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2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践教学机械制造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文章从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形势下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教学条件的完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实践教学机械制造论文 篇1:

现代学徒制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

摘要:本文对学徒制的引入和应用做了细致分析,以专业实践教学为实行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教学方向和专业实践的具体阐述。将师生關系、学生技能等与学徒制相关的教学方向做了分析,对教学创新、实践学习等与专业实践相关的教师工作做了解释。依据教学体系与学徒制的必要关联,提出了两者融合的体系要求以及具体建议,将实践教学进行了校企合作的阐述分析,对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做了学生培养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师工作

0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校内教学形式,能够通过实践教学进行技能教授。建立适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实现体系应用与学徒制应用的校内融合。针对校企合作在教学体系中的考量和实践,将专业实践进行学徒制效果的要求,适当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安排,实行与职场动态相关联的学生培养。使学校教育能够更多关注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对教学活动提出可行建议和专业要求,发挥学徒制应用和校企合作的教学优势。

1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方向

1.1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学徒制的本质是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在实践教学中接受教师建议、形成专业经验,逐渐成为能够适应专业岗位的优质人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表现,做好课程记录和实践点评,找出专业实践应重点指导的操作行为[1]。依据学生对专业对口岗位和岗位实践情况的不了解现象,进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示范和规则解读,了解学生对劳动强度、实践环境等方面的体验感受,实现师生在专业实践状态下的长期互动。

1.2 学生技能的准确掌握

学徒制的优势是让教师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状态,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处于何种阶段,及时更正学生在实践反应、操作速度等方面的掌握问题。其中学生的经验累积和技能等级是实践重点,需要教师与实践单位进行匹配教学,重视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技能要求,使学生能将机械维护、自动化技术等知识内容,用于实践并产生与之相关的技术经验。针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定位准确的实践培训和经验要求,使学生能基于培训知识进行学习思考,产生与专业操作相关的自我想法,成为适应对口岗位、拥有足够经验的专业人才。

1.3 教学活动的实践对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院校专业,有许多需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的岗位技能,对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程度有严格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岗位实践中能够接触到的工厂机械和自动化场景,帮助学生产生对技能重要性的实践了解。与校方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对接,为愿与企业建立雇佣关系的专业学生,组建学习道路上的职业规划场景,促成向外输出人才的培养策略。接收企业派遣的学生指导人员,真正建立岗位需求上的师徒关系,帮助专业学生进行合作模式的活动实践[2]。

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

2.1 实践内容的教学创新

教师要根据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要求,依据实践内容做好校内指导工作,为学生争取活动机会和教学场地。结合机械操作的安全条件,进行生产质检、操作管理等内容的教学研究。通过教学创新将理论内容,实现活动策划中的融合,重视实践经验对学生能力的促进影响。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创新,实现学徒制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融合。把实践内容进行活动项目中的创新整改,细化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每个流程。要求学生依照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创新中的整体建议,提出实践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总结教师指导对他们有怎样影响。

2.2 教师队伍的实践学习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有社会价值的学生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自我价值的专业能力。根据教学安排实现教师队伍的学习要求,通过与专业人员的岗位交流和实践探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专业实践中培养,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师资力量、输送校内人才的必要渠道。让教师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明确学校课程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3]。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教学方法,用于对校内学生的实践指导中。开设师生共同学习的核心课程,使教师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到学生疑惑,并结合自身在学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学生技能的针对性辅导,切实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的专业人才。

2.3 实践基地的教学应用

实践基地是企业与教师进行技术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生在校内参与专业实践的固定场所。不少院校都选择应用企业提供的机械设备,进行学生专业课程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熟悉有固定工位的企业实践环境,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经验培养。校企合作是开发和扩大实践基地的基础力量,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往往比教师更懂得岗位诉求,能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必要建议,指出机械位置、学生操作的不专业之处。而企业文化和专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需要以实践基地为落脚点,实现长期指导、教师工作等方面的教学实现。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对实践基地的应用,通过课程设计管理学生的教学参与,完成专业教学的企业合作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岗位技术和课程知识。

