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与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教育与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大学生教育与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和谐社会视域下创新西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贵州高校应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对团结全省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入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结合贵州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实际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西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FDY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娄刚(1977—),男,山东曲阜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加强西部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数仅次于云南省,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以来发生的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和近期发生的新疆“4·23”事件、鄯善严重恐怖暴力事件等进一步突显了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贵州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团结教育的一般策略和课堂教学,很少有从和谐社会视域的角度、从贵州高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文献。从和谐社会视域的角度研究贵州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对于提高贵州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全省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原则和立场。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认真贯彻中央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和力量。

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国际敌对势力妄图对我西化的图谋没有改变,他们把争夺的重点放在了年轻的一代人身上,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制造的一系列暴恐事件骇人听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出来,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存在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不强等问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薄弱环节。经调查显示,一些地方的高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够,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机构设置不全、经费投入不足;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挖掘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开发本土资源;一些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不足,活动单一,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队伍薄弱,有待加强;等等。

三、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始终把构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摆在重要位置。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评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处)和团委统筹负责、院系具体安排、党政群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各级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统一规划、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开展督导督查等工作。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高校要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党委要始终把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动权,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状况,制订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各高校党委书记要切实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与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三同”,即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专兼职队伍,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的组织能力和指导水平。通过充实优化民族团结教育讲师团、民族团结教育志愿者、民族团结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队伍,聘请少数民骨干担任辅导员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和协调。各院系党团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划拨到实施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部门,实行专款专用,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年予以增加。各高校要为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并不断改善条件,创新方法和手段。要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等,推动创新,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两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充实教材内容,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作用,必须由学校党委、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两课”教师要以教研室为单位,挖掘、充实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统一备课,统一课件,以“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日”等为契机,在全校范围适时推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宣讲活动。

结合贵州本土实际,编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乡土教材。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各高校可结合本校、本地区少数民族实际,编印乡土教材,介绍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代表人物、迁徙轨迹、民风民俗等,以增强学生对各民族的认同和亲切感。例如,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仡佬族在贵州的聚居地主要为遵义市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遵义的高校可组织编写“仡佬族百科知识”等小册子,介绍仡佬族的历史渊源、语言、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等,利用课堂,学生团队活动开展宣讲。

(四)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入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了解民族知识、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三点:一是以寒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入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每年寒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社会实践内容。比如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可通过问卷调查、发放传单、义务支教、调研报告、与地方政府座谈等形式组织学生到民族村寨开展调查研究,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地方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党的民族政策,感受民族团结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好处。二是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像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世界十八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是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占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凯里学院可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资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三是以社区服务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也是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依靠学校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家电维修、义务辅导、一对一帮扶等形式,让学生在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接受、维护民族团结。

(五)结合贵州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实际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大量的文物和资料显示,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著名的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都发生在贵州。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以民族平等这一基本方针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成功地争取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贵州各高校可结合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例如,贵阳市有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林青烈士就义处等红色文化遗址;毕节有“鸡鸣三省”会议旧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钱壮飞烈士墓等红色文化遗址。贵阳、毕节的高校可结合当地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形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运喜湖南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7

[2]黄道炫永恒的纪念——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EB/OL](2006-12-6)[2014-6-20]http://jdscasscn/Item/5657aspx

[3]高燕林“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会议综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宋才发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施的基本形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娄刚

大学生教育与和谐社会论文 篇2:

有关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简单思考

摘 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和谐社会是人们在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妥善处理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矛盾关系而达致的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有机协调的理想状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一、感恩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缺失

