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全文及翻译

2022-08-01

第一篇:伤仲永全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伤仲永原文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第二篇:伤仲永句子翻译 详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曰:“泯(mǐn)然众人矣。”

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也难了吧!"

第三篇:伤仲永

伤[哀伤,叹息]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zhòng)永,世隶[属于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 ]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 不曾

识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忽啼(tí)求之[ 指书写工具]。父异

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焉[(yān)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 附近。这里指邻居]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他,指仲永 ],即[当即]书[ 写]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

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为意[以••••••为:把••••••作为••••••。 ],

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传一[全]乡秀才观之。自是[ 从此]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 ],其文理[文采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

和道理 ]皆有可观者。邑(yì)人[ 同县的人]奇[ 对••••••感到惊奇]之,稍稍[渐渐 ]

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的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其父,或[ 有的人]以钱币乞[(qǐ)求取,意思

请他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之。父利其然[ 以此为有利可图。利,认为••••••有利可图]也,日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每天 扳[(pān)通“攀”,牵,引 ]仲永环谒[(yè) 四处拜访 ]于邑人,不使学。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 久。明道中,从[跟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还家,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于舅(jiù)家见之,十二三矣(yǐ)。令作诗,不能称[(chèn)相当]前时之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

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 天赋予的。

得到的。受,承受。 ]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超过。 于,比。 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卒[(zú)最终 ]之为众人,则[就是]其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 受于人[ 指后天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者不至[ 没

受到后天的教育。

有达到(要求)。]也。彼(bǐ)其[他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本来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能够 ]为众人

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而[就 ]已[停止 ]耶(yé)?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作家作品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作品中心:本文写了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内容

一、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

答: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例子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关于“受之天”“受于人”,即二者关系。

答:“受之天”指天资,“受于人”指后天教育。作者更强调后者。

三、结构

答:第一部分写了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 第二部分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四、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皆有可观者”,写了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写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了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的是方仲永又过七年后,成为平庸的人。

五、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六、“伤仲永”的“伤”

答:“伤”是哀伤、叹惜。既是对方仲永这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叹惜,同时也是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人的哀伤和叹惜。

七、停顿是本课重点。

1.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 余闻之也/久。

八、内容细节

1) 第一句写了什么?

答:交代了籍贯、平民(身份)、姓名、家世。因为这不仅是一般性的介绍,而且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非凡的天资,暗示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 “啼”?答:写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忽”、“即”?答写出了他“天资非凡”,“文思敏捷”。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划出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的形象。

5)“不使学”这三个字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指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6)“见„„闻„„问„„”这三个字写出了方仲永后来的

《伤仲永》读后感

-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四篇:伤仲永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现真理。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2、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

(一) 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隶()谒()扳()称()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熟读课文

(二)译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粗通文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伤仲永:

3、小组内互相试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四、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五、总结课文,谈收获

六、课外拓展

①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背诵全文。③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第五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脉路

(3)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4)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交流法

(5)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上帝给了甲乙两人每人一颗神奇的种子(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甲拿到那颗种子之后,把它埋到了土里,按时浇水、施肥;而乙拿到种子后到处找人炫耀,说自己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最后的结果:甲的种子长大后结出了神奇的果子,而乙的却因为错过了种植期而变成了一粒无用的种子。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赏一粒神奇的种子(板书《伤仲永》)看这粒种子的结局如何?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并在课件上显示出来)

师可提示: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如《泊船瓜洲》,让学生养成不断巩固积累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养成复习回顾的学习素养

三、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隶 焉 扳 谒 称 泯

四、学生自由读,并注意句读 课件显示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④余闻之也久 ⑤贤于材人远矣

五、译读(结合注释,通晓全文)

六、齐读并检验读(找同学译出难句含义并说出重点字词)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⑦泯然众人矣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七、品读课文,指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泯然众人矣

八、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可用原文中的句子) 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结语:方仲永这颗神奇的种子最终沦为普通的种子,让人为之哀伤、叹惋,作者在文题上用一个“伤”字表达了其叹惜之情,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品读和赏读该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淘宝店铺租赁合同下一篇:淘宝刷到单流程图

热门文章

全文检索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