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材料力学土木工程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本科院校材料力学土木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开设为地方工程建设领域管理及技术人才提供了新鲜血液,有效的提升了土木工程人才的水平。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管理模式及工程类专业办学经验的不足,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好存在很多的不足。

本科院校材料力学土木工程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学生基础差而课程要求高;缺乏成熟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学时紧张;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课本知识。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明确专业需求,教学有据可依;优化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讲义;因材施教,适当降低难度;转变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线性代数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线性代数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1],不仅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逻辑推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线性代数课程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商丘工学院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土木工程专业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深入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线性代数课程的改革意见。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差课程要求高

随着高校的急速扩招,高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近年来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与普通本科高校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并未因此而有所降低。就课程本身而言,虽然线性代数课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准入门槛低,学生只要有初等数学的基础即可,但是线性代数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概念多,定理多,符号多,运算规律多,易混淆,计算繁琐,这使许多学生认为线性代数是一门抽象难懂的课程,不易掌握,从而望而却步。

2.缺乏成熟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既懂理论,更懂应用、能应用、会应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要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3]。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成熟的线性代数教材,多数院校选用的仍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经典教材,比如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写的《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灵活处理线性代数的教材内容,才能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学时紧张

为了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更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压缩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很多学校的线性代数课程只有32学时。这种情况下,想要详细地讲授线性代数的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取舍教学内容,怎样把握教学重难点,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既不失数学本身的科学严谨性,又保证教学内容“适度,够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也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办学时间较短,教学骨干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资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虽然对教材内容都很熟练,课程教学中也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但是对学科的深度以及广度的把握有所欠缺,课堂讲授主要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而对于数学的思想性、应用性以及数学文化的广泛性,则体现较少,能把课讲好,不能讲的有趣又有深度。弥补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提高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笔者认为线性代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是“为专业课程和能力培养服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基础知识,强调应用能力”,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成一支由专家教授带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互补、数量充足、实力稳定、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作为课程带头人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经验,负责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总体教学设计的把握;骨干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突出的教学水平,在科研工作中富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同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保证教師队伍的活力。

2.明确专业需求,教学有据可依

线性代数课程的首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与专业课程往往是脱节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了解线性代数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通过查阅专业课程教材、设计调查问卷、咨询专业课教师等方式,形成线性代数需求调查报告,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制定教学大纲有据可依。同时收集线性代数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案例,根据内容需要应用到教学中,使数学课和专业课挂钩,用事实证明线性代数的重要性。笔者针对商丘工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详尽的专业需求调查,形成了全面的调查报告,专业课中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用到线性代数内容较多,特别是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概念及各种运算等,所以在教学中会对这些内容着重讲解,并提高要求。

3.优化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讲义

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结合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调整,按照“少而精”的原则,既要保证数学的严谨性,也要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32学时为例,教学内容应以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为主,特征值和二次型略讲。同时授课中要突出应用,通过案例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合适的章节,给出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用克拉默法则求解《九章算术》中的方程问题。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讲义、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料,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及时把教学的新思路新想法融入其中,时机成熟可出版教材。

4.因材施教,适当降低难度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学中应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将这三个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要过分拔高要求。适当降低一些内容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归纳代替证明,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低阶代替高阶。例如通过分析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解的公式,归纳总结出克拉默法则,略过证明;讲解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时,用三阶行列式代替n阶行列式进行证明,既说明了定理的证明思路,又降低了证明的难度;用递推法计算行列式时,先计算n=3的情况,再计算上式,避免高阶行列式作变换时学生无法准确写出结果的尴尬。

5.转变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多引导,少灌输,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时,采用问题导向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解《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时,采用归纳法,通过将三阶行列式写成按第一行、第一列展开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一般行列式的展开法则;在《线性方程组和矩阵》这种难度较低的章节,以及习题课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师提出目标,由学生自学、自讲、互评,教师最后总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印象,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6.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进入课堂,线性代数也应该摆脱传统的黑板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信息量大,适用于概念、定理的展示;黑板板书适合定理推导、例题演示等,二者结合相得益彰。网络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各种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微课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要建设自己的线性代数教学资源库,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以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成了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試题库、实际应用案例、数学文化知识、教学微课等众多资料的线性代数资源库,并不断地更新完善,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在WIFI、移动4G充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教师还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在线辅导答疑,更及时更方便。

三、结束语

线性代数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工程,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4]。笔者根据自己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中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与读者共勉,并会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深入探讨、研究和实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好地发挥线性代数基础课程的作用,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立辉,胡雁玲,汪潘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88-92.

[2]孙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21-22.