2.4 专业实践的学生评价

学徒制是准确进行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符合企业评判个人能力的实践标准。实践教学能通过教师和工人的多种评价,产生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分析出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的适应状态和进步空间,对学生所步入的学习阶段进行细致了解。专业实践是了解学生基础条件的教学途径,通过学生的操作表现和卷面书写,教师能够产生对学生操作经验和知识运用的准确判断,再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和个体差距,进行专业实践中的课程内容调整和指导重点调整[4]。要注重学生评价对教学过程的映射机制,详细分析学生能力、做好实践活动策划,帮助学生形成专业优势、掌握知识技能,整理好反映学生表现的评价资料。

3  教学体系中的学徒制融合

3.1 构建专业化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决定了专业实践中的大多数理论内容,是影响学徒制应用的教师工作方向。教师要根据学徒制的应用条件,建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应用体系,强化知识运用和学生实践的主体作用,通过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引入现代学徒制。结合学生对师徒关系的不理解情况,进行企业文化在教学体系中的穿插,使学生逐渐接受人才培养的制度要求,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专业人员安排的实践任务。依据教学体系对理论知识的过分强调,进行课程设计中的知识结构重组,通过改变考试标准和教学过程,形成学生对自身专业能力的长期关注,使学徒制的应用能够基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

3.2 开拓教学资源和实践方法

开展实践教学要维护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实践方法将资源用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体系的长期应用,就要将资源的开拓使用和实践方法的开拓过程,列为体系中相对重要的教师工作,使教师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可用性,结合实践效果进行学徒制的应用尝试。通过学徒制拓展过程中的可用资源,把教学技术和专业人员作为资源条件进行培养,拉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请对方进行对教学体系的专业评价。将学徒制的实践方法做好教学调整,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维护和体系应用,不断推动实践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3.3 学徒制培养的体系要求

明确学徒制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目的,将教学体系进行培养目标和师资力量的要求,实现对学生校内表现的全面管理。结合理论知识的指导价值,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学生要求,设立与企业标准一致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的学习投入,使教学质量符合学徒制的应用条件。对教学体系的实践应用进行培养要求,把学徒制作为体系中比较重要的结构内容,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沟通确定要求细节,使教学活动能够基于符合文化价值和体系内容的学徒制,开展有益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教学道路[5]。

4  学徒制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建议

4.1 课程设置的教学融合

通过课程设置帮助学生选择深入学习的专业方向,站在就业角度进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技能讲解,将学徒制应用于教学的学生培养中。依据此专业在维修技术、制造技术、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就业方向,进行企业方的培养计划制定和教师工作要求。明确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他们对技术操作的钻研程度上,制定和技能培训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专业态度,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进行技术要求,结合学徒制的培养作用实现教学融合。

4.2 课程机制的开发融合

设立以学徒制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过程进行实践要求。确定教师在知识讲解、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将学徒制应用下的實践教学进行分工合作,请企业人员和课程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实践培训。开发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机制,把学生的课程学习实现机制内的教学规划,依据学生的专项技能进行对应的活动选择,帮助学生进入到企业岗位的操作实践中。开发出适宜长期培养学生的整套课程机制,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需求和学习标准,做好学徒制的教学应用和技术融合,确保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机制运用。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将现代学徒制融合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师队伍和教学体系都存在一定的过程要求。通过进行校企合作与学徒制的校内应用,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的知识运用,把教学的实践对接和基地使用作为培养基础,对教师工作进行实践学习和教学创新的具体要求。结合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要求,将课程应用进行教学与开发的专业分析,使学徒制能够与专业实践产生融合作用,培养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冯聪利,杜晓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8):50-51.

[2]戴雄伟.现代学徒制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8,405(20):182-183.

[3]雷彪,关海英.“校企合作”推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v.5(07):45-46,48.

[4]赵云伟,魏召刚.自动化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9,191(02):45-47.

[5]黎姗姗.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J].智库时代,2019,191(23):243-244.

