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本科论文

2022-05-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会计专业本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取得了诸多成绩。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也存在诸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第一篇:会计专业本科论文

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综合性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共性与差异的实际,指出教师应把握好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此课程的不同需求,明确其共性与差异,有针对性“因专业施教”,力求在会计信息提供与会计信息应用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教学 共性与差异

一、引言

自1998年教育部将会计和审计整合为“会计学”专业并将其归为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走上了通识教育的轨道。目前相当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要修读会计学课程,而此时并未分专业,大二分专业时只有管理类学生将来选修会计专业。换句话说,讲授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只明确自己所教的是经济大类还是管理大类学生,并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将来会从事会计专业。众所周知,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教师教学时如何区分?本文做以下探讨。

二、会计学教学差异及共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差异

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传统上称会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入门课,会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技能、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明确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和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能够掌握工商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只是众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感觉”,使学生学会怎样用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报告的利用,分析和解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2.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如上所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应用者。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会计账簿的登记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为流程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可稍有提高,补充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分录的编制,增加与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避免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脱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鉴于学生一般只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感兴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具体核算程序。教师在用一定学时讲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后,按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报表项目顺序,讲解每个项目的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这其中强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金融资产”的讲解应是重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可以选择的,教师的讲解应注重对此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为什么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后果。

3.选用教材应有所区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目前我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会计学课程统一选用的是《会计学原理》教材。对今后选修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适合的。因为其注重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其中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会计的两大平衡公式及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而会计核算方法中以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为重点;基本操作技能讲解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应用,即如何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这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包含了过于复杂的具体核算过程,只是就会计论会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的需求。鉴于此,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建议对管理类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因为按近五年选专业情况,管理类学生中到大二选小专业时70%是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目前还很少有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专用的《会计学》教材。因此选用时注意这类教材在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包含会计基本概念在内的会计学的整体框架;会计循环过程;基本核算业务(报表项目阅读)。其中基本核算应注重会计核算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注重会计核算中会计师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理解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明白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帮助。

(二)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共性

1.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胜任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等多种能力,这需要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会计实验实践环节等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学的John Boehrer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者某一特定的企业案例进行互动式探索过程”。对于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常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开发“案例引导教学”模式。提前将案例资料和应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如讲解存货核算时,在把几种存货计价方法讲解完以后,将一个实际企业进行存货计价选择的案例数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段时间通过自己前期的资料搜集来思考问题,为课堂案例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分组的课堂讨论和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和教师点评不仅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及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鉴于课时原因一般安排3个学时的实验课,但选用的实验软件有所区别。目的是让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是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理解会计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帮助。为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应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醒,实验中加强指导,实验后认真总结。同时,学生在实验前要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2.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会计诚信危机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决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的重要因素,现行MPACC的课程中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而很少有高校在本科阶段就设置相应课程,当然这和高校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关。以武汉大学为例,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总学分为140学分,但通识课程就要67学分,占总学分的47.9%,在专业课程学分只有总学分的52.1%的情况下,很难再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所以受制于学分因素,只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就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会计课程的基石,是会计职业教育的灵魂”。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再多强调职业道德也不为过。如在会计凭证审核环节,对于违法凭证会计师可拒绝受理,“如果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师受理违法凭证,作为会计师,你如何做”。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强化他们对客观、公正的认识。

鉴于目前还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影响较大,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样有需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确虚假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强调其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管理者特定的工作职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力量来保证其正确行使职权。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销售环节时强调企业销售高管制定销售政策的道德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员工薪酬核算时,让其明确在绩效和薪酬中的不公正做法。

3.应注重新规范、新准则的传播。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会计知识传授和会计法规传播相结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会计学课程除具有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法规性。会计师在提供会计信息、管理者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均应明确这些会计信息是在怎样的法规环境下生成的;是否有新法规的出台;新旧法规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由此,教师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改进原有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之得以不断更新。

《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从2005年以来相对稳定,但由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各项准则却在不断变化中,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制度与准则并存”到“以准则为主”的转变,特别是2006年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后,2014年以来又颁布了“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版)”“财务报表列报(修订版)”“职工薪酬(修订版)”“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版)”“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且要求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执行这些准则。这些变化应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如对会计专业学生讲解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变化的影响;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解报表项目阅读时,应明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带来的影响。另外,继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又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转为内部管理控制。对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应向学生灌输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的背景和精神;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可通过一些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向学生强化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三、会计学教学共性与差异应对策略

(一)要关注学生专业差异

因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而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分。针对目前所有修读会计学课程的学生统一采用《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现状,我们建议为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以保证本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讲解。为非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教学内容应轻会计核算,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以及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二)重视案例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都应注重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及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奠定基础。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全新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针对会计学课程法规性强的特点,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教师都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 2003(5).