[3]杨韧,张志让.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线性代数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4(5):87-90.

[4]孟丽娜.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9,28(8):57—59.

作者简介:

张艳敏(198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础数学。

作者:张艳敏

本科院校材料力学土木工程论文 篇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开设为地方工程建设领域管理及技术人才提供了新鲜血液,有效的提升了土木工程人才的水平。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管理模式及工程类专业办学经验的不足,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探讨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目的在于以工程为主线,形成良好的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培养出工程建设领域所需要的工程师。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一、引言

根据国家的整个教育战略规划,许多原来的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原来的专科办学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形成了像我校这类层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会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大多处于偏远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过短,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对于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就更少,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放弃了教育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与相关领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沟通,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现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在于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以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多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该领域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后,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了诸如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工程类专业。因此其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来师范类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及院系之间资源的相对独立。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从目前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基础平台课的实现比较容易,但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对主干课程内容完整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及衔接较差,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较多。在缺少优化统筹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地下。在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面对学时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须重复讲授某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视野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该门课程的纵向深入,却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讲授钢材的物理力学特性过程中,在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中都要讲授,实际上该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学和建筑材料中做详细介绍即可,后续课程可以略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学时。土建类材料力学内容繁杂,方法烦琐,其许多内容在结构力学中仍要重新讲授,且方法较材料力学简洁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等课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课时重复讲授。

2.课程内容覆盖面较窄和陈旧。在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大部分学时都花费在经典理论的讲授上,对于土木工程的新进展、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介绍偏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的介绍主要集中于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教师。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只注重于专业理论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而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往往先于理论的形成,学科发展相对迅速,所涉及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新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适应新型学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经典理论的讲授,对当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高强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及其相应的抗灾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应用的许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又学不到,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3.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土木工程这一类新办工程类本科专业尤其如此,并且在满足国家基本教学学时时,为了压缩教学学时,实验课时往往首先被压缩。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该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题目单一,甚至出现一定的机械照搬等重复现象,学生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实验课一般没有单独的实验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由理论课的老师兼任,在實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尽力准备实验,学生也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同时也缺乏开发创造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更不用说开设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由于教学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专业课内容原本应在工地现场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为在教室内照本宣科,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难于建立类似于其它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难于专心于设计和实习,使得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学型,因此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进行。本文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1.以工程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土木工程意识。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对工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综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工程结构意识。例如在讲授土力学中的挡土墙设计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内容时,可以讲授基本土压力理论后,结合实际的工程在现场给学生讲授挡土墙设计方法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及时学了挡土墙设计原理也不会设计,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框架结构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观相应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各部分特点及配筋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整个框架结构概念就相对清晰了,在该课程结束时,该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施工图解读,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能对所接触的工程进入状态。在讲授施工技术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察观察各种扣件的使用,这样在讲授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到工程单位兼职或挂职,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思。

2.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结构类设计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工程结构系统概念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和施工中重视结构构造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读书报告等。这样,毕业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养,文字能力及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在设计类课程结束时,一般都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可以列出主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及设计手册,学会对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综合考虑实际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对一般规律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给出施工图,可以结合部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出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主要专注于理论的讲授,而且内容重复、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适当增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时,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实際的工程组织教学内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师范类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工程类专业,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闭卷形式为主。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于实际的需要,密切联系与工程实际,因此课时的设置上有相对的灵活性,在考试内容及形式上也相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国恒重,我们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半开卷、小论文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时间上采取结束一门课进行一门课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和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考核评判方式上以学生理解概念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对方法的运用得当为评判标准。

四、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毕节学院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形成一定特设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继明,时伟.知识教育与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绍芬.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

[3]陈昌禄,王友凯,蔺小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管理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6-19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改基金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罗爱忠

作者简介:罗爱忠(1980-),男,贵州毕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

作者:罗爱忠,方娟,陈昌禄

本科院校材料力学土木工程论文 篇3:

就业导向型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如何转型成为地方院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以佳木斯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地方型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就业趋向,提出了就业导向型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 交通运输 课程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一、交通运输专业的设置情况分析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学科分为12个学科门类。在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代码0818),下设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5个专业①。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校定位、师资力量、教科研水平、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和特色差异较大。

第一类是“985”或“211”院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其交通运输专业隶属于汽车学院,以实力较强的汽车相关专业为依托而后建立,与学院内部车辆类专业联系紧密,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汽车运用和道路运输工程,主要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运输组织与规划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装备开发和检测等。第二类是有一定历史沿革的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如兰州大学,培养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于航空与地面协同交通,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培养水运、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业务与技术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大多专业直接与特定单位对接。