作者:刘隆节

实践教学机械制造论文 篇2:

新时期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文章从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形势下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教学条件的完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张爱梅(1957- ),女,山东潍坊人,泰山学院应用科学技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教学与研究。(山东泰安271021)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的业务基础、较宽领域的综合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本科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机械制造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也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为关注的重点。面对改革,我们必须厘清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做到有的放矢。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缺少工程实践锻炼和专业技能训练,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因此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难于从实验教学中培养探求未知、开拓创新的能力。并且由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内容创新和改革不够,学生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明显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2.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受企业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及生产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不仅看到的少,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少,实习效果很难保证。在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环节的教学上,学生大多是自己找单位,有的甚至找不到实习单位。即使有单位实习,也很难从那里得到一些具体有效的指导。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因素之一。

3.师资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外校引进,部分是本校培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很难对学生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实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也不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需要,难以承担高、新、尖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教学改革的进展。

4.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设施落后,规模小,功能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硬件建设与规模的扩张形成明显的失衡,实验室建设便成为工科类院校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方面。

5.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评价不科学。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以及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使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缺乏标准和规范,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实践教学评价上,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消除,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还未健全,因此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

二、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制造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程实践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新形势下,全面改革工程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按照工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系统设计,整体优化,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统一。同时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探索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总结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和实践经验,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建立以“四大模块”为基本框架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即实验类模块、实习类模块、设计类模块和创新类模块。

1.实验类模块是让学生进行基础性工程实践训练的模块,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完成由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和进行工程意识、工程素质的初步培养。该模块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使学生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该模块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工程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规律,即在不断积累工程知识的同时,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训练有步骤地形成。因此,其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并以演示性、验证性、基础操作性实验为主的基础实验;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并以综合性实验、故障性实验以及能突出工程特点的应用性实验为主的综合实验;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性实验。

2.实习类模块是给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性实践训练的模块,其教学目的是给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该模块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来实现的。校内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应构建“四大平台”,即工业系统认知平台、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现代工程系统训练平台以及综合与创新训练平台,将创新训练贯穿整个工程训练的始终。生产、毕业实习是工程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内进行的,校外实习基地的稳步建设可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工程实践,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工厂的现代化生产过程、技术装备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人员设备资金的组织与调度、产品的营销策略等。

3.设计类模块是让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训练的模块,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其中毕业设计是学生较全面掌握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和方法,达到工程教育基本要求最为重要的训练环节。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环节上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素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创新类模块是让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模块,其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如参加全国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赛、创业设计大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级大专院校需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学生参与高层次的竞赛和创新造活动,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实际才干培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四大模块相互融合与交叉,支撑了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新形势下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仪器设备是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的重要物质条件。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将使专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计划难以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很难实现。因此,仪器设备的完善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要克服规模发展与条件建设不足的矛盾,保障学校的健康良性发展。

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内最重要的教学基地之一,对工程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精心营造一个遵循教育规律,用先进教育技术装备组成的实际工程环境——工程训练中心,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工程训练中心应建设成具有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一致的实习、实验教学平台,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应及时引进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新工艺,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电子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PLC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等,使学生在高起点的工程环境中进行综合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当今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为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这些教学条件的完善都较好地适应了当前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为培养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理想的成才环境。

建立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开发,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出人才、出成果。实习基地应建成学校与企业共赢的生产科研环境,形成稳固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对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和生产经营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对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其次,学校对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在企业需要时可为其输送优秀毕业生;再次,可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培训,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做到了这些,基地才乐于接收学生并达到较理想的实习效果。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责任心强,乐于吃苦,具有奉献精神。一方面,要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和实践教学基地参加生产、科研活动,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可从工矿企业或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以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

五、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新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首先,应该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修)定实践教学大纲,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实践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考核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编写或选择实践指导教材。其次,需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认真执行各项规定,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再次,还要建立必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全面、真实、科学、合理地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化发挥实验室的效益是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与市场接轨,更新观念,加大投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志广,杨大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6-18.

[2]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3]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8-121.

[4]王车礼,等.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5,(4):90-93.

