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2023-03-03

第一篇:论古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古代有关人才选拔,官职任免、升降、调动的重要术语(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必备)

古代有关人才选拔,官职任免、升降、调动的重要术语(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必备)

古文在记叙人物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这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意的理解显得非常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

一、表示征召推荐 表》)

1、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4.升:升官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2、辟(bì):征召。

5、迁:升官

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如: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3、察:考察和推荐。

四、表示调动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

1、调:调动

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如:婿竟不调(《记王忠肃公翱事》)

4、举:推举。

2、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如:迁我京师(《记王忠肃公翱事》)

5、进:推荐。

3、徙:调动

如:武卫将军进侠于帝(《北史·裴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侠传》) 不徙(《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授予

4、移:特指调任。

1、授:授官,任命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2、拜:授予官职

5、转:改任别的官职

如:既罢,归国,以廉颇功大,拜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为上卿(《廉颇》)

6、改:改任,调职

3、除:授予官职(除去旧职任新职) 如:后公改两广,太监别泣(《记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忠肃公翱事》)

录>后序》)

7、补:补充缺职

4、封:国君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如: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农丞。

5、简:任命,选拔。

8、放:改官,有京官改任地方官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义。

表》 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

6、当:任,充当。 同》)

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侍

9、出:出京改任地方官。

奉太子的职务)《陈情表》 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三、表示提升官职

10、出官:京官外调

1、擢:提拔,选拔 如: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 如: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五、表示降低官职

(《谭嗣同》)

1、左迁:贬官,降职

2、拔:提拔、选拔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序)》)

师表》)

2、迁谪:降职外调

3、陟:进用、提升 如: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序)》)

3、谪:被罚流放或贬职 录〉后序》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记》)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

六、表示罢免官职 •虞愿传》

1、夺:免官

3、假:暂时代理。

如: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

2、黜:罢免 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如:屈平既绌(通“黜”),其后秦武传》

欲伐齐(《屈原列传》)

4、署:代理、暂任。

3、罢:罢免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如:而主谳者亦各罢去(《狱中杂书•王尊传》

记》)

5、摄:代理

4、去:解除官职。 如:摄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

十、其它

传》)

1、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

5、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也指贬官流放。

2、下车:官吏初到任。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居》

3、用事:执政,掌权,当权。

七、表示恢复官职 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原列

1、复:恢复官职 传屈》

如: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书博鸡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者事》)

4、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

2、还:复职 授予职称封衔。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 如:赠太子太保。《东坡先生墓志铭》

八、表示辞去官职

5、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

1、辞:辞职 政事)。

如: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 如:视事三年。《张衡传》

2、致政(致仕):一般指因年龄大

6、幸:帝王到某地;宠幸

而辞官、卸职。 如: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柳视,而望幸焉。(秦始皇来宠幸)《阿毅传》) 房宫赋》

九、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7、退:辞去或失去官职。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退亦忧。《岳阳楼记》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第二篇: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2.兼:兼任,同时监管。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5.权:暂时代理官职。 6.摄:暂代官职。

7.署:暂任、代理官职。 8.守:代理官职。 9.行:代理官职。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

2.典:主持;主管。 3.主:主持,掌管。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5.下车:新官到任

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第三篇: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一、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

古时,人类思想蒙昧,巫术盛行,神话鬼怪由此而生,开始了古代小说的萌芽。中国神话自成体系,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想意识,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基础要素。如果说神话是人们迷信思想的产品,那寓言的产生则是人类的自主创作的杰作,相对于神话,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理的,用生动的故事来向人们说理,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

寓言短小精悍又富有讽刺力量,他夸张的写法,讽刺的艺术,均作为后世小说发展的营养而被汲取。萌芽时期小说的高级形式,就是传记文学和野史,如《史记》,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而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其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特别是其列传部分更是纯粹以突出人物性格为主,本纪里面如项羽本纪也把书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脱出了历史的枯燥。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二、魏晋南北朝--------童年期

这个时期小说的发展走上了两条路,志怪和志人,志怪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志人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传承古代神话及思想,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缓慢,战乱频繁,人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紧张感,希望通过怪力乱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得到自己精神的寄托。而志人小说则是在当时注重清谈的风气上形成的,这种被称为笔记体小说的个人创作,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作者主观的创作因素,和志怪小说一样,两者都是单纯的搜集并记录听到的一些事,而没有自己进行再创作。

