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调查发现江苏省泰州地区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特色逐步彰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品牌创建初见成效,探讨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建议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机制,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推介、强化品牌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泰州休闲农业发展。

第一篇: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通过总结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指出郑州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郑州休闲农业短板,提出郑州发展休闲产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郑州;发展

作者简介黄巍(1987- ),男,河南许昌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水土保持、休闲农业研究。*通讯作者,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17

“十三五”即将到来,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休闲农业产业将要迎来发展机遇期。2013年郑州休闲农业交流团赴台学习先进经验,郑州休闲农业在总结台湾地区先行经验的基础上,要补足发展短板,实现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1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1.1台湾休闲农业概况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已发展休闲农场1 000余家,可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每年吸引游客1 200万人次,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农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加观光加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1,4]。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有5种类型:①休闲农场,利用乡土自然风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②市民农园,农民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出租给城市居民种植;③农业公园,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④观光公园,可提供采摘、赏花、采茶等田园乐趣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⑤旅游胜地,利用名山胜景开发成具有乡土味观光特色的景区[3,5]。

1.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①管理机构完善,政府大力支持。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各县市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②建立法规制度,保证有序发展。台湾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规定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这些措施对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③农会组织运作规范,充分发挥协会作用。1998年成立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2003年组成的“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开展休闲农业研究并提供相关知识及咨询。④科学规划布局,检查评证合理。“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使得规划分布上充分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因地制宜,突出休闲主题和文化建设,整合区域农业资源,使得各个地区别具特色,避免出现重复雷同。⑤创新经营管理,大力宣传促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大力宣传促销,提升景区知名度[3,5-9]。

2台湾休闲农业的启示

2013年12月,郑州休闲农业交流团赴台学习交流休闲农业,先后访问了兆丰农场、走马濑农场、台一农场等一批知名度高、特色显著的休闲农业企业,并参观了云林农业大型博览会等,全面了解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1园区建设,注重个性化理念

个性是企业发展的特质和活力。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两个层次,休闲农业区内存在多个产品多元化,各具特色的农场,避免淹没在同质化竞争中,在一定程序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

2.2景观设计,注重生态化理念

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生活性、乡土性及亲切性等特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与追寻淳朴生活的渴求。休闲农场为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游憩,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景观生态。

2.3经营服务,注重人性化理念

注重消费者之间感情联络;变单纯推销旅游产品为倡导新的消费理念。走马濑农场受追捧的游乐项目,都是结合城市人群心理需求设计而成的。台湾休闲农业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业者的思维模式,也包括消费习惯。

2.4品牌建设,注重文化理念

文化是企业灵魂,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或产业文化,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在传承与创新上表现了相当独特的格调,深层次、多方位地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不仅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且亦将使农村文化生根并发扬光大。

2.5产品包装,注重精致化理念

创造农特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收益。农产品经加工或分级包装后便成较高价值的商品,再由商品变为礼品,再从礼品提升为艺术品,原产品的附加价值不断提升。

2.6体验项目,注重互动理念

农林渔牧生产中的部分耕作或制造过程让旅游者参与或观赏,增进与游客互动,满足游客在休闲过程中的体验需求。

3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1鄭州休闲农业概况

2012年11月29日,郑州市休闲农业协会成立,为全市休闲农业建立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截至2014年三季度,登记在册的规模型休闲农业庄园已达186家,休闲农业接待达到1 10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15.2亿元,带动农户就业5.4万人。

3.1.1郑州休闲农业的空间格局。

郑州休闲农业依托“山、河、沟、岭、原”等自然资源优势,构造“一圈、两带、三板块”的空间格局,并规划建设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一圈”是都市休闲农业游憩圈,“两带”是黄河休闲农业产业带和运河生态农业产业带,“三板块”分别是嵩岳浅山区板块、西南沟壑区板块和东南平原区板块;五大示范区即滨河休闲农业示范区、邙岭体验农业示范区、嵩山养生农业示范区、西南生态农业示范区与东南现代农业示范区。

3.1.2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绩。

郑州市休闲农业整体上实现了四大转变:一是建设类型从简单的“农家乐”、种植园向休闲农业庄园和特色村转变;二是建设秩序从自发无序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转变;三是经营主体从个体为主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转变;四是休闲功能从单一、雷同向多元、差异化转变。

目前,郑州已有国家级和市级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2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

