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论文

2022-04-1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务,在提供指示、美化环境、教化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制度体系、意识观念、教育宣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论文 篇1:

城市景观艺术中的“实然”与“应然”

中国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概念的关注和讨论,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城市雕塑”建设和国外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公共理论的传播。进入新千年后,理论界出现了最早一批关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学术专著,翁剑青教授所撰写的《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取向》(2002年)和《公共艺术时代》(2004年)就是其中的代表。翁剑青教授基于国内外的文化语境,对公共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阐释,确立了公民大众的主体价值,深入讨论了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性、当代性和生态性等问题;不仅为当时处于学术争论中的“公共艺术”明晰了概念,也为后来的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如果说以上两本书是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应然”研究,那么,2016年出版的《景观中的艺术》一书则是翁剑青教授对中国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近十年来发展的“实然”观察与反思。

作为实然性的研究,《景观中的艺术》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新鲜”的材料作为分析案例。作者对中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体验和材料收集,还原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存在现状和城市空间的真实语境,将最鲜活的案例呈献给读者。比如在城市空间的研究部分中,作者分析了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而在北京地铁10号线、5号线和8号线沿线空间实施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园区再造与利用的部分中,讨论了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改造的上海江南造船厂,等等。这些案例的运用和分析,既丰富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的对象,也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法国哲学家阿兰·巴丢认为,“事件”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的突发性力量,可以冲破被意识固化的因果链条,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对于公共艺术“事件”的关注、判断和回应,是本书又一大研究特点。

《景观中的艺术》一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仅是对中国公共艺术新案例的发掘,还在于通过作者的理论综述和思想层面的分析,为未来中国景观和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和应然的引导。正像作者本人所述,其写作目的在于“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和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同时对于当代已经存在的景观形态和正在进行中的艺术实践从外在形式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加以分析,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景观艺术的大致形貌和发展方向”。作者不但在第二章详细地总结了城市社会及空间理论的最新理论,梳理中国美术史中公共意识的早期表现,概述了国内外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和经验,而且在其他章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边叙边议”的分析。

在笔者看来,这种“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其实是基于作者对当下中国公共艺术观察和思考后,产生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论。首先,作者认为“景观”的物质与精神双重面向。景观,既是指“城市形态及其空间范围内呈现的视觉与空间景象,包括土地形貌、植物及水环境形貌,人造及人际交往的场地和构筑物形态、公共设施以及人文艺术和生态系统的形貌,它们在空间范围的视觉及心理观照上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性的”,也是指“景观承载和反映的社会观念形态及社会关系”。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近30年的研究发现,中国当代社会结构与公共艺术具有同质性。正是社会结构和组织的短暂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造就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复杂性、多义性和矛盾性。因此,单一的和固定的理论是无法把握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真相,只能通过多元的、包容的、流动的方法在真实的语境下把握其“实然”的存在。

正如开篇所述,中国城市景观雕塑的实践催生了学术界对公共艺术的讨论,反之,关于公共艺术的研究与争鸣也影响了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实践。然而,在政治权利、商业资本、大众文化和艺术家个体共同构成的中国当代现实语境下,应然的学术讨论与实然的艺术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笔者看来,应然与实然的断裂往往产生极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形成了中国公共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场域,造就了中国城市景观艺术的“当代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的現状。翁剑青教授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围绕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努力还原中国公共艺术发生的现实场域,其学术价值远远超越了美术学领域。

从《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取向》到《景观中的艺术》10余年的时间已经过去,翁剑青教授作为一名独立的知识分子,一直从事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批评和教学工作,并且又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当代公共艺术的实践、规划和研讨的社会活动中去,用实际举措践行了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和政治方式的公共艺术原则。所以,《景观中的艺术》一书既是翁剑青教授近十年来研究和思考的“结晶”,又是他“知行合一”的最好证明。

作者:李庚坤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论文 篇2: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

摘 要: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务,在提供指示、美化环境、教化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制度体系、意识观念、教育宣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作用;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着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公共艺术从西方被引入并得到新的发展。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艺术研究的视野。因此,在探讨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聚焦研究对象。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及转变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一开始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的大量出现、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周边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总的来说,这时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运用某种材料创造的、以城市开放空间为背景、具有一定形式结构的、满足公众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①公共艺术被视为有别于私人物品的公共建筑形式被分离出来,成为新型艺术样态。

(二)公共艺术内涵在新时期下的转变

在新时期,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宽泛。公共艺术被扩大到指代一切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在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品。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城市的实体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虚拟信息网络环境。公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对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意识的重要反映。

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度、自由度、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原来的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角度开始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从实体空间的单纯物质展示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并存的趋势发展。许多公共艺术的形式“混搭”现象日趋流行,作品的艺术符号和元素携手“跨界”,核心价值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在我们生存的城市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共艺术不再是单纯为鉴赏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与人共进的生活意识。

二、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

公共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类别。城市公共艺术相对于美术画展、私人藏品而言,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一)场域性