另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前两类没有特别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特定的就业方向,这类专业一般设置在工程学院,但却是工程学科里面相对偏“软”的专业,这类院校多数属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社会资源、就业市场的认可度等相对于前两类院校都有一定差距,培养的毕业生学术和应用兼有,但能力都相对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类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呈现饱和过剩的状态,而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交通运输人才无论在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还是在需求层次上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为解决这目前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短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②。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方向为直接面向就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属于黑龙江省的地方型本科院校,该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下设于机械工程学院,本文以该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就业趋向

交通運输和其它工程类专业一样,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工程原理、能够将理论和原理灵活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并有所创新的人才。除此之外,交通运输领域所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广泛,就业面较宽,2007—2010年本专业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去向分布广泛,近49%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零配件制造销售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运输企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和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占8%,各地运输管理部门5%,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占5%,物流企业占5%,考取研究生占13%,另有15%跨行业择业。而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分散化,而且超跨专业就业比例越来越大。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行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余地更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车辆工程、机械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和应用“双强”型毕业生。近四年来,运输企业和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的就业比例在有所增加,这些以往主要招收管理类专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厚实的工程应用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意识。

针对就业需求的新形势,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反馈进行分析,使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长期就业需求对接。这就要求大工程背景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要着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然科学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与培养目标紧紧相扣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输出人才就只是高校为响应教育部和迎合就业市场的空口号。

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在工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包括课内实验实践)、实践环节两大模块。理论课程的学习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阶段。新生入学只分班级,不分专业,前三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根据以往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正式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共计49学分,占总学时比例为25%;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和专业认知导论五门课程,共计27学分,占总学时比例为18%;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5%、22%和10%;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44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专业在宏观体系结构和学时分布上,注重学科基础的形成,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各层次内部的课程设置和综合培养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之一:专业方向的划分时间。交通运输有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汽车运用方向、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这三个方向所对应的专业课的设置差异较大。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的第四——第六学期不分方向,三个学期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强化工程基础,开设课程包括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工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面向宽口径,包括:运筹学、汽车构造、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开设课程跨越三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专业方向的划分和选择是在第七学期,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夯实了学科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发掘和培养,避免专业分方向时的盲目,但单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了解发现,学生修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普遍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虽然交通的每个方向都有所了解,但留于表面,很多感兴趣的或者是未来欲从事的就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的不够深入。

问题之二:课程选修体系缺乏弹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分方向后,学生选课时通常是:“7选5”,即从7门选修课中选取5门,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为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七学期专业学习方向确定后,只能在各自方向内选修课程,不能跨方向选修,这也是不合理的。就业市场和用人需求环境是动态变化着的,任何专业方向的划设都只能是和就业需求大范围的模糊匹配,实现不了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一对应,而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这种弹性选课体系,可以利用现有的工程教学资源,能在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成本的情况下,有助于为那些有明确就业岗位要求和兴趣的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適当提前专业方向分流的时间,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专业分流时间提前至第五学期期末,从第六学期期初即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当然,这种提前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提前,整个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动。第五学期开设三个方向的主干课程,让学生整体对交通运输每个方向形成基本认知,然后第六——七学期分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

2.建立学生兴趣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的弹性课程选修体系。提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能够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但也有时会禁锢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和体系来弥补。这里笔者提出,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但这种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有“边界”的。综合本专业教师、业内教育专家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目前及未来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选课指南,以此作为既有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这样就不会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又为那些有明确就业方向和特别兴趣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这种选课制度弥补了目前课程设置体系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化的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建设是拓宽教学空间,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网络课程是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网络课程建设不仅限于本校本专业教师,而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请到网络课堂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实现教材中的理论与岗位中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五、结束语

以上主要讨论了基于就业导向型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体系上,而更重要的是培养机制和实效管理上。在校内工厂实习的内容,如金工实习、维修实习,须加强学生实际参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环节,如《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应从解决实际交通问题出发,针对某一区域路网,完成从交通数据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改进和优化、仿真实现验证的所有内容,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局限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这门课程,还需要灵活应用《交通调查》、《交通运输应用统计学》、《交通工程仿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引导、讨论、自主设计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外实习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使学生能够以实习生的角色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环节,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工程实践,是提高实践环节实效性关键。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专项项目“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KB2012-006);佳木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2013-01)]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2012.9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第一作者简介:韩平(1978—),男,硕士,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马丽丽(1980—),女,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工作]

(责编:若佳)

作者:韩平 马丽丽 姚嘉 邬万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内控管理下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探讨论文

热门文章

本科院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