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论文

2022-04-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浅析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漫长过程,最终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以其科学性、时代性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促成了科学发展观地提出,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浅析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论文 篇1: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

摘要:大學生创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密切相关,推进大学生创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推进大学生创业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容回避且必须高度关注并逐步妥善加以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重视,而重视的程度又取决于认识的高度。大学生创业作为就业的有效途径必须放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知和解读。

1 推进大学生创业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其一,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一味等待就业机会的来临,而非积极地创业和开拓事业,在就业状态下,将部分挤占社会岗位资源,加剧整个社会就业负担;在失业状态下,不仅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且会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急剧下降,并可能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变为边缘群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可以培养和造就数以百万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小型企业家,这既可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其二,大学生创业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创业为目标,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学生为拓展将来职业发展空间,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业意愿。由此可见,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使毕业生具备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大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2 推进大学生创业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首先,创业肯定了大学生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大学生是潜力最大的社会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以思想活跃、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当仁不让地成为创造的主力军。是否真正把大学生当作创业创新的主体,其实质就是一个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只有通过创业,才能最大限度大地调动全体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形成人人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

其次,创业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创业作为一项精神性劳动,能够满足大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认同的需要,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抓住了大学生想干事、求进步的迫切愿望。创业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尝到甜头、有了奔头、长足劲头,参与热情就会进一步高涨,创造潜能就能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3 推进大学生创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首先, 创业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一,创业可以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创业要求大学生“站立起来,眼观四方”,因而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努力突破思维枷锁是必须的;创业要求大学生“能走出去,成就自我”,因而面对苦难百折不挠、面临困境愈挫愈勇是必然的。客观上看,创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人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二,创业可以全面整合大学课程。创业需要创业者了解、理解、掌握或精通市场调查、创意产生、资源获取、企业管理、心理学、领导科学、人际沟通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推进大学生创业客观上会使大学生主动学习、虚心积累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常识,同时用创业这一主题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整合,从而提高其创业综合素质。

其次,创业有利于大学生协调发展。创业的特征决定了创业者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如创新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策划决策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获得源于创业锻炼、源于创业实践。因而,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也是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过程。

最后,创业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业可以确保大学生发展后劲足,正可谓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创业实践会中,大学生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增强风险投资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努力开辟创业空间,提升创业层次,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4 推进大学生创业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首先,从专业知识转化角度看,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的统一。教育部发布的由清华、复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调查报告,结果是“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六千至八千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有着广阔的空间,急切需要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优秀的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其次,从完善就业途径角度看,实现了自主创业与促进就业的统一。与择业相比,创业已成为当前促进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里,80%新增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大学生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还能带来就业的倍增效应。特别是一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去带动更多人创业,更能发挥创业的作用,使更多的劳动者也能够成为创业者。

再次,从缓解就业压力角度看,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相关研究表明,创业与发展成正相关,创业越普遍经济越发展。创业在积攒个人财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缓解了就业压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推进大学生就业,找准了大学生扩大就业的着力点,选准了理论转化实践的结合点,必将使全社会创造活动蓬勃开展、创造成果不断涌现、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最后,从扩大创业群体角度看,实现了高校学子与社会成员的统一。随着十七大“创业促进就业”战略的提出,全民创业热已经悄然兴起。大学生作为社会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智力资源中的宝贵财富,理应成为创业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而推进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推到全社会创业的新高潮。

综上,我们必须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努力营造一种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的氛围,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舆论环境,存留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空间条件,拿出完备帮扶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业的这项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廖仲毛.解决大学生就业应重视"三化"[J].成才与就业.2005.(04).

[3]於建伟.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与实践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4]曾晶.大学生急需开展“创业教育”[J].学习导报.2005.(03).

[5]杜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6]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3).

[7]房欲飞.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兴起、现状与挑战[J].高教发展与评佑.2004.(06).

[8]毛克平.建立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08).

[9]郭一先,廖宗亮.莫让大学生就业成为“老大难”[J].金融经济.2006.(11).

