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成员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11

一、引言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于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在文件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高校、社团与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高校社团成员, 以身份认同理论为指导, 探究高校社团成员对社团组织的认知归属与情感体验。

身份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 (意为同一、相同) , 身份认同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一般来讲, 身份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身份认同理论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 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高校社团成员对自身归属于学生社团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因而在此主要运用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加以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身份认同具有层次性, 第一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归属群体的认知, 第二是个体对组织所具有的情感意义上的归属与依赖, 第三是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定的行为模式。因此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身份认同, 即认知、态度以及行为。本研究者在吸取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适当的缩小范围, 提出行为动机、媒介宣传、组织环境作为本次研究的三类研究假设, 以期望能对高校社团成员的认身份认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1) 行为动机假设。通过对相关社团成员的初步访谈,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可能影响社团成员身份认同的行为动机有: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结交新朋友、政策倡导、充实课余生活、从众心理。 (2) 媒介宣传假设。对于高校社团来说, 运用媒介发布动态或招募信息已经成为了其不可或缺的宣传手段, 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即高校社团成员接触处的媒介宣传信息越多, 其身份认同度就越高。 (3) 社团环境假设。对于高校社团而言, 建设良好的社团内部环境往往是维系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社团环境又包括社团文化传承、社团氛围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认为社团环境与高校社团成员身份认同相关。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社联所属社团作为调查对象, 采取量化研究的方法, 向现在或曾经参加社团的学生发放问卷, 统计被调查者的自评结果, 从而探究当下高校社团成员是否出现认同危机。根据研究假设, 将被调查者的身份认同作为因变量, 将社团成员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 探究行为动机、媒介宣传、组织环境是否对社团成员的身份认同产生显著性影响。研究确定对社团成员的身份认同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 由于问卷采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级计分, 3分为中间值, 因此, 我们可以将各个变量的均值与3分进行比较, 以了解社团成员的身份认同现状。结果发现, 不论是身份认同的认知、态度、行为还是整体的身份认同, 其均值均高于3分, 说明该社团成员的身份认同感水平较高。

以性别、年级、专业、社团角色、加入社团的原因、是否主动关注社团信息以及想要继续留下的原因为自变量, 高校社团成员身份认同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表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团角色、兴趣爱好和政策倡导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39、0.223和-0.301, T值分别为2.465、2.442和-3.303, 对应的p值小于0.05,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其它变量对应的p值大于0.05, 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说明社团角色越高, 兴趣爱好程度越高, 政策引导程度越低, 社团成员身份认同也相应越高。

三、结论与思考

(1) 研究发现, 华中师范大学社团成员对所属社团具有较高的身份认同, 可以看出, 华中师范大学的社团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许多成员通过参与社团相关事务与活动, 产生组织归属感与依赖感;最终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愿行为, 社团成员会主动为社团建设贡献力量。 (2) 组织学者马奇与西蒙的组织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指出, 个体在群体中得到满足的需要数量越多, 个体认同群体的倾向越明显, 反之亦然。研究表明, 高校社团成员身份认同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在社团中担任的角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 成员在社团中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 对于社团的认同感也就越强。社团成员倾向于通过在社团中寻求兴趣与收获成就感, 从而提高认同感。 (3) 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 应结合高校社团的特点应建立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用。作为自愿, 自发成立的高校社团组织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可以制定一套荣誉激励机制, 促使社团成员将自身荣誉与社团建设相结合, 从而使其在获取自身荣誉、地位的同时加深自我与社团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加强其身份认同。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中的身份认同理论为指导理论, 以华中师范大学社联所属下的社团为研究对象,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 探究高校社团成员身份认同现状及其显著性因素;研究发现高校社团成员的身份认同较高, 且主要受到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在社团中角色定位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社团,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淑华, 李海莹, 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 2012 (01) .

[2] 方建移.传播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6.

[3] 李盼.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6 (04) .

[4] 张淑华, 刘兆延, 组织认同与离职意向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 2016.

[5] 滕佩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6] 张承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两型引领绿色发展下一篇: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成本费用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