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话题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讨论稿话题范文

党课讨论话题

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47年在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章程中,就已经包含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第一国际就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它赋予各个成员党以广泛的自决权,同时要求它们承认统一的纲领和章程,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遵守党的纪律。列宁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领导制定的党的章程草案中,否定了马尔托夫的自由主义观点,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1906年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更明确地规定“党的一切组织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这条原则始终贯彻在以后党的章程中,并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所接受。只有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有统一纲领、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有严密纪律的党,才能引导工人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民主集中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组织原则,最早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中得出的,他指出:必须打碎旧的官僚主义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各个公社的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相结合的无产阶级国家。列宁进一步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建立全部经济管理体系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运用。其主要内容是:

1.领导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

2.一切方针、政策以及法规的制定,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原则。

3.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4.各级领导机关贯彻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5.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经常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下级组织和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和集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全国人民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克服个人和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独裁现象,达到正确的集中;只有在集中指导下,才能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极端民主化现象,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尹正达)

我们最常见的民主制有

1.大家发表意见

2.少数服从多数,

3.少数保留意见

怎样理解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的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民主和集中是一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扬党内民主,才能活跃党内生活,发挥每个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提高每一个党员和党组织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各种意见、思想都充分表达,各种情况都充分反映出来,才能实现正确的、有权威的集中。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上下不能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经验或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产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也就不可能实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正确的集中。因此,党必须经常从党内民主生活中把党员和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及时、如实和全面地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经过分析研究,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和系统化,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指示,再传达到下级组织和党员之中,同时注意搜集下级组织和党员在落实决策和指示过程中的反映,不断丰富和完善所制定的政策,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党的工作。

2.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党内民主必须在党内的集中指导下进行,必须受党章和党的纪律的约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扬民主,但是同时需要集中。如果只讲民主,不要集中,党内的民主或者将流于议而不决的空谈,或者会导向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这样不仅实现不了真正的民主,而且会使党变成一盘散沙,因而也就谈不上党的组织统

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党就不会有战斗力,就不能成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核心。

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是有机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如果民主发扬得不好,集中就会失去广泛的基础,就难以保证其正确;如果在民主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得不到贯彻和实施,同样是对民主的践踏和背离。所以,贯彻民主集中制,既不能离开民主讲集中,也不能离开集中讲民主,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上也不例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党内的实际情况,有时需要侧重强调民主,有时需要侧重强调集中。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践中常有的,是正常的。十月革命后,面对严酷的斗争现实,列宁不得不强调“无条件服从统一的意志是绝对必要的”。在我国抗日战争前夕,斗争环境有了改善,毛泽东在1937年5月指出:“在反动和内战时期,集中制表现得多一些。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指出,有时着重强调民主或者着重强调集中,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结合和辩证统一,使民主集中制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

第二篇:师德师风讨论话题[范文]

师德师风讨论话题:

1、 你对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有何新的理解?

2、你认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你认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4、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5、你觉得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讨论话题:

1、你对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有何新的理解?

2、你认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你认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4、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5、你觉得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讨论话题:

1、你对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有何新的理解?

2、你认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你认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4、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5、你觉得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第三篇:后备干部培训讨论话题

——社团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绩溪县桂枝小学 邵华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性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绩溪县桂枝小学从2014年起,开设学生兴趣社团活动这一特色课程,在社团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问题与困惑,并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和改进,但至今为止,依然问题多多,困惑多多,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活动实施地总体情况

我校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初期,主要强调三点:

1、设置社团课程,学校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排入课表,有安排有计划的开展社团活动。

2、全员参与,我校本着“让每个孩子都充满阳光”地办学宗旨,要求全校所有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3、自主报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社团,参与社团活动。活动开展初期,全校学生在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开展社团活动,全校老师根据自己特长进行社团活动辅导,学校领导对社团活动开展进行巡视和督查。在实施中,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出现了组织混乱、辅导教师专业性不足、一些社团处于应付状态等等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社团在之后的几年中不断调整,不断改革,现在的社团活动组织综合考虑了有序性、趣味性、实效性、专业化、精品化等因素,在之前的实施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在同一时间全校学生按自愿原则参与社团活动,更改为分年级、分时段按自愿原则参与社团活动;由原来全体教师参与社团活动的指导更改为由专业老师进行社团活动的指导;由原来几十个社团设置精简为每个年级八至十个社团设置。从现阶段组织实施的情况看,这一变化使得社团活动的开展更有序、更有效、更专业。 可以说,社团活动是我校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阳光”这一教育理念的最重要的方式;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重中之重;是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家长、老师、学生的希望所在。这要求我们必须策划好、开展好社团活动,但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讨论完善、逐步改进。

二、主要问题

(一)活动组织开展具体问题

1、参加人员情况

在社团活动开展前,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组织下,各年级学生按自愿的原则报名参加各个社团,学生基本上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团活动。

主要问题:

1、部分社团人满为患,特别是三年级的年级社团,每个社团有五六十人,影响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而一些社团,学生报名人数极少,如二年级小提琴社团,只报了3人,只好取消该社团,三到六年级的电子琴社团,每个社团只有10人左右,人数偏少。

2、部分社团男女生比例失调,特别是乒乓球社团,几乎没有女生,这为乒乓球比赛的人才选拔留下了隐患;

3、一些社团很少招到适合本社团的“苗子”,如羽毛球社团,这不利于羽毛球这一项目的长远发展。

2、社团设置情况

各年级设八至十个社团,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主要问题:社团设置不够全面,特别是缺少信息技术类、科技创新类社团。

3、活动开展情况

各社团辅导教师基本上都能按学校意图、社团计划认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主要问题:

1、到位时间参差不齐。从日常督查情况看,一些社团老师不能按要求于预备铃响时到达指定地点,少数教师甚至于正式上课铃响后还迟迟不能到堂,教室内打打闹闹,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少数教师不按要求进行点名,甚至于还发生了社团活动课上,少数学生在其它班级偷拿东西的情况,影响非常恶劣。

3、活动内容单一。少数社团从学期初到学期末都在做着同样的几个动作,看不到学生的发展变化。

4、活动组织松散。少数社团甚至于整节课都在“自主活动”中。

(二)社团活动发展瓶颈

社团活动在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有些问题在今后的整改中,可能会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将会成为我校社团活动发展的瓶颈。

1、师资问题

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没有专业化的教师,社团活动的开展只能是形式化的,一定达不到预期效果。目前一方面多种社团活动课程的设置,还空缺专业化教师,如果聘请社会专业教师,又面临待遇发放问题;另一方面,本校已有的社团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奖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社团活动开展效果受影响。

2、学生问题

我校学生数现在已超学校所能容纳极限,这将成为我校社团活动开展的最大瓶颈。社团活动的开展肯定不能和班级授课一样,每个社团根据不同的特点要设定合适的人数,一个年级的学生数过多,就意味着要开设更多的社团,而学校场地、学校教师配备、学校硬件设施等等都无法满足开设更多社团的要求。

3、社团活动对学生影响的利弊讨论

从实践来看,社团活动的开展并非我们预期的对学生皆有利,其实也有一定的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长远发展专业化的问题。从小学接触专业性较强的艺体类活动,难免对其的动作、姿势、发音等等进行指导,但作为学校的社团,由于老师专业化程度问题,并不能保证其指导的动作是规范的、姿势是标准的、发音是正确的,短期内可能会看到孩子的水平高于常人,但对孩子将来发展来看,可能会成为其发展瓶颈,受其制约。

问题总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又在讨论、尝试中不断得以解决,希望通过讨论交流,能发现一些改进的办法。

