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2022-11-04

第一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新理念 新教材 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新理念 新教材 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象山三中化学教研组 董亚娣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 2.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我们浙江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三.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 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只有三间,三个年级共享,一般一个年级一次只准备一间,12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实验一多,仅靠两个实验员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 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二篇:新理念 新特点 新教法心得体会

新理念 新特点 新教法

──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教材后的认识和体会

教研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既吸收了传统教材的成功经验,又充分融入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作为施教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把握教材蕴含的新特点,从而实施新的教法。

一、新理念

新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四大新理念:“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新理念贯穿在教材始终,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

二、新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新颖性、简洁性、人文性、时代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整合性,代表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1、新颖性:

新教材既注意从我国丰富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中吸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又充分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体现了时代要求和现代意识。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

⑴ 编排新:

编者在专题的设计、选文的角度、课型的安排、练习的拟定、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大胆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⑵ 内容新:

新教材中新入选的课文已经占了全部课文的一半左右,识字课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面目一新。

⑶ 形式新:

大力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材所有语言,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二是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⑷ 语言新:

教材以儿童化的语言来叙述,既亲切,又自然。这里既不说文字兼美的课文,也不说表述清新的语文园地,单说识字教学的内容,也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2、简洁性:

新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繁杂的缺点,充分体现了简洁、明快的特点。比如人教社教材在编排上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教材八个专题分成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平台”四个栏目。在编排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体现了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结构简明,头绪简化,眉目清楚,内容合适,要求合理,分量适度,重点突出,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灵活性:

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体现了弹性,以增加适应性。比如,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儿童可以多认;阅读方面,选读的课文不作统一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实践方面,鼓励儿童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促进所有儿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

4、实践性: 新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视逐步教会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如人教版教材二册中的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都是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儿童生活。

5、整合性:

新教材突破了语文学科中心视野,以儿童发展为本,既十分注意对儿童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包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十分重视提高儿童的思想修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注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新教材在内容方面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意对儿童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识字、课文、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像一根链条一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各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都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如第八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未来的桥”,之前学过课文《兰兰的桥》,课后练习又提出过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知识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儿童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新教法

鉴于新教材、新理念、新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独特优势,实施新的教法,努力达到“六性”目标。

1、把握编者意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新教材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介绍,把握编者意图,包括编写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教学重点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2、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3、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这是小语界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时过境迁,有的教法已经不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具体施教的时候,要根据教材新特点和儿童实际,吐故纳新,优化教学:第

一、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多读精讲,注重积累。读的指导,要指导儿童选择好的读物,要给儿童创设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第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讲究方法,提高质量。第三,在口语交际中,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第

四、在教学策略上,要整体关顾,灵活处理。

4、把握弹性尺度,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新教材具有“人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各地、各校选择的版本不尽统一。但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在编写时都既注意了统一性,又体现了可选择性,尽力避免简单刚性的目标和要求。比如“人教版”第二册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较之第一册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内容上,设立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具备了较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教师教学时在兼顾总体目标的同时,要根据本地本班儿童实际,避重就轻,大胆创新,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切忌千篇一律,死搬硬教。在教学内容难度方面,教材总体难度适中,但也有一定的弹性,就识字而言,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为教师施教和儿童学习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提倡开放教学,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具体施教中,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儿童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新教材,应该具有这种新型的课程意识,一方面要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教师和儿童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比如,教材倡导主动识字、鼓励广泛阅读。不但教材中的汉字可以采用自主识字的形式来学习,还提倡儿童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促进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鼓励儿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注意把握好低年级儿童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积极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6、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新教材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在二册新教材新入选的课文中,有反映领袖人物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月亮的心》,有保护环境的《松树和松果》、《美丽的小路》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第三篇:关于“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经验交流 刘柳

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全面应对、全面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它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基础教育的课程教育观,即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为本,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引导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从内容上看,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语言丰富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交际性,实用性。教材的英语知识被融入生活,从而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学习英语像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一样轻松。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学习词汇,理解语法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对话教学(Let’s talk & Let’s play) 对话部分是单元的核心内容,旨在把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和词汇融入一个有一定意义的对话语篇中,让学生整理体验词汇和句型的语用情境,并作为文本范例,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的交流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表意通常依赖于语境去完成,语言习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因此,对话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习得语言;

3.在学生初步理解对话意义的基础上,提供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而不要将对话教学上成“跟教师念、跟录音读,集体、小组、个人读”的枯燥无味的课。首先,可以通过对话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初步体验,使抽象的语言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最后的产出活动中,可以依据语篇中核心句型的语用功能,设计交际性语用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语言交流的活动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词汇教学(Let’s learn & Let’s do)