3.2郑州休闲农业存在问题

郑州市休闲农业在飞速发展中取得了一些工作成绩,为市民提供了度假休闲的选择与便利,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中产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郑州市休闲农业工作在管理、协助、经营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补足。

3.2.1政策少,缺动力。

政府、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对休闲农业每年都投入一定财政扶持资金,引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但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更多需要行政部门在管理上进行扶持,在政策上进行支持。目前,郑州市还没有形成对休闲农业支持配套体系,缺少土地、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一揽子政策,不能对休闲农业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3.2.2协会小,缺火力。

郑州市休闲农业协会是郑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者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应该是郑州市休闲农业与郑州市其他行业交流的平台。目前,协会只是做到了休闲农业企业内部交流,定位局限于行业内部交流。休闲农业协会的内涵是休闲农业交流,休闲农业协会的外延不应仅限于休闲农业,协会的外延小,接触的资源就少,能够给会员提供的服务更有限。协会的平台小,能够展示和交流的就相对匮乏,会员的展示空间受到挤压,不能表现企业风采。

3.2.3企业闷,缺活力。

近年来,郑州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企业成长迅速,目前有7家企业获得国家休闲农业星级企业。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休闲农业企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企业是闷头搞生产,埋头干事业,农产品产量越来越高,园区景致越来越好,就是缺少游客消费。休闲农业的核心是人,企业缺乏与市民群众互动,就缺乏活力;企业缺乏从消费者的角度审视休闲产品,就容易造成呆板的休闲体验。

4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展望

休闲农业作为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以吃、住、行、游、乐、购、康、教、体等为主要内容。“十三五”即将到来,国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休闲农业将成为农业、旅游等领域发展的动力。郑州休闲农业应当依靠城市规模、区位特点、农耕特色等多方面资源优势实现跨域式发展。

4.1政策与机遇

近年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农业部组织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评选认定活动以及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组织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等一些活动对推进全国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扩大示范带动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4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11月《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肯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了保障措施,要求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引导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河南省更加重视都市生态农业工作,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9月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并明确提出在郑州等6个市先行开展建设试点。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政策利好等宏观方面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百姓旅游度假消费增长、人民对精神消费热情高涨等微观层面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郑州更要抓住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农业优势发展好休闲农业。

4.2挑战与对策

郑州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制订了发展规划,协调部门形成了机制与章程,经营部门探索了发展模式。郑州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能为市民持续提供满意的休闲农业体验,是郑

州休闲农业的管理、协调、经营部门共同面临的挑战。郑州休闲农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应当汲取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先行经验,领会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促进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4.2.1用政策为产业保驾护航。

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向政府争取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应当完善金融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休闲农业产业转移,才能更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第一产业为依托,以提供服务为核心,需要一定的基建用地,应当完善用地政策,规范合理休閑农业行业的建筑用地,既不滥用农业用地,又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还能提供良好休闲体验。休闲农业产业多处于郊区、农村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区,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保障。休闲农业是涉及领域广泛的民生产业,政府应当全面考量休闲农业接触的领域,出台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2.2用沟通为产业聚拢资源。

休闲农业协会作为休闲农业协调部门,是休闲农业经营者与休闲农业管理者之间的桥梁纽带。协会应当加强自身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做大沟通平台,拓展服务外延,加强会员之间联系,增进企业与政府沟通,挖掘行业之间交集。协会应通过更强大的沟通平台,反映企业需求,传递政府声音,引进其他行业资源,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积累政策、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

4.2.3用灵动为产业增强活力。

休闲農业企业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发展更灵动,产业才更具潜力。企业的灵动发展,要倚重宣传互动,要依托文化品牌,要依靠创新与创意。

宣传互动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宣传提高企业的曝光率与辨识度,互动扩大企业的服务群体。宣传帮助企业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互动帮助企业融入客户、彰显服务。宣传与互动是体现企业智慧、张扬企业活力的有力工具。

文化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打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品牌,能够营造企业的品质与口碑。文化与品牌,对于企业,能够提升自豪感、给予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对于消费者,能够传递文化内涵、增进品牌认同、享受品牌文化。文化与品牌是体现企业深度、增进企业活力的可靠保障。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创新的核心是“新”,不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也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创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提升。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而且能够通过创意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效益。创意是休闲农业的灵魂。休闲农业创意主要包括产品创意和景观创意。休闲农业园区在产品设计和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文化内涵,通过创意提升。形成与众不同的休闲产品和田园景观,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嘉玲.台湾省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县休闲农业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2] 张胜利,周清明.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探析[J].世界农业,2013(8):133-135.