第四篇:家庭教育学话题讨论总结

话题一

同学们对;为什么父母会成为‘变态爹’、‘变态娘’;这一话题给予极大关注,积极发帖表达个人看法。大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长、孩子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其实,;变态爹,变态娘;们本身并不变态,所谓的变态行为都是现实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短缺让减负缺少了实现的土壤,同时也造就了如此庞大的变态爹、变态娘队伍。适当的压力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但是,压力过大,不仅不能发挥孩子特长,而且会抑制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2)在人口庞大、教育基础薄弱,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少,单一的社会评价机制难以改变的环境下,家长们只能无助、无奈、焦虑。家长的迫切反应是应试教育在推波助澜,缺乏了理性。虽然,竞争的白热化,体制的弊端,作为个体的家长无力与之抗衡,但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平衡掉一些负面的东西。

(3)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认知因素,却忽视人的价值、情感在人生存中的作用。虽然新课改不断强调要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要给学生减负,但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一定程度存在,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而当前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分配乱象也让父母们很是焦急,他们的;贪心;也使孩子陷入了连轴转考的境况中,身心俱疲。所以,;变态爹;、;变态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受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所迫,使家庭教育与社会需要出现不协调的表现。

(4)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是造成变态爹娘出现的导火线。《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小学升初中是不得考试录取的。可是,有哪个学校不想招到好的生源?所以广州的某些名校大张旗鼓地联考招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果教育体制能够真正做到小升初不用靠成绩来决定入学,那么变态爹娘肯定会大大减少。

(5)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优势的教育资源过分向;名校;集中;每所;名校;就是当地教育界的宠儿,享有优先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势的教育资源,许多家长不得不按照;名校;录取标准给孩子设立目标;为了让孩子拿到那些;名校;录取要求的获奖证书,许多家长;被迫;把孩子送进了课外辅导班。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改变教育成果评价体系,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将对孩子的考评标准多元化,不仅依靠考试成绩、奥数证书,更多地参考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志愿服务等,彻底改变;千校一律;比拼升学率、获奖率的状况。

(6)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功利化直接影响很多学校。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升学率也不得不奔走于分数之间;为了筛选优秀学生,将入学的门槛设了一个又一个,使之热门。不少学校为了争取好的生源而大张旗鼓地举行考试,让许多学生与家长卷入赶考的浪潮当中;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不强,以及学校的违规操作让许多小升初的学生提早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7)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优秀教师越来越向热点学校集中,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薄弱学校师资力量流失严重。这是导致众多家长被迫择校的最主要原因。择校,预示着父母要不断的砸钱砸精力上去,孩子也要被迫参加各种考试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

(8)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的态度总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越早学习越好,知识、技能掌握越多越好。这是一种顺从大流的表现,也有可能是一种功利心理在作祟。

(9)当今社会,要找工作,首先得看你是不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毕业的,然后才看你的能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读好书才有出路,优秀的成绩、突出的才艺是孩子日后的砝码。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竞争力去争取好的文凭,长大后能找到好的工作,也可让自己老来有所依靠, 父母宁可让孩子先苦后甜。于是,强迫孩子去学习,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册。

(10)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光宗耀祖;思想的影响,家长期望过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又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当他们看到别的家长逼迫孩子学习取得好成绩时,便会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严格。孩子的生活只有学习,就缺少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11)如今社会,孩子拼爹妈,爹妈比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痛。当有些家长在各种拼比之中知道自己的孩子各种不如别人后,会产生急功近利;;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于是,便会盲目跟风。父母殷殷期盼,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束缚住了,原本的天性也渐渐泯灭。

(12)有些父母可能小时候没有机会好好学习,年轻的时候过的也很辛苦,他们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孩子的未来能过得顺畅些,所以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的旗号,硬逼孩子去完成父母未了的心愿。

(13)家长的观念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升学、上名校的逻辑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连环套;,套住了孩子本该幸福的童年,也套住了家长们的心。希望政府能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变单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缓解;变态;家长们无助、无奈的心病。

(14)因为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需要监护人替他规划未来,为未来铺好路。而家长肩负着为孩子规划未来的重任,他们必须狠下心来做个变态爹娘。 孩子的课业负担的过重,不仅仅促使;变态爹娘;的诞生,更使得中小学生自杀的极端案例也屡屡出现。

(15)父母收入提高,有能力将孩子送往各类型的课外辅导机构;加上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宣传,让父母对课外教育有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补习班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16)由于父辈的观念与子辈的观念存在差异,两代人缺乏很好的沟通交流,父母没能理解孩子的辛苦、不清楚孩子的兴趣。与其投资大量金钱在孩子不喜欢的方面,不如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让孩子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在此过程,孩子的潜能很可能被开发出来,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或许更为重要。

(17)家长希望子女通过教育能够获得更理想的社会地位、实现代际间的向上流动,教育就被当成一种工具,其工具价值空前被重视,功利性追求由此突显。由于家长没有端正衡量成功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所谓优秀的孩子就是成绩好。但是孩子将来是否为社会作贡献,或者活得更精彩,他们却没有认真思考过。

(18)大部分父母是在自我感觉的驱使下教育孩子,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因此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他们是不会轻易察觉出来的。正是由于过于关注孩子,同时又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渐渐走向偏离科学教育的方向。他們不知道要适可而止,要因材施教,要快乐教育。

(19)家长舍得把大把的钱用在孩子身上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可是这种心态容易扭曲。家长产生虚荣攀比的心理,内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看到别人好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慢慢地变得急躁、急进,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而忽略的孩子的感受,以至于孩子小小的年纪起就埋在书堆中,失去了本应有的快乐童年。

(20)好的父母在做好督促子女不偏离航道的同时不要过于在意成绩,要多方面挖掘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提供更多可选择性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不是强迫。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享受更多课余活动,而不是一味地学知识和技能。想教育好孩子,先更新家长的观念。无论现实多么逼仄,也不能放弃对人间正道的追寻。顺应潮流看似成本最低,但压上的是孩子的快乐,而后者无价。

(21)家长们忙于奔波,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少了,而对于一些家长来说,给他所谓;好;的教育便成了他们弥补孩子的一种借口。 送孩子到这些培训机构,一可以依赖别人照顾孩子,二可以让孩子学习更多的东西。但是,自己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可能不知道。其结果可能是孩子不但学不来,而反叛更加强烈。

(22)很多家长重视教育,更多是为孩子未来的;富裕;而教育,而这个;富裕;又更多时候指的是物欲的富裕,而不是精神方面的富裕。而计划生育的政策产生了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方面让孩子有接受更高等教育的实力,另一方又增加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压力。为了这唯一的子女,父母自然把全部都投注在他的教育中。

(23)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他们体会过社会激烈的竞争,人生阅历也比孩子丰富,总希望孩子能少吃点苦,能少走点弯路,赢在起跑线上,因此担当起为孩子谋划未来的责任。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也许,让孩子拥有开朗的性格,拥有灿烂的微笑要比一个耀眼的分数来得更重要。孩子的路是要自己走的,父母要给的只是理解和支持和永远的避风港而已。

(24)面对每年逐渐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失业率的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学历的重视,家长不得不让孩子多学多做。但是,社会需求的是适应社会的人才,在;变态爹;;变态娘;的培育下,孩子易成学习机器,且巨大压力下,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低,对环境适应性下降,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所以仅仅有知识并不适应社会需求。

(25)父母应该跟自己的孩子以朋友的方式去相处、交流,不该存在很多隔阂。如果孩子不开心、不愿意去参加各种形形色色的补习班,那么父母就该好好考虑自己所为孩子做的是否适合。如果父母跟孩子有充分的交流,那么就不会出现 ;变态爹娘;了。