[2] 张健.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0(10).

[3] 蒋大富. 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 财会月刊,2011(07).

[4] 阎达五. 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周亚荣 郭均英 卢雁影

第二篇: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取得了诸多成绩。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也存在诸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育教学 改革 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会计人员在知识更新、适应性以及灵活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特别是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1 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伴随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大学生为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热衷于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且导致高校和教师都以学生能否通过此类考试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行业道德败坏现象严重冲击着市场经济秩序,使本来就不完善的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在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中,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1.2 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材编写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会计教材普遍内容陈旧,结构松散,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会计的发展潮流,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教材很多理论章节都是根据会计准则以及一些法规的内容堆砌而成,缺乏清晰的解释和分析,这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难以提高。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多以文字表述为主,缺乏图表分析和侧重于实践环境的案例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教材出版上,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有的出版机构不负责任,粗制滥造,致使很多教材质量低劣[1]。

1.3 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会计课程时,都抱着很大的热情准备对会计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但老师“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只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消退,甚至产生反感。教与学是互动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学没有启发性,缺乏形象化,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于灌输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这不利于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2]。

1.4 教师队伍素质存在明显缺陷

会计领域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会计教师的继续学习非常重要,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终身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应做到。但是,往往有许多老师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常年教授的是陈旧的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1.5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非常严重。一方面,高校教师严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而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会计老师的实务能力很弱,那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未免会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学生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目前在我国,公司企业财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政部门等会计职业界和高校的联系比较松散,未建立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因而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同时,各个学校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对于会计实践环节中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实践、实验项目,也是能省则省,严重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

2 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2.1 加强大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会计教育应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此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职业道德修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知道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道德因素,提高应用道德标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

2.2 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在会计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应立足于会计课程的国际化,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会计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使教材内容尽快实现国际化,尽快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配套教材建設。

2.3 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进一步转变会计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师和学生双向型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在讲解理论的时候,通过联系大量的具体经济业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一些理论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适当布置一些综合性作业。通过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独立完成,并进行课堂演讲、研讨及教师点评,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4 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高校会计教育的教师应不断学习各种与会计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会计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适应本科会计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逐渐展开,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会计教师应适应教学的需求,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高校会计教师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参与企业的会计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会计实务经验。

2.5 加强学生实践教学

在高校会计教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高校会计教师普遍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不强,而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实践环节中应注意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也为高校会计教师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提供学习机会。另外,要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会计实践活动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会计业务。

参考文献

[1] 陈怡松.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4):34~36.

[2] 周频.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4):59~60.

[3] 郭秀珍.当代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4):79~80.

①作者简介:班翠红(1969,1~):女,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工作。

作者:班翠红 刘大华 李化永

第三篇: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到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成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创新教育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现存的问题以及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对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创新性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创新教育的支撑和保障,以期为高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本科生 创新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通过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为创新内容,并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活动。面对我国当前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不断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只有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客观经济环境并独具创造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较早地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及一直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使得创新教育在国外最先得到改革和发展。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获取新知识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纵观我国会计教育历史,总体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面对着21世纪对外改革开放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等方面诸多现状和问题,亟待需要提高会计创新教育加以改变。

一、创新教育特征与作用

( 一 )创新教育的作用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设立了与传统专业完全不同的创新学士专业。创新学士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核心课、创新核心课组成。科罗拉多大学所建立的“创新学士”专业对传统培养模式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学生不仅学习主修专业的深度知识,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以及交流表达技能和全球化所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置身于多学科团队之中,学会在团队中工作的技能。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中,把“创新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日本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法国发表声明中指出:智慧与创新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应鼓励创新、负责与协调精神,一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研究突破,另一方面在创新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宽广的专家。因此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可见,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新教育世纪”,我国也把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其基础必然在教育。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 二 )创新教育的特点本文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创新教育是全面性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人人一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2)创新教育是探究性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探究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3)创新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4)创新教育是民主性教育。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总之,创新教育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高科学素养、高道德素养、高文化素养、高能力素养、高学习素养和高做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必要性

