧推广到学校里,由学生创作演出,不失为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

孝陵卫中心小学将专家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创新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所学校开展校园心育剧活动的经验是什么呢?我的初步认识是:

孝陵卫中心小学成功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经验是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剧本编写为抓手,以环境营造为保证,以课程落实为基础。

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1.导教师提高认识

使教师了解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与全面育人的关系、与实施新课程的关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激发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帮助教师明确任务

主要是氛围营造、剧本写作、剧本写作指导(小学生也参与写剧本了)、表演指导、观摩与体验指导、写观后感指导。

3.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教师全员培训:学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计划,如今已是第三期。培训内容包括校园心理剧的学习、观摩和研讨,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对校园心理剧意义的认识和开展该项活动的能力。

骨干教师培养:学校克服困难,支持十多名教师参加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前这些教师中已有13名教师经过考核取得“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名特教师评选:评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引领着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校长谢美萍和副校长王丽英,带头参加演出。

校外专家聘请:学校根据心理教育的需要,聘请r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市区有关专家、领导担任学校顾问。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

1.培训安排

组织学生排演心理剧,并对学生进行现场培训;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小编剧培训班,目前自愿报名参加培训的有二百多人,已有90多名学生接受了培训。

2.激励制度

学校每学期都评出心理剧表演积极分子,到目前为止,学校已评出积极分子300名,优秀小导演1O名。孝陵卫中心小学除了重视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建设之外,还通过家长学校、个别辅导等途径,鼓励家长参加校园心理剧的编导和演出活动,使家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

以剧本编写为抓手

有关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到“剧本”时是这样说的(吴增强2001):教师准备好情景剧或短剧的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以活跃心理辅导的气氛;或者提供学生共同探讨的话题和案例,增强学生的投入程度和参与程度,以达到班级心理辅导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剧本是要预备好的。剧本内容是否来自学生生活,剧本主题对优化学生心理是否有导向作用,剧本对学生来说是否好排好演,决定了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质量与成效。因此,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孝陵卫中心小学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定编写原则

根据学生特点,反映学生生活,揭示心理冲突,优化心理品质;好排好演。

“揭示心理冲突”是心理剧的属性:没有“冲突”不成其为“剧”;不抓住“心理”,也就谈不上是“心理剧”。

二、明确编写程序

主要是: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完成写作—实践验证—修改定稿。

这里“实践验证”是很重要的,剧本是否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校园心理剧的剧本都是经过实践并多次修改才定稿的。

三、规范剧本格式

为了方便教师特别是学生创作剧本,孝陵卫中心小学对剧本的写作格式作了规范要求。具体是:编剧、心育目标、剧情简介、主要人物、道具、指导老师(学生创作需写此项)、剧本正文。以小学中年级心理短剧《小梅的心事》为例:

编 剧:吴家翠

心育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与愿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愿望。

剧情简介:小梅想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可老师让她参加“写作兴趣小组”,她不敢说不,在好友谢莹的鼓励下,她向老师表白了心事。老师很高兴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主要人物:李小梅、谢莹,林老师

道 具:书包

剧本正文: (略)

有了合适的校园心理剧剧本,该项活动就有了很好的抓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对剧本的个性化把握,尊重学生合理的修改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剧本。增加演出的生成性成分。

以环境营造为保证

要想使校园心理剧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营造好的环境。

一是物质环境,首先是舞台。孝陵卫中心小学限于条件,至今没有正式的舞台。但他们不为条件所限,充分利用操场和教室讲台来表演。

一些心理剧要有合适的音乐及图片来配合,有关书籍、图片、音像制品是必需的。这些都要靠日常的积累。积累了,分类保管了,一旦用起来就比较方便。

一此演出道具由师生共同制作,并由专人妥善保管,方便使用。

学校充分发挥广播、小报的作用,让学生们通过宣传,认识心理剧、参与心理剧、喜爱心理剧。

二是精神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孝陵卫中心小学制定了“教师心理教育全员培训制度”、“小编剧培训制度”、“优秀小演员评选制度”、《小学生自编自演心理剧巡回演出反馈表》等,保证了校园心理剧持续健康地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编、演校园心理剧时,总是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在这样创造性的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心,取得了成就感。师生的信心成了推动该项活动更深入开展的动力。