这个时期小说虽然已经被人们公认为一种文体,不再是小说家言那样的待遇,然而这个时候小说的发展却非常缓慢,童年时期的小说,只是一些文人搜集整理记录不属于自己创作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有一定的优点,就是他搜集的故事为以后的小说家创作提供了素材。

三、唐五代时期-----成熟期

唐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它创造出的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唐诗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期,散文也是登峰造极,在小说方面也是焕然一新,唐人开始了有意识的创作小说。虽然粗涩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唐代小说的成就,在唐代传奇上集中体现。《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霍小玉传》等作品,无不看出作者已经是有意识的的在创作小说了。这时候的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已经成为真正的小说了,从鬼怪奇人轶事转向了现实生活,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作者在创作时候就更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内涵,小说家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扩大,思想意识更加开阔。唐代传奇也有他本身的缺陷,简单列举如下。

1、文言文小说文言文苦涩难懂,下层百姓难以理解,因此流通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篇幅短小,很多小说是一人一事,只不过是详细的叙述了一个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的结合,篇幅普遍短小。

3、虽有精品然不乏许多滥作,唐传奇中很大一部分故事千篇一律,很多小说看开篇就知道了结局。

四、宋元时期---发展转折期

小说发展到宋代,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从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来看,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记体,这是唐人小说的延续;二是笔记体短篇,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代传奇多写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等。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宋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

从白话文小说发展历程看,白话小说无疑是在宋朝开始发端的,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最初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流传,也就是一人讲,大家听,如此自然只能是白话文了。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书的开篇就说“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当时的情况。 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宋代话本分两类,一类是讲故事。多是短篇=,称为话本。一类是讲史,篇幅较长,称为平话。

五、明清时期---高潮期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代的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而冯梦龙更是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拟话本,两者合起来称为“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与之几乎同时期的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相比,“三言”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涵上都比“二拍”进步的多。然“二拍”也有它的优点,一方面它是属于个人创作的拟话本,另一方面是它里面的抒情写景颇有新意,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明末清初,在 “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天然知叟” 《石点头》、李渔的《十二楼》等。

明代,是小说史上的伟大时代,那就是长篇小说的诞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作,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把中国古代小说推向了最高潮,在短篇文言方面,蒲松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结晶。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其中最为出彩的是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情故事。同时书中的批判讽刺因素也占据很大比

的重。

《儒林外史》的问世,把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在此以前,虽不乏有讽刺的文章,然而却都是欲说还休,没有一部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样板。而《儒林外史》,恰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它的创作,在“四大奇书”另辟了一条蹊径。它直接影响了晚期谴责小说的发展,他的艺术成就,直到今天都还在为人们津津乐道。与《儒林外史》不同,《红楼梦》的问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和成就。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与以往的小说不一样,它在民间及士大夫间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以致当时评论红楼蔚然成风。更甚的是,因为两个文人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观念有偏差而几乎反目,遂相约终生不对谈红楼梦而传为佳话。可见其创作艺术性的深远宏大。 “红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作品,它当之无愧。

晚清基于社会现实,小说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上求变图存的社会风气,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晚清小说比起明代和清初期都显得很薄弱。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以前,文言短篇小说缓慢发展。宋代以后,文言、白话、短篇、长篇多线发展,交相辉映,迅速发展,并把中国古典小说推到了巅峰,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我认为我们现在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读,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朗读 一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包办一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

1 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二 文言文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范读,如果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就会出现读音上的不准确,这样对于学生认字正音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还远远不够,普通话水平高不代表朗读水平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加练习,最好能够把所要范读的文章背诵下来,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三 文言文的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意字音和停顿

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朗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初中部分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首先,读

2 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准字音和把握停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字音和句读停顿则是朗读文言文的障碍,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的生僻字,还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等,如果学生在朗读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朗读起来就很困难。例如,“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在这一句中有个通假字,“与”通“举” 读为jǚ , 不能读yǔ。

从古至今,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很重视句读。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顿,很容易会错意。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是调节气息的一种方法。古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句法停顿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意思也会变化。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二)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

前面说过教师往往用大量的时间讲解一些文言知识,让学生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听老师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汉语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课堂上的诵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我在上《桃花源记》时,安排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体会桃花源里面的美好生活,并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范读、个别读、男女比赛读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而且印象深刻。

(三)朗读要读出感情

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3 因此要多朗读并从中积累名言佳句,最重要的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中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学习《石壕吏》,当读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时候,通过语言上高低轻重的变化,同学们就会产生对差役无比的憎恨和对老妇人深切的同情,有利于把握整篇诗文的主题。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发现古人往往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表情达意,这就是由于他们十分重视读,从而加强了对文言的语感。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朗读的认识,朗读文言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朗诵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文意,在此基础上读出情感、读懂意境、达到情感共鸣。我认为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朗读,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读,反复地咀嚼思索之后,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