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分布形态、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场合氛围。公共艺术具有场域性意味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无论设计、规划和实施都必须考虑它的场域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场域性的观点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层次概念下的次分支系统,其中分支系统的各要素要以某种合理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实现城市景观建设整体的优化。因此,在设计实施城市公共艺术时应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挖掘丰富的地域资源。

(二)公共性

源自于对于公共场所的性质思考。公共场所与私人领域相对,表示在社会生活中为公众利益和福利事业提供的场所。公共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它与城市公共空间密不可分。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核心特征。公共艺术除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外,最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特有的“公共”部分。这种“公共性”在于通过设计者、创作者在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人积淀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将作品陈列于城市景观之中,供不特定的群体参观,公开地传播作品背后的信息点。因此,公共性不仅在于公共艺术作品融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更加隐性的是它代表着公众的意愿和呼声,是城市的文化福利,永远以服务大众为最高宗旨。

公共艺术是以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和形态,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不同的城市背景和城市空间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因此凸显出多样性的特征。选取不同的课题和创意、采用不同的材质和表现形式使得城市公共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从广场雕塑到长廊壁画,从公共设施到公共园林,公共艺术为忙碌的城市人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休憩之处,提供“一种修复当代生活与我们已然失去的事物之间裂痕的方法”。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材料的更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将采用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材质进行创作,紧跟年轻时尚的潮流会大大拉近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接受度。

三、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

(一)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向人们展示自然与社会的衔接。而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城市摆设,也在营造城市的新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在给予公众感官上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在传播积极的关爱城市的生活观念。许多优质的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脉络,彰显着城市人的精神品格。例如“童话之都”丹麦哥本哈根的人鱼雕像流露的宁静优雅、我国国内最大钢制城市雕塑——青岛“五月风”所体现的灵动奔放等,这些公共艺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脑海中留存了关于各个城市的经典形象印记。

(二)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着艺术的表现力,教育和引导公众呵护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营造适宜居住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它在城市景观中的建设和发展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断推动着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品牌的传播,渲染着当今社会的时代内涵和民族品性,启发未来城市该如何健康成长。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摆放和设置对于周边的环境和公众而言,并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陈列,它能够为市民提供指示、美化环境、传达信息。

(一)提供指示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功能在于为公众提供指示信息。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物理性,可以为市民提供位置参照;通过生动形象的公共艺术的外形特征,可以使人们直观易懂地快速理解公共艺术传达的指示信息,方便开展城市活动;最典型的指示公共艺术包括各类园林雕塑、指示牌、公共指示标志等。

(二)美化环境,改造空间

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等多种样式参与到改善城市环境的改造中去,以艺术的手法来调整城市空间。它们能够为城市空间环境提供装饰和点缀,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城市环境,对城市空间的规划重组也有着重要意义。它能通过对空间的分割和重组,改变对空间的占有方式,使得重新组合的空间更加合理,将美观和实用结合。树立重视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规划作用对于节省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环保来说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功效。

(三)经济效益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经济的推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大量艺术家、城市规划人员投身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领域中去,吸引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拉动内需、带动建材业、冶金业、教育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出色的公共艺术凭借自身的个性和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树立品牌形象,直接或间接地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民众,缓解压力

艺术都具有感化人心灵的作用。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带给现代人极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公众造成压抑,公共艺术的出现,以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公众产生共鸣,通过自由亲和的观赏方式,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放松和疏导,构建人与社会互动交流的平台,安慰人的精神和心理,关注人的需求。

公共艺术作品还能够以其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指导市民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因为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保存着专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文与历史积淀,在更多时候它能勾起人们心中留存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变迁意象,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认识到肩上承载的主人翁责任,从而凝聚公众的力量,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现实情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型城市街区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最多,但其平均艺术水准相对较低;二、三线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题材单一,形式雷同;公共艺术的形式拓展和公共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令人满意。”③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公众的重视和参与,公众对公共艺术还缺乏基本认识,大部分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都是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代替”普通民众决定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形式、表现主题和位置等等,公众参与度的不足直接会导致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监督力的微弱,一些地方政府将公共艺术建设作为“形象工程”标榜政绩的工具,经济利益驱动权力滥用,损害公众权益。

第二,目前我国国内公共艺术学科专业没有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在教育培养拥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的问题上,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致使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相关人才储备匮乏,而这一教育短板会严重损害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上述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凸显的问题启示我们,在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将公共艺术设计实施与城市景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城市公共艺术的管理实施有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使公众能够参与到城市景观建设的决策、管理、监督的环节中来;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公共艺术认识的兴趣,加大对公共艺术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力度,更新公共艺术专业知识体系,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务,在提供指示、美化环境、教化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制度体系、意识观念、教育宣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和艺术家的参与支持,我们的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注 释:

①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27.

②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39.

③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29.

