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29

小编精心整理了《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梳理了像素化艺术的概念及历史溯源,介绍了进入公共空间的像素化艺术作品,探究了像素化公共艺术的造型方法和发展趋势,并对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 篇1: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的多元创意方向探究

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层面的需求逐步加强,而且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的多元创意方向愈发显得十分必要。

城市景观是一个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景观中充满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景观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的关联是双向的,当艺术涌入城市,公共艺术成为了城市景观塑造的活力源泉,当城市走进艺术,城市景观成为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以开放的视角,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到一个更加宽广的城市景观的语境中,来探究其多元的创意方向,不仅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同时能够推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的创意方向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利用科技成果,树立环保、健康、文化的理念。创建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环境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脚踏实地的去进行。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正是“行于足下”的立足点,是实现可持续环境和地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面对全球公共危机,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义不容辞地将实现生态环保、可持续环境作为设计的战略主张。公共艺术设计学作为生存艺术的定位,和景观设计学作为协调人地关系领导学科的定位,使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可持续设计,通向地球公共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功能体验与极简主义的创意方向

所谓的功能体验,是指人类在最广大的生产实践范围内创造的一种物质实体的美,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时代特征所赋予的功能美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力。当前,对当代公共艺术的评价难以有确切的出发点,其审美角度也很难做到非概念和超功利,因为对它的思考本就出于某些功利的目的,这是由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决定的。正如艺术存在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源于物质功能的需要,所以“纯粹”的审美体验成为现代人类建立于功能基础之上的精神诉求。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几何形和抽象形的概念设计逐渐盛行起来,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功能体验与极简主义必将成为蔓延最快的设计方向。

高情感化、人性化特征的创意方向

人类拥有真情实感。艺术家在熟练运用现代创作材料的同时也注重第二功能的追求,以更积极的态度寻找具有人性化的、自然化的新形式。影响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人性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消费主体,也就是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计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艺术设计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向自然学习的创意方向

“设计遵从自然”,美国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提出的景观规划思想和方法,其实质是以环境学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设计师从自然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尊重设计多样性,分析具体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问题,对症下药,与城市景观的自然元素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设计。

回归地域本土的创意方向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这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设计里,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考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设计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同时反映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素养。单凭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回归本土的设计作品不断增多。

数字化、新媒介的创意方向

数字化时代的公共艺术设计正面临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无论是从媒介材料、媒介方式,还是从视觉语言乃至思维观念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CG艺术的时代特征是及为突出的,如时代的社会背景、创作形式、工具和媒体、展示的地点和途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这些特征本身无所谓优劣,如果被我们深刻认识、灵活运用乃至加以引申和发挥,就能创造出全新而深刻的艺术作品。CG形式的内容是以0和 1为基本单位的电子信号,但艺术创作的对象并不是这些电子,而是其承载的信息。创作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编排和再造而最终完成艺术作品。

结语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方向是多元化的,多途径的。通过对其开放式的探究,让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经由多元的创意方向得到百花齐放,使人们的创造性行为在城市景观中被多样化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全面激活,让城市与艺术融为一体,为人们提供与艺术交流的广阔舞台。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作者:刘丰溢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 篇2:

公共空间中的像素化艺术

摘要:本文梳理了像素化艺术的概念及历史溯源,介绍了进入公共空间的像素化艺术作品,探究了像素化公共艺术的造型方法和发展趋势,并对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像素化艺术;公共艺术

2011年1月1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国际机场(son Jose Internationol Airport)的一座停车楼外墙,出现了一件超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手》(Hands)。确切地说,作品本身就是建筑外墙。从远处看,这似乎是一面覆盖整座建筑的高约十八米、长约三百六十米的巨幅数码印刷作品,上面是不同姿态的手。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共五十四只)手,包括轮廓、阴影、背景和细节,都是由像素化方法嵌套在钢丝网上的塑料圆盘组成,总计约四十万个,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作为当前全美面积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一,《手》标志着像素化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新应用。