(26)国外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玩,在该学的时候学的。而在中国,父母普遍都是让孩子在该学的时候学,在该玩的时候还是学。这就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如果学校能够提供足够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父母是否就不用往;变态;的道路上走呢?!其实让孩子学会多一些技能,有更多的特长,对孩子来说本无坏处。但我们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孩子是不是真的快乐。学得多真的没有学得快乐来得重要。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里就能学会一些发展自身的技能,那么孩子的课余时间是不是就可以交给快乐了呢?所以,与其家长把自己逼得无奈,花大把时间和金钱让孩子在不快乐的状态下成长,倒不如花点心思观察、留意和发掘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27)政府、教育局一方面喊着减负,另一方面,升学压力依然如此之大甚至更为沉重,升学竞争愈发激烈。;编书的把学生当做傻子,出卷的把学生当做天才;,正是因为这样的减负让孩子们学不到考试所需的知识,家长着急上火,才催生了;变态爹;、;变态妈;的诞生。 (28)事实上,家长们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异化导致;变态;也是出于外界压力,他们也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变态爹娘;们不得不活生生地扼杀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因为你不;陪优;,别人家的孩子却不是在;培优;班里待着,就是在赶往;培优;班的路上。虽然各地都在推广取消;小升初;考试、电子派位,但是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有一些名校为了争夺生源设置了诸多;路障……孩子们只有通过他们的所谓;培优;考试,或者手拿;奥数证;,才有机会进名校读书。这样一来,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课外辅导,而所谓的;减负;也就变成了;增重;。

(29);变态爹;和;变态娘;,都在诉说着自己的苦衷。其实,最痛苦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孩子。作为父母,不要责怪孩子,更不要抱怨社会。无论;束手无策;还是;左右为难;,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怪就怪自己,要恨就恨自己。孩子没有错,社会也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判断能力和教育能力。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高智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第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爱学习。

(30);变态;家长中,有的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也许觉得,如今自己过得这么好,孩子万一不好好学,怎么对得起那些亲朋好友中的;孩子爸妈都这么优秀,孩子将来也差不到哪里去!;的逢迎亦或是压力?也许父母的面子和希望孩子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完美的人生这样的心态,导致这些父母将众多的压力施于孩子!而对于那些没怎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加希望孩子未来有好的出路,所以逼迫着孩子用功读书,剥夺了大量孩子的玩乐时间!

总而言之,发帖的同学对相关问题有思考、有主见,不少帖子观点比较全面且有深度。我认为,;变态爹;、;变态娘;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它与社会多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中,父母的心态非常重要。

话题二

同学们对;为什么说孩子的幸福离不开家庭教育?; 这一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积极发帖表达个人看法,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这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而形成价值观的众多主观或者客观因素之中,必然包含从人一出生就开始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坚持什么样的道德原则,这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家庭个性教育有早期性,针对性,广泛性的特点,父母如能抓住孩子的个性萌芽,并且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有利于培养出个性孩子。有个性的孩子是不会轻易缺失快乐的。 (3)童年的幸福必须与人生幸福;接轨;,与责任、义务;接轨;,这些都有赖于合理的家庭教育。孩子通过教育,懂得真正的幸福,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与勇气。 (4)子女真正的幸福,包括他们将来的家庭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家长要想使孩子幸福,自己也应该先成为具有幸福感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感觉到幸福。 (5) 家庭是否健全,家庭是否融洽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会比较内向,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也会比较低,生长在幸福的家庭,得到适当合理的家庭教育的孩子会更容易感到幸福。 (6)家庭是孩子自出生以来长期相处的一个社会单位,孩子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性格形成等各方面无疑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幸福会使家庭的氛围柔化,这种良好的积极乐观氛围会潜移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的心态,有利于孩子养成自信乐观的品质,从而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7)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孩子的各种习惯得到延续和巩固,自信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亲情的感染和家庭气氛的影响下,那些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让孩子在身体、认知、情感、品行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 (8)孩子的幸福就是:得到他们成长中所需要的来自于父母或者家人的关爱,他们对玩乐的需求,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孩子们对周遭环境、事情事物的回应得到认可,孩子们的自尊得到承认,等等。而这些幸福恰恰是来自于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指导。遵循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孩子最大最持久的生命潜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父母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传染给孩子,能够培养孩子的开朗向上的正面心态。而这些正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为幸福所需。 (9)家庭是孩子出生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单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一张白纸,而家庭教育就像是给这张白纸添加最基础的底色。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能感悟幸福、懂得去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人。 (10)儿童教育由认知、情绪、品德三大支柱组成。情商即情绪智力,它包括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产生情感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至整个事业成败得失,情绪智力才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真正的幕后主宰。家庭教育是情绪智力教育的基点。 (11)家庭教育的实质应该是让孩子的现实和未来生活更美好,它不是用别的孩子的智慧和成功来贬低、折磨自己的孩子,而应是用别的孩子的智慧和成功来充实、激励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每天有进步,并从进步中感受到快乐,家长就应该予以鼓励,而不应一味盯在分数、名次和名校上。其实孩子内心学习的热情、发展的动力甚至改正错误的行动都需要爱的温度去点燃。成功的家庭教育传递着爱的温暖,也能激发孩子的生命意识、发展潜能和独立个性。 (12)家长也许不必有很多知识,但应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孩子的幸福离不开家庭教育,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如果孩子连在家庭中都无法懂得什么是幸福,那孩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更加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 (13)父母和谐相爱,孩子才会感觉到爱,才能从中懂得爱;父母天天吵架甚至打架,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又怎么可能幸福呢?幸福的感悟很多时候不是特意教导出来的,更多的是父母以身作则,从小事一点一滴地为孩子所感受出来的。 (14)父母的表扬,肯定,尊重都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如果家长采用鼓励式的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励孩子去思考,研究,探索,并适当给与表扬和帮助,那么孩子便容易得到幸福的童年,从而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15)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会慢慢从家庭走出社会,接触社会,不断学习人际交往。孩子能否解决其中的困难,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快乐等,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就好比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于父母的溺爱和保护中,当他一个人走进社会,与人交往时发生一些让他不愉快的事情时,他便会觉得融入人际交往中很痛苦,从而产生恐惧而导致不幸福。因此,是否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幸福,就要看父母是如何去教导孩子去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的问题。 (16)如果家长使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孩子知道幸福是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而不仅仅是通过成功才能获取的话,那么孩子即使遇到挫折,困难,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想到,在这困难挫折中能学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因此自己是快乐的。这样,孩子就能一直保持这种乐观向上的心理,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 (17)家庭教育是通过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心态,让孩子懂得知足感恩,从而让孩子获取幸福。家庭教育在健全孩子人格,预防孩子走向歧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家庭教育是孩子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摇篮和桥梁,是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土壤和源泉。 (18)家庭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如果父母是乐天派,受他们的影响,孩子也会在面对挫折时,更多地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态度。而一个人能乐观面对生活,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父母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正确地面对金钱,那么,孩子在金钱方面受到的诱惑就会减少。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正确对待金钱,不受其鼓动、诱惑,幸福感和满足感就会大大提升。 (19)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父母的行为模式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幸福的基础。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 (20)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缺一不可,只有在父母恩爱、充满亲情的和睦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知道;我被人爱;和懂得;我也爱人;的心理健全、情感丰富而完整的人。家长如果增强教育意识,将教育融于生活,利用生活内容作为教育材料,使孩子从小寓学于乐,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既可以教会孩子一些基础的知识,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进地领悟各种道理,又可以与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从而使孩子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生活中都能多一份轻松和幸福。 (21)孩子的幸福包括童年时期的幸福以及长大以后家庭的幸福,而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接收到的教育与经历就是这张白纸上的印痕。家庭教育是我们在这张白纸上画下的第一笔,它既是奠定基础,又将一直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从他的童年,到以后他的家庭,甚至他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2)和谐的家庭是孩子的乐园。父母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丰富孩子的幸福体验,让孩子感受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升儿童感受、理解、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幸福。 (23)父母幸福与子女幸福具有一致性。父母的幸福是子女幸福的基础。只有父母幸福、家庭幸福,子女才会真正幸福的童年。教育子女,会给子女和父母带来双重的幸福,家庭幸福寓于家庭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对教育的;度;的把握很重要。 对孩子的爱,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否则会让孩子从小习惯于索取而不会爱人,那么他们以后也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24)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保持一种积极、开朗、向上的正面心态,更好地走入社会,学会独立成长,学会满足和自足,学会感激和感恩。缺乏家庭教育,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或许会迷茫,或许会走上歪路,脱离社会群体,无法在社会上很好的生活,这就难以在追求和实现人生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的感受。 (2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摇篮和避风港。一个人从出生到走向社会,其实也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能否成功转变关系孩子日后生活的幸福指数。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无疑起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孩子在小的时候所养成的习惯对他将来的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家庭中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才能让孩子不断矫正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家庭,找到更多的幸福感 (26)孩子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比较多,而这段时间恰好又是孩子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的时候,所以,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才会使孩子在走出社会后能够有安全感、幸福感。 (27)孩子的个性化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的个性特征、道德品质等在家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自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又极为关注和敏感。若家长能抓住孩子的个性萌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样孩子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也是有利的。同时,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在衣食住行等生存能力方面,还应该重视孩子精神层面的发展,虽说经济因素也很大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幸福感,但是如果过多的注重物质生活,会使孩子形成身体上的享乐主义,而体会不到精神方面的幸福感,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28)孩子的幸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幸福的追求还在于孩子自己掌控,父母只是引路人。如果父母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自以为在为他们塑造一个幸福的将来,实际上却在阻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 (29)如果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和孩子交友式的,那么孩子在儿时就会体会到友情的快乐;如果是爱护呵护式的孩子就会感觉到被关心的幸福。但是呵护不等于是溺爱,过分地宠爱只会让孩子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以自我为中心体会不到被人爱的快乐。家庭教育做得好,孩子就会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形成相应的能力和好的习惯,长大后更能更好地面多世界,更幸福地生活。 (30)并不是有房子就是家,并不是有父母就是教育,而是有父母教育才是家;不是说孩子想要幸福只要有家庭教育就可以了,而是说家庭教育让孩子更容易获得幸福。孩子要获得幸福,除了父母给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给他一颗健康的心灵,给他发现幸福的能力,给他感受幸福的能力。 (3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采用开放、理性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乐观的性格,积极地对待生活,拥有抵抗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培养高尚人格,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美满的生活。而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或家庭幸福,孩子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爱、保护和教育,孩子容易有心理障碍,自卑感强烈,严重会造成孩子自闭、自暴自弃或暴力倾向。 (32)在一个活泼开朗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养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性格,这会使他们日后遇到困难或挫折更加坦然的面对,这也是幸福感的变相增加。好的家庭教育或者是拥有豁达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不愉快的情绪中更快的解脱出来。因为孩子可以及时的在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更好的走出阴霾,这也是幸福感的一种体现。 (33)对于年纪稍小的孩子而言,幸福意味着简单的快乐和满足,而年纪稍大以后,也许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父母在这个长大的过程中就充当着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幸福观以及正确看待和寻找幸福的角色。 (34)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有涵养的,这样的孩子会更懂得为人处世,在社会上多半会顺风顺水。当然,孩子的幸福感来源 还来自于自身的追求。反之,素质低下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使是暴发户,也只能在社会中下层游离,得不到社会认同感,自身的追求也不易得到满足,何以谈得上幸福。 (35)缺乏家庭教育长大的孩子一般很早当家,过早接触社会会让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阴影,容易用灰暗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容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性依赖长辈,不求上进。这样的孩子不会幸福。 (36)孩子小的时候幸福就是吃好喝好,满足最基本的原始需要。这时候父母在饮食、睡眠等方面的言传身教极其重要。再大一点儿,孩子游戏的获得和自尊的需要占据很大比重,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游戏权利被一些其他的补习和培训占据,甚至是经常遭到父母的责备和辱骂,孩子过得就不幸福。等上了初高中,孩子追求人生理想,追求自己的兴趣,这时候若父母不理智地将社会的普遍竞争需要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来说意味着理想的剥夺,每天穿梭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是一种煎熬。同时,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羞耻感发展的最快,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造成孩子神经症、情感缺失障碍,对孩子形成自我同一性和完整人格极其不利,孩子普遍的幸福感缺失也常常发生在这个阶段。因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37)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到后来他的孩子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对别人成绩的嫉妒。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感到痛苦。…… 我认为,让孩子感受幸福,提升其幸福指数,学习和掌握获取幸福的方法,是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学业压力大的现实,却不能让孩子体验到他们应去享有的幸福。既然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幸福息息相关,那家长就应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还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时光,并为他们终生幸福打下良好的根基。

