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绿色管理战略论文

2022-04-27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企业绿色管理战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绿色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管理模式。构建绿色战略联盟,借助外力促发展,是我国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有效途径。基于对我国企业目前推行绿色管理的障碍分析,提出了企业绿色战略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式和原则,认为应从政府作用、联盟治理机制、联盟参与者选择、联盟文化等方面加强绿色战略联盟建设。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论文 篇1:

绿色营销趋势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初探

摘要: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

关键词:绿色营销 绿色管理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环境观念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开发绿色产品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之产生的绿色营销也正逐渐成为国际营销的新潮流。所谓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是指企业运用营销工具,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求为条件,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现在需要的经营与销售活动。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①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②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③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④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⑤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企业形象。

1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意义

1.1 绿色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甚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模式──绿色管理,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2 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商品。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1.3 绿色管理是环境问题法律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下,企业必须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对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1.4 企业发展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预计WTO在近一两年内出台一大批环保公约。由于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将必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贸易壁垒”。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企业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1.5 实施绿色管理,提高自身利益 企业自身利益也驱使着企业强化环保意识,实施绿色管理,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材料利用成本,又可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以较少的绿色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不仅要负担沉重的治污费用,甚至是来自政府环保部门的罚款,更严重者还遭受关门停业的风险。而且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2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2.1 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 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咨询公司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整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2.2 建立绿色组织,弘扬企业绿色文化 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由企业的高层推动。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组织来推进企业的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加强绿色管理理念及战略的宣传与教育,弘扬绿色企业文化。这种“绿色”教育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绿色革命”。

2.3 致力绿色产品设计,研发绿色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防污措施纳入产品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和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并行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绿色设计是研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2.4 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的到外部的认可,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以此来树立消费者青睐绿色形象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由于实施ISO14000标准,企业进一步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各分厂物耗总额下降34.8%,折合单台冰箱物耗下降82%。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3 结语

企业在绿色营销趋势下实行绿色管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只有将其传统的只顾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基于自身生存而谋求于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在波涛汹涌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1).

[2]沈根宝.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

[3]刘承伟.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J].齐鲁学刊.2001(4).

[4]漆雁斌.绿色导向.21世纪企业管理新理念[J].中外管理导报.2001(11).

作者:葛弘博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论文 篇2:

企业绿色管理障碍分析与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

摘要:绿色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管理模式。构建绿色战略联盟,借助外力促发展,是我国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有效途径。基于对我国企业目前推行绿色管理的障碍分析,提出了企业绿色战略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式和原则,认为应从政府作用、联盟治理机制、联盟参与者选择、联盟文化等方面加强绿色战略联盟建设。

关键词:企业绿色管理;障碍分析;绿色战略联盟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程度日益加强,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在此宏观背景之下,人类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首当其冲,将生产经营活动同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企业正是负载着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而产生的,而发展绿色企业对于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以与企业相关的自然环境为主要对象的资源管理及创新活动,把全面绿色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且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在近30年里,绿色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的新焦点,研究视角已从环境演化适应延伸到了资源基础观、生态环境响应、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Hart认为,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绿色管理研究框架应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了一种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视角。他的研究关注企业重视外部自然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合理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绿色管理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Arag6n-Correa和Sharma提出,资源和能力是影响企业环境战略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过程也同时受到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法律、社会、地理等权变因素)的重要调节。Steadman等认为,企业绿色管理不仅能满足政府对环保法规的要求,而且能逐步加强企业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关心程度。在此基础上,Bansal和Roth进一步强调,绿色管理的本质就是企业对自然环境问题作出的响应,这种响应的动机受到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开展绿色管理的驱动力,归根结底仍涉及利益问题,原因在于环境污染极可能危害到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周边社区居民及单位)。鉴于上述学者们的各种观点可知,企业绿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又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见,单凭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难以实现有效的绿色管理。

目前,由于受到企业资源、绿色法制、监督支持及生态意识等方面的制约,我国企业在实施绿色管理中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应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战略联盟,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所面临的障碍