一、像素化艺术的概念及历史溯源

从定义上看,像素(pixel)是基本原色素及其灰度的基本编码。作为构成数码影像的基本单元,通常以像素平方英寸(pixels per inch,简称PPI)来表示影像分辨率的大小,也就是衡量圖像质量和清晰度的关键标准之一。虽然像素化的概念与数码影像有关,但这种用大量类似元素,通过组合形成一定距离上的整体视觉观感的艺术方法却并不新鲜。

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是新印象主义,也称。点彩派”。其代表人物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学习光学和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对美学家夏尔·亨利关于方向、颜色和感觉之间关系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一个个小纯色点组成《阿斯尼埃尔的沐浴》《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等名画。点彩派艺术家通过几何形结构的创造,为现代艺术,比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铺平了道路,并成为像素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渊源。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很熟悉的玩具制造厂商乐高也是像素化艺术的推动者之一。其招牌产品是儿童塑胶积木,这种积木一端有凸粒,另一端有可嵌入凸粒的孔,可以组合成百上千种形状,色彩鲜艳,成为儿童锻炼动手能力并提升智力的好帮手。由于乐高积木这种材料本身拓展性好,而且具有工业现成品的一些特性,加之容易得到,很快成为一种便宜的艺术创作材料。同时,乐高公司重视衍生品发展,注重柔性市场营销,积极鼓励民间艺术家加入创作。美国著名乐高拼砌艺术家肖恩·肯尼(Sean Kenney)就是一例,他得到了乐高的官方认证,使用积木拼搭出各种形象,并获得艺术评论界的认可。虽然乐高积木本身的材料与工艺都不具备成为永久性户外公共艺术的可能性,但其作为一种具有基本形态的材料,无疑是像素化艺术的一条支流,对其影响和拓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进入公共空间的像素化艺术

21世纪以来,以《像素喷泉》为代表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是像素化公共艺术逐渐成型并走向室外空间的重要标志。

2008年出现在纽约梅瑟街的《像素喷泉》(Pixel Pour)是一件带有典型像素化风格的街头公共艺术作品。凯利·高勒(Kelly Goeller)的这件作品表现了典型的带有游戏色彩的场面:一个传统的消防水龙头,正喷涌出像素化的蓝白色水体。熟悉20世纪80年代游戏的人们,非常容易理解这种艺术形式。这件作品很小,也没有明显的功能性,只是通过变形制造出一种幽默感。此后不久,凯利又完成了《像素喷泉2.0》(Pixel Pour 2.0),除了尺寸被进一步放大外,像素化的水体由平面变为立体,体现出在形式逻辑方面的进步。总体来看,《像素喷泉》系列的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建在富有影响力的地点,但该系列是目前最早得到确认的像素化公共艺术,具有开创意义。

2009年于加拿大温哥华会展中心杰克普尔广场落成的《数字虎鲸》(Digital Orca),也是一件运用类似乐高积木式构型方法完成的公共艺术。《数字虎鲸》位于会展中心滨海的大面积硬铺装平台上,采用了跃出水面的经典姿态。虎鲸作为一种既具有攻击性、又有外形魅力的海洋哺乳动物,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重要的海生动物。作品位于此地,在文化氛围上十分契合,加以新颖的视觉形式,引得游人纷纷驻足合影,媒体曝光率极高。重要的是,《数字虎鲸》本身采用的类似乐高积木的造型方式,应被称为对虎鲸形象的立体像素化处理,是一种对造型技巧要求低、与时代环境契合度高、受众更广泛的新颖造型方法,也在各国引起了广泛的追随与模仿。

三、像素化公共艺术的新探索

如今,像素化公共艺术的发展越发多样,特色渐渐显著并易于识别,产生了伦敦设计周上的《人体复印机》,俄罗斯的米勒啤酒3D户外广告牌,韩国水仁线纪念公园内的《消融的列车》(Dispersion)等一系列佳作。但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像素化造型方法优势与发展潜力的,当属开篇提到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手》。

