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

2022-05-1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其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工作的效果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部门的调节能够对农村经济收益分配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市场机制及政府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工作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目前新疆经济工作主导思路,结合近几年来笔者工作的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基础;粮食;结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精确、精准扶贫,全面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好农村工作,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社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农业和农村經济形势变化与农业基础的地位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农业的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疏忽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这就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能不能变呢?和农村发生的这些积极变化,是否意味着农业基础的地位已经十分牢固?近几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和严重旱情以及汶川大地震,就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生态环境不良的问题。抗灾能力低,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许多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尤其如此。

农业是稳定民心、安定天下的产业,特别是对我们怎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国情决定了我们稳不住农村这个大头,就会丧失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如果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整个国民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增长。现在,经济生活中困难很多,那天尤其不能出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尽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但是,农业基础地位没有变,也不能变。在结构调整中,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适应农业结果调整本身对基础设设施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的要求,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退更换林合作社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更大的回旋余地。

二、粮食多与少的关系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些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大丰收。与此同时,国家库存大量粮食,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农民手中粮食也不少,出现了卖粮难(部分地区应用而生出现了订单农业)。现在的问题是粮食是不是真的太多了,粮食生产是不是真的过关了?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目前,粮食总量是不少,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农产品共给充裕的有利条件,发展畜牧业、加快建设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等,就有了条件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个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实际上,我国粮食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品质结构矛盾还很突出,“原”字号很多,转化率低,许多优质专用产品供不应求。长远看,随着人口的增长,让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与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俞巨大的需求力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如果出现反复,闹起饥荒,不仅经济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动,还势必引起社会的动荡。当然,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要求不顾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继续意味着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一定邀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切忌盲目乐观,防止出现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怪圈,要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把中央关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安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广度与深度

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强、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提出实施农业及结构调整,不是仅仅解决当前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权宜之计,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是一项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就有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问题。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全面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简单化处理,把农业结构调整仅仅理解为“调增、调减”和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现在各地流行一个

政策性的口头禅,“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在宏观把握上,也基本是一个套路,即注重在生产环节的品种选择上下功夫,调整粮经作物比例,而且有一哄而起的倾向。不可否认,“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是对传统的指令性农业计划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政府要求种仔么就种什么”和“我种什么就卖什么”相比,是一大进步。什么赚钱和什么不赚钱,这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单靠经验估计和眼前销售需求是靠不住的。如果现在这种做法不改变,要不了多久,又会形成产业结构雷同、趋同,造成新的积压和买难,结果是,“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群众就会吃苦头。因此,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关系,立足于在国民经济全局当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

把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业结构调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结构调整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包办代替?还是无所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对象是千家万户,各地发展又很不平衡,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政府和农民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要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去引导农民,避免盲目性。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包产到户到发展乡镇企业,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哪一项不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有些在上面觉得很难处理,一筹莫展的问题,在基层都找到了办法,找到了答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抓“一个基础,三个体系”即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農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要把产地(如大米、菌草、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加投入,重点扶持,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各地的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中产长期市场预测,使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全劳动力转移市场,强化服务。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定不能刮风、搞大呼隆,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引导,闯出新路。

五、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到96年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十几倍。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呈U型状,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很多,有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有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单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靠外延性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不明显。减轻农民负担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增收。目前,各地村提留、乡统筹都能控制在规定的限额里,但实际上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不少,隐性负担不轻,甚至虚抬农民人均纯收入,强征强收,农民叫苦不迭。农民收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在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减轻农民负担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这是主要途径,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重要渠道,三是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是重要保障。与此同时,要树立减负也是增收,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的思想,坚持多予少取,杜绝各种不合理开支。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农民监督卡,预决算专项审计制度,努力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作者:郭智岭

第二篇:做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其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工作的效果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部门的调节能够对农村经济收益分配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市场机制及政府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经济发展;市场调节机制

农民的经济收益分配问题不仅仅关系着农民个人的经济,还与农村的稳定息息相关,农村集体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如何分配是引发矛盾、导致农民经济权益受损的关键点。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较为缓慢,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农民思想意识薄弱、生产水平落后,教育资源差,缺乏特色品牌等。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下,经济收益分配问题就成了引发矛盾的主要问题,同时做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工作,也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较为有限,导致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先进的农业用设备和技术,相比较于现代化的设备,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多数的农用设备在常年的使用中,严重磨损,并且农村缺少对专业设备维修的技术人员,机器的使用效率下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收益。

1.2 思想意识薄弱

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过于陈旧,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可作为基础,对现代化农业的接受度较低,普遍更愿意接受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农民通常都较为缺乏冒险意识,认为资金保存在自己的手中更好,较为抵触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等。而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都需要加大对人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中,农民拒绝此种高风险的投资。