作者:柴慧婕

浅析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论文 篇2: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

摘 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漫长过程,最终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以其科学性、时代性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促成了科学发展观地提出,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关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1、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起源于16世纪。1516年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正式产生。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演变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 -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这个时期是立足于个体手工业时期, 主张个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代表作为《乌托邦》。 第二个阶段是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在表述他们的理想状况时直面现实,对法律提出自己的主张;再有就是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摩莱里。他的代表作有《自然法典》。第三个阶段是19 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并开始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的主要著作有: 圣西门的《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等;傅立叶的《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运动的理论》、《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等; 欧文的《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等。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社会历史和社会矛盾,提出了丰富而精辟的见解,为社会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马克思把他们称之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以系统的理论论证的形式来阐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并且使社会主义理论摆脱了小生产主义、复古主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水平最高的社会主义学说。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和实践条件

当时德、英、法三国形成的理论环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肥沃土壤。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内在的联系和矛盾较充分暴露,这使得哲学和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类思想文化的最高成就,交汇成一个特殊的理论环境。他们取得的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它推向前进,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至此,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明确了发展的时代意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地位,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主体论。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明确了发展的总体格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关于发展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1)在方法论上,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致的

二者都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的基本观点,都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在内容上,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既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科学地评价发展等系统性的理论论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针。

(3)在终极价值的追求上,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同样的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公平的根本要求。

2、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1)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它丰富了社会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内涵,并通过提出“五个统筹”,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是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的。

(2)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谁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创新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就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视公平问题,关系发展的性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这样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 伍德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上接第187页)教学,融入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引导学生高效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肖静,2014:51)此外,将双语教学模式融入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个全英语的环境中,促使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同学交流,营造自然的学习氛围,直接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3)活跃教学课堂。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他们内心都存在着小孩子爱玩的特性,与其中规中矩、毫无新意的教学方式,不如换一种方案,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英语知识,相信这样的话效果肯定会比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的成效要好得多。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徐锦芬等(2004:68)认为“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大学生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监督和模考的压力,有了更多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却不知道学什么,也不清楚该如何学,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交流讨论,阅读和学习;教师也可以运用专题网站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适时指导学生内化自己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老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语言的掌控和运用能力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掌控和运用能力。良好的听说能力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全英文交流的基础,能理解不同水平学生所讲的英语的大意,猜测学生的英语思维,促进优秀学生进一步提高,增强基础较弱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开口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和翻译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掌控和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被大家所广泛应用,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外语教育从很早就在探索最适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发展,但迄今没有完全确定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仍存在着教学思维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本文从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打破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闷,盘活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娟,浅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科教导刊(电子版),(3)2014

[2] 高 蕊,浅议大学英语教育的反思[J].学周刊:下旬,(5)2014

[3] 丁 玲,浅谈大学英语的创新教学[J].商情,(2)2014

[4] 赖 琳,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海外英语,(23)2012

[5] 肖 静,浅析创设情境式英语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19)2014

[6] 潘俊岭,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J].神州,(6)2014

[7] 段友国,论大学英语课堂沉默[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1)2014

[8] 万春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俪人:教师,(3)2014

[9] 徐锦芬,彭仁忠,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2004

作者:刘本贵

浅析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论文 篇3: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综述

摘要: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新境界。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的相关研究。在今后的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中,研究工作要加强研究的深度,注重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胡锦涛;公平正义;研究综述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把“公平正义”一词写入党的文献和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论及“公平正义”这一概念及其基本内涵之后,公平正义逐渐成为热门词汇和主流话语,我国学术理论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也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

一、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社会公平思想、封建社会的公平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的公正思想,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是在扬弃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公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均贫富”“大同”“平等”等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其中闪烁的公正的思想火花至今仍富有启迪意义,为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1](P.1)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共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在权利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适用统一的社会规则”、财富分配要公平以及国际公平等原则,这些重要观点都为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所吸收与继承。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用来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马克思主义创造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妥善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社会公正原则,分别起到了为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奠定科学的唯物论基础、方法论基础、认识论基础等作用。[2](P.10)

(三)西方哲学家、政治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西方的公平正义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等思想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价值启示的作用。王晓曦认为,美国著名政治家罗尔斯的正义论富含和谐意蕴,如罗尔斯提倡建立正义的制度、正义的分配并强调合作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前提等等,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吸收了罗尔斯公平正义观和谐理论。[3](P.33-34)

二、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

作为首个主张把“公平正义”这一概念放进党的文献的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对公平正义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界定。学者们认为,胡锦涛从三个层面对公平正义的涵义进行界定:一、公平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特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公正问题;三、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概念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强调建设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的落实实效。学者们还认为,胡锦涛强调的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四个公平”是公平正义内涵的具体表现,“四个公平”构建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社会公正原则体系。[4](P.9)