4 参考文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0/12/3

5

第五篇:论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感伤之美

序号:195

姓名:曹雨生

院系: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1)班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发展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历史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 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悼亡诗词的感伤美,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长于人。今日涧底松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为文造情不容易,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写自己伤心落泪, 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移、疏导。使人“所独具的感伤美。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间妇,无如美且贤。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感今怀昔之诗也。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

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句句带泪,醉里时时错问君!,贫残夫妻百事哀。,”(梅尧臣《悼亡三首》”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曲曲传情。”悼念亡妻,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其蓄情之深诗人郁结于胸,三读则断肠矣“ 千里穷交脱赠心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忆得前年春, 相看不相识。而贯穿其间的主线,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含情之真,”;纳兰性德《浣溪沙》,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 无法排遣的悲伤,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我辈钟情故自长)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悼亡诗恩爱夫妻,,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其情其境, , 以死亡为纬,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伴客销愁日长饮 象这种化解不开:“昔日戏言身后世:在字行间得到渲泄、其打动人心的魅力,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但在我国古”为题,抒发追悼。[2] 死者与世长以寄

本该白头偕, 锦瑟,

, 比其它任何诗, 在表现人生爱与,偶然乘兴便, 可诗人偏偏不, 挥之不,今朝都到眼,薄命如斯自然流露。一首, 正源于它“见尽世:“,落叶添, ,,

”[1]“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于是抚存感往”;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空呜咽难绝的心绪哀怨动人。为情造文更艰难只写旁人哭泣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令人赞叹。“瞬息浮生转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4],

)(陈祖范《悼亡》谢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徊。先知风起月含晕箧中针线早销香。寒露, 晕月晚风, 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再如梅尧臣《悲书》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三、 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重泉若有双鱼寄,自然物, , 尚自露浓花未开。;沈叔培《山花子》,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有在皆旧物,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冷清清”:,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玉簟失柔肤,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 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与谁相倚,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密锁重关掩绿苔, ,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箧笥忍更弄。,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

? 我自终宵成转侧而后生情,, 使景物人情化。,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 廊深阁迥此徘“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 又句句含情,遗挂犹在壁。,仿佛睹尔容。,泣涕应情陨。,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锦瑟长于人。”诗人们以悲愁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 令人回味不巳。”(潘岳《悼亡, 痛定思痛,是梦应久醒矣!

,忍听湘弦重理? 情与景合 这时这里绿苔,它是作, 但悲愁: ) ) ) ”;悼亡 妻子似, 就不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史达祖《过龙门》:”“ 碧柳千条露未干金衣百啭晚风寒。”残蝉啼莺句句写景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料也觉、人好知他、年来苦乐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 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政治上的失意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并食”,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寻春服感念》《金缕曲·到家》, 强要做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影绝魂销动隔年。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 自难忘。千里孤坟, 正梳妆。, 梦中夫妻相会

“自悼”,“,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

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剑外从军远, 旅途中顶风冒雪,

,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年时握手揩双泪,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 并吹红雨,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

表达悼念,“岁月转芜漫,坐令颜鬓凋。今夜商山馆中梦, 无处话凄凉。, 惟有泪千行。, 梦醒后的愁怅, 即翻检到亡妻生, 唯一惦念的是, 无家与寄衣。自然盼望, 怎能不, , 两相看, 千头万绪“无裳”, , 貌似客观平淡的, 那么回忆:“被酒, 雕栏曲处, 同倚, 剪灯泼茶的趣,可情投意合的

真切。,形影长寂寥。”另外,元稹,分明同在后堂前。·乙卯正月二十日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 几经转折, 表达读之则令人气首先,作者经历了,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 惟念山深驿路长。”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同引“记绣榻闲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就更显的生动、”尘小轩窗相顾两无言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寿.南史[M].[2]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4] 刘洁.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6] 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7] 陈小芒,黄卫兴.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伤逝主题及价值取向”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无论富贵还是贫贱,1999:674.

---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武汉.[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3. [J].兰州学刊,1999,2:01. [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6. [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67.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更有厌弃人世、, , 对现 无论叙“才下眉头又, 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与妻子的相濡以沫:52. ,2006,5.05. 北京:中华书局,1989,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领导在园区建设会发言下一篇:论合同诈骗犯罪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