以课程落实为基础

孝陵卫中心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正处在国家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明确提出把校园心理剧活动是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即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这是他们能把这件事做好的一条重要经验。

孝陵卫中心小学把校园心理剧活动作为校本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做到了“四个明确”。

一、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我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潜能,根据本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进行了以编演心理剧为主要形式的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编演心理剧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疏解情绪,激发潜能,成长心智,提高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使教师能正确看待心理、道德教育中的各种现象,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提升教育水平;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明确校本课程的范围、内容

孝陵卫中心小学校园心理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具体涉及。“我在长大、我在进步、学会学习、学会共事、热情交往、改变情绪、陶冶情感、相信自己、磨练意志”等方面。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编出了两套(六本)读本,供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每套分低、中、高三本,供三个年级段学生使用。部分课本还收入了一些学生的观后感。

三、明确校本课程的时间(含教研)

学校规定了各班每月有一次班队会(另有一次以上的晨会)用于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和评议,排练则放在活动课时间和课余时间。班队会开展心理剧活动均有登记。

心理教研组每月一次活动(通常是利用中午),内容之一是研究心理剧的编演。

四、明确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学校制定了《小学生自编自演心理剧巡回演出反馈表》,从“台词清楚响亮、有感情、动作自然大方、形式活泼和有适当音乐”五个方面对心理剧的演出作出评价。

教育部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吴刚平教授曾经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是: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这段话,正好给孝陵卫中心小学的心理剧实践作了最好的说明。

孝陵卫中心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剧本编写为抓手,以环境营造为保证和以课程落实为基础,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作者:黎鹤龄

第二篇: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学校师生结构的变化,校园里暴力事件逐渐凸显,对新时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校园暴力问题已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关键词:校园暴力 心理因素

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日渐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社会稳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我国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描述和分析了当今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从校园暴力的自身因素出发,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行为

我国针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从小学到初中,从高职院校到本科院校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均有涉及。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虽众,但是针对校园暴力的基本概念,甚少有人做出澄清与界定。

笔者认为,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是指在校学生所故意实施的,针对其同学、老师或者社会其他人员实施的物理打击、精神强制等手段行为,以及对学校、社会管理秩序和侵犯公私财产造成侵犯的行为。

二、 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材。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決。在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强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

2 、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整个社会显得脱序而迷乱,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有的对校园暴行的发生,亦起着重要影响。

1 、暴力文化的泛滥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大量暴力案件的发生让人们对血腥的场面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社会或全人类的精神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而这正是暴力的基础。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广大学生,为了求得社会的认同,亦必吸收这种暴力文化的不良暗示。于是在校园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如果进一步探究暴力文化这一社会背景形成的因素,则应看到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众所周知,对暴力犯罪新闻的报道已是媒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暴力、色情新闻。如果这种报道过度渲染、夸大事实,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描述,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一项心理实验曾证明:“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热衷攻击、寻衅的抑制力,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

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的;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有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 、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当他们冷静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2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刺激,另一方面年轻气盛,爱走极端,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用暴力手段,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

3、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报复便是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典型表现。

三、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对策

校园暴力的发生,对社会、学校、学生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治校园暴力迫在眉睫。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学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

学校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样作用到他们身上,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配备专职心理老师或聘请更多的心理辅导员,强化学生的心理知识普及,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

2、家庭方面

家长应重视与子女感情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喜欢看什么书、看什么影视作品、喜欢和谁交往?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一些征兆和苗头,并予以合理的解决,孩子出现校园暴力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在与孩子交流时,需讲究方式方法,切忌态度生硬,应以开诚布公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使孩子心甘情愿地与家长探讨一些问题。

3、社会方面

预防校园暴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稳定的社会秩序,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前提条件。目前部分学校周边秩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等问题,环境复杂,歌舞厅、网吧林立。因此相关部门应增强忧患意识,要加大力度对周边环境进行整顿,加大晚上的巡逻力度,进一步大家抢劫、伤害和敲诈勒索等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个人方面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能力培养,是减少校园暴力,维护安全的有效措施。学生应当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激发乐观的思想情绪,排除愤怒情绪;增强挫折承受力,多找朋友倾诉或进行心理咨询,以疏泄积郁情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同时,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增强法制意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面对暴力时,要有勇气和策略,面对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保卫处和领导老师汇报;对于严重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校园暴力的控制和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解决校园暴力的对策上,同样需要高校、家庭、个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将校园暴力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陶宏.高职院校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法制与社会,2013年22期.