《手》的作者是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穆勒(Christian Moeller)。艺术家从加州的人文背景中提炼出“手”这一形象,用艺术家的话说,“很多相邻的手变得像一个指向天空的手指森林”,希望以此表达圣何塞是一个具有多样性且没有偏见的地区。但是考虑到机场提供的停车楼这一场地现状,巨大的尺度规模对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穆勒之前在西雅图一个巴士站的项目中尝试过简单的像素化创作方法,利用固定在铁丝网两面上的磁盘汇聚成图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此可使作品在达到设计图像视觉效果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坚固性。同时,这一方法还可以透出建筑的内部光线,实现视线贯通。

由于尺寸巨大,并与建筑关系密切,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团队协作。在艺术家提出构想之后,艺术家、机场管理方、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通过多次协商确定方案:利用标准铁丝网围栏材料,替代停车场原本计划的典型预制混凝土外墙。随后,机场管理者以一份十万美元的合同建立了艺术家与建筑师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从概念到施工图到实施流程的顺利。最后,芬特雷斯建筑事务所(Fentress Architects)出具了可行性报告,并完成了详尽的施工图。此基础上,穆勒进一步对方案进行深化。

在方案深化过程中,穆勒还与机场的设计、建造承包商亨森菲尔普斯建筑公司(Hensel PhelpsConstruction Company)和为机场工程提供围栏的北美围栏公司(North American Fence Company)紧密合作,确定了塑料圆盘的规格、密度等数据。雕塑制造专业厂家Carlson&co负责将像素位置从图纸转化到栅栏材料上,这些栅栏板的规格统一为12×63英尺。通过数字化处理确定每个塑料圆盘的位置后,由十名工人操作两台专用机器设备在每个节点将正反两部分塑料圆盘黏合起来。考虑到完工后的栅栏板可能经不起长途运输,加工厂决定就地制作,机场为此專门提供了巨大的车间。作品的安装过程也十分复杂。总而言之,在近年来的超大型公共艺术建设中,《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一个典型。

完工后的《手》成为圣何塞机场的标志之一,也深受硅谷当地社区居民的喜爱。从宏观建设行为上说,虽然作品署名穆勒,但严格说来是艺术家、机场管理方、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制造商密切沟通、全力合作的结果,体现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制造一体化,牵涉面广的诸多特点。从艺术角度上来说,采用传统上适合平面设计的造型逻辑,通过像素化方法,基于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超大型公共艺术的构想,并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人力和财力的消耗,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公共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像素化公共艺术的特点

发展到今天,像素化艺术与其说还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数字化发展和人们的怀旧心理。像素化公共艺术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主要源于以下特点:

首先,框架高度开放。很多像素化艺术并不一定是像素本身,而更多是一种使用基本形态一致的元素进行组合、搭接、变形的设计方法。这能够帮助艺术家和建筑师完成传统上只有雕塑家才能完成的三维作品(尽管还原度有所下降),并且体现出了相对于现成品复制、二维剪影、构成等传统公共艺术手法的优势,如博罗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的作品向像素化扩展就是一例。

其次,兼顾怀旧性与前瞻性。像素点用矩阵排列或拼合成图像,这种图像也称位图,与后来的用数字公式表示的矢量图有根本区别。位图的特点就是当放大到一定比例时,就能看到组成图像的一个个像素点及其锯齿状边缘。早期电脑显示屏及处理器性能有限,因此陪伴当今80后度过童年的插卡机上,显示的马里奥或魂斗罗等游戏人物都呈现比较明显的锯齿化边缘。这类游戏在20世纪80年代繁荣一时,当年玩游戏的主力军正是今天社会的中流砥柱,引导着消费甚至舆论走向。另一方面,像素化艺术也在年轻一代中引起共鸣,因为在数字化时代,像素依然是衡量相机镜头、图片质量必不可少的数值,因此像素化艺术成为一种年轻人一眼就能理解甚至高度习惯的视觉形式,越来越受年轻一代的喜爱与追捧。