(一)企业资源限制

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和其他部门的战略支持。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前期投入涉及到绿色技术开发、先进设备购买、员工培训等方面,需要高额的投资。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够好的企业而言,高额的前期资金投入、缓慢甚至不确定的回报无疑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极大障碍。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不仅仅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绿色技术作为保障。目前,我国的绿色技术开发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开发水平和能力均不足。加上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大、市场需求及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导致绿色技术开发的高风险性,影响了企业开发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因而限制了我国绿色技术水平的提高。

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除了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后续绿色管理中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部门战略的支持。国外研究表明,在一些欧洲国家,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缺乏是比资金更重要、更能影响企业绿色管理的因素。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绿色技术管理人员,即使有些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也往往由于能力限制难以付诸实践,导致态度和行为间的差距。

(二)绿色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由综合法、《污染防治法》、《资源和生态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法律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涉及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噪声等众多领域,为企业绿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法律法规虽多,但尚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具体表现为:其一,环保法的执法主体过多,权利分散,并且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致使环保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制止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其二,经济手段模糊,处罚过轻或缺乏处罚依据,在具体执法中普遍存在违规企业拖欠、拒交处罚款的情况。法律法规刚性不足,违规成本低廉,导致部分企业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

(三)监管支持不足

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监管政策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但是,环保总局披露,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环保压力很大,突出问题在于尚未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环保目标责任制,意味着尚存在部分地方仍然仅仅是用GDP考核地方政府政绩。当GDP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首要指标时,经济效益就人为被置于环境保护之上,能创造产值而成为地方经济支柱的高污染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庇护的对象,从而打击了其他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积极性。

另外,我国绿色审计仍然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都未进行“绿色审计”。此外,《证券法》也没有规定我国上市企业有披露环境信息的义务。上述监管制度的缺位是我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重大制约因素。

(四)生态意识缺乏

企业只有具备生态意识,才能感知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管理的压力。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在管理理念中缺乏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认识,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会把绿色管理的资源投资视为额外成本,并且不能产生相应收益。鉴于此,对于他们而言,遵守环境管制或实施超出环境管制标准的志愿性环境管理行为并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时,管理者会优先考虑经济利益,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生态意识的缺乏,他们从主观上就没有接受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

辅相成的绿色管理理念,成为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内部障碍。

不仅企业生态意识会影响到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而且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只有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所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会指引着企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推崇消费至上和享受至上的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影响很深,讲排场、比阔气的“面子消费”、“时尚消费”现象仍旧存在。还有部分消费者购物时因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而很少考虑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即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很少。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生态意识淡薄,企业的绿色管理投入暂时不能取得对心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遭受一定的损失,致使企业选择迎合消费者需求而放弃推行绿色管理。

三、我国企业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和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提出的。绿色战略联盟是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盟契约关系,通过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绿色战略联盟的主要方式

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直接施加压力或者传递信息来表达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关注并施加影响:资源依赖理论指出,组织必须关注那些为组织提供其持久生存所需重要资源的环境中的需求,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环境中控制着关键资源的其他组织和群体的需求,并作出响应。在此基础上,Agle和Mitchell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组织必须更多地审视并关注控制着组织持续生存所需的关键资源的那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鉴于此,企业应与利益相关者构建绿色战略联盟,以实现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绿色管理。这个联盟不仅包括直接利益者的绿色资源互补,还包括间接利益相关者的绿色社会关系。

1.与直接利益相关者构建绿色战略联盟

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直接发生正式交易而形成正式关系的团体和个人,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等。这些群体和个人直接影响企业的绿色管理绩效,同时也受企业绿色管理绩效的影响。其一,企业投资者偏好于将资金投向环保型的实践活动,注重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高度的长期正相关关系。其二,企业绿色管理的实现取决于员工的积极参与,有良好环保声望的企业能够吸引那些对环保有强烈偏好的高素质人才。其三,企业绿色管理的实现起始于绿色投入,必须与绿色供应商联盟,而绿色供应商由于对其声誉的重视必然会停止为环境管理绩效差的企业提供服务。其四,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指引着企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使其成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强大驱动力,推动企业必须改善他们的环境绩效。其五,企业与竞争者联盟,实现资源互补、技术和信息共享,建立绿色战略网络。