话题三

同学们对当今是否;寒门;再难出;贵子;,;豪门;则易出;贵子;这一话题议论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发帖踊跃,质量较高。主要观点概括以下:

(一)赞成 (1)在贫富差距拉大的今天,贫困家庭生活水平低下,有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怎能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也有部分孩子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而无奈辍学打工,荒废了学业,有些甚至连学都上不了,又何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他们多努力、多刻苦,也难以避免在见识上、才艺上输给富裕家庭的孩子。相反,物质条件好的家庭,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孩子可以享受完善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各种技能,通过各种的通讯手段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所形成的意识往往会超前,也会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 ;豪门子弟;在见识、才艺、谈吐方面比;寒门子弟;更有优势,并成为他们的一种竞争力,为他们日后成为;贵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不可否认,大多数寒门子弟在意志品质上会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优秀,但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好的物质条件、好的家庭教育条件无疑会让孩子拥有更多成功的资本和机会。相反,毫无家庭优势的寒门子弟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而这个奋斗过程所需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会让大多数人半途而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特例。而且现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也并不能在寒门学子中得到广泛认同,勤奋的寒门学子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寒门学子已经认定了自己日后的社会地位,反而不会太努力学习,因此相比起豪门出贵子要更难。 (3)当今,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悬殊在很多方面都会在无形中给人们划上等级。在农村,物质始终比不上城市,在设备设施都落后于城市,甚至连老师的素质也会差于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寒门子弟是很难出贵子的。虽说寒门子弟很努力,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和努力挂钩的,现实总是很残酷的。虽然很多事情用钱是解决不了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没有钱,可能什么事情都办不了。 (4)出身;寒门;的孩子,在物质环境和经济状况上都无法与出身;豪门;的孩子相比。 ;豪门;的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能够给孩子最好最优异的条件。于是;豪门;孩子的见识更广、谈吐不凡,这些气质可以说是;用金钱堆出来的高雅;。而对于;寒门;的孩子来说,能否负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问题,他们必须要在学习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承担家庭的压力,在数目不多的生活费中一省再省。 (5)过去,在农村很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贫困的孩子早当家;,其意思除了是指孩子较早懂事之外,也指孩子学习上特别的刻苦。所以那时;寒门出贵子;是较为常见的。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其表现为教育设施的改进,师资力量的增强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而问题在于,这些改变使得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拥有先进的教育设施(学校环境),教育力量(花钱请家教),学习方式(科技产品);而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孩子则有可能面临着学费不够,甚至是辍学的问题。在今天,农村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就出外打工而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而导致部分孩子的文化自信(心理素质)缺失,也有可能成为;难出贵子;的重要原因。 (6)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家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是较高的,他们懂得更多教育孩子正确方法,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重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而且他们深谙社会规则和生存之道,对孩子的情商教育也较好。而收入低的父母长年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又或而受思维、眼界所限,反而容易对孩子的学业过分的关注,而忽略了其他。虽然不否认有些寒门也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了正确的教育,孩子靠着自己的毅力与决心成为了贵子,但现今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没能成功跻身贵子的行列,除了有家庭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现今社会的阶级分化还是比较严重的,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有时还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7)在豪门中,孩子生活的条件较为优越,因此在认知学习等方面可以获得较多的途径,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特别在一些大家族里面会形成一种家风,孩子从小会被家庭的风气和习惯耳濡目染,慢慢地养成较为良好的品行和性格,所以比较容易成长为贵子。至于寒门难出贵子,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生活资源的压力,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和周边环境较恶劣等,都让这些寒门的孩子不得不从小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从而失去美好的童年和良好教育的机会;再加上父母可能要外出打工,孩子缺乏亲情和教育,造成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对错判断能力和自制力等方面不成熟,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8)有老师在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时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9)家庭优越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条件。例如现在盛行的早教班、参加各种高质量培训班、兴趣班,假期也可以外出旅游,或者是游学等等。开阔的视野是一个;贵子;所必须的。而;寒门;孩子即使可能因为有类似于;走出大山;的梦想而更能在学习上吃苦,但往往其地域和教育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发展。还有就是处于豪门的孩子一般把闲暇时间放在培育兴趣上,而寒门孩子往往放在做家务、干农活上,所以也更难出贵子。 (10)当今社会无论寒门或者豪门,都会有;贵子;,只不过豪门出的贵子比例比寒门的要多。因为家境已经比较好的家庭,父母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家庭教育,有些夫妇甚至会参加一些家庭教育的培训。然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方,一些寒门出来的孩子可能会相信读书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但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由于现在读书所需要的费用并不少,对那些有几个兄弟姊妹的农村家庭来说负担更重,所以,导致了很多农村的孩子逼迫辍学,这沉重地打击了他们的求学之心。 (11)富裕家庭的家长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和眼光,能意识到孩子的情商重要性,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商和情商。虽然;穷孩子早当家;,但是家庭成员社会经历少,无法让孩子的眼界得到开阔,这又使富孩子和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生观有所差异。而且,富裕家庭不仅能为孩子提供金钱,让孩子学习各种能力和特长,还能利用人脉关系,为孩子的未来铺好平坦的道路;穷孩子只能靠自己努力,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累积人脉,而且很多穷孩子都会在中途放弃。可见,豪门的硬性环境和软性坏境比寒门的都要好,这就使贵子更多地、更容易地从豪门中生产。 (12)也许豪门有钱,可以满足孩子任何对知识的渴望,孩子想多看一些书,那么家长可以买;孩子想通过课外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家长可以不管价钱择优而选为孩子找课外补习班;孩子想劳逸结合,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各地旅游,见识祖国的大好河山,旅游回来会更加有学习的热情;而当国内的知识水平也难以满足孩子的渴望,家长可以将孩子送往国外,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出贵子。 (13)寒门难出贵子,是因为家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农村教育至此至今都还是很落后的,与大城市的教育水平教育设施有天壤之别。豪门孩子生活在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接触或了解到各行各业的最前端,而寒门孩子在那个小村庄大山沟是个抬头见天脚踩泥土手拿锄头卖力干活的井底之蛙。虽然高考制度的存在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一部分寒门孩子的命运,但也只有极少一部分的能与;贵子;沾边,仍然是有很多寒门孩子能为在大城市中占有一席至之地而掏心掏肺。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励,他们拼不了爹,走不了后门,出不了国,只能与社会的不公抗争到底,实现自己的梦想。 (14)在当今社会,;豪门;与;寒门;的差别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差别,还有在孩子的教育上,这包括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氛围,还有孩子的交友生活圈。现在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发展的,并不是仅仅学习成绩好就可以的。;寒门;父母接触的世界,接触的教育思维,与;豪门;父母有很大不同,这样直接导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也不同。因为现代社会靠的并不是你的努力程度,你的成绩。更多是眼界,思维。 (15)所谓的寒门出贵子是祖先积累下的经验。如今,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不是单一。寒门的孩子从小缺乏物质上的满足,长大后他们的需求层次很低,更多追求物质上的补偿。豪门的孩子,因为从小殷实的家庭环境和社交背景,他们长大后对精神的追求会高于物质的追求。另外,寒门的孩子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常常胆小怯懦;而出身豪门的孩子从小身经百战,能言善道,能随机应变,这是之所以现在社会;豪门易出贵子;的原因。 (16)这几年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不同家庭背景在培养孩子这方面存在着很多差距。首先,出身贫寒的孩子本身就输在起跑线上。虽然说只要有上进心,哪里都可以是学堂。不过,很多东西不是你想学就可以学到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是不可能很好的掌握一门技能。其次,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见识会比农村的要广。他们从小就接触潮流的东西,审美眼光都会不同,穿着打扮更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或许就是很多当今企业要求的气质形象吧。 (17)关于;贵子;定义的明确是本论题的核心点。当今社会,;贵子;绝不仅仅是指拥有经济能力的人。当一个人接受过全面的教育,拥有良好健全的三观,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感情上能够忠于伴侣,个人层次品位达到较高水准时,才能够称之为;贵子;,即物质上和精神上共同达到;贵;的标准。寒门的孩子往往重视学业成绩,在个人综合能力和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欠缺,建立起的世界观尤其是金钱观也难免受到些影响。 (18)影响孩子个人发展的家庭环境,包括很多因素,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家庭经济条件及居住条件的影响不明显,不必调节或弥补。但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长期望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能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在所谓的;寒门;中,仍然是能;出贵子;的。所谓;难;,是因为要克服本来原有的家庭物质环境的不利因素,父母能给孩子创造的家庭教育就可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而孩子要成才,可能就要付出更加多的努力,承受着一定的具有社会投射效应的心理压力。 (19)当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而思想道德教育则越发缺失。大多穷家庭家长的知识水平要低于富人家庭,他们总是忙于生计,所以在教育上很难给孩子正确的指导。由于穷家庭的孩子未能够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所以这些孩子们缺少了对学习正确的认识,相反可能更喜欢去网吧,和不务正业少年群聚活动,导致学习氛围的缺失。 (20)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孩子就算有学习的资质,也缺乏学习的资源和手段,甚至也可能迫于生活退学养家。当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上成功道路的寒门子弟不是没有,而是相对较少。大城市的孩子从小父母就高度重视教育,在这方面农村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虽说豪门子弟有可能因自身的优越感而滋生傲气不思进取,但随着现今家庭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当然比较优秀。 (21)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纵使是豪门子弟也意识到了个人能力的重要,在同样的意识前提而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机会下,当然是豪门易出贵子,而寒门难出贵子。