参考文献:

〔1〕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朱迪斯·米勒.装饰色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刘洪波.公共空间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袁磊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论文 篇3:

浅谈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

摘 要:我觉得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必不可的少的标志,它代表着城市的一些文化特征以及人文气息,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这是代表一个强国所应该拥有的,公共艺术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发展。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完整强大的国家,我觉得我国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我想利用这篇文章。给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建设提一些建议以及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是我身为大学生所应该作作能够做到的。从而构建一个拥有完整艺术体系的国家。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建设;发展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体现和标志,我想公共艺术应该是对于艺术的共同表现,是能够由人们进行参与完成的,是带有人文气息的,这不仅是艺术家们创造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也是表现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风向标,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建筑。它是附有人文气息的,它是展现城市魅力,增强市民自信心以及增强城市身份认同的公共艺术建筑作品。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的不足之處

在我国,城市的一些公共艺术建设太过缥缈,无法融入大众生活和无法被大众所理解和感受到。无法给予大众更加实观的感受和难以产生的城市认同感。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些是用于商业目的,这虽然不足为奇,但是如果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城市其特有的风貌,这无疑是对于城市另一种变相的伤害,我想这对于城市的发展也并不是友好的。缺乏给予人们参与的有效途径和参与方法,这便使得公共艺术似乎离人们的生活并不贴切,而且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雕塑。很多存在雷同现象,缺少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创新和更加贴切人们生活的创意,使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自身周围所存在的艺术文化气息。1公共艺术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公共艺术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的。

二、如何发展我国公共艺术

首先,公共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相关政府的支持的,这是每座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所必须的条件,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和国外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就像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资金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还有有利的政策。积极增进公共艺术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我国公共艺术的民族认同感,公共艺术的创新形式,以及生活气息。使人们在现实是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公共艺术所带给他们的不一样的感觉,使人们在这座城市中得到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道路中来,这便是我对如何发展我国公共艺术的一些建议和见解。

三、关于发展我国公共艺术的方法

(一)注重公共艺术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以及发展经历都是存在差别的。公共艺术是在其特有的环境和时代潮流之中产生的,是具有其特色性的,他是不可随意被改造和挪用的,被过度改造的公共艺术作品就会失去其色彩。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地域特色,从而更加注重发扬我们的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使得各个地域的公共艺术文化展现出个具有的魅力,这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公共艺术。2公共艺术必将通过所采用的材料,建造工艺和形式等方面反映地方文化性。我们真正所追求的是那种给予人们灵魂深处能够触发人们内心的东西,作为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拥有故乡气息的,值得骄傲的艺术作品。

(二)增加公共艺术的投入,完善对于公共艺术的管理办法

毋庸置疑,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经济的发展推动运行的。所以,增加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经济投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增加经济投入的同时,还要注重于环境的和谐发展,不能为了发展公共艺术而随意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这是得不偿失,。不可挽回的。公共艺术被破坏的事件也是比比皆是,这边需要我们制定更加合理和完善的管理办法,以保证公共艺术不被破坏。比如添加一些警示标语,还有公民道德宣传,提高人民素质,以及一些对于公共艺术后期的维护和场地的清理,也是尤为重要的。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完善对于公共艺术的管理办法。

(三)加强公众的参与性

在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中一定的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公众参与性是有其意义所在的,它可以引导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增强人们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使人们更加关注和关心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增强人们对于参加我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而展现稳定持续上升状态。我们在城市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体现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风俗特点,结合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风俗特点进行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创造,加强当地人们对于所制造的公共艺术的认同感,使公共艺术注入当地的文化气息,增加当地公共艺术的辨识度。

(四)注重创新

现代公共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特色和意义,有的具有纪念性意义,文化载体意义,还有的拥有民间艺术传承意义和娱乐性意义。以现阶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大多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大多都为雕塑。但是缺乏创新性,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探索。现在公共艺术是对生活中某些文化现象的展示,还有对社会现象的寓意。所以公共艺术的创新与社会审美水平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注重创新,是发展和传承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创新,那么城市便失去了生命里。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当地的文化。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载体。我们去摸索更多的公共艺术形式,去发展它,去完善它,这便是拥有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体系的城市所必备的因素。

(五)加强新一代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所以对于加强新一代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我国的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前景。加强新一代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从个人兴趣及课堂开始,加强及宣传力度,让民众更加了解去认知这个领域,使得公共艺术对于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使得人们更加了解公共艺术,从而使公共艺术更加融入人们的生活,它不再是遥远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当你想要发展某种教育的时候,你唯有去加强它、去宣传它、去让它融入和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加利于他的发展。是的,我们要加强对于公共艺术的宣传教育,引领更多人走进公共艺术建设这条道路中来。使我国的公共艺术更加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吸取国外的教育经验,参考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教学使用。我想,这对于加强我国新一代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教育,是非常有借鉴作用的。

四、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健康持续发展,依靠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有和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增强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对公共艺术认知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文化地标,在美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风貌、传承地域文化、传播商业信息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如何在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公共艺术表现城市的文化特性,彰显城市的性格,我想这无疑是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去进行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董雅,陈高明,王小荣.天津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3):69-72

作者简介:

黄润辉(1999.3—),男,汉族,籍贯:广东湛江人,广州工商学院美术设计系,18级在读本科生

(指导教师:林志荣、孙音)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作者:黄润辉 袁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改革下会计信息化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中小企业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