1.3 生产水平落后

农村地区的工业力量薄弱,且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对生产实践进行指导,加之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不高,使农村的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留守农村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这也是导致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1.4 教育水平较差

农村的教育资源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于一部分家庭来说,教育的开销负担很重,无法承担孩子完成学业。并且农村的教师资源紧张,相比较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效果要差很多。长此以往,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1.5 缺乏特色产业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高、种类多样性的农产品更加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目前农村生产的农产品通常为初加工产品,缺少深加工的农产品、有特色的产品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且农民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使生产效率低下,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通过供求两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从需求角度出发,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直接影响消费与需求的结构以及总量,生产产品的供给量与供给结构逐渐相适应,从而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因此通过调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来配合经济增长,实现调节经济增长架构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出发,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可以影响供给的数量、供给质量以及供给比例,进而影响供给结构与供给量,以调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产品供给的主要要素是生产的构成以及生产的数量,通过经济收益分配合理调控供给,促使利润的不断增长,提高经济收益的原始积累,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的合理调整对人口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人口数量的增长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还可以通过激励制度还有效提高投资,进一步从需求方面刺激增长;也可以通过利益刺激,提高生产效率,从供给方面促进经济增长。

3 市场机制及政府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中的作用

3.1 市场调节机制发挥的作用

市场调节机制是促进资源合理配制的有效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调节,提高生产效率,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收入尽可能最大化,激励农民接受新技术,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收入。目前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渠道比较有限,农户在出售农产品的过程中收入较少,这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收益,市场调节机制能够发挥其作用能够解决一部分渠道问题。

3.2 政府的调节作用

政府在调节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問题中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农村经济收益分配进行干预,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在具有行政权的同时还有强制执行权,在农村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进行干预,及时解决经济收益分配问题,以保证其合法性、公平性。

4 小结

做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工作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缩小贫富差距,目前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的实施措施尚不完善,存在收益分配不均匀、不公开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是越发贫穷。另一方面在进行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工作中积极解决上文中所论述的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易乔乔 张毓娥 张平

第三篇: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1. 白城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白城市有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6.3亩,居全省第一。全市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村数为750个,占村总数的81.9%;流转土地的农户已达2.1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6%;流转土地面积2.92万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2.1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目前,白城市农村土地转包农户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总数的82.8%,转包土地面积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0.2%。

2.2转让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有稳定的收入,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目前白城市农村土地转让户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总数的 5.4%,转让土地面积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85%。

2.3出租 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目前,全市农村土地出租户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总数的8.4%,出租土地面积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0%。

2.4互换 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白城市农村互换土地的农户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总数的3.24%,互换土地面积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28%。

2.5入股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白城市农村土地入股的农户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总数的0.47%,入股土地面积,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0.48%。

3.农村土地流转作用

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缓解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合作方式流转耕地,实行联合耕种,实现了耕地连片规模经营,使农村种植业基本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4.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4.1运作程序不规范 大部分农村土地流转为自发形成,流转双方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部分流转只有口头协议,没有通过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留下了合同纠纷隐患。

4.2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全市还没有形成土地流转中介,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流转对象多局限在邻里和亲属之间,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3短期行为严重 大多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流转。同时,接包方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实行掠夺式经营,不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施农家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4.4流转后地块仍然分散 由于目前农户承包的土地普遍分散,经营大户虽然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部分土地,但仍无法改变地块分散的状况,很难形成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从而影响了土地整体耕作效能的提高。

4.5土地流转回落 受增产增收和“一免三补”政策的影响,土地的预期收益提高,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出现回落趋势。

5.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5.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土地流转。做好相关服务,加强督促检查,重点考核流转户数、流转面积和劳务收入等情况。建议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专门从事土地流转工作。

5.2积极引进支农惠农项目 各地要注重发挥国家和省支农惠农政策的拉动作用,积极引进农机化示范村、小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其他涉农项目,并向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较好的村倾斜,拉动农民以出租、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流转土地。

5.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各地要集中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社会力量,在农业各方面进行投资,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专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5.3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可以探索农户土地出租、入股等流转方式,自创品牌,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

5.4努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各地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解除土地转出者的后顾之忧。

5.5逐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市县两级农经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业务培训等工作;乡镇农经站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咨询,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办理流转合同鉴证,对流转合同的登记、变更等情况进行备案,建立土地流转信息资料库;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和流转信息,督促流转双方依法签订流转合同,及时向乡镇农经站提供情况,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登记,实行档案化管理。

作者:张 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论文下一篇: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