(二)公平正义的价值定位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目标。有学者从构成和谐社会的六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出发,认为公平正义如同“灵魂”统摄着和谐社会的其他五个要素,贯穿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平正义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前中国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我们有必要把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学者认为此价值定位有两重涵义:一方面,胡锦涛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公平正义是用来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促进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社会和谐的,因此它具有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手段式”功能。另一方面,胡锦涛也强调公平正义已经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社会公平正义虽然还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紧密相连,已经超越了“ 手段式”功能。[5](P.161)

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学者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义无不体现、贯穿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即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加社会财富,这有利于为社会公正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即要求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合理利益,这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统筹兼顾也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方法。

(三)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以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学者们纷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此路径的必然性。梁胜文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公正实现的物质基础,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公民权益和社会公正是无法实现的。[6](P.16)黄有璋对如何夯实社会公正实现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总结:当前我国就必须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力同心搞建设、谋发展。[7](P.34)

以民生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学者们认为,胡锦涛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提出的六项基本要求,揭示了“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正”的密切关系,即完成了民生建设的六项基本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六大公平的实现。因此,要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坚持教育公平、夯实社会公平的基础;就要扩大就业,实现公民的就业公平;就要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要建立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民的保障公平;就要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公民的医疗公平;就要完善社会管理,保证公民的参与公平。[8](P.5-9)

以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李纪才、王丽霞从宏观层面出发,认为可用完善的经济制度、健全的政治制度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9](P.83-84)翟晓燕从具体层面出发,认为可通过加强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实质性的推动。[10](P.37-38)

三、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学术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基本特征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分析。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民生性、群众性以及辩证性,也有学者把其概括为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内容体系的探索性、实现过程的历史性和理论风格的实践性等四个方面。还有学者采用与前三代中央领导人的公平正义观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探寻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人的公平正义观侧重“手段”的功能定位,而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侧重“目的”的功能定位。[5](P.158-161)

四、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学者们认为,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追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适应,从理论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以崭新的时代语境。黄有璋认为,胡锦涛从彰显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科学把握公平正义的理论内涵、强调公平正义的实践性等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7](P.32)

(二)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肖祥敏等坚持“新视角”论,认为胡锦涛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并着眼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1](P.98)王晓青坚持“方法指导”论,认为胡锦涛社会公正观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方法指导。[1](P.4)党祥磊和李峰坚持“道德依托”论,认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于人们内心的公正理念和公正道德素养,将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依托。[2]刘武根坚持“动力”论,认为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12](P.47)

五、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

从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表现出进步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成果主要还停留在论文层面,对于胡锦涛本人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而言,这些研究仍然显得不够充足。并且在未来的讨论研究中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其一,应拓展研究的深度。很多文章集中在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内容的说明,但大多数只是粗率地得出结论或是泛泛的表述,缺乏有力的深层次的论证。其二,应加强创新性研究。目前的研究重复现象严重,表现在:许多文章观点雷同;引用资料重复使用;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等的重复研究较多。其三,应侧重比较研究。目前还没有一篇比较胡锦涛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公平正义思想的专题论文,对第五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也尚待学界填补空白。

参考文献:

[1]王晓青.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的公平正义观探析[J].学术论坛,2010,(11).

[2]党祥磊,李峰.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刍议[J].江淮工学院学报,2010,(10).

[3]王晓曦.浅析罗尔斯正义观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对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探讨[J].学理论, 2011,(20).

[4]王晓青.略论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J].中国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3).

[5]范广军.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功能的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6]梁胜文.试论胡锦涛同志的公平正义思想[J].理论界,2010,(3).

[7]黄有璋.我党十六大以来公平正义观的丰富与发展[J].理论探索,2011,(6).

[8]任映红.改善民生以促公平正义:胡锦涛社会思想解读[J].浙江学刊,2009,(4).

[9]李纪才,王丽霞.论胡锦涛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J].陕西行政学院院报,2007,(4).

[10]翟晓燕.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公平正义思想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04).

[11]肖祥敏,肖明.论胡锦涛的社会公平正义观[J].中国 集体经济,2011,(3).

[12]刘武跟.论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最新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8).

[责任编辑:秦 超]

作者:李玉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地产品牌建设企业品牌论文下一篇: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