结语

像素化艺术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表现力局限。由于像素化本身会带来细节的缺失,减弱形象的轮廓与特征,因此其只适于加工深化那些有具体形象的人、动物、工具等。待加工的形象本身必须易于识别,对一些抽象物体进行的像素化加工已被证明是失败的。另外,由于本身形式比较新颖,部分构型原则还在探索之中,因此像素化艺术与声光电的联系相对较少,这种情况随着像素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应该会有所改观。综E所述,像素化艺术作为一种卓有意味、富于效率并颇具怀旧气息的造型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公共艺术家的青睐,应用前景越发广阔。

作者:王鹤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 篇3:

论艺术区中“公共性”的必要性

摘  要:以南京国际画家村的衰落为出发点,分析艺术区中“公共性”的必要性,从艺术空间、艺术创作、艺术活动三個方面进行“公共性”探讨。艺术区没有将“公共性”原则贯彻始终,是导致南京国际画家村衰落的主要原因。“公共性”是艺术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艺术区都不能与公众参与脱轨,艺术区需要大众的共同参与,并对公众造成积极的影响力。

关键词:艺术区;公共性;必要性;南京画家村;衰落

南京国际画家村位于南京六合区雄州镇,2011年开园时有6家大型画廊、40多家创作工作室、多家拍卖行以及艺术品鉴定中心落户其中,曾有“亚洲最大的墙体画世界”之称。走进国际画家村,大部分人都会被数百栋建筑外墙上的世界名画吸引,如欧洲的古典油画、现代抽象艺术和日本浮世绘艺术等。建筑与艺术结合的景象十分壮观,但是经历了几次变革,画家村依旧逃不过衰落的命运。开业六年,画家相继离去,人去楼空,只剩下一栋栋冷冷清清的建筑和外墙上经受岁月洗礼的数百幅名画,画家村也逐渐被人遗忘。画家村作为一个艺术家高度聚集的艺术区,缺乏“公共性”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以南京国际画家村的衰落为例,探讨艺术区中“公共性”的必要性。

一、艺术区“公共性”概述

艺术区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都市文化体,起初大部分人认为艺术区是众多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实际上艺术区是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产物,是帮助大众认识艺术,提升文化素养的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群诞生,而后逐渐地形成了艺术区。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建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区。艺术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提升大众精神文化以及城市文化基调和审美格调的重任。

王洪义先生曾提出,公共艺术就是公民优先,“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同样,“公共性”也是公共区发展的核心原则。如果艺术区脱离了“公共性”,就如艺术脱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样,无法生存,如深受大众喜爱的798艺术区,也是因为公众积极踊跃地参与才使其持久生存并充满活力。艺术区中的“公共性”指的是艺术区与公众的关系,即艺术区要针对公民的需求开放发展。实际上,“公共性”可以说是艺术区的本质特性。“公共性”要求培养公民热爱艺术的情怀,使其自主地参与艺术活动,自由平等地参与到艺术区的文化建设中来。另外,艺术区代表着一种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还应培养公民的艺术精神,促进公民对艺术区中艺术作品的主动理解和自由鉴赏。艺术区包括艺术空间、艺术创作、艺术活动三大部分。艺术区中的“公共性”也应贯穿其中。

二、艺术区中“公共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艺术空间的“公共性”

艺术空间是艺术区的基本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每个艺术区都是一个大的艺术空间,每个大的艺术空间都由若干个小的艺术空间组成,每个小的艺术空间又包含多个更小的艺术空间。保持艺术区的“公共性”应保持各个艺术空间的“公共性”。艺术空间的“公共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艺术空间的开放性,保障艺术区给大众带来足够的便利。因此,从宏观上看,地理位置在艺术空间的“公共性”中占首要位置,艺术区的选址布局应充分考虑到交通状况和周边基础设施等,还应从城市整体出发,结合周边生态环境等因素,保证其规划的合理性。从微观上看,艺术区中各个艺术空间的公共配置需给艺术家和游客们带来便利,如咖啡馆、书屋、休息处,以及整个区域的导视系统等设置应合理有效。另外,“公共性”除了公共场所这个物质条件,还需要具备公众自由参与、享受、欣赏等条件。各个艺术空间虽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也至关重要,艺术作品与艺术空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各个艺术空间的设计一环扣一环,艺术作品与艺术空间相得益彰,不仅使公民保持良好舒适的心情,还可以帮助公民更加有序高效的理解艺术,有利于启发大众的思考。