长期以来,中国有“水往下流”的传统,父母对儿女的爱最无私、最博大,且不求儿女有什么报答,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悔付出的“单边行动”。而在一些学校,受“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学校的感恩教育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轻描淡写,鲜有成效。家庭忽视感恩教育,父母、祖辈对孩子只知道养育,没有重视孩子的感恩;学校的感恩教育停留在理性教育上,少了实践体验。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多年来,感恩教育更多地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的较少。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群体受到了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老师的关心无动于衷,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因此,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一些这样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社会资助和国际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是有的人毕业后不能按时予以偿还;有的大学生甚至对学校催交学费等不满,这些实际情况充分说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里就需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的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等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学校教育应为和谐社会培养有着报恩之心的遵守社会伦理规范的人才。为此开展感恩教育成为必要,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相一致。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为基础、为动力的社会,是社会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以及与系统外的各因素之间,融洽匀称、配合得当、可控有序的良性运行状态。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而感恩教育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感恩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相一致的。

(二)感恩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完善人的道德素养,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而当今社会结构的變化、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使得人更多的关注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忘记感情的充实。当今社会中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行为日渐稀少与缺乏感恩教育不无关系。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目标体系相融合;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感恩在社会生活中的协调作用,可以大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营造温馨、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人如果缺失了这些特质,就失去了人基本的道德和良知。而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对别人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会对自己的职业与该尽的职责有一份由衷的敬畏,会在心中形成一份神圣的使命感;常怀感恩之心,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常怀感恩之心,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常怀感恩之心,这个社会才能最终形成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四)感恩教育有助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古语云“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表明,感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千年古训,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感恩于心,同时将这种感恩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一)全社会应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感恩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这就要求首先在社会上大力提倡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让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感受中国自古以来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提携的优良传统;其次,利用中外传统节日,例如春节、中秋、国庆、父亲节、母亲节等,在全社会开展感恩教育的宣传,开展回报社会、报答家人的感恩活动,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再次,加强对社会感恩楷模的宣传,让舆论教导人,让楷模永驻校园,让每一位大学生生活在知恩图报的氛围之中积极争做感恩的楷模。

(二)在家庭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初成长的环境。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到感恩教育对子女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子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在给子女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做人、做事,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体会父母的艰辛,使其从心底自觉树立感恩意识。

(三)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就包含感恩意识的内容。高校可以将感恩教育引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多媒体等校园宣传阵地,通过感恩故事讲演、感恩格言搜索等文学方式宣传感恩案例,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使感恩教育逐渐形成一种校园文化。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蕴藏的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懂得礼仪和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将感恩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在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中开展爱岗与敬业教育。

(四)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结合“两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同时,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高校辅导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组织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诠释“感恩”的内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修养。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感恩教育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动学生,震撼心灵,激發起他们的理性思辨,从认知、情感和实践层面不断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把感恩真正内化为个人品质,使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道德信念,从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7).

[2]邓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3]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4]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5]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刘金明

大学生教育与和谐社会论文 篇3:

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日益增高,这不仅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工作中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心理面临的隐患,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逐步转型与快速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出现碰撞与交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冲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日益增高,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的隐患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资料标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它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使众多的莘莘学子在学习领域、人际关系、自我方面饱受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折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到了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时候,而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1.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是,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不懂得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2.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但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有时会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

3.大学生感情丰富,对于理想的追求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自我设计愿望较为强烈,往往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的差距,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

4.大学生要求独立,但又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碰到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則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落实环节上出现诸多问题,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落实不力。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而我们常常错误地估计“有心理问题者毕竟是极少数”,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导致问题积蓄越来越多。有一些高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力度不够,认为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做的多与少都无所谓。这势必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留下隐患。然而,即使很多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主要问题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调,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针对性不强等。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不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心理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相比较而言,德育工作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德育工作者的行列中,每年都有一批年轻的力量加入进来。他们的加盟,自然壮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增强了工作活力。但他们大部分是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老师,不仅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也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如何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关系存在难度。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专兼职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坚定工作信念,感受工作乐趣,为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贡献力量。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摆脱传统德育观念的束缚,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真切地贴近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因此,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活动。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也有同一性。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两者在理论基础、具体任务、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要努力解决思想问题,使大学生在努力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1. 必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实践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3. 必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4.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队伍,使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朋友;

5.必须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不断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3] 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

[4]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段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探究论文下一篇:虚拟技术计算机网络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