(一)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会计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型的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课程为主。大多是“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会计教学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应用的层次还很低。从教学手段看,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但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运用,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教学效果欠佳,不能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把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是学生素质的体现,才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法宝。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忽视思考、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只知道在课堂上记笔记,未能真正关注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虽然高校基本上都有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但它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账务处理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非正常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很少涉及。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以致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会计实验教材也不够完善,内容陈旧,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能反映现实中企业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另外,在校外实践环节,实习基地难落实,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对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不积极,即便是落实实习单位,也只是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到财务部门观看凭证填制或手工操作,且实习期间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难以安心实习,并且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难于监控,实习几乎成为变相“放假”。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通病,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席话同样也适用于会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复合型的,而且应是高素质型的。高等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将创新教育做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面对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规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呈现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所谓“管家型”人才已不适时宜,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体现在会计学生吸取新知识、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方法的创新能力提高方面,以及对国际会计知识掌握和应用以解决现实财务问题方面。

三、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关键。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只图填灌式教学,应具有创新精神,开展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应把会计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知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其次,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任务教学法”、“独立学习法”和“个性教学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又如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则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还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也值得推广,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计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个案分析,不仅能够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而且还能实现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在传统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将财务会计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 二 )推行本导制,通过增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从初步科研训练入手。对学生加强初步的科研训练,能使教师在增强自身与社会、企业、市场联系的同时,把学生也带到探求未知的领域,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和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自发训练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实务化和社会化。为了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专题论文写作之外,还应主动将学生吸纳到自己承担的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科研项目中,让他们担任研究助手,以拓宽学生对自己论文论题的研究视野,训练学生专业兴趣和缜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导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一些专业性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和具有科研含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中,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会计征文比赛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将研究内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使研究成果化和社会化,以体现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效。

( 三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通过实训培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处在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性教育转化的阶段,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性教育的重要行日益凸显,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加强会计专业素质、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反思和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达到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建设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中心、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心、ERP沙盘实习区等实习项目外,还应开展一些创新项目,如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实验区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财务分析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手股票交易,进而熟悉券商业务和券商客户业务。为达到实践锻炼的效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准备启动资金,由学生自筹经费,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融资能力;第二,风险承担方面,实验区为学生承担相应的风险,如学期末基地承担部分学生亏损的资金,而对成果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第三,设计一学期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这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训练,深刻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且有助于会计指导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使学生将所学财务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会计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拓宽思路,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创新、有效果的公司企业作为合作的首选目标,如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进而能够借助企业的力量参与会计实验区建设规划,并可借助企业成果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会计核算规范和财务制度健全的企业,作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固定化和长期化,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实习规程以保证实习质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最后,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级财务人员到学校给会计学生授课,或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 )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同样如此。因此高校应当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将创业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先行院校学习,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等教育、学习体系,并充分利用科技园等孵化机构,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创业教育方面,国内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创业教育经验,更值得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广和借鉴。

( 五 )加强国际化教育,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国际化教育对于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高校应当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通过和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合作研究、担任学术领导和兼职教师,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并逐步开展涉外课程,充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翻译与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出国交流与深造,并且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计划,让学生也走出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教育,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创新、创造思维能力。

四、我国会计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

( 一 )创新性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可行方法的人”。创新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快知识更新,调整知识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加强能力培养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以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维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授知识总是有限的, 提高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 二 )创新性课程建设创新教育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把教育重点放在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缩减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应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正确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其次开设实务中需要的课程,特别是和会计实务联系较大的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解;最后增加实践课时,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难以培养出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人才的,因此要增加实践课时,充分锻炼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外语课程,可以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根据高校的实际及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 三 )创新性教材建设创新性教育必然需要教材的创新。现在的教材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有些教材的内容老旧,观点单一,仅仅是将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罗列,并且缺乏典型、有时效性的案例。创新性教材建设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教材的质量水平,将创新的思想寓于教材之中。一本好的教材也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可以创新的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进行加工。

( 四 )创新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除建设传统的实训基地之外,还应该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创新型实验区项目,并积极寻求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技能加高适应性会计人才的质量保证。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上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重构,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出高技能加高适应性的会计人才,还可以解决会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 五 )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高校会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会计教育在建设创新性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应当着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创新性会计科研团队。通过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构建合理的研究梯队,加强团队的文化和机制建设等途径,形成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平台,对他们有效的进行科研训练、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五、结语

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会计教育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是会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当代会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应当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进行改革,并将这些内容环环相扣、有机结合,以形成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期教改重点课题“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4年第2期。

[2]何云:《浅析创新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3]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4]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5]李恒森、王新春:《国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比较研究》,《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第4期。

[6]贾海峰:《我国本科会计教育问题浅议》,《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胡颖文 袁广达 朱庆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语文职称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