(二)不可一概而论。 (1)只要有学识,有文化,有多方面优秀的能力,并能将此转化为成财富或地位,为社会做出贡献,最起码不能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做出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的人,就是;贵子;。穷人的子女、后代,往往都会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和家庭脱贫致富。而富人的后代,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时代里,更容易放下自己不断进取的心。当然,,如果豪门的后人懂得努力进取,懂得利用家族的财富和人脉的话,他们日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几率远远高于寒门后代,问题是太多豪门后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早已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磨去了奋斗的力量。 (2)虽然说寒门与豪门两种家庭给到孩子的教育氛围不同,提供的教育条件也有天壤之别,但是最终决定孩子是否成功的还靠他的个人实力。再富有的家庭如果只知道用金钱给孩子报读各种补习班而缺乏了道德教育,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格,这对于其此后的人生发展及其不利,甚至会导致孩子走向失败。出身寒门的人虽然获得的受教育条件不好,但是总有人会在感悟生活,感恩自己的人生中得到历练,造就一颗强大的心以及坚韧的品质,这些执着追求、不服输的拼劲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他们改变自己人生的源泉。总之,想要孩子获得成功,无论是富有的家庭还是贫寒的家庭,爱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富有,不仅仅是物质层面,更应该是精神层面。 (3)环境只是客观因素。;贵子;的;贵;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贵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贵在敢闯敢干、永不服输的勇气,贵在专注做事、坚持梦想的恒心,贵在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精神。而个人因素才是成就人生的关键。顺境容易使人养成过度依赖的习惯,纵容自己的禀性;逆境有时候也能磨练人的毅力和韧性,塑造更独立自主的人格。 (4)也许,寒门虽穷,但他们也许有着很好的家风,孩子也都有着读书的热情。在自身的努力和家风熏染下,总会有寒门的孩子出现贵子。也或许,总有贫困孩子受到补助,受到国家的补贴,让他们能接受好的教育,这些孩子对资助他们的人或国家心存感激,成了;贵子;后也更加懂得报效国家。 (5)教育是多元化的,单凭贫富来得出教育成败的规律是不恰当的。关键在于为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得不承认,富裕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经验和见识。但是父母如果只是忙于工作,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这也是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大障碍。所以,抛开家庭经济条件不谈,为人父母,多陪伴多关爱多指导孩子,以身作则,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所在。 (6)所谓贵子应该是像古人所提倡的君子一般的人,不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有多方面优秀的能力,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反观现在,由于部分豪门子弟的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一味采取物质教育,而不是言传身教与积极陪伴,导致这些豪门孩子道德水平低下,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而且还做出种种让普通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而许多寒门子弟的父母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所以孩子具有勤俭好学等好品质。再有个人机遇,豪门子弟可能由于骄傲自大,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盲目武断,所以很多时候无法把握机会,错失很多好的人脉和成功机会。有些寒门子弟可能由于谦虚好学,所以一下子得到了伯乐的赏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7)所谓;寒门;;豪门;这是相对于家庭物质环境、经济状况而言,其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影响孩子成人成才还有其它因素: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的心理环境、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而能否好好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是由孩子决定的。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 (8)并不是说出生于寒门就不能是贵子,出生于豪门就一定是贵子。能否在日后成为贵子还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否,只是寒门与豪门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而已。如今是个拼爹的时代,但也脱离不了个人奋斗。只是,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豪门的孩子比寒门的孩子要容易轻松好多。人在刚出生时智商都相差不远,但父母后天的培养则会让两种人走上两条不一样的路。但不管是来自寒门还是豪门,没有付出是不会有收获的,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要主动去争取。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回来的成就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叹! (9)出身寒门,人自然备受冷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破别人的偏见,就必须发奋上进,要很努力去变得优秀。但是也有人因为没有理想,缺乏对现实的热爱而选择轻生或者堕落。出身豪门,人有可能会在家庭的宠爱下变得骄纵和骄傲,也有可能因为更严格的家庭教育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10)在寒门,如果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父母的赚钱的辛苦,那么,他就会努力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和家庭的生活条件,以回报父母。当然,他要想成为贵子,就得比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而且还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如果孩子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那么,寒门出贵子的概率就几乎等于零。在豪门里,孩子不需要为家庭的生活而背负任何的负担,他们有充分经济的条件去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本领。而且,如果孩子本身对学习的渴望和家长的愿望相互配合,这样豪门出贵子的现象就很多了。但也不排除有的孩子是心高气傲,有恃无恐,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也可以靠父母而过得很好,加上如果父母也认为家庭条件优越而放任孩子,那么,豪门也会出败家子。 (11);贵子;出自哪里并非与所谓的;寒门;,;豪门;有什么重大关系,而是与个人意志力有直接关系。以前说寒门易出贵子,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比较懂事很认真读书,希望将来有出息可以肩负家庭重任。而现在认为豪门出贵子是因为豪门拥有的资源更多,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如果一个富人家的孩子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去搞学问,即使有再多的资源也用不上;如果是靠关系找到好工作,也不算是贵子。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虽然暂时没那么多资源,但是如果他有那份坚持,能够善于把握机会,也能够获得成功。 (12)在中国古代,出身寒门的子弟通过自身的无比努力,克服了寒门所带来的物质条件上的种种不便,而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寒门和豪门的物质差距,已经远远不单是;吃;和;穿;等生活差别,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思想层面和认识的差别。豪门的孩子,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寒门的孩子,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既然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如果继续把心思放在出身上,不论是谁都难以取得成就。实际上,出身贫富不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影响,影响孩子实质的,正是和他们一起生活,朝夕相对的父母。 (13)寒门与豪门的区分比较明显,一条普遍标准就是经济情况,但是,;贵子;这个词,就有些许争议的空间了。究竟怎样的人才算是贵子,词典说:日后当显贵的子嗣,多用作敬辞。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出生之时是差不多的,只是周围的环境不同,提供的机遇千差万别。寒门和豪门给分别出生在这两种环境下的孩子提供了天壤之别的起点,这是先天的难以改变,但是后天的努力有可能改变这些,难易的程度主要看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 (14)所谓的;贵子;一定是那种成绩优秀,考上了什么名牌学校的孩子吗? 家庭物质环境较好的家庭确实能够花上较多的钱,让孩子参加培训班,能开阔孩子的视野,但是这都基于一个前提,父母的关心,父母的舍得。如果父母只顾着赚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孩子叛逆,再多的培训班也于事无补。又或者是一个孩子他成绩很优秀,但是却骄傲自大,目中无中,娇生惯养,不尊重长辈,甚至到处得罪人,请问这样的孩子是;贵子;吗? 而物质环境不咋样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弥补这些的不足。没有钱参加培训班,可以通过实践增长自己的见识,有很多东西都不一定要通过书本学习的,自己亲自去体验,亲自去学习,收获会更大。 (15)不可否认,出身豪门的孩子一开始就比出身寒门的孩子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和生存环境,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资源等等。如果他们懂得利用家族财富和人脉等这些优势条件的话,会比寒门子弟更容易获得成功,成为贵子。但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等都只是客观因素,而个人因素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拥有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和积极进取,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精神,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贵子;。 (16)寒门弟子不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不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有权利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出生在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就现在的社会教育水平来论,几乎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无处不在。贵子不一定是学识渊博的人。当今社会,一个成功的人和他的阅历息息相关。就这一点,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来说,他们不用担心家里的琐事,于是他们学会了追剧,追星。而穷人家的孩子他们可能下课就要去帮父母干农活,于是这让他们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奋斗的目标更明确,像这样的孩子怎能不成为贵子呢? (17)家庭若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确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孩子不用去担心家庭的温饱问题,不用出现因养活家人而辍学的情景,这都需要家庭有好的物质基础。这时候,摆在孩子面前的东西或许就仅仅是学习而不是生活压力。当然,后代的幸福有时候是需要某一代人的打拼,巨大的生活压力也可能是一股强大的动力,从而为自己的后代提供了更好的机会。;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这样的说法也是片面的,父母就算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也要力所能及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环境,在心理等一些主观因素上有更好的引导。 (18)如今,教育门槛逐步提高,各种政策,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的开放,肯定对社会资源占优势的人有利,寒门子弟上名校的机会确实被挤压得很少。但是,高校、名校资源只是成功的千万条路中的一条。这扇门越来越关紧了,但其他的门和窗都还开着。人人都有立足之地,只要不去抱怨,看到正面,就会有希望。怨别人、怨环境,这是一种逃避。有一种心理法则叫吸引力法则: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出现;你不相信,那它永远不会出现,因为即使出现了,你也认不出来。在客观事实面前,你怎么对待,以什么心态对待,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相信必然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迷茫、受挫,但最终一定能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那么绝对没问题! (19)上得了名校不代表这个人就是;贵子;,上不了名校或没上大学也不代表他就非;贵子;,人的价值不是用是否上名校来衡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都值得受人尊重和爱惜。所以寒门的孩子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努力朝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前进,生活得充实,自然会感到幸福。只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 (20)诚然,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经济状况的不同带来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依旧是普遍存在的,豪门子弟或许相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能够获得更为高层次的教育。但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贵子的关键性因素在于你对待生活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在现如今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学习知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扩展,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在不断地增加,只要你想学,知识总归是无穷无尽的。相对于豪门子弟来说,寒门子弟或许更能懂得知识对于他们命运的改变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会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知识获取机会,从而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也日渐普遍。就像上教育研究方法课的老师分析: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完美的模式并不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富足,而是物质上的匮乏加上精神上的富足,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个人才会更加懂得去争取以及奋斗。 (21)关于寒门与豪门之间是否出贵子,这不构成必然的关系。在以前,很多寒门子弟为了改变生活状态,从而选择了用心读书。在当今时代,很多的寒门子弟还是会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比常人更加努力。甚至于有的家长,为了改变现状,会比其他人投入更多的金钱给孩子的学习方面。所以说,其实舍得给孩子补习的,不一定是豪门。再者,看一下豪门的子弟。补习不等于成绩会很好,好的成绩来自于天赋,努力,以及外界因素,如果他们吊儿郎当,就算是有再多的钱,谁可以保证他们能够上好的学校。 (22)一个家庭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否,关键的是父母自身的素质,培养孩子所用的方法,家庭的氛围。不管孩子生于富裕或贫穷的家庭,若他的父母忠厚老实,淡泊名利,给予孩子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那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周围的人。如果家庭给孩子成长的氛围是轻松民主的,家庭总体上是和谐和睦,那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友善对待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协商协调解决矛盾。 (23)所谓的难和易只是相对而言。豪门家的孩子相对于寒门的孩子来说的确有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但同时也是有更多的诱惑,比如说网络游戏等等。寒门家的孩子拥有的先天优势确实较少,但是正是由于自小的社会实践,使他们能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而社会的激烈竞争激发他们的努力和拼搏,增加他们成为;贵子;的几率。当然,如果豪门家的孩子懂得好好利用他拥有的资源,那么豪门就真的易出贵子了。…… 我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相关性,但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条件。因为,主观能动性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很大。相信只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得当,无论是;豪门;还是;寒门;,都能出;贵子;。(当然,社会也应该为所有的家庭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贵子;。)