[2]刘琼.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教育法学论坛.

[3]张兴国.新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分析与防控.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作者:姚波

第三篇: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河南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57年,是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领导在创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同时,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校于2002年底率先建立心理辅导室, 2006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网络体系和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河南省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起步阶段

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学校于2002年底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在起始阶段,学校领导即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在只有一个心理教师、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创办《心灵港湾》小报、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的非典期间,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师生中蔓延,我校在关注全体师生心理健康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团体辅导,热情接待来访个体,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二、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至2004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专职心理教师增加到3人,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教师轮流值班,日接待学生多名,年接待来访者500人次。心理辅导室面积也扩大为100平方米左右,并配有电脑、沙发等设施,软硬件建设日趋规范。

鉴于我校是一所完中,从初一至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校领导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立体式、全方位的,具有矫治、预防和发展功能,且预防、发展功能为重中之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大减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1.建立心理档案。为了预防和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我校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并根据他们的个体特点、能力差异与心理欲求因材施教。通过“心理档案”,我们及时发现了存在行为困扰与心理障碍的个体,并将筛选排查出来的学生组成各类辅导团体,定期参加主题活动,有效防止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2.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正规的教育体系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青春期心理、学习心理、交往心理、非智力因素培养和不良行为预防等方面,自编教材,统一教案;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一个主题,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趣味活动、心理剧、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成长;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管理网络建立。构建规范的管理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在《纲要》的引领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校长为首,学生处为主体,专职心理老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规范的工作体系。

4.多层次辅导。我校为河南省属首批示范性高中,生源构成多样:贫困优秀学生,藏族学生,国际部学生,竞赛生,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等并存,教学模式不同。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团体辅导,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成功教育,并在适应环境、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生涯设计、应试心理调整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专题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调整情绪,使他们乐学、会学、好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始终加强对两个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在每学期两次应考调适的专题讲座外,我们还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坚持进班内进行团体辅导,效果显著。

5.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在创设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方面勇于尝试,优化学生朋辈教育的环境。每个班级、寝室均设立“心灵小卫士”一名,协助老师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及时发现班级内的问题学生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成立 “阳光少年心理互助会”,在每周的“心理活动日”,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心灵茶坊”广播、《心灵港湾》小报、“心灵港湾”信箱及电话、网络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实验中学模式。

6.教师培训。我校的青年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及工作适应性等方面急需提高,而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由一名学生到合格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领导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每年两次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通过每月一次的班主任理论学习,在情绪调控、沟通技巧、完善自我等方面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了“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7.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通过家长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醒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形成合力;邀请专家进校举办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内容涉及“成功的家庭教育艺术”、“亲子沟通的技巧”、“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等;与社区联合,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三、稳中求强阶段

2005年至2007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稳步提升、越做越强的时期。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校领导更加侧重构建“大德育”和“实践体验”,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真正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做出实效。

1.成立中心。 2006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增至6名,均为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师资力量位居全省第一。将心理辅导室扩建为三间标准咨询室,环境温馨舒适,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专业的个体咨询,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心育与德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参与学校“大德育”的框架构建,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心理档案”的优势,对新生进行全面的筛查,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研、监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将其作为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努力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利用每一个节日,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军训、衔接教育、升旗、主题班会、论坛等活动,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感恩,学会合作,远离犯罪,抵御不良诱惑,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特征,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3.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变被动辅导为主动预防,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心理监护作用。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监护三级预警系统(如图所示),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心理援助网络,更有效地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4.教科研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根据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校为本,制定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认真执行。每周一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雷打不动,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我们还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寻找教学中的切入点,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坚持每周两次集体备课、一次个案讨论制度,构建了较完整的心理健康的干预与转介体系。邀请专家来心理中心指导工作,通过教研活动,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并逐一突破。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我们坚持去外校观摩活动课,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省内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成绩优异。如参加了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教师职业枯竭的调查与分析》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5.媒体宣传。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各电台、电视台、报刊争相报道并与我们联手举办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校园主题活动,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硕成果。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电邮:wangdanrui2006@sina.com)

编辑/于 洪

作者:王丹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青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