2.与间接利益相关者构建绿色战略联盟

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不和组织进行正式交易的个人和团体,包括政府和环境专业协会、媒体、社会活动团体等。首先,企业通过制定和执行超前的环保战略使其居于环境管理的领导者地位,并与政府和环境专业协会结盟,共同研究和制定环境战略,参与行业规范、质量标准的制定,并且说服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环境法规和融资政策。其次,企业要与媒体建立联盟,借助媒体这一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导向的工具,共同引领环保导向,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并提升企业的资产价值。最后,企业的绿色管理实施离不开社会活动团体的支持,社会活动团体是企业的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源。

(二)企业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

坚持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在我国,企业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充分利用市场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无序现象,帮助企业与联盟的参与者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从而为动态绿色战略联盟的建立和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政府引导的原则也体现在政府的适当参与。政府应发挥其协调引导作用,建立适合战略联盟需求的企业信息网,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2.互利、双赢原则

虽然企业绿色战略联盟会呈现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但是,参与联盟的单个参与者都具有各自的目标,各参与者的自主利益应得到充分保证,否则将会影响联盟参与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战略联盟的失败。

3.灵活战略、独立地位原则

由于企业处于呈现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这必然要求企业自身具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与之相适应。当企业因为联盟而失去战略的灵活性时,一旦遭遇环境突变,就会产生巨大的联盟风险。同时,联盟使企业失去战略的灵活性,也违背了战略联盟的目的。战略联盟是建立在互利双赢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旦某一联盟方失去了独立地位,联盟就变成了兼并,这样,对方的投机就会造成对企业的侵害,而这种风险是企业自身无法承担的。

4.风险收益对称原则

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应使分配原则与参与者各方承担的风险对称,同时应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以增强参与者各方的信心。

5.互相学习原则

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方式的绿色战略联盟,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企业要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企业绿色战略联盟构建的对策

1.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企业绿色战略联盟中既是促进者又可以是引导者。政府的具体作用表现为: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营造有利于企业绿色战略联盟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设置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持企业绿色管理推行,并引导和促进绿色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发展;注重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大力进行绿色教育;积极促进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由于绿色战略联盟伙伴的多样性,政府的政策应当具有灵活性。此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战略联盟后,政府部门只能实施监督与协调职能,不能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

2.联盟参与者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联盟参与者直接关系到绿色战略联盟能否成功运行。联盟参与者的选择需要通过谨慎的设计,不能随意。企业在选择战略参与者时必须对其资源能力、组织绩效以及资信状况等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估,选择出值得信任、能够提升双方各自竞争力的组织作为联盟参与者。

3.联盟治理机制的建立

战略联盟中的一个问题是联盟参与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如何恰当地去处理冲突。因此,在组建绿色战略联盟体之初,应当充分考虑各参与者的共同利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联盟战略导向,并以合理的契约与制度安排加以明确。绿色战略联盟机制主要涉及到参与者之间的谈判机制、信誉机制、监督机制、冲突管理机制以及违约惩罚机制等。

4.联盟文化的塑造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行为的指导思想,应具有统一性。绿色战略联盟应具备自身运行所需的绿色文化,把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绿色需求的绿色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作为联盟参与者的合作文化,创造以“绿色合作”为指导思想的战略联盟文化。同时,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培养和建立学习型文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才会形成较强的吸收能力,才能在战略联盟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联盟效果。

作者:张艳清 林野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论文 篇3:

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战略选择

摘要: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更多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环境困境。企业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实现自身发展,以及为股东、员工、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必然成为企业未来财务管理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财务管理 环境困境 内涵 途径

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主动降低了对未来五年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把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利润,实现绿色增长将成为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传统财务管理面临着环境的挑战,其功能的缺少导致企业无法实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企业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实现其不断增长。

一、传统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困境

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更多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环境困境。

(一)经济发展的困境。金融危机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良性发展,它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粗放式、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转型。如何科学的向自然资源投资,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将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首要困境。

(二)生态文明的困境。我国的生态环境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转折期,尽管已经实现了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但是却是以自然资源被破坏、环境质量降低和高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在资本配置上向节能减排、保护能源、提高效率方向发展,这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第二困境。

(三)技术创新的困境。随着国家政府导向的技术创新的悄然推进,我国的研发投入将从2006年占GDP的1.5%增长到2020年的2.5%,且要降低30%的国外技术的依赖。科研技术的投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如何利用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资金推动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第三困境。