话题四

同学们就 ;对当今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你有何看法?; 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概括观点如下:

(一)原因 (1)在成功学、拜金主义的氛围环绕下,急功近利的心态难免,重智=学历,道德的开发却很难得到好处,尤其是升学就业压力太大,很多方面处于一个不平衡状态,社会笼罩着一种竞争备战的氛围下,人们很难不受到压力,也很难不致力于智力发展。 (2)或许孩子的父母根本就品德不良,更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着家长沾惹恶习。加上学校注重升学率,缺少思想品德的教育,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甚至连学生素质也只是个形式,学生的品行评定依然与成绩挂钩。这样孩子又怎么会有德? (3)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压力增大,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比什么都强,天天想着如何让孩子的成绩更上层楼,甚至让孩子在双休日参加各种学习班,减少了孩子参加适度劳动,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机会。 (4)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从小就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陋习;或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或不愿意让孩子过苦日子,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娇惯性、自闭脆弱、自私狭隘等人格障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5)以往,人们重视道德,因为《四书五经》都是关于孔孟学说,通读便可中举入仕光耀门楣。现在却不一样,要找一份好工作,首先你得有好的文凭,要有好的文凭你得读好书。但如今的书是全新编写的综合各个学科的教材,然而这些教材无疑是倾向于智力的考核,因此;重智轻德;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6)放眼看去,各种兴趣班遍地开花,然而都是针对孩子智力、能力上的开发,完全是没有什么兴趣班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建立健全人格,就算是有,也不见得家长们会报。 (7)家长们的价值观扭曲。他们对智的推崇,无非是它见效快,孩子的智力提高了,能力增长了,迈向成功的路又近了。也就是说,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有形看得见的。而德是长在人的心上的,它可以制约人的思考和做事,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是看得见的人不多。 (8)家长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至于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于是对孩子评价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很少评价和表扬孩子学习以外的方面。 (9)家庭德育还没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一定的社会氛围;社会挑选人才侧重;智;方面的准则;社会道德的下坡使家长在进行德育过程中陷入困境(诚信、道德普遍缺失等问题使社会人心浮动,;向钱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做好事之后还被诬陷,还有骗子利用他人的善心骗人的事情,家长不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能中心主义等现象。 (10)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当今的社会风气有关。我国正处于科技经济发展阶段,急需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以增强国力,人们对智育的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不管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转变为注重孩子智力开发和发展。 (11)在物质发展这么快的社会中,人们衡量成功的标准都是物质的。人们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那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不是看他为家庭、为朋友付出了多少,而是用统一的社会标准;;个人的财富,去定义那个人是否成功。 (12)智力可以通过考试、通过比赛轻而易举的表现出来,但是;德;不行。社会缺乏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准。而且,生活的主旋律就在各种学习中度过的孩子们,也很难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自然而然的,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13);重智轻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迎合了我们当今教育体制。重分数、重考试无疑给很多家长造成很大的压力,家长们并不是不懂得;重智轻德;的危害,只是迫于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无奈,而无形中便造成了在教育中的侧重。 (14)我国的教育、考试体制对该现象有催生作用,在这种被社会看作是风向标的指引下,重智轻德现象比较严重,家长的道德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重要性(1)《大学》里有;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齐家其实包含了家庭教育,而修身又包含了道德教育,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与道德教育应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 (2)德育为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孔子就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乃以学文。;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教会孩子做人,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大量事实表明,智力的缺失可以靠道德来弥补,而道德的缺失却是再高的智力也无法代替的。智力决定成绩,而道德会决定命运,父母们莫要为了一时的成绩和荣誉而葬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3)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提倡;仁、义、礼、智、信;,从顺序都可以看出;仁、义、礼;比;智;要重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仁;;过于冷漠,没有;义;;不会善待他人,没有;礼;。这样的人有何用? (4)学问的确对社会的发展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更为重要。因为在社会上有德无才的人虽然是废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多大的用处,但起码这不会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有才无德的这个危险品则无法预计它什么时候爆发,所以这便一直威胁着社会的发展。 (5);德应先行于智;。一个人倘若有了良好的品德,那么他会自觉地进行学习,甚至在良好的品德带领下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这其中的德还包括了良好的习惯,有良好的习惯的人生活不会太糟糕。 (6)其实,只有;以德行为基础的才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其聪明才智往往能够发挥得更好,且能拓展人际关系,取得他人的信任,扎根于社会,不被挫折吓到。而缺乏一颗火热的道德之心,空有满脑冰冷的数字与字母,又怎能支撑孩子顺畅地走完人生之路? (7)将来孩子走进社会,比拼的不仅仅是智力或者说学习成绩,更多的时候,激烈的社会竞争更考验一个孩子的基本品德,意志和心理状态。若孩子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在成;才;的路途上必能少走歪路。因此,家长们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分数上,而是应该首先把注意力放在教会孩子做一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以利于孩子取得更高的社会成就,实现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8)有的人智力并不怎么高,也没有什么才华,但是他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友善待人,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他就能得到大家的爱戴和喜欢,做事就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这样他也更容易成功。再说,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品德,不懂明辨是非,在性格方面就会有缺陷,这样的人生也不会快乐。 (9)实际上,一个人取得的成功,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一个人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健康独立地成长。家庭教育中,应该摒弃重智轻德的倾向,启迪、引导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发展,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才是真正地不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10)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是需要父母们从小培养来延续的。知错能改、礼貌待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等的优良品德都是需要父母们教导给孩子的。对祖国忠诚,对父母孝顺、对社会热心的下一代的接班人的培养需要所有父母的共同努力! (11)美德是关于人对自身的理解、定位和约束。孩子的自信、勇气、善良、坚毅与仁爱并不能通过一张简单的考卷就能显示出来。好成绩并不意味着好品德,忽略孩子的德育可能会让他们形成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且在步入社会之后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举步维艰。失去道德观念的约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感到茫然;没有对与错罪与罚的理念,他们甚至会听从教唆误入歧途。 (1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在当代,著名企业家也强调;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些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德;的强调和重视。 (13)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孩子从一出生到长大成才,跟家庭相处的时间最多,父母是给孩子培养良好品性的重要角色扮演者。孩子性格绝大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要想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一定要注重其品德修养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家长只有重视孩子的道德行为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才是提高基础知识的前提。 (14)有研究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都是忽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未成年犯父母中表现突出,所以,切勿;重智轻德;。 (15)德乃做人之道,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德都丧失了,那么他再怎么;智;都是歪的。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16)当今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等腐败现象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这些负面的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而良好的品德教育不仅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面对社会转型,家长必须增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意识,在重视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我认为,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发展既有奠基作用,也有强有力的后作用。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为人之道,立德为本。家长只有转变观念,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真善美的硕果。

