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扶贫下文化理论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多元化扶贫下文化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得出的宝贵经验。教育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改变其生活观念,是帮助农村贫困群体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多元化扶贫下文化理论论文 篇1:

社会排斥理论下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市民化困境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旨在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的一种自愿性搬迁扶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决战的胜利与否。截至2019年2月,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入住132万人,剩余56万人将于6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然而,实行易地搬迁城镇安置的贫困户却面临着市民化的困境。基于此,以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会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

引言

貴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水域源头区域,地处云贵高原,省内高原山地居多,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贵州省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较深的情况,贵州省有65个县(市、区)属于连片特困区域,为了解决部分地区一方水土无法养育一方人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进行生态保护,贵州省成为了全国首批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之一,旨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解决贵州省贫困户艰难的生存现状。

2001年,国家计委正式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概念。2006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亦称生态移民,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2015年,贵州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提出移民的安置地点以县城、集镇、旅游服务区、中心村、有就业岗位的产业园区为主,其中重点放在县城和集镇。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的群众选择不同的安置地点。

总体而言,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安置地点是县城和集镇,那么搬迁之后的贫困户势必要面临融入城市生活后市民化的问题。贫困户在顺利迁入新家后,需要寻求新的谋生手段以维持在城镇的可持续生计,同时需要完成从身份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农民,而应当是一个市民。他们是否成功地转变自身的身份,是否适应城市的生活,不再返贫,这搬迁后的种种问题决定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成败。

一、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是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首次提出,他提出的社会排斥主要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割裂现象。英国政府1997年成立了社会排斥部,对社会排斥这么定义:“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

本文中所提出的社会排斥特指易地搬迁贫困户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排斥因素,并未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这些贫困户遭受的排斥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的排斥、文化层面的排斥和政治层面的排斥。

(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过程中受到的排斥

1.经济层面的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在进入城镇生活后,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直接进行购买,从而造成他们的生活成本大幅度提升,加之由于生活的地理位置的变化,造成农民缺乏继续务农的条件,因此也丧失了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如何在城镇生存下去?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经济问题。经济层面的市民化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顺利实现市民化的基础。换言之,只有贫困户先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能够满足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他们才具有了市民化的基础以及资本。

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所要面临的经济层面的排斥主要有两种,即就业上的排斥和消费上的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也并未掌握太多专业的技术技能,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式就是在工厂务工,或者继续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被一些农业公司等雇佣。然而无论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务工还是继续务农,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都制约了其发展,同时也是他们工作过程中所要跨越的一大障碍。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和学习技能可能无法达到务工单位所要求的水平,那么他们就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也因此这些贫困户在搬迁后大都面临着就业困境,自身的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就造成他们无法顺利就业。

搬迁之后的贫困户也面临着被消费排斥的现象。由于贫困户自身文化知识匮乏,技术知识也欠缺,因此在城镇的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具备较大的优势,就业的状况也比较差,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基本的体力工作,而相对应的此种工作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很有限,但是城镇的消费水平却较之农村要高,贫困户的低收入只能维持一些基本的生活消费,比如衣食住行等,即使如此也可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了,他们没有金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等,他们还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满足生理需求的阶段。除了消费能力带来的限制,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观念也有所差异,贫困户在刚进入城镇的时候会难以接受城市现代的消费观念,这就使得他们排斥城市的高消费,同时他们自身也由于种种原因会被消费市场排斥在外。

2.文化层面的排斥。文化排斥主要指的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所排斥在外边缘化的一种状态。贫困户在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与市民的文化迥然不同的局面,贫困户中普遍存在着贫困文化的状态,这也使其被排斥在市民生活之外。