[3] 陈廷源,曾广南,翟丽红.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J].农产品加工(上),2013(7):66-67.

[4] 徐莉青.浙江与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5] 黄靖,李艳.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11(1):30-33.

[6] 曹莹锋,周其良,范武波.借鉴台湾经验 实现海南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J].中国热带农业,2011(5):12-14.

[7] 汪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大陆休闲观光农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8-100.

[8] 蔡建明.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 推动晋江乡村休闲发展——赴台休闲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2009(1):32-34.

[9] 黄钟慰,李彬,朱虹.借鉴台湾经验加快漳州休闲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1):109-110.

责任编辑朱淼责任校对李岩

作者:黄巍

第二篇:发展休闲农业,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摘要:调查发现江苏省泰州地区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特色逐步彰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品牌创建初见成效,探讨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建议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机制,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推介、强化品牌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泰州休闲农业发展。

关键词:泰州;休闲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人们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产业则是以农村为基础,以农业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文化为内涵,以参与为特点的新兴农业产业[1-2]。2014年,笔者所在课题组以“发展休闲农业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为课题,组织人员对江苏省泰州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1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将休闲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多功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载体,作为促进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加以推进,全市休闲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初步统计,泰州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530个,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60个,休闲生态农庄8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90个,农业主题公园15个,农家乐272个,民俗村7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3家,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6个。全市已建成各类省级和国家级观光农业、农家乐专业村和旅游公园1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农业观光园6个,省级农家乐专业村3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2013年全市休闲农业资产总额近10亿元,经营面积4 806.67 hm2,实现总收入3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8 352人,其中农民22 137人,帶动周边农户245 211户。

1.2区域特色逐步彰显

各地围绕自然资源和种植(养殖)业发展特色,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亮点,基本形成了沿江休闲渔业带、里下河水乡农业观光带、城郊现代农业观光带等3大主体类型。靖江市、泰兴市等沿江地区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势,通过对养殖基地的改造,放养特色鱼类,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赏江景、钓江鱼、品江鲜”等休闲旅游项目,初步建成了一批“省内一流、华东著名、全国知名”的渔文化休闲基地[3];兴化市利用农业资源丰富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缸顾乡千岛菜花风景区以“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观葵花、冬品芦花”为主线,培植水乡特色,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姜堰区溱潼镇充分挖掘古镇两千年悠久历史、两千年文化底蕴,围绕“水、湿地、生态”主题,启动修复了绿树禅院、花影清皋、东观归渔、院士旧居等景点,初步重现了泰州市里下河地区小镇的独特水乡韵味;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利用“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这一金字品牌,借助生产的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开发建成一批以采摘观光、休闲垂钓、农乐餐饮、土特产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河横村在河横大道两侧建成经营农家餐饮的农家乐有30处,经营旅馆业的农家客店有30家,可同时接待1 000人就餐,300人住宿,2 000人参观。

1.3产品类型日渐丰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市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资源, 既有观花赏景、采摘、品茶、尝鲜、工艺制作的休闲观〖LM〗光农林业,又有集垂钓、渔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在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上初步形成了5种主要形态,一是欣赏田园景观、游历水乡风光、感受农村风貌的生态观光型;二是度假、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休闲垂钓的休闲度假型;三是参与农事体验、释怀农民情结、瓜果采摘尝鲜、了解特色产品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农耕文化知识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体验浓郁乡土风情、传承农耕历史文化、弘扬农业文明的民俗文化型[4]。

1.4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随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大量投资者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调整投资方向,投资重点由原先的种(养)殖业逐步转向休闲农业,涌现出民营企业家、行业能人、乡镇农技骨干和种植能手等一批新型投资主体。据统计,2013年全市“三资”投资休闲农业的新建项目56个,合同利用“三资”20多亿元,主要以投资园区项目建设为主。“三资”的有效注入,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涌现出靖江市马洲岛长江生态渔业园区,泰兴市省级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姜堰区河横生态园、溱湖湿地风景区,兴化市李中水上森林公园、乌巾荡湿地公园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业集聚效应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核心园区。

