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2022-12-02

近年来, 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的实施更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 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新课标下的预设, 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 (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 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 (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 上, 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 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 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 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 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怎样使语文课堂在不断生成中进行。我想除了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外, 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形成和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智力与学法同步性”原则, 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依托, 把“创新”二字渗透在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法, 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质疑、思维、团结协作、善于交际、搜集信息、探索创新的能力。

1 在教学目标中“生成”

“有效的动态生成”不是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 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教学;也不是不要目标, 或目标随着教学的进行而随时生成的教学。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而预先设定好的, 它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应当胸怀这样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总目标, 使教学中新生成的内容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 使得课堂既不拘泥于原定的教育目标, 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发展, 力求做到形散神不散。

一位老师上《四季》一课, 学习第一节“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后, 问:“除了草芽说‘我是春天’外, 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说‘我是春天’?”有一个学生说:“小朋友说‘我是春天’!”这时有个学生马上反对:“不对, 小朋友也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于是生成到这儿就打住了。最后老师小结:“对啊, 小朋友就是春天, 你们是那样的可爱, 那样的生机勃勃!”让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正是春天, 更是祖国的希望, 对学生渗透了人文素养, 同时对“春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2 在学生质疑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 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质疑是学习中宝贵的品质。有疑而有求, 有求而有所生成, 有所提高。从质疑出发, 离文本更近, 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的固有价值和潜在价值中, 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初读中有质疑, 品读中有质疑, 深读中更有质疑。在质疑中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不怕问得蠢, 就怕不问, 最愚蠢的问题也是问题。不成熟的质疑也可以训练成成熟的质疑。整堂课让质疑贯彻始终, 教师有机点拨, 使课堂生成变得灵动而厚重。

如教学《草船借箭》, 有学生质疑为什么鲁肃不向周瑜如实汇报?为什么他会答应帮诸葛亮并为他保守秘密?

有质疑引起大家的讨论, 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也认识了鲁肃的为人。有人更从深层理解:“这说明诸葛亮知人心。诸葛亮为人谨慎, 把这么机密的事告诉鲁肃并请他帮忙, 这证明鲁肃肯定是个厚道的人, 诸葛亮完全信任他。”

3 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探究性学习中, 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 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 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年级《操场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把它们分成两类。

教师肯定了三种分法都有道理,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研究第三种分法, 从中感悟表示用手动作的字用“提手旁”, 表示用脚动作的字用“足字旁”。这种教法与教师直接揭示规律相比, 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 却生成了一些重要的“副产品”。

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 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改变思路, 重新探究, 最后走向成功, 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4 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 感悟生命的历程,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在课堂“对话”中,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 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一年级教学《两个鸟蛋》时,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拿了两个鸟蛋玩得那么开心, 你想对他说什么?”没想到有位小朋友说:“他要是把蛋打破了, 两只小鸟就死了。这是两个小生命。”教师没有料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玩鸟蛋的事, 非常感动, 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小鸟。”我们看到, 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5 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 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语文素养。可是, 在实际教学中, 开放如何适度, 常常会引起争议。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 读到“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 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 有的说银河是星星组成的, 有的说银河很宽很宽, 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6 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 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 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 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 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 那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教学需要预设, 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 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 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 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研究生成教学, 也是实践新课标的最基实的阵地和途径。总之, 做好生成性教学设计, 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的需要, 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 高效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除了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外, 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形成和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智力与学法同步性”原则, 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依托, 把“创新”二字渗透在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法, 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质疑、思维、团结协作、善于交际、搜集信息、探索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预设,生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五读”提素养——浅谈初中科学阅读方法的改进下一篇:国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