作者:张爱梅

实践教学机械制造论文 篇3:

实践教学法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运用

摘 要 目前,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广泛重视,它以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职业化,以使学生适应生产一线需要为目的,即它是为相关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在总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教学体系构建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三个因素对实践教学的影响,为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该专业的教育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优秀人才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实践教学法 实用型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教学质量

0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其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机械制造技术恰恰广泛地于航天、造船、兵器、仪表等领域,因此机械设备成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目前国内的制造业中,机械及其相关设备的产值占到50%左右,因此机械行业是制造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大量的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达到相当办学规模,但是办学质量较差,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及其相关专业高职专科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具体情况包括:专业定位与市场衔接不紧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从而导致就业前景不乐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时开设且自成体系,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匮乏听课效果欠佳,严重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继续深造的可能性;至于前沿科学人才沟通等偏向于人文类课程即便开设,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而由于选修课时有限,因此人文素质培养不到位,难以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

综上所述,目前机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就如何在高职机制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能以推进机制专业建设与工作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进而为相关行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基地建设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承认其主体教学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基地用来完成实践教学,但从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来看,仍然存在着指导方向模糊、经费不足、实践条件简陋、科技含量低等诸多问题。因此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应该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必须以实用技术应用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急需的专业技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系统地設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体质;第二,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建立产教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及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技能及技术研究三方面协调发展;第三,必须为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必须贴近和适应所在地主要企业的生产一线需求;第四,必须发挥职业素养训导作用,使学生养成参加工作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上述原则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方可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使其就业后步入正规。

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是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担负着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训导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三项基本职责,是高职机制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主要力量。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基本所有高职院校机制专业都要求毕业生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获证率都很高。因此,可以认为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相关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存在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满足从事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师数量不足,尤其缺少来自企业的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很多技术难度较高的教学任务难以切实执行,实训教学只能只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很难使学生满足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没有从事实践教学的意愿,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缺乏由企业、行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机制。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有一定理论造诣、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碩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35%;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总数之比达到2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相应的合格等级分别为15%、20%、10%和50%;

第二,每五年中至少半年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参加相关企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使实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每五年中主持两项和企业相关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项目,并且相关成果得到企业认可;

第四,招聘相关领域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以补充实践教学队伍。

3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在高职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课程已占有一定的比重,这部分课程的职教特色最为明显,也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所需技术和技能的主要保证,其中许多课程都是机制专业的主要课程,因此,上述课程所用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这部分教材针对生产一线普遍应用的实用技术,因此,教材往往直接说明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分配表、实验安排表、技能训练表、考核方式等列入教材中,为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内容和增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训课是高职教育的典型课程,实训教材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因素包括设备与器材、操作过程、技能(标准、工艺流程)要求、考核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一本好的实训教材应包括这些要素,并对每个要素进行科学的处理。机制专业的实训教材一般包括实训项目、操作过程、技能和技术应用要求、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几个部分。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在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制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原则:

第一,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材编制的过程中要体现出高职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必须在课程教材中贯彻高职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化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并保证课程目标适当,教材内容科学合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第二,在教材内容上力求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贴近技术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贴近工艺能够提高学生对最新生产工艺的了解,促进其工艺分析、工艺设计和工艺改造能力的形成;

第四,遵循学生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规律,注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总体、从单一技术到综合运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组织相应的授课内容;

第五,提倡编写教材的形式尺量丰富多彩。由于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不同于文字的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从而改变了教材必须由文字编写的单一形式,使实践教材的编写向着文字为主、其他影音手段为辅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基地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运用,所提及的多种原则已在本校高职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以实施,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被顶岗实习单位正式录用,进而就业率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已提出的实践教学法在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运用应不拘形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为相关企业、行业提供讲合作、懂技术、能创新的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基于产业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GJX2017D194

参考文献

[1] 李超.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4).

[2] 何秋梅,何良胜.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2010(8).

[3] 崔联合.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9).

[4] 门保全,姚国林,刘文福,马永杰.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3(9).

[5] 明哲.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6).

[6] 張玉平.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浅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

[7] 张桂霞.浅谈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J].工程价值,2014(6).

[8] 张静,金鑫,王正强,胡安正,吴学军.校企合作课堂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9] 黄娟,何家庆.新形势下职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院校建设,2017(3).

作者:由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搜救侦测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