(四)社会和谐的困境。企业环境恶化、员工利益损害、造成环境破坏的事件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在信息民主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隐私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如何重新面对经营环境,资金如何配置,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环境、劳动者、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共赢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第四困境。

二、新环境下传统财务管理的缺失

传统财务模式产生于物质资本稀缺的时代,依存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在传统财务模式所依托的制度背景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缺失将不可避免。

(一)财务目标狭隘。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现实发展来看,尽管利润最大化原则对推动市场自由和社会财富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成本约束被弱化、虚化和狭隘化,资源耗竭、生态恶化,从而在根本上削弱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财务资源观狭窄。传统财务模式中的财务资源即是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获取、利用、分配等构成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受资源观的限制,传统资源的配置所关注的效率只是短期效率,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角度来配置资源,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但他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考虑了财务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忽略了人力资本、顾客等软资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囿于物质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维持。

(三)价值功能弱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是从属物质资本逻辑下的价值,在新的环境下的价值地位为资本所掩盖。实际上,价值创造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要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迈克尔·波特在《创造共享价值》一文中指出:创造共享价值可以重新建立战略定位,满足新需求、供应新产品、找到新顾客,通过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关键的是,波特教授指出:“由创造共享价值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将远超过传统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进模式”。

三、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的缺失,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绿色思想”开始萌芽,生态农业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了一股绿色思潮,绿色管理思想应运而生。我国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数量来看,截止到2012年6月,共有92篇文章对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绿色财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概念、目标、内容和体系设计等基础理论。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涵义方面。(1)绿色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阎晓红,2001;吴向东、崔宏福,2003;鲁务顺,2005;杨士儒、田万林,2006)。(2)绿色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耗费、资金回收、资金分配等活动管理过程中,导入环境因素,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张梅琳,1997;徐怡红,1998;孙佳、翟文军,2003)。

(二)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方面。(1)进行绿色财务管理会增加绿色成本而加重筹资负担,建议增加绿色负债和绿色股两种筹资方式且以这两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绿色成本支出。还可考虑用绿色借款(尚秀芬,2005;杨士儒、田万林,2006;王建明、鲍金刚,2003;鲁务顺,2005)。(2)投产时要尽量利用废弃物;在对投资风险分析时,要考虑投资方案的实施给资源环境是否带来破坏的绿色风险的分析(阎晓红,2001;吴向东、崔宏福,2003;尚秀芬,2005;王建明、鲍金刚,2003;鲁务顺,2005)。

(三)绿色财务管理目标、理念及外部环境方面。(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孙佳、翟文军,2003;尚秀芬,2005)。(2)绿色财务管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及多元化目标观念(刘淑华,2005)。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应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把“绿色”增长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衡量标准,强调企业、生态、社会的和谐共存。它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差别就在于,企业在创造利润和经济价值时,是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还是增加了社会的成本。如果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给生态、社会创造了持续破坏影响或者无法修复的影响,其利润应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绿色财务管理是适应人类资源环境保护潮流的新理论,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一种挑战和发展。

四、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制定绿色战略目标。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要兼顾到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兼顾经营绩效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在资金的筹措、使用、耗费、回收及分配全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融入,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管理环节重视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收益,通过开展绿色经营,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实施绿色会计核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没有反映企业是否进行绿色经营活动的信息。因此,确立绿色会计要素并对之进行计量和确认、编制绿色财务报告并对绿色信息进行披露是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础。

(三)加强绿色管理手段。通过发行绿色股票、绿色债券进行筹资。大力开展绿色投资,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财务评价体系,促进绿色管理健康发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绿色成本。

总之,在企业追求绿色利润的目标价值下,企业将在实现自身发展,以及为股东、员工、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必然成为企业未来财务管理的战略选择。

(注:本文系大连市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d13zc003;大连社科院2012年科研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12dlskyb243)

参考文献:

1.Molina-Azorin J F,Clave-Comes E,Lopez-Gamero M D,Green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Management Decision,2009,(47).

2.Chan CH,Welford R. Assess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isk in China:An evaluation of reporting activities of Hong Kong listed enterpris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12).

3.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刘浩等.完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5.朱明秀.三维价值驱动型财务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赵存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居住空间信息传播论文下一篇:企业财会人员管理论文