1959年,美国学者刘易斯曾提出:贫困文化理论。刘易斯认为贫困文化是一个根源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的综合现象,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贫困文化还具有复制贫困的强大功能,它能将贫困的生产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进行代际传递,产生美国学者莫伊尼汉在《认识贫困》中所论述的“贫困恶性循环”,因此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神上贫困,而且已经习惯了这种贫困,并将此观念无形传递给下一代。只有阻断贫困文化的传播因子,扶贫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在我国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之下,市民和贫困户无论在文化教育、行为方式,或是生活方式上均有着很大的差别,少部分市民可能存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再加上某些贫困户文化程度比较低,进入城市后存在着一些不太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就会加重市民的排斥心理。同时,大量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迁入了城市后,会分享一部分社会资源,可能也会使本土市民觉得自身权益被损。种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出现贫困户被排斥的局面,但是这种隐形的因素不是可以简单地通过物质上的帮扶能弱化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文化排斥的困境亟待解决。

3.政治层面的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面临政治层面的排斥主要体现在身份角色的排斥和政治参与方面的排斥两方面。

为了精准识别贫困帮扶的对象,明确各个贫困户的分布情况、贫困状况、贫困类型以及致贫原因,同时为了对其进行动态监管,全国各个地区都对贫困户实行了建档立卡,贵州省也不例外。然而这又出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将贫困户标签化,使其区别于其他人,由于每户贫困户在房屋旁的墙壁上都要粘贴铭牌,表明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此铭牌是本意为了关注贫困户,以便开展对应的扶贫工作,但实质上也是将贫困户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一定程度上给其贴上了相对弱势的标签,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无形之中可能把他们被动陷入到了相对隔离的状态。

笔者之前曾在贵州省遵义市几个镇进行过调研访谈,有贫困户曾表示想要去除此铭牌,担心影响儿子成家。而且通过与贫困户的交谈得知,事实上许多贫困户自身是并不愿意在家门口挂上铭牌的,这会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一定的伤害,觉得是被歧视的象征,而且使得贫困户与正常市民实际上存在社会隔离、阶层固化、身份角色被排斥的情况。

除此之外,贫困户所面临的政治层面的排斥还包括:他们被排斥在了政治决策的过程之外,缺乏一些代表贫困户自身的利益诉求的声音。贫困户虽然已经在城市中生活,拥有居住的场所,但并未在城市中生根,他们与市民之间还存在隔离,他们也没有对城市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感。这些贫困户是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存在的,贫困户们大都存在文化程度较低、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较为困难的问题,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也极少有一部分才是中共党员,在自身基本生理需求得以满足甚至于还未满足的情况下,他们缺乏政治参与的意识,也没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阻碍,贫困户也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他们很少行使作为公民的合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扶持,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寻找多种就业渠道

1.政府应当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只有这些企业发展状况良好了,它们才具备吸纳更多的人才的能力,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2.要大力培育农业公司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生产主体,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具有贵州省自身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业,通过产业输血扶持的方式,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就业。

3.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政策方面的倾斜,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抱负的贫困户进行自主创业,使其就业方式多元化,而不单单局限于为别人打工。贫困户搬迁之后的居住地大多位于县城和集镇,这些地方的交通都比较便利,而且贫困户也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可以进行自主创业,政府部门还可以在税收、信贷等方面适当地给予优惠,支持贫困户自身积极主动进行创业,自食其力,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

(二)重视文化扶贫,实现易地搬迁贫困户心理上的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户从物质上脱贫,但是心理上也应该进行扶贫,通过文化扶贫真正割断贫困因子的代代相传。文化扶贫旨在扶志,对贫困户的心理层面进行帮扶,帮助其培养积极向上、自食其力、努力奋进的工作态度。2017年6月,文化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明确文化扶贫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1.经济上的脱贫并不难,最难的是心理上的脱贫。只有贫困户心理上真正地脱贫了,才能确保不再返贫。首先应当帮助他们转变生活方式,树立不要复制贫困,而要自发自主地发家致富的意识,同时重点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的四进社区,发展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社区文化,增强贫困户自身的归属感。