艺术空间违背公共性原则是南京国际画家村衰落的首要原因。或许,画家村建立的初衷是将艺术家们“圈养”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但是它忽略了画家村作为一个艺术区,需与社会、大众保持紧密相连这一核心理念。首先它地处南京的六合雄州镇,远离市区又交通不便,许多人因为路途坎坷而放弃前往,无法带给大众广泛的参与度。其次,画家村周边是工业区和垃圾场,糟糕的生态环境与艺术氛围格格不入。同时,周边的基础设施不良,没有大型的文化体、商业体与之相呼应,使其形成一个文化艺术孤岛。因经营模式相对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来此游玩。艺术区选址布局的便利,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艺术区的“公共性”。若想使画家村长久生存,首先就应保证其艺术空间的“公共性”,将其布局规划在合理的地方,并与商业体适当结合,保证公民的方便参与,形成块状的文化、艺术与商业为一体的集群。虽然建筑上的艺术作品会带给游客眼前一亮的视觉体验,但是大部分游客对这些作品并不了解,在各个建筑中容易迷失方向,对各个艺术空间的职能也缺乏认知。另外,艺术空间大多为艺术创作中心,种类单一,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同质性,本是为了便于大众采购绘画,但随着网络营销的冲击,经营日渐惨淡。因此,调整画家村内部的艺术空间结构,协调好各个艺术空间、艺术空间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改善导视系统和保证艺术区内基础设施的便利和多样,使各个艺术空间别具一格又各协调一致。与此同时,调动各个艺术家的积极性,发扬画家村的自身特色,使整个艺术区丰富多彩。

(二)艺术创作的“公共性”

艺术创作是艺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公民前来参观的关键。可能在部分人眼中,艺术是高深莫测的,是艺术家的事,和大众并没有很大关系。当代艺术大多不被公众理解,就是因为一些艺术创作缺乏“公共性”。艺术创作的“公共性”需要艺术家们抛开自我的艺术个性,创作易被大众接受的、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公民欣赏艺术创作,才能使艺术区更加兴旺。王洪义先生指出,公共艺术是公共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但其更加侧重公共性,并强调去精英化的艺术观念,打破艺术等级制度和祛除艺术至上的观念,使艺术与生活平行,也让生活成就艺术。艺术区中的艺术创作亦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艺术家应该从实际出发,站在大众的角度,创造出对大众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另外,艺术区的艺术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家的创作,还包括一些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从某种角度上说,艺术也许是一种理想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纯粹的艺术是非常少见的。艺术区也是如此,一些新奇的、实用的艺术衍生品,能使艺术与公众的生活接轨,使艺术创作无形地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

南京国际画家村作为一个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艺术区,它的艺术创作不仅充斥在艺术空间的内部,还布满建筑的外觀。在画家村外墙的装饰绘画作品中,大多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绘画,比如梵高的星空、日本浮世绘艺术。当人们看到这些作品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实际上,大众对这些名画的了解非常少,有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些绘画的作者,更不用说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画家村内仅有少许建筑前有墙体绘画简介,大部分的作品没有任何概述。因此,可以在保证艺术区美观的前提下,在建筑前适当添加相关介绍,并印发一些相关的趣味性卡片和手册,帮助公民理解世界著名艺术作品,开阔公众的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作品的“公共性”。相对于外部墙体艺术创作上的“公共性”而言,建筑内部的艺术创作更为重要。画家村内部的艺术空间多为画廊和创作工作室,许多公民对其中的艺术创作并不感兴趣,对其中的内容更是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辨别作品的优势与缺陷,长此以往,大多公众便不愿来此欣赏艺术,使得画家村无人造访。艺术区并非是艺术家张扬个性的地方,它需要艺术家抛弃个人经验,以公众关心的社会文化问题为题材,创造出与大众对话的、具有公共精神的艺术。在艺术区的公共设施和配置中,可以加入画家村的自身特点,例如,咖啡馆的杯子、餐巾纸、纸袋等物品可加入名画元素,这样不仅提升整个咖啡馆的品味和格调,还使公众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与艺术产生共鸣。另外,画家村可以开发一些独特的文创产品和大众日常所需的小物件,勾起大众前来购买的欲望。这些独具特色的小物品不仅对画家村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还能使艺术创作与公众对话和互动,拉近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三)艺术活动的“公共性”