词汇包括音、义、形三个要素,词汇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音、义、形,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记忆词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将单词的发音与单词影像化和具体化的语义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口头使用某个词时,可以想象这个词的“形象”以及使用语境,或者将其与现实情境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词汇的意思,并且有较好的记忆效果,比仅在口头上重复更有效。因此,词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实物、图片、表情和动作等展示词汇意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词汇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Let’s do部分是基于全身动作反应(TPR)教学理念设计的词汇巩固性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倡导把语言和动作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表达语言信息,让学生领悟语言,从而到达运用语言的目的。在TPR活动的操作方式:听音猜义,听音指图,听听做做。

2.在语境和语篇中教词汇

教师应尽量利用语境和语篇去教词汇,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所学词汇的语用功能,在上下文情境中猜测词汇的意义。如通过引导学生读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去构建所学词汇的情景语境,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语境等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语篇材料,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词汇。 3.提供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与词汇相结合的语用活动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一定意义和目的的综合性词汇语用活动。如看图说话、听音画画、词汇游戏等。

4.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教学词汇 单词单词的记忆和拼读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词汇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只要学生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利用发音规则,就能够基本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一旦学生看到单词就能读出音,听到音能够写出单词,他们对于英语的陌生感及恐惧感就会减轻或消失,从而大大提升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 5.注意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策略,雅瑶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词汇的同时渗透学习和记忆词汇的方法。如通过归类记忆法训练学生将有关联性的单词划为一组词进行系统记忆。归类的形式有多种,如按话题归类、按读音规则归类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设计活动,使得学生了解归类的概念,养成归类的习惯。如设计在一组词里找出异类词等活动。

三、新课程强调“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形成有效的策略。现在采用的新课标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递进,课程的设置等各方面都强调“任务型”教学。经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后,学生可以用英语做某些事。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法探讨

新课改要求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我时时思考于心的大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节课都是我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在以前的教学中,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我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课上作笔记,课后大量作业做巩固。但是,我发现有学生根本听不懂,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老师疲劳厌教。我在课堂教学中,思想观念做了大胆创新。从上课到下课,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教师好比是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老师转变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比如我在让学生学习“同类项的合并”一节内容时,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我在黑板上设计了这样的加法题(1)3+4=?(2)3只羊+4只羊=?

(3) 3只羊+4匹马=? 通过学生自学看书,类比知识,很快解决(1)和(2),但(3)却得不到答案,顿时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起来,最后老师指点(3)题为什么不能作相加运算,只是单位不同,从而类比,不是同类项不能相加(减),也得到在同类项合并时,哪些在变,哪些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同类项合并的内涵。这样在没有精心的讲解,在看似不经意的一点一拨中把学生导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所在。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完成知识的传播,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学一堂数学课,优化认知结构,问题设计,教学设错,例习题教学,教学指导和课堂氛围是我在在教学中实施的又一方法。

优化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 改造 ,构建的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 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 才能引发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份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并融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 ,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问题设计: 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 ,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

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际例子: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最后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通过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70-80+90=20。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设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此纠正错误中,透过表面现象, 抓住问题的本质, 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 抓住学生的原有的认识和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产生的障碍,并以此"设错",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造"桥梁”。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一道数学题:甲乙两人从相距28公里的A地出发,甲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先走一小时,乙以30公里/时的速度开汽车追赶甲,试问,甲何时才能被乙追上?解得乙开车1小时才能追上甲。看起来这一答案具有意义,但仔细分析题意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乙开车一小时虽然可行30公里,但AB两地才相距28公里,我实际上只行进了14/15小时,而甲先走1小时我共用了28/15小时,因此在AB两地间,乙不可能追上甲,而只能是甲在B地等候乙,因此本题答案是甲不可能被乙追上。这样"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激起智慧的涟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例题、习题的教学: 课本的例题、习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如果例题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具体而明确的,老师不应以得到例题有解答为满足,而应进一步加以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适当变换或改变条件与结论,或改变图形位置,或引申拓宽。让学生去探究,去猜想,使学生在原题基础上产生联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指导及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其我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还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学生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数学复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这样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反之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差,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在课堂上教师要从暴露思维过程中启示导学,归纳引导记忆,促进导学外,还要对某型问题精讲精练,举一反三,旁征博引,适当拓宽深化,在课后要细致批阅,指点学生,热情辅导,分析学法,重视拓宽,发展学法。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除了做好以上环节外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数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环节教学与辅导的精心设计与安排,恰当合理利用一节课的有效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一定能得到最大化的提高。从而达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还采取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或许我的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正不谋而合。

第五篇: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l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l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 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l和3,先算9加l得10,再算l0加3得l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l3,即9+4-13,或者直接用l0加4得l4,再用l4减去l得l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学"分类"时,我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 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思想。然后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让学生共同把教室里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进行分类,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真『F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修炼爱情英文版歌词下一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