2.要向贫困户传递并大力弘扬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在贫困户集中安置的社区播放相应的励志影片,也可发放宣传正能量的手册,同时在公告栏上张贴此类宣传拼搏精神的海报,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3.要加强对下一代的文化扶贫,这一代的贫困户很多由于没有能力和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在就业市场不具备竞争力。若想真正地摆脱贫困,拒绝复制贫困,必须要重视贫困户儿童的教育。政府要加强对贫困户安置地附近学校的资金投入,并降低对贫困户儿童的入学门槛,同时加大对其教育补助的力度,对贫困户儿童的基础教育实行兜底政策。

(三)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

搬迁后贫困户的就业是他们要面临的一大困境,出现该困境的原因还是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不足,相比较之下,用人单位自然要择优录取比贫困户能力更为突出的人。

1.政府应当系统地开展关于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訓,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其竞争力,并逐步地转变贫困户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2.政府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构建完善就业体制机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就业能力的贫困户分别进行培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类贫困户进行培训。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以及相对应的后续监管工作,采取切切实实的措施,并向社会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

3.通过开展各类有关宣传法律的活动,增强贫困户的法律意识。通过开展培训会、社区宣讲会等多种渠道对贫困户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使得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事,另一方面当贫困户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之时,他们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此外,还帮助贫困户懂得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培养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主动自发参与政治生活,培育其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

结语

总而言之,贵州省脱贫攻坚战已经到达了决胜的阶段,截至2019年6月就要完成共计188万人的搬迁。在这场漫长而复杂搬迁战的收尾之际,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市民化显然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不简单的只是扶贫事业发展的一部分,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而且只有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可持续生计的问题,才能确保他们彻底脱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  王立业.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9-83.

[2]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49-63.

[3]  邹英,向德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75-80.

[4]  张洋,徐佳紦.我国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2):97-102.

[5]  马隽.社会排斥视角下的贫困户就业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6,(2):73-74.

[6]  马旭.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D].西安:西北民族大学,2013.

作者:王怡蕾 莫慧兰 史琼

多元化扶贫下文化理论论文 篇2:

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优化研究

[摘           要]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得出的宝贵经验。教育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改变其生活观念,是帮助农村贫困群体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院校要利用扶贫机制,坚持认清职业教育扶贫的状况,对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相关构想和发展进行深思,提出职业教育扶贫的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优化研究

一、职业教育扶贫的状况

贫困地区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上的贫困,传统的扶贫策略和扶贫方式落实了多年都没能使其脱贫,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扶贫策略上的平均,且扶贫方式的“一刀切”,只做到了“授之以鱼,并没有授之以渔”,所以,应该把教育扶贫重视起来,既进行扶贫方式的理论创新,也能更好地将扶贫落实。

如今,我国的目标是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2015—2020年做到精准扶贫与脱贫。“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扶贫有很多的措施,但还存在着问题。我国对职业教育扶贫投入的还不够,监督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机制也不够完善,并沒有完全落实相关的扶贫制度,教育资源存在匮乏的情况,一些基础设备的建设无法跟上贫困地区的教学需要。而且,学习的硬件设备也略显落后,实验设备的不足导致实验课程变得滞后。职业教育的扶贫机制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健全,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模式,带来了扶贫开发效率低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对职业教育扶贫产生制约影响。职业教育扶贫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之间有一定的脱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市场劳动力的教育,跟劳动力市场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教育扶贫的重点是要对传统的扶贫策略、扶贫模式和扶贫思路进行调整,这需要将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作为重点实施对象。而现在的情况是职业教育缺少较为科学的管理方式,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之间还未建立起合适的关系,有些职业学校或者职业教学培训没有与企业和市场之间有充分的考察或者合作,所以,对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进行优化就变得很重要,且很有必要。

二、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优化的意义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职业教育扶贫是以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素质为重点的开放式教育扶贫形式,教育扶贫特别是职业教育扶贫纳入了精准扶贫的安排当中,这是对传统扶贫的一种创新,也是对传统扶贫结构的重建,能够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对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进行优化,能够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士学到更多可以改变自己、家庭以及家乡现状的思想、理论和技术能力。职业教育利用培训进行开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学到立足社会所需要具备的技术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对劳动力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改革,而且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以及人才基础。当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思想价值有了提升之后,就能够形成很好的经济资源,不断推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走向。