艺术活动是艺术区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定期举办具有自身特色并能吸引大众的艺术活动,比如艺术展览、艺术表演、艺术讲座等,带给大众新鲜感,吸引更多的公众来访,使艺术区永葆活力。艺术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公众,因此“公共性”也是其基本的条件。艺术活动应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从主题性质、针对人群、内容形式、组织推广等多个环节入手,使大家能够自由、主动、愉悦地参与其中,带领公众用全新的方式认识艺术,从多个角度体验艺术,提升大众对艺术自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艺术活动的开展可针对人群的特点和喜好,选用与时俱进的新潮题材,采用丰富多元的可供公众选择的形式,并进行具有亲和力的推广,激发各个公众的兴趣,使大家从中找到容易参与的项目,自由无阻碍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同时,艺术活动可采取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相互学习的方式,使公民更加了解艺术,使艺术家更能理解生活,还可增加多个具有趣味性的互动环节,不仅从视觉出发,甚至是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位地感知艺术。现在网红展盛行,在一定意义上也能看出众多艺术活动都在不断重视“公共性”,但是在重视公共审美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公众文化素养的培养。

南京国际画家村以墙体画出名,但是其宣传力度并不大,也不能凸显艺术区的自身特色,大部分公众并不知道有此地,还有许多人仅仅是听说过此地,并没有深入了解。来此地除了采购的画商和欣赏绘画的艺术家外,仅有少许前来拍照的文艺青年和一些喜欢创作的摄影师。他们大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社交途径得知此地,都是被壮观的墙体绘画吸引,有的是一时新鲜,不会再次前来。这和艺术区缺乏创新型的艺术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搜索发现,有关于画家村的推广宣传和艺术活动非常少,画家村没有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公众对该地也没有准确、详细的认识,只能了解到一些比较片面的信息。因此,提高艺术活动的“公共性”可从艺术活动的推广开始,画家村应建立相关官方账户,对艺术区的信息进行及时跟进,能够及时地与公众交流,使大众能够便捷、直观、可靠地了解艺术区的人文与自然,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和传播。在数字化时代,线上的推广营销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艺术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开展,线上可以通过各种提示让公众提前了解活动并做一定的规划,使线下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另外,许多人认为画展相对无聊,画家村很难开展一些别出心裁的艺术活动。其实不然,如草间弥生的作品展,它将艺术作品与艺术空间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使人疯狂、引人幻想的境遇,将观者带入了一个新的圆点世界。还有许多私人美术馆,拓展了艺术活动的多元化,将经典艺术家的作品完美演绎,这些都给画家村提供了借鉴,让更多的人走进艺术区。

三、结语

南京国际画家村作为一个艺术区,在众多方面都缺乏“公共性”,它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社会脱节。因此,它的衰落是必然的。艺术区连接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区的繁荣离不开公众自由平等地参与,公众亦离不开艺术区文化的熏陶。“公共性”是艺术区最重要的原则,应贯穿于艺术空间、艺术创作、艺术活动等多个环节,只有几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能使艺术区的“公共性”发挥到极致,使艺术区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当代公共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3]陈冰冰.无墙的美术馆[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4]王洪义.如何定义公共艺术的专业性[J].美术研究,2018(5):51-55.

[5]马钦忠.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的构成[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3):58-67.

[6]王洪义.公共艺术不是精英艺术[J].公共艺术,2018(4):46-49.

作者简介:徐嘉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杜士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姜闪闪

作者:徐嘉遥 杜士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信息管理数据挖掘论文下一篇:有线电视维修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