1.5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全市以品牌创建为抓手,精心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着力提升品位和档次。海陵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得国家旅游局“全國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江苏省观光农业园”、“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称号。姜堰区溱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溱潼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创成国家2A级景区,并结合溱湖风情游推出了“溱湖八鲜”。溱潼会船节被亚洲节庆组织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靖江市政府通过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蟹黄汤包节”,扩大了靖江蟹黄汤包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大批消费者来品尝美食。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特种水产种苗繁育、高效养殖、休闲垂钓为主的秋雪湖现代渔业生态园声名远扬。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泰兴市曲霞镇印达村新增为“江苏省最有魅力乡村”,全市江苏省最具魅力乡村达到5个。泰兴市滨江虹桥渔业园区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现代渔业休闲基地”,全国现代渔业休闲基地发展到2个。兴化市垛田地貌成为全省唯一1个入选全国19个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

2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政府高度重视

休閑农业已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3号)中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2年,泰州全市范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6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央、省、市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2自然资源丰富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就享有“鱼米之乡”“生猪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生猪、家禽、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5]。此外,从地理区位上来看,泰州市地处沿海和长江“T”形产业带的结合部,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

2.3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闲农业生产内涵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泰州市休闲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就业功能将日益显著。

2.4区位优势明显

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泰州休闲农业带来巨大潜在市场。上海、苏南等大中城市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与苏北等县(市、区)相比,泰州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空间上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泰州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泰州与上海市、浙江省、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

2.5技术体系健全

农业新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管理、组织理念的创新,为加快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发展理念亟需转变

当前泰州各地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这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如此还很不够,休闲农业更主要的是生态产业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泰州各地各部门能站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生态名城建设的角度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筹划,则更利于泰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壮大。与农业相比,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没有市场需求,或不重视市场开拓,不扩大市场需求,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都难以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6]。因此,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功能、创建生态名城的角度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3.2系统规划性不强

目前,各地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造成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存在建设随意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经营内容雷同单一,项目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7]。目前泰州地区大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主要仍以农家乐、乡村饭店、瓜果采摘园、垂钓园为主,仅仅局限于用餐、钓鱼、打牌娱乐等项目,大多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

3.3季节性问题突出

泰州地区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春季以赏花踏青为主,秋季以瓜果采摘为主,存在较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旺季往往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淡季则是人丁稀少,门庭冷落。休闲农业的淡旺季则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

3.4产业缺乏有效管理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旅游、工商、税务、卫生、消防安全、环保等,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存在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和管理无秩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5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据调查,泰州地区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特别是农家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着“小农思想”,缺乏产业长远的发展意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系统知识[8]。大多数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亲友从事相关服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在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规范,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泰州地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4建议

4.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泰州应把休闲农业作为实现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名城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建议采取一定激励措施,调动起各县(市、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

4.2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

建議根据泰州市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发展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理环境资源特色,加强规划制定的系统性、前瞻性,明确泰州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任务。注重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了解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产品类型、经营模式、管理机制和制约因素等,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门规划和工作措施,分类指导。

4.3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仅靠各级政府的引导资金、民营企业、农民等的自发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开渠道,广纳资金,加大投融资力度。各级政府要探索发展休闲农业的投融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增加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休闲农业发展资金,对一些较大的开发项目设立开发基金或者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4.4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要重视农业的法制化建设。建议泰州市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出台鼓励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相关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争取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投资参股等形式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资金扶持,为泰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园区。市级农业部门每年遴选和认定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以项目形式对示范点的水、电、路、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新功能的创意开发等给于适当补助。

4.5加大宣传推介,强化品牌建设

发展品牌化、个性化休闲农业产品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总趋势。针对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的特点,要转变休闲农业基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追求休闲农业產品的个性化和独特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建议总结“兴化市千岛菜花节”“溱潼会船节”“城郊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节”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事节庆、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特色农产品包装策划宣传,展示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同时,还应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营销宣传休闲农业品牌,加强与旅行社联合,扩大客源市场,树立品牌形象,迅速占领产业和品牌的制高点,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 旅游学刊,2005,20(5):26-30.

[2]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629-630.

[3]樊宝洪,费忠智. 休闲渔业:新兴生态产业——对江苏省泰州市休闲渔业发展的调查[J]. 江苏农村经济,2005(10):44-45.

[4]刘尧飞. 体验经济下泰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战略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130-132.

[5]董一哲. 高速公路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后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动力机制与关键领域[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447-450.

[7]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 基于SWOT 分析的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440-443.

[8]涂小丽.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泰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 黑龍江畜牧兽医,2013(20):12.

作者:陈素华 冯亚明 苏荣

第三篇: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功能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作者:杨晓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责任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