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优化,能够强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以及服务方向,能够让原本没有条件或者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教育的贫困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了解、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理论知识,拥有安身的技能和能力,对贫困人民的劳动力整体的知识水平进行提高,对整体劳动力的组成结构进行提拔,对贫困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进行培养和不断提升,让他们有摆脱贫困现状的信心和理念,也防止脱离贫困的人口返贫。

三、对于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相关构想以及发展考虑

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大体构造包括职业教育相关的扶贫政策扶贫方法、职业教育运行管理的机制、职业教育进行过程当中的合作教学、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职业教育进行扶贫对象的选择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物质投入、职业教育的相关培训、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八个内容,根据相关的理念,对这些都应该进行完善和深入化,这样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已经有了雏形,拥有自己的框架结构,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

但是,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针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存在这些忧虑:对于教育扶贫机制的完善,确定和制定一些与扶贫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地位,彰显其重要性,创建完整统一的管理方案,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优化,对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的相关机构进行更加标准的管理和设置。对职业教育扶贫机构的分布进行区域化的布局,由城市向周边进行延展,方便大家都能够接受职业教育的培训,也增强服务的能力。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合作,与企业或其余用人单位进行合约的协定或商讨,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落实职业教育的目的。对职业教育的扶贫联动的机制进行优化,对扶贫组织进行创新,将扶贫工作做到深入贯彻和落实,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更加进一步的深化,院校和行业或者企业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流和协调。让政府部门、学校方面、社会行业组织相互配合,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及教育成果变得更加高效。

四、对于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优化的几点建议以及对策思考

(一)对职业教育扶贫增加投资,完善资源和配置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学校,都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以确保职业教育扶贫的有效实施,也确保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检查管理、投入水平、资金经费的需求和使用、成本与效果的协调等都是足够的。对于投入的成本,也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大把进行投入,应该在投入成本和收入效益、得到的效果之间进行比较体系和评价的指标,科学的有根据的发放资金投入、进行专项的拨款等等。与此同时,对于职业学校的经费也要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经费的投入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时的监察,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科学的审计,保证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方向是合理、合适的,防止教育资金被随意挪动、挤兑或者损失、浪费,让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更高更好。

(二)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深入,让职业教育扶贫运行机制变得更加完善和健全

在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的同时,对职业教育扶贫的考核以及评价的机制也要不断健全,政府也应该健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协调制度,对事业教育能够统一统筹的推动促进,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实际进度、质量、成果以及效果等进行相应考察以及评价,应该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经济困难的地区的发展还有扶贫攻坚采取相应的重点措施。对于职业教育扶贫信息的体系也要进行建立健全以及完善,对于相关的教育扶贫的措施和工作开展进行相应的追踪调查及监测监察。对于全评估的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对第三方评价的相关机制进行建立、开展以及不断更新优化,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让这项工作更加持续高效地进行下去。

(三)以市场作为向导,对职业教育和就业的联系关系不断进行强化

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把市场当做向导,大力度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工和学进行不断结合,努力建成在校学生進行企业实习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度,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到企业训练,进行顶岗实习去学更多的知识。一步步的去要求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时候对劳动力市场、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才需求、人才要求进行了解以及科学的掌握,教师对于这些实事情况也要进行掌握和了解,对教学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方式、教学模式手段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变,对于专业的计划以及教材课本也要进行及时的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学到更多有用的、有利于自己将来、有利于就业的知识。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的相关工作的引导,带领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思想理念,对创业教育进行合理合适的开展,鼓励毕业的学生到小企业、小城镇或者农村进行就业,或者努力进行自我创业,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将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进行完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进行设计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实施投资的主题不同,所收益的投资对象就有不同。从我国的目前形势来看,职业教育是面向大家、面向全体的,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方略,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办学更应该做到多元化,聚集各行业、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力量,推进形成政府为主体,各行各业合作的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是对于发展路途的设定,不但关系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也关系着发展目标和具体发展路线。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式是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衔接,帮助人才的成长,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一同重视,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进行结合、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进行结合、职前教育和之后教育进行结合。努力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而且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地。

综上所述,在政府指引下的职业院校的扶贫管理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方面,促进扶贫效益的提升,让贫困人口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凉山.职业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扶贫研究[J].职业教育,2015(2).

