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教育教学论文提纲

2022-09-13

论文题目: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视角

摘要: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提出“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转型”这一观点,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初步成型,并开始被频繁用于解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现实问题,成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主要场所之一,自然也会受到该理论的影响,知识生产模式2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大学人才培养不断改善,而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反过来也能促进知识的生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比较教育学人才培养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是比较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注重“高速度发展”转变为注重“高质量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操作范式,能够充分反映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整个培养过程,以其为研究对象可以探索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从横向看,本研究将培养模式拆分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质量评价四个要素,并分别形成独立章节。从纵向看,本文首先对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概况进行了总体性描绘,然后从各要素出发,调查、了解各要素的现状,审视、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探索国外培养经验,最后提出改革思路。研究发现,我国现行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与知识生产模式1相适应。培养目标存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实践性”体现不足、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课程设置存在“跨学科性”体现不足、实践课程未受重视的问题;培养方式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师指导“学术门户”、实践活动“异质性”与“应用性”体现不足”的问题;质量评价存在评价标准“应用性”体现不足、评价主体“异质性”体现不足的问题。研究提出,知识生产模式2是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在培养目标上,应强调培养理念的“跨学科性”、强化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确定主攻跨学科领域、建立跨学院或跨学校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增设实践课程;在培养方式上,应依据课程特点,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发挥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强化实践活动的“异质性”与“应用性”;在培养评价上,评价内容应从学术性向综合性转化、评价主体应从内部性向多维性转化。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知识生产新模式

学科专业: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比较教育学人才培养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比较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1.3 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路径与“知识生产模式2”相适应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比较教育学专业

1.3.2 研究生培养模式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对象

1.7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概况

1.7.1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的发展历程

1.7.2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分布状况

1.7.3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招生状况

1.7.4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教师团队

1.7.5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培养方向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2.1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

2.1.1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的内涵

2.1.2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的特征

2.2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切性

2.2.1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在比较教育学中的适切性

2.2.2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适切性

2.3 研究框架

3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3.1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的现状

3.1.1 培养功底扎实的“学科专家”

3.1.2 培养科研与实践并行的“创新人才”

3.1.3 培养视野开阔的“国际人才”

3.2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3.2.1 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缺乏

3.2.2 “实践性”体现不足

3.2.3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3.3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国际经验

3.3.1 强调多学科性或跨学科性

3.3.2 重视与实践的联系

3.3.3 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定位

3.4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改革思路

3.4.1 强调培养理念的“跨学科性”

3.4.2 强化培养目标的“实践性”

4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设置

4.1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4.1.1 “专业导向”:课程结构以专业课程为主导

4.1.2 “学科语境”:课程内容以学科课程为主体

4.1.3 “理论导向”:课程内容以理论课程为主体

4.2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4.2.1 “跨学科性”体现不足

4.2.2 实践课程未受重视

4.3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的国际经验

4.3.1 跨学科色彩浓厚

4.3.2 重视跨学院选课

4.3.3 实践课程形式多样

4.4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4.4.1 增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确定主攻跨学科领域

4.4.2 建立跨学院、跨学校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4.4.3 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增设实践课程

5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式

5.1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的现状

5.1.1 教学方式:课内讲授与研讨相结合

5.1.2 导师指导:校内本学科单一导师制

5.1.3 实践活动:学术实践活动占主体地位

5.2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5.2.1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5.2.2 导师指导:“学术门户”

5.2.3 实践活动:“应用性”与“异质性”体现不足

5.3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的国际经验

5.3.1 教学方式:形式多样

5.3.2 导师指导:单一导师制与导师集体指导相结合

5.3.3 实践活动:重视实习环节与国际项目

5.4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的改革思路

5.4.1 依据课程特点,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

5.4.2 发挥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

5.4.3 强化实践活动的“应用性”与“异质性”

6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质量评价

6.1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质量评价的现状

6.1.1 评价标准:“学术导向”

6.1.2 评价主体:“同行评议”

6.2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6.2.1 评价标准:“应用性”体现不足

6.2.2 评价主体:“异质性”体现不足

6.3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评价的国际经验

6.3.1 评价主体较为多元化

6.4 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质量评价的改革思路

6.4.1 评价标准:从学术性向综合性转化

6.4.2 评价主体:从内部性向多维性转化

7 结语

7.1 我国现行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与“知识生产模式1”相适应

7.2 “知识生产模式2”是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7.3 对比较教育学人才培养的探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数学复习探究论文提纲下一篇:计算机云计算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