话题五

同学们就议论话题;对当今家庭教育中的早期智力开发热,你有何看法?;展开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在孩子小时候开发智力也就是很多家长说的;赢在起跑线上;。毕竟,那时孩子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处于红利期。而且,经研究发现,小孩子在6个月~6岁时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黄金时期,况且大脑一般都是开发出来的,所以进行适度的智力开发也未尝不可。 (2)当今家庭教育中的早期智力开发热,反映出来家长们的急于求成、盲目从众的心态。不少家长都是出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进行了过度教育和超前定向,片面地给孩子灌输孩子不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重智轻德,重特长轻基础,只着眼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没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反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生活的更好,在某些领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只是为了追逐功利。父母不应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学这学那,要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了解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因材施教,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才是孩子一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对于智力落后的孩子,父母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智力的开发。 (4)适当的早期智力开发是有利于孩子从小就进行脑部的锻炼,开掘潜能、为以后发展打基础的。但如果智力开发过度,那会过度消耗孩子体力和脑力,弄巧成拙。目前的早期智力开发大部分停留在单纯地让孩子背书、数数,这种做法会影响孩子对身边事物的了解和感知,孩子将过多地把注意放在抽象的东西上,而缺少了理解和判断的主观能动性。 (5)早期智力开发若揠苗助长,孩子陷入了提前透支智力和体力的疯狂状态中,提前消耗了想象力和发展潜能,这也将会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阻碍。如果家长不根据自己孩子的真实状况,而只是抱着与其他家长攀比的心理,以为孩子学得越快、越多、越早就可以令家长脸上更加有光,则有可能毁了孩子的未来。过多的压力只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甚至迷茫。 (6)过度的智力开发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乐趣,不懂得怎么去享受生活,不懂得怎么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甚至造成厌学、消瘦、性格呆板。家长应该让孩子尽情地享受他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保持他们的天真和活泼,让孩子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远比早期的智力开发重要,而且智力可以在后天培养的。 (7)早期智力开发对还没有足够能力思考自己做什么的孩子们来说,社会的趋势及影响其实都不直接,问题在于父母。如他们的认识水平,家里的境况,未来的打算,是否有时间精力金钱,如何贴近孩子的天性去引导等! (8)有专家指出,传统教育将智力开发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智力的;独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很多孩子在智力上茁壮成长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却是孱弱、不堪一击的。如情感脆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等。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且自卑、急躁、固执、难以面对挫折,智商再高也难成大器。幼儿时期是人格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 (9)遗传素质对孩子的智力有一定影响,但是后天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神童大多数还是靠后天努力与辛勤劳动换来成功!所以,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关键还是要看后天的付出! (10)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就是简单快乐。家长不能因为担忧孩子以后的人生会落后于他人就剥夺他现在的快乐。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快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不要出现偏差,培养孩子在处人待事上的礼仪,培养他好学向上的性格,这些远远要比送孩子去学奥数,逼着他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要实际的多。 (11)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孩子,不是仅仅在某一方面能力特别强,而是在智力的许多方面都表现超群。如果智力结构失衡,总体的智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发展幼儿的智力不能只偏重于某一个领域,单独以某一个学科对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家长应该从多种能力的培养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12)过早的智力开发并不会对孩子的个人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似乎还没有证据表明,智力开发早的孩子,在智力上,会比智力开发较晚的孩子高。相比于智力上的开发, 我觉得动手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灵活性、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更加重要。因为这几种能力是及其需要从小培养起的,他们是更接近于人类的本能发挥的一些东西。而且,很容易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例如制作手工),让孩子学习、运动中得到快乐,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3)辅导班并不是早期教育的最佳场所。生活化的教育更易于知识的学习,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如果重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活动,忽视同龄人的游戏、自由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融合;只顾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广泛兴趣的培养;一味的;血缘爱;、;溺爱;、;赏识;而毫不懂得;教育爱;和;双向爱;,甚至还误以为早期教育是小学课程的下放和提前,这样就把早期教育的;经;念歪了。 (14)父母在早期智力开发上不应对孩子施加过多压力,因为智力这种东西是没办法强求的。其实,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在观察中思考,这时候脑细胞才是最活跃的,也是锻炼反应灵敏度的最佳时期,所以,早期智力开发应多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思考和观察,从而达到智力开发和快乐的目的。 (15)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一旦延误了大脑生长发育期的开发,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如学美术、外语、游泳、音乐、滑冰等,都要提倡早期训练才能有所成效,起步迟了就难以成才。但早期智力开发要讲方法,不得操之过急,尊重孩子和对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16)家长应为幼儿创造与其伙伴游戏、交往的场所。由于幼儿之间的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感情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既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因此,同伴群体交往可以使幼儿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使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这一时期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因势利导。 (17)家长要把握好早期智力开发这个度可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先天条件比较好的,可以适度的加大力度,让孩子的学习更深入一点;对于那些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孩子则要减轻一点,虽然可以不用学得那么深入,但是还是要学得全面一点,然后家长再观察孩子在哪方面比较擅长或者说比较感兴趣,再可以让孩子深入学习那一方面。谁又能保证孩子在学习这一技能进度缓慢,但又不在另一技能的学习神速呢? (18)所有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我们只要在它适合的时候,加以引导就可以让事物顺利地成长了。瓶子本身没那么大,你硬要它装超出它容量的水,水肯定会流出来。逼自己的小孩去学一些他们现在还无法掌握的东西,就为了炫耀,就为了虚荣心,让孩子从小就害怕学习,形成心理阴影,那么他以后还怎么去学习。再说,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把小学的知识学完了,那么他上小学后就不用认真听课学习新知识了,结果不就是现代版的;方仲永;了吗? (19)适度的早期智力开发符合儿童智力发展和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 (20)当今家庭教育中的早期智力开发在孩子的短期发展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孩子在各方面智力领先的前提下,将会提高在生活与学习上的信心与积极性,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然而,过早地在家庭教育中引入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将很有可能会打破孩子智力发展的正常阶段,当孩子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停滞不前时,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孩子的内心受挫,也不利于孩子接下来的成长。 (21)孩子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天性喜欢探索、喜欢自由,适当的智力开发可以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愿望和需求。但要使孩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与快乐。过多的压制只会压抑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处在沮丧、焦虑、害怕受惩罚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当然并不是说就应该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发展,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体会当学习的乐趣,开发孩子的智力。…… 我认为,早期智力开发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要讲究科学性。只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第五篇:热点话题讨论总结(热得快)

总结

在四月七日下午五点二十分,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热点话题的讨论——告别违禁电器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大家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少部分同学支持使用热得快,他们认

1、试用起来方便,从寝室到开水房,走路起码要七八分钟,现在天气冷了,热水更不够用了。如果赶上要洗头,洗脚,一天起码要打两三瓶热水,手都拎得酸死。

2、意外发生率低,他们认为使用热得快发生意外应该属于小概率事件,而且他们在用热得快时会特别小心。

3、热得快比较便宜,一个只需要十几块钱。

4、虽然学校不让用热得快,但是,使用时小心一点,用完后及时藏起来就行了。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还是不支持使用热得快,他们主要认为

1、热得快使用起来是比较方便,但是危险系数也高,我们学校的线路有些已经老化,如果每个宿舍都用热得快的话线路承受不了,会引发火灾。

2、现在学校已经注意到大家打水难的为题了,并且开始为我们每栋宿舍楼安装热水器,

3、热得快的质量不好,我们学校打水又不要钱,我们就不需要再花钱买热得快了。

4、使用热得快被抓住后的后果很严重,这个宿舍的人都要受牵连,每个人除了要写三千字保证书外,还不能才加本学期所有的评优活动。

通过大家深入的讨论,那一少部分同学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看法,最终我们班达成了一致意见,从此以后不再在宿舍使用违禁电器,大家还签下了一份承诺书,以表决心。

这次热点话题讨论非常成功,大家知道了违禁电器的危害,理解

了学校禁止使用违禁电器的原因,更加懂得了真爱生命。再见,违禁电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听课后感想范文下一篇:苔丝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