[2]卢建军.有效扶贫机制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探究[J].职业教育,2015(11).

[3]王伟波.如何在政府引导下有效进行扶贫优化[J].中华教育,2016(8).

作者:陈静

多元化扶贫下文化理论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研究

【摘要】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探索高校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新途径,提出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方法和新思路,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借鉴,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

【关键词】新形势;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

高校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建设难度较大的一环。艺术类学生具有与其他类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突出,但文化理论课程相对薄弱,集体意识相对淡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把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基于这一要求及高校艺术类学生自身特点,高校应特别重视艺术类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使之成为凝聚艺术类学生最有力的战斗堡垒。

一、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日益加重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艺术类学生思想呈现着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也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政治理论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足。

在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下,艺术类学生与其他类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我国高考制度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比重不大,艺术类本科文化课分数录取线较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本科线和普通文化生相差近200分。这一录取制度,充分考虑到了艺术类学生需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到艺术学习上的客观事实,但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文化课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素质较低现象的产生。藝术类学生的这种特殊性与差异性在艺术类学生党员中也有较强表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从小学习艺术,对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深入,政治理论基础相对其他类学生党员也较为薄弱。而长期的钻研艺术,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个性张扬,潇洒自由,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党课学习,表现为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从思想深处去思考去学习。对于以上学生党员,如果后期教育不到位、跟不上,他们的党性和党员意识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任,会对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造成不良影响。艺术类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足的现状,无疑增加了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难度。

(二)组织生活缺乏活力,思想观念老旧。

2018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艺术类学生党支部一般都能严格落实党的主张,但是组织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多以集中学习为主,政治理论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党支部还存在着组织力不强、政治功能弱化、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等现象。部分支部党员不会主动将理论学习与学生实践生活相结合,造成思政工作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艺术类专业特色鲜明,学生思想活跃,简单化与单向灌输型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支部学生党员的需求。而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大数据、自媒体、互联网等新载体的新,与部分艺术类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旧也显得格格不入。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党的组织生活始终充满活力,始终体现时代性充满了挑战。

(三)支部队伍软弱涣散,思想引领不足。

艺术类学生党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党员思想的稳定。依据党员发展工作流程,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至少一年时间,成绩优秀,表现良好,政审合格,才能有机会转为预备党员。因此,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党员集中在高年级,而这极易造成毕业生一离校,学生党支部中党员数量就锐减、甚至出现“空壳”党支部的现象。流动性大,不利于党员思想的稳定,示范引领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

(四)党员教育缺乏监督激励,思想动力不足。

党员思想教育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做保障,促使党员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艺术类学生党支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不健全,且多采用主观性的考核模式来评定党员的表现,而不注重过程性考核。因此,艺术类学生党支部监督激励机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急需加强。

二、加强艺术类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问题出发,多维度探索解决办法,高校艺术类基层党建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才能不断深化。

(一)加大力度,提升综合素质。

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战线长,课时多,需要全体党员参与,但是,有部分党员教师备课不充足,业务水平不高,不能起到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促成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督促党员教师加强学习,提升理论修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为党员教师提供专题性的培训,提高针对性以及培训质量。另外,艺术类兄弟院系之间应建立互通机制,为党员教师提供优质的平台交流创新的工作方法。

二是,加大党员教师党课的监督力度,提升思想认识。在积极分子的培训阶段,有部分学生党员反应,部分教师党员对于党课,态度不认真,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起不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进而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不主动参加党员活动,从思想上就不重视党员思想教育。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必要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党课听课制度,提升党课质量。优秀党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情操对于对学生党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影响促进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二)明确目标,加强过程培养。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关键的能力便是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结合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高校专职辅导员能够担任学生支部书记的重要原因,也是做好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辅导员经常被事务性工作缠身,容易忽视党员的日常教育和后续教育,这就需要任命个别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党员辅助班级辅导员,加强学生党员的过程培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学生支部需建立党员联系学生制度,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比如一个学生党员可以联系一个宿舍,一个辅导员可以联系一个班级,这样更便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魅力,影响和带动其他党员,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在党员发展的各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例如,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针对低年级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所以在培养教育阶段,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或者个别谈心谈话,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支部则可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座谈会活动,以身边学生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者和实践者。

最后,支部要加强过程性的评价,制定考核机制。建立一支学生党员评论团,开展网络舆论热点话题讨论活动,每周完成一定的任务量,任务形式多样,有评论、转发和投诉,最终要截图汇总,作为学生转为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的重要考评依据。这支队伍的进行,既可以提升学生党员自身对社会舆论热点的辨识能力,也可以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因此,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过程性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三)问题导向,促进组织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中会有很多知识点和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果只是采用纯理论的灌输式教育,学生通常会较为反感,且很多理论知识与艺术类学生专业和生活关联性较小,学生难以理解,更不容易将理论知识吸收并转化为自身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位思考,用学生愿意参与的新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知识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身能力。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合理利用新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需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改进思政教育方式。学生支部的思想宣传工作,除借助学校官网平台,发布一些支部建设情况的新闻报道,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正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最新理论。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助易班平台的投票功能,让全校学生参与其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使学生的思想一步得到升华洗礼。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搭建服务平台。部分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不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支部需要为学生党员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可针对困难家庭学生、心理异常学生和校园文明安全等问题开展“微心愿”活动,组建扶贫帮困、文明宣导、校园安全服务小组,开展实践活动,亮明党员身份,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最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活动方式。支部组织生活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提升组织的凝聚力。首先,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要用旗帜鲜明的红色理论做基础,要有“党味”。支部不能一味地去满足艺术类学生的需求,而削弱了理论学习的地位,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学生党员,努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政治素养的文艺工作者。其次,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有“香味”,提升支部思政建设的吸引力。无论是“三会一课”,还是党员活动日,一定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艺术类学生党支部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学”的活动,进一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政治素养。最后,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有“亲味”,要让学生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支部要加强日常管理教育,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用“热心”、“爱心”开展思政工作,给学生党员过政治生日,让学生感受到支部的温暖。

(四)结合实际,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规范支部的日常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支部书记要加强领导,自觉服从党支部安排,带头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树立标杆。上级党委组织部要加强联系指导,帮助支部书记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完成工作,提升党建业务能力。上级党委组织部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考勤制度、调阅会议记录制度、抽查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文件执行,纳入年度党建考核。

三、积极探索艺术类基层党支部思想建设新思路

(一)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学生会的联系,寻找活动的结合点。

把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和学生会的活动融为一体,突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在活动中及时发现党员的不足之处,使其不断完善自己。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寻找與教学的结合点。

音乐系学生党支部可以通过举办“红歌会”,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展现对党的认识,美术系学生党支部可以举办党史动画宣传比赛,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党史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达到了学习理论的目的,又提高了组织生活吸引力,同时邀请教师参与到活动中,还能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灵感,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教学相长,专业素养和理论修养共同提升。

四、结语

高校艺术类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始终不忘发展优质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始终牢记培育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在新形势下,要根据高校艺术类学生党支部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其思想建设,提升党的建设的先进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支部规划范建设与创新实务[D],人民出版社,2018(1).

[2] 薄谊萍,韩刚.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与工作创新[D].新华出版社,2017(7) .

[3]张滢.基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对策探讨[J].亚太教育,2016(3).

[4]王韶频.高职院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挑战”与“应战”[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7(12).

[5]刘艾京,关胜超.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

[6]褚祺琪,杨增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创新性路径探索[J].法制博览,2020(2).

作者简介:姜永旭(1990—),女,安徽亳州学院音乐系学生支